○摘自《天命所终:大清帝国的衰亡》,金满楼(著),北京紫云文心图书授权合作稿。
文:金满楼
越是失去的,就越想夺回来。清末新政以后,从官制改革到预备立宪,汉人的势力在不断壮大。特别是袁世凯,其年富力强而又党羽甚众,皇族亲贵们怎能不忧心忡忡。这不,载沣刚刚上台,肃亲王善耆与镇国公载泽便密告载沣:“内外军政,皆是袁之党羽。从前袁所畏惧的是慈禧太后。
如今太后一死,在袁心目中已经无人可以钳制他”;如不对袁世凯速作处置的话,“异日势力养成,削除更为不易,且恐祸在不测”。就连恭亲王溥伟,他也拿着当年道光皇帝赐予其祖父的白虹宝刀,向载沣献计说要亲自手刃了袁世凯这个元凶巨恶。
载涛曾不无客观地说:“载沣虽无统驭办事之才,但并不能说他糊涂。他摄政以后,眼前摆着一个袁世凯,处于军机大臣的要地,而奕劻又是叫袁使金钱喂饱了的人,完全听袁支配。近畿陆军将领以及几省的督抚,都是袁所提拔,或与袁有秘密勾结。他感到,即使没有光绪帝的往日仇恨,自己这个监国摄政亦必致大权旁落,徒拥虚名。”
1906年前后,袁世凯身兼八大臣职位:参预政务大臣、督办山海关内外铁路大臣、督办政务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督办天津至镇江铁路大臣、督办商务大臣、督办邮政大臣、会办练兵大臣,手里还控制着近十万人的新军,其势力足以令整个清廷为之心惧。
慈禧太后在世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就对袁世凯有所控制,如相继收回北洋四镇的兵权及军事学堂的管理权,1907年又将袁世凯上调为军机大臣,令其脱离地方等。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动摇袁世凯的势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思虑再三后,载沣与隆裕太后将首席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请来商议。不料奕劻听后立刻伏在地上,一言不发。另一位军机重臣张之洞听说要诛杀袁世凯,未免有兔死狐悲之感,其表示:“当今伏莽未靖,人心未安,冲帝登位,正赖老臣协力同心,辅弼幼君,以安人心。安人心即安大行皇帝在天之灵。今摄政王即位,第一道上谕即诛及老臣,臣以为不祥之兆,且与国家攸关,非国家之福,期期以为不可。”
按说,张之洞和袁世凯的关系并不算好,他的话其实也是宽仁厚道的长者之语。不管是为了大局着想或是其他,张之洞的态度都在有意或无意中保全了袁世凯。事实上,除了奕劻和张之洞反对诛杀袁世凯外,其他几个军机大臣也表示反对,比如那桐与世续。
在这几位军机大臣中,奕劻、那桐、世续均与袁世凯关系非同一般。而在地方督抚中,端方是袁世凯的姻亲,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更是袁世凯多年的把兄弟。至于袁世凯多年的部属,如唐绍仪、王士珍、冯国璋、段祺瑞等,更是遍布各省各地各个紧要位置。如果载沣贸然行事,一意孤行,恐怕会后患无穷。另外,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也曾为袁世凯出面说情。这些人都构成了阻止杀袁的重要力量。
袁世凯毕竟是军机重臣,杀他固然不智,不过驱袁还是可以办到的。说来有趣,皇权体制下,载沣一句“足疾”就可以将袁世凯罢职,而位高权重、根深蒂固如袁者其实也不能如何,最后还不是屁滚尿流地留折谢恩,连夜出京,岂敢有一丝一毫地抵抗。
对此,时为京官的曹汝霖不无客观地评价说:“摄政王此举,真是不知大势,显其低能。不察国家利害,只知为先兄皇帝复仇,何其小也。摄政王对我关心,不能不感他知遇,然以他罢斥项城,起用亲贵,仍觉有‘大事糊涂,小事不糊涂’之感,不足与言国事也。”
更多>>(接下文评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57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