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3日中央电视台1套综合频道播出的古装电视剧《于成龙》,使得这位清朝名臣为更多人所熟知。
于成龙20多年的宦海生涯,三次举“卓异”,受到统治者嘉奖。他不仅受到康熙帝的赞誉,同时也在百姓之中有着很好的评价。
于成龙廉洁为公,将自己的后半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后世赞誉天下廉吏第一。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当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工作的时候,则势必会忽略自己的家庭。
所以尽管于成龙治下百姓为有这样一位廉洁为民的官吏开心,于成龙的家人,特别是她的妻子却要一人挑起照顾家庭的重担。
于成龙是家中二子,自幼勤奋读书,想要科举高中走上仕途。可惜他一直到35岁都没有考中举人,顺治十一年的时候长兄于化龙病故,他不得不扛起家庭重担。
当时他父亲年迈多病,母亲虽然身体康健也是暮年。三子刚刚出生,长子和次子又都在上学,加上父亲药费,开销甚大。
于成龙要养家糊口,忙于家务,无法再专心学习,于是只能暂时放弃深造的想法。一直等到顺治十五年父亲病故,才算是重拾书本。
顺治十八年入国子监学习,后结业准备出仕之时,已经44岁了。于成龙雄心满志,但是第一份工作却是到广西罗城当县令。
罗城县刚刚归清廷,经济十分落后,在于成龙之前的两任县令都逃了。所以于成龙下定决心来这儿的时候,所有的亲戚朋友都是反对的。但是于成龙一力坚持,抛妻别子的来到了罗城县。
康熙二十三年,68岁的于成龙去世。他死的时候,木箱里只有一套官服,除此之外没有其余值钱之物。清廉至此,可以想见他妻儿过的是多么简朴。
生活简朴是其次,一介妇孺要在于成龙前往任职之时,照顾家中老小,操劳大小事务,忙里忙外不停歇。
于成龙只有一个妻子,但是在他任职期间,却并没有将妻儿带在身边。他当了多久的官,就与自己的妻子分别了多少年。所以说于成龙任职,活了老百姓,却苦了妻儿。
于成龙苦了妻子,也糟蹋了一棵树。这棵树是他在江南任职总督之时,总督衙门后面的一棵槐树。
于成龙虽然官做的越来越高,却始终坚持简朴的生活作风。他为了遏制官员奢侈享受的风气,带头提倡节俭。
每日吃饭“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因此还得来一个有趣的外号,叫“于青菜”。
因为生活简朴,吃完饭之后没有茶叶泡茶来喝,他就每天到院子里摘槐叶嫩芽来吃。久而久之,这棵树就被他弄秃了。“无从得蔬茗,则日采衙后槐叶啖之,树为之秃。”
这样的官员,才真正是百姓的父母官!
《于成龙》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于成龙》人物故事小传
于成龙(公元?—1684年),字北溟,山西永宁人。明崇祯间副榜贡生。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授广西罗成知县,县大治。迁四川合州知州,清革宿弊,招民垦田,贷以牛种,期月户增。署武昌知府,讨吴三桂等叛军。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迁福建按察使,遇疑狱,判决明允,案无淹滞。荐廉能第一,迁布政使。擢直隶巡抚,戒州县私加火耗馈遗上司。迁江南江西总督。他经常微服私访,察民间疾苦,吏贤或不肖。自奉简陋,日惟以粗粝蔬食自给。二十三年,卒于官,民罢市聚哭。家家绘像祭祀。谕称:“天下廉吏第一”。谥“清端”。
〔正史〕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明崇祯间副榜贡生。顺治十八年,谒选,授广西罗城知县,年四十五矣。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①,瑶、僮犷悍,初隶版籍。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舍。成龙到官,召吏民拊循之,申明保甲。盗发即时捕治,请於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邻瑶岁来杀掠,成龙集乡兵将捣其巢,瑶惧,誓不敢犯罗山境。民益得尽力耕耘。居罗山七年,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牒上官请宽徭役,疏鹾引,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总督卢兴祖等荐卓异。
康熙六年,近四川合州知州。四川大乱后,州中遗民裁百余,正赋仅十五两,而供役繁重。成龙请革宿弊,招民垦田,贷以牛种,期月户增至千。迁湖广黄冈同知,驻岐亭。岐亭故多盗,白昼行劫,莫敢谁何。成龙抚其渠②彭百龄,贳罪,令捕盗自赎。曾察知盗所在,伪为丐者,入其巢,与杂处十余日,尽得其平时行劫状。乃出呼役械诸盗,具狱辞,骈缚坑之③,他盗皆远窜。曾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他疑狱,辄纵迹得之,民警服。巡抚张朝珍举卓异。
十三年,署武昌知府。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三桂散伪扎遍湖北州县,麻城、大冶、黄冈、黄安诸盗,皆倚山结寨应三桂。妖人黄金龙匿兴宁山中,谋内乱。刘君孚者,曾为成龙役,善捕盗,亦得三桂扎,与金龙等结大盗周铁爪,据曹家河以叛。朝珍以成龙旧治得民心,檄往招抚。成龙诇知君孚虽反,众未合,犹豫持两端。兼程趋贼砦,距十里许止宿,榜示自首者免罪,来者日千计,皆贷之。先遣乡约谕君孚,降者待以不死。乃策黑赢往,从者二,张盖鸣钲④,迳入贼舍。呼君孚出见,叩头受抚,降其众数千,分立区保,籍其勇力者,督令进讨,金龙走纸棚河,与其渠邹君申往保山砦,成龙擒斩之。朝珍以闻,请复官,即擢黄州知府,上允之。
诸盗何士荣反永宁乡,陈鼎业反阳逻,刘启业反石陂,周铁爪、鲍世庸反泉畈,各有众数千,号东山贼,遥与湖口、宁州诸盗合,将趋黄州。时诸镇兵皆从师徇湖南,州中吏民裁数百,议退保麻城。成龙曰:“黄州,七郡门户,我师屯荆、岳,转运取道於此。弃此不守,荆、岳县瓦解。”誓死不去。遂集乡勇得二千人,遣贡冈知县李经政攻阳逻,得鼎业诛之。士荣率贼数犯,自牧马崖分两路来犯。成龙遣千总罗登云以千人当东路,而自当西路。令千总吴之兰攻左,武举张尚圣攻右,成龙力冲其中坚。战合,之兰中枪死,师少却;成龙策马冒矢石迳前,雇千总李茂升曰:“我死,汝归报巡抚!”茂升战甚力,尚圣自右出贼后,贼大败,生致士荣,槛送朝珍,遂进克泉畈。凡二十四日,东山贼悉平。十五年,岁馑,论言复起,成龙修治赤壁亭榭,日与僚吏啸咏其中,民心大定。会丁继母忧,总督蔡毓荣奏请夺情视事。十六年,增设江防道,驻黄州,即以命成龙。
十七年,迁福建按察使。时郑成功迭犯泉、漳诸郡,民以通海⑤获罪,株连数千人。狱成,当骈戮。成龙白康亲王杰书,言所连引多平民,宜省释。王素重成龙,悉从其请。遇疑狱,辄令讯鞫。叛决明允,狱无淹滞。军中多掠良民子女设为奴婢,成龙集资赎归之。巡抚吴荐廉祚疏兴能第一,迁布政使。师驻福建,月征莝夫数万,累民,成龙白王罢之。
十九年,擢直隶巡抚。莅任,戒州县私加火耗馈遗上官。令既行,道府劾州县,州县即讦道府不得馈遗挟嫌。疏请严定处分,下部议行。宣化所蜀东西二城与怀安、蔚州二卫旧有水冲沙压地千八百顷,前政金世德请除粮,未行,为民累;成龙复疏请,从之。又以其地夏秋屡被灾,请治赈。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论如律。二十年,入觐,召封,上褒为“清官第一”,因问剿抚黄州土贼状,成龙对:“臣惟宣布上威德,未有他能。”问:“蜀吏中亦有清廉否?”成龙以知县谢锡衮,同知何如玉、罗京对。复谕劾赵履廉甚当,成龙奏:“履谦过而不改,臣不得已劾之。”上曰:“为政当知大体,小聪小察不足尚。人贵始终一节,尔其勉旃!”旋赐帑金千、亲乘良马一,制诗褒宠,并命户部遣官助成龙赈济宣化等处饥民。成龙复疏请缓真定府蜀五县房租,并全蠲霸州本年钱粮,均报可。是年冬,乞假丧母,优诏许之。
未几,迁江南江西总督。成龙先后疏荐直隶守道董秉忠、阜城知县王燮、南路通判陈天栋。濒行,复荐通州知州于成龙等。会江宁知府缺,命即以通州知州于成龙擢补。成龙至江南,进蜀吏诰诫之。革加派,剔积弊,治事曾至达旦。好微行,察知民间疾苦、蜀吏贤不肖。自奉简陋,日惟以粗粝蔬食自给。江南俗侈丽,相率易布衣、士大夫家为减舆从、毁丹垩⑥,婚嫁不用音乐,豪猾率家远避。居数月,政化大行。势家惧其不利,构蜚语。明珠秉政,尤兴忤。二十二年,副都御史马世济督造漕船还京,劾成龙年衰,为中军副将田万侯所欺蔽。命成龙回奏,成龙引咎乞严谴。诏留任,万侯降调。二十三年,江苏巡抚余国柱入为左都御史,安徽巡抚涂国相迁湖广总督,命成龙兼摄两巡抚事。未几,卒於官。
成龙历官未曾携家属,卒时,将军、都统及僚吏入视,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赐祭葬,谥清端。内阁学士锡住勘海疆还,上询成龙在官状,锡住奏甚清廉,但因轻信,或为属员欺罔。上曰:“于成龙督江南,或言其变更素行,及卒后,始知其始终廉洁,为百姓所称。殆因素性鲠直,不肖挟仇馋害,造为此言耳。居官如成龙,能有几耶?”是年冬,上南巡至江宁,谕知府于成龙曰:“尔务效前总督于成龙正直洁清,乃为不负”。又谕大学士等曰:“朕博采舆评,咸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加赠太子太保,荫一子入监,复制诗褒之。雍正中,祀贤良祠。
《清史稿》卷二七七
〔注 释〕
①瘴疠:毒气。②渠:首领。③骈缚坑之:捆绑活埋。④张盖鸣钲:打开伞盖,击打军钟。⑤通海:郑成功以台湾为据抗清,内地与之有联系者称“通海罪”。⑥丹垩:油漆与粉刷物。
〔相关史料〕
于清端成龙令罗城,拊循①残氓,悉除诸禁,诚意感人,民皆以田赋亲输清端手。或留数钱置案,问何意,曰:“阿耶不纳火耗②,不谋衣食,宁酒亦不买乎?”清端感其意,留数钱,计得一壶而止。清端居罗城久,从仆或散去或死,罗人亦益怜之,每晨夕,集问安否,间敛金钱跪进,云:“知阿耶清苦,我曹供些少盐米费耳。”笑谢曰:“我一人,何须如许物,可持归易甘旨,奉汝父母,如我受也。”民怏怏持去。一日,闻其家人来,民大喜,奔哗庭中,言:“阿耶人来,好将物安家去。”又进金钱如初。又笑谢曰:“此去吾家六千里,单人携赀,适为累耳。”麾使去。民皆伏泣,清瑞亦泣,卒不受。比迁知合州,罗民遮道呼号曰:“耶今去,我侪无天矣。”追送数百里,哭而返。一眇者独留不去,清端问故,曰:“民习星卜,度公囊中赀不足行千里,民技犹可资以行也。”清端感其意,因不遣去。会淫雨赀尽,竟藉其力得逞。
民国·徐珂《清稗类钞》第七册
公讳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顺治十三年以副贡知罗城县,年四十有五矣。临行,与友书曰:“某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念。所自信者,天理良心四字而已。”罗城烟瘴地,官廨在丛箐间,插棘为门,虎白昼行庭中。公累土为几案,旁置爨釜一、盂一,召吏民从容问疾苦,皆感公至诚,益乐就,争输田赋。初,邻瑶岁率三四至,杀掠人畜,公严保伍,勒乡兵,将捣其巢。瑶惧自投,不敢复犯界,数遣子女问安。每春时,命两瑶舁竹舆行田野中,见力耕者,辄呼与语,相劳苦。民率妇子罗拜。或坐树下,与饮食笑语,欢如家人。公奖勤抶惰,民大劝。始至,从仆皆死亡,罗人怜公,间敛金钱跪进,云:“知阿耶苦,聊供盐米资。”公笑谢曰:“我一人何须此?可持归市甘旨,奉若父母,一如我受也。”居数年,家人来,罗人则大喜,又进金钱如初。公仍贳之③。众泣,公亦泣。在罗城七年,招流亡,修学校,增陴浚隍,定昏丧之制,以卓异迁知合州。罗人遮道呼号,追送数百里。一眇者独留不去,公问故,曰:“民习星卜,度公橐中装不能及千里,民技犹可资以行也。”公竟赖其力,达合州。
州领县三,遗黎才数百人。正赋十五两,而供役繁重,府帖下取鱼,公曰:“民穷极矣!安所得鱼?”卒不与,且极陈民困状,尽裁革之。一仆一羸马自随,贷牛、种,招集流亡,旬月间得户千计。再迁黄州同知,驻岐亭。地多幽壑汊湖,为盗窟,公捕得九人,大集诸父老曰:“能保后不为盗者,贳之。”保二人,其七人即诸父老前,取大索骈系,悉坑之。众股栗。又获巨盗彭伯铃,贳其罪,令捕盗自赎,无脱者。巡抚张公朝珍器之,举卓异。
吴三桂反。檄摄武昌府事,问御乱策,公言:“安人心,莫先下令停征。”张公已草奏,与公意合,遂尽以兵事属公。时大军云集,供亿皆叱嗟办,恶少凭禁旅为奸,公立置之法,白大将军申军令。甲士拥公哗,公不为动,徐敛去。谍指武昌大姓通贼,以藏兵器为征。公言:“巨室多避兵梁子湖,藏械备他盗,无足怪。”迹之,果无他。迁知建宁府,奏改武昌。大兵征岳州,檄造浮桥于蒲圻,贼聚至。公入城守桥,以山水暴涨圮,坐罢职。
会东山寇作,张公命讨贼。公请得便宜从事,许之。问需兵几何,曰:“前守蒲圻数人足矣。”先是,大冶贼黄金龙亡匿刘君孚家,君孚素黠猾,收召亡命,亦间为官吏擒盗贼,尝隶公岐亭役。至是,得三桂伪札,与金龙潜结周铁爪等,期七月起事。事泄,君孚恐,遂以五月反于曹家河,官兵为所败。公行次阳逻,侦知君孚虽反,众未合,遂直趋贼寨。未至,十里止宿,榜示胁从者,许自首免罪,过三日以从逆论。投首日千人。贼势孤,欲即降,惧诛。公遣一人持檄往谕,而自骑一骡,一人张盖,一人鸣钲前导,命行呼“太守来救尔山中人”。君孚匿后山,夹道伏枪弩数百。公疾驱抵贼舍,坐厅事,贼众环列。公问:“老奴安在?”君孚旧隶麾下,故呼以昵易之。又问:“山中雨水、禾稼若何?若良民,何为作贼取屠戮?时方酷热,若父母妻子匿何所?得毋苦耶?”贼皆罗拜泣。公曰:“热甚,须少憩。”遂熟睡,鼾声如雷。移时寤,又谩骂:“君孚老奴,何为久不至?客至,乃不设酒脯!”君孚初惧见绐,及是,出,叩头受抚,即日降其众数千。问:“金龙安在?”曰:“在望花山。”即令导行。掩其不备,擒斩之。捷闻,张公持露布,语僚属曰:“人谓我不当用醉汉,今定何如?”公常襄事秋闱④,大吏觞公,抵掌论时事,饮数十巨觥,吏人窃笑公酒狂,故张公及之也。
八月,复职,调黄州。甫抵任,湖北大乱,何士荣反永宁乡,陈鼎业反阳逻,周铁爪、鲍世庸反白水畈,刘启业反石陂,各拥众数千,号十万,逼趋黄州。时援军皆赴湖南,黄州吏民才数百,至不能备阍柝,或议退保麻城。公曰:“黄州,七郡咽喉也。弃之,则荆、岳瓦解矣。吾誓死不去。然坐困亦非策,当剿之。贼虽众,皆取士荣进止,先破士荣,余可不战下。”遂集乡兵,得二千人,别遣黄冈知县李继政擒鼎业。士荣已据黄土坳,遣把总罗登云、武举张尚圣迎击,前锋战少却,公疾驰抵尚圣营。日午,乡兵大集,有众五千,屯箔金寨,与贼对垒。诘旦,士荣率贼数万,分东西路来攻。东路贼少,登云领千人御之,而公率千总李茂升当其西,尚圣攻右,把总吴之兰攻左。战始合,之兰中炮死,贼斗益急,火燎公须。或劝少避,公叱之曰:“今吾死日也!敢言退者,斩。”遂鞭马直前,回顾茂升曰:“我死,可归报张公。”茂升恐失公,急发矢殪其大旗,军随进,茂升马被枪,弃马射杀二人,易马进战,复手刃数人,而尚圣自右山绕出贼后,夹击。贼大败,斩馘数千。士荣左臂断,就擒。登云击东路,亦追奔数十里。公得贼名籍,立焚之。乘胜至吕王城,众欲少憩。公曰:“破竹之势,不可失也。”方炊,覆釜以进⑤。公据鞍草檄驰谕:“有能擒贼献者,重赏;投诚者,待以不死;胁从归者,但闭门坐家;无军器,即从贼,概不追问;藏兵仗者,即良民亦诛死。”于是贼众闻士荣擒,名籍已毁,各解散。至白水畈,铁爪、世庸等欲趋保石子寨,公已遣人守隘,不得上,悉擒之。又分众平石陂贼,乃勒石岐亭,班师。自誓师至此,二十有四日,公以乡民数千破贼数万,不费公家丝粟,黄州平,时康熙十有三年十一月也。
《国朝先正事略》卷七
清端(清端:于成龙谥清端)。晚岁,或有以蜚语闻者,公心动。时熊文端(清人熊赐履的谥号。)罢相居江宁,一日,过文端舍,坐梧桐树下,语及之。文端曰:“公亦虑此耶?大丈夫勘得透时,虽生死不可易,何况其他?”公曰:“敬受教。”其明年,乞休弗许,再过文端,有忧色。文端厉声曰:“遂忘梧桐树下语耶?”未几,公卒于官。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卷三
〔注 释〕
①拊循:安抚。②火耗:碎银熔铸为锭时的损耗。③贳之:赦免。④秋闱:秋季考试。⑤覆釜以进:毁坏炊具,以示决心。
以下仅代表个人的观点、仅代表一个影迷的个人分析。仅以40集电视剧分析、不以任何历史资料为参考。
首先这是一部很好的电视剧,不知不觉中总被一些情节所打动、看的很认真、也哭过好几次,像我这样一个没有耐心的人每天都按时的守在电视旁等着播出,由此可见此剧的“魅力”。
于成龙、于青菜,终年不知肉味儿,每每到一个地方上任的时候两筐萝卜、一袋杂粮便成了路上的干粮。在两江任总督、兵部尚书时,有一次晚上吃饭石玉林说道今天竟然吃席了,一共九个菜竟然有六个肉菜,跟了老爷这么多年头一次吃的这么好!由此可见于成龙节俭的一生,即使是去面圣时也是石玉兰强制性的给他做了一身新官服,周先生的那句话我记忆犹新,要不我让玉兰拌个罗卜,炒个青菜咱俩喝点?由此可见这天下第一廉吏的日常生活甚至不如一个寻常百姓家!还有一集福建的傜役、莝夫等民差减半,因为于成龙写的《罢免莝夫启》被康亲王接受了,于成龙心情不错换了身衣服与石玉林要去上街吃小吃,鱼丸十文钱一碗、燕皮五文钱一碗、线面三文钱一碗。最后决定吃线面,不过也没吃成因为两人都没带钱!这里于成龙说一句话,咱们家的菜粥才一文钱一碗!由此可见于成龙的日常生活非常节俭了,剧中很多地方可以推出。但是这里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于成龙没钱吗?不对,作为一个封疆大吏,朝廷一年的俸银也不少啊,虽然剧中没有透漏但不至于“终年不知肉味儿”,那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回到广西罗城,于成龙拿自己的俸禄给乡亲们买耕牛了,虽然后面没有提到为百姓买什么,但根据买耕牛这件事可以分析出于成龙拿自己的俸禄为乡亲们办事儿是一件事实。还有一个原因我们可以通过于成龙写的奏折中分析出,于成龙说自己出身贫寒,因此可以分析出于成龙不是吃不起肉而是不想吃!因为他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再让贫苦的百姓受苦了,所以每天青菜萝卜。看的我不知湿润了多少次眼眶。
剧中于成龙“三气”。
于成龙第一次咳嗽是什么什么时候?对,通海案的时候就埋下了病根,第二次就是直隶,因为直隶的灾情非常严重,官员的不作为,让于成龙的病情加重,第三次就是赫里杀了柳晋阳。好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
(1)通海案。这个案子的主审是谁?章吉仁。因为牵扯到自己多年的同窗好友兼兄弟,于成龙这一急便埋下了病根,其实于成龙内心挺愧疚的,从剧中很多地方可以看出。
(2)直隶的灾情,地方官员的不作为、马上好汉、最主要的就是杀了自己的妹夫,这便是剧中的二气。
(3)两江的“火耗“牵扯到的人太多,以至于后来柳晋阳的死让于成龙彻底的倒下了。
于成龙为何一直平步青云?
大家或许都有这么一个疑问,像于成龙剧中所演的这号人物适不适合在官场混的,更别提什么一路高升了,但为什么仕途坦荡?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剧中于成龙基本没有碰上“恶官”难为自己的,无论是收服刘君孚时碰到的那个求功心切的曲振奇、湖广巡抚张朝珍、还有为救张朝珍牺牲的张三极,个个都是好官吧,你要说屈振奇,他也没对刘君孚年迈的老父亲用大刑、张朝珍更是为救于成龙去求康亲王,看到张朝珍战恶匪的时候,我挺感动的,一把年纪了,也挺不容易,也是一位好官。虽然后面碰到过一些“恶官”但也都是级别很低的,当然上面的三位我只是拿来举个例子,后面我们会提到纳兰明珠。就是这些磕磕绊绊的,也没能挡住于成龙的高升,因为于成龙的背后是康熙!对,通过这四十集连续剧你不难发现康熙早就注意上于成龙了,再有于成龙办理了那么多案子,三获卓异之人,背后的后台就是康熙绝对没错,康熙为什么给于成龙三次卓异?因为我就是要告诉你们大家做一个清官会受到至高无上的荣誉、他就是我的人,这点江苏巡抚余国柱是知道的,也是一个明白人,最后没有陷进去。
于成龙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雷厉风行的办事性格加上两位幕僚的帮助,如虎添翼,不得不说周先生(周瑞和)帮了于成龙不少忙,让于成龙少走了很多弯路,少吃了很多亏,初期的柳晋阳不能与周先生相提并论,因为周先生人家本来就在官场多年,已看透一切,柳晋阳当时刚入官场还需磨练,周瑞和就相当于一个磨刀石,一边磨着于成龙,一边磨着柳晋阳。这也是于成龙为何一直平步青云的重要原因。
都有哪些官员是聪明的,已看透一切?
康亲王,我觉得康亲王多多少少在配合着康熙演戏,前期的时候康亲王可能并不知道于成龙究竞要做什么,但中后期康亲王已经发现了这个升官速度极快的于成龙背后的支持者。
周先生,周先生肯定知道这一切,这不用多说。他是死心塌地的要跟于成龙大干一场的,他也看不下官场的黑暗了。
陈廷敬,刑济堂老师教出来的学生都是非常聪明的。
纳兰明珠,他也是知道康熙的真正用意的,不然能做到相国?
赫里,赫里这样的人如果不是皇亲国戚绝对是个路人,这样的人在官场混不久,谁都不放在眼里,余国柱三番两次相劝并告知于成龙是康熙的人。
余国柱,不过余国柱是聪明的,他内心肯定在想,得罪你们哪个我都吃不消,一边是皇上,一边是赫里,上面还有明相国,在这里面我是级别最低的一个,索性你们玩去吧,我只象征性的为救赫里说两句话,救的了救不了就不是我的事儿了。
屈九万也是知道的,不过也是差点成为刀下鬼,若不是明珠暗中相助他早成为牺牲品了,明珠说的很对你们斗不过于成龙的!即使是当钦差的时候,于成龙也并没有买账,当知县的时候也是被牵着鼻子走,没有构成威胁。弗伦就不多说了。
直到后面明相国也明白了自己是斗不过于成龙的,于成龙在家等着朝廷的处罚,明相国却什么也没有做?这不符合他的性格,他为什么会这样?
康熙这样对明相国说,明珠啊,于成龙僭越朝纲,不行上奏一案,交予刑部会议。细心的观众可能发现了,明珠这个时候的表情变化很复杂,有点想跪出来承认错误的冲动。
你以为康熙不知道直隶的线是谁的?两江的火耗大部分进了谁的口袋?告诉你于成龙让刑部会议就是提醒你,明珠后来什么都没做,皇上再也没问,直到后来于成龙累死,明珠也没了以前的傲气了,因为于成龙完成了康熙交给他任务,圆满的完成了。
从于成龙死后的坟墓可以看出,还不如一个乡绅富豪,真实让我想起了那句话,做人无愧于心,对的起自己的良心就行了。
首先,于成龙是山西永宁州人,他44岁之时出仕,从县令做起,兢兢业业,被多任顶头上司树立为官吏标杆,康熙年间,最高的官做到江南江西总督。
这个人政绩不错,做事谨慎,被康熙皇帝誉为“清官第一”。
那么,“清代康熙名臣于成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真的能杀赫里这个大将军吗?”
我们知道在历史上于成龙被认同、确认为循吏,清官,得到了百姓的爱戴。可是,这不等于于成龙就能够为所欲为,甚至去诛杀所谓的大将军赫里了。
在清朝,如果没有特殊规定的从属关系,文官与武官之间就不能够统属,互相之间无权干涉对方的权利实施。
另外,清代被授予大将军职衔的人并不是很多,在清朝初期,大将军都是靠前指挥,指挥野战,拓土开疆,平复乱局的角色,怎么可能会被一个区区的文官所诛杀?
在康熙一朝嗣后,任大将军之职的人更是屈指可数,比如,年羹尧、岳钟琪、福康安,这样的人,哪个总督、巡抚敢碰一下?
题主所提问的由头应出自影视作品当中的情节,这不属于真实历史。于成龙以两江总督之身,居然能杀了江宁将军,这简直是愚不可及的杜撰。总督听着官声显赫,但是品级不过是正二品,驻防地的将军品级则为从一品。
另外,没有皇帝的专旨,谁敢去碰驻防将军一下?另有一层,驻防将军的出身必须是出自清八旗,代表清廷,震慑所在地军民人等,自然带有监督当地督抚的作用,总督、巡抚与驻防将军的任务各不相干,如果有了争议,要经过朝廷判断解决。也就是说,于成龙没有权利去处死一个朝廷钦命的驻防将军的。
假如说,题主一定把于成龙设定为一身是胆,为民请命的角色,那么,即便如此,于成龙也杀不了这个所谓的赫里,因为,第一,于成龙做为文职官员,他无法抓到拥有5000军兵的驻防将军,如果想去硬碰硬,在大清正规军的面前,于成龙的几十个护卫也就是一盘小菜,他根本就近不了所谓赫里的身。
综上所述,据《清史稿》所载,于成龙为循吏,也就是说,他不是一个标新立异,刚愎自用,乃至于独出心裁的人,也正因为他做事踏实,才一步一步的进到大吏之位,所以,题主所问,乃是影视夸张,荒村野史,不值方家一哂。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57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