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基本都是按从北到南的顺序统一全国的,鲜有由南到北统一全国的,成功的仅有两例。一个是朱元璋北上灭亡蒙元建立明朝,另一个是蒋介石北伐北洋政府建立国民政府。
在这两个特例中,蒋公北伐成功里掺杂的水分很大,他只完成了中国形式上的统一,实际上的统一十分脆弱。而朱元璋的北伐却是货真价实的成功,真正实现了全国统一。
那么为什么从南到北统一中国如此之难,而朱元璋却能做到呢?
第一:打铁还需自身硬
无论是从北到南还是从南到北统一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要自己强,敌方弱。如果不满足这个条件,那么按照那个顺序来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比如三国时期的曹魏是最强大一方,但为什么即使雄才大略如曹操,还是不能统一三国呢?因为曹魏的其他两个对手——刘备和孙权,他两也不是干吃闲饭、好惹的主。可等到蜀、吴的后辈衰落无能后,依然占据优势的魏国才统一了三国(PS:统一三国是司马父子完成的,但司马氏篡了魏国权,所以国家底子仍是魏国的)。
再比如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刘裕北伐,这是一次很有可能统一全国的例子。因为他的对手,北方各国都相对较弱。但为何刘裕即使两次北伐都成功,到最后还是没能统一全国呢?原因在于刘裕后方不稳,自身不强,即使他攻下了北方广大地区,还是没有实力守住。
而反观朱元璋,他一直在埋头发展,奉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韬晦政策,努力打好自身基础,不到迫不得已时,绝不轻易出手。
他北上灭元就是等到自己基本统一南方,并且北元已经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才出兵北上的。
第二:利用强烈的民族认同意识
民国时期的蒋介石能轻易收复东北,张学良能甘心改旗易帜,很大程度源于日本的存在。
而朱元璋能灭亡元朝,也有外族存在的因素。因为元朝是由不被汉人认同的异族——蒙古族建立的。
蒙古人纯粹靠强悍的武力征服了中国,它征服中国后,实行差异化统治,将汉人列为最低等的民族,不把汉人当人看,把汉人当奴隶使。
在蒙古人残暴统治下的元朝,汉人恨透了蒙古人,渴望能早日推翻元朝,重新建立一个由汉人统治的王朝。所以当朱元璋北伐时,他就积极打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政治口号,利用汉人强烈的民族认同意识,争取到了广大汉人同胞的支持。
所以,朱元璋能够北伐成功进而统一全国,是时运和实力综合的结果。他顺应历史趋势,稳扎稳打,完成了由南到北的统一中国之路。
从古到今,但凡是发生在中国的统一战争,从秦汉再到后来的宋元都是由北向南进行的。再往后的清朝入关,击败李自成、平定南明和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建立了新中国,都是自北向南进攻完成的统一。
唯独只有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是从南向北统一全国的,以南京为根据地消灭周围其他割据势力,先统一南方;之后一路北上击败了蒙元政权,这前无古人的由南向北统一天下的壮举,,是什么原因让朱元璋能够完成这个奇迹的呢?
图为朱元璋画像
首先:朱元璋拥有超凡的大局观从南宋开始中国的经济中心就已经基本上转移到南方了,北方地区因为连年的战乱,经济非但没有增长,反而出现了倒退。这在某些方面加强了南方的优势。十四世纪中叶,朱元璋建立了反元的农民起义军,但是朱元璋并没有马上举起反元大旗,而是坚持“高筑城,广积粮”的发展道路,不当出头鸟。
图为朱元璋剧照
朱元璋统领全局,敏锐的发现,虽然南方许多汉族地主发展出了许多割据势力,北方的蒙元政权又是天灾人祸不断,但是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大元帝国的军事力量依然非常强大。所以朱元璋选择了巩固根据地,低调发展,不让北方的元帝国注意到自己,之后待时机成熟,再做打算。
其次:元朝陷入了内乱,错过了击败朱元璋的机会公元1367年,朱元璋先后消灭了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地方割据势力,成了南方地区最大的军阀割据势力,掌握了南方大部分地区,甚至还包括北方河南的一部分。
图为朱元璋剧照
南方也并不是完全被朱元璋统一,广东、广西、福建以及西南诸省并不在朱元璋控制下,相比东吴和南宋这些几乎完全统一南方的政权,此时的朱元璋实力还是偏弱,如果这个时候大元帝国挥师南下,进攻朱元璋政权,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此时北方元朝政府竟然陷入了内乱。元朝名将王保保在镇压了北方的反元势力后,并没有乘胜追击也去镇压南方的反元起义军,而是积极的投入到蒙元政权的内斗之中。
图为朱元璋剧照
当时元朝的主力作战部队,隶属于王保保和孛罗帖木儿两大阵营,这两支元朝主力军在国家危难之时非但没有联手对外,反而为了争夺地盘在山西打的不可开交,错过了南下平定反元割据势力的最好时机,朱元璋抓住机会拼命发展,综合势力此消彼长,逐渐到了元朝已经不可收拾的地步。
最后,朱元璋杰出的北伐战略公元1367年的秋天,已经建立大明王朝的朱元璋挥师北上,兴兵远征北方的蒙元政权。根据《明史》记载朱元璋北伐的具体战略方针是:“率先拿下山东,杜绝元军侧翼包抄的机会;然后率军进攻河南,削弱元军的势力;最后占据潼关为根据地,压缩元朝生存空间,一举击败大元帝国”。
图为朱元璋剧照
这种从山东到河南再到陕西,由东向西统一北方的进攻路线,跟当年刘裕北伐的计划几乎一模一样,从前的刘裕北伐已经是“气吞万里如虎”了,如今有了京杭大运河来运输战略补给的朱元璋更是势如破竹。三个月的时间就荡平了山东的元军势力,之后向西占领河南,最后撞破潼关占领陕西,这其中仅仅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
图为明朝士兵
从南向北,明军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就完成了如此巨大的战略跨度,打的北方元军措手不及。然后朱元璋亲自前往北方前线坐镇指挥,制定了擒贼先擒王的斩首行动计划。
同年的五月,明朝大军开始在山东集结,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直取元大都,在当年的八月二日,明军成功的占领元大都,并更名为北平,大元帝国覆灭,朱元璋也完成了自南向北统一中国的壮举。
朱元璋通过初期低调的发展路线和后期自己的军事才能击败强敌完成了一番辉煌的事业,当然这其中也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大元帝国在朱元璋最脆弱的时候陷入了内乱,种种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促使了朱元璋完成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从南到北统一中国的壮举。
中国古代战争史有个奇怪的现象,南北对抗时往往是北方政权吞并南方,南方能击败北方的例子少得可伶,整个历史只有朱元璋从南向北统一天下。南北对峙时为什么是北方兼并南方?这个问题暂且不论,朱元璋能够从南向北统一天下,与其说是他能力超凡,还不如说是元朝廷自作自受。
以元朝廷的治理状况来说,能享国九十多年已经超级幸运了。元末有句谚语“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并不是因为红巾军有多厉害,对元朝廷造成了多大冲击,而是元朝廷当时已经半截身子入土了。立国时蒙古铁骑闻名天下,可是元末时的战斗力降为负值,虽然宋朝武力不行,但是禁军好歹经受女真人进攻才崩溃,而元军却被红巾军吓的炸营。
蒙古人尚且如此,其帐下的“色目人”更不用说,被红巾军打得东窜西跳。除了孛罗帖木儿等少数还有血性的蒙古汉子外,元朝廷就靠着汉人和汉化蒙古军阀扛着,比如李察罕和干儿子王保保。局面都这样了,可是元朝廷还在内讧,就在李察罕攻下汴梁,红巾军被压得死死的时候,朝堂上皇帝党和太子党相互攻击,连带着下面的人也开始亮刀子。
李察罕和王保保一系属于太子党,孛罗帖木儿则属于皇帝党。就在这个时候,远在南方的朱元璋和陈友谅开战了,孛罗帖木儿想要南征,打算趁着吴汉交战时一鼓作气平定南方,可是奏折在朝堂上被拒绝。公元1364年,当朱元璋灭掉陈友谅,南方基本统一的时候,孛罗帖木儿和王保保却代表皇帝和太子,在大都周围相互殴斗。
元朝廷内部数次交战,最后以孛罗帖木儿的胜利告终,王保保和太子躲到太原。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公元1365年,孛罗帖木儿竟然被他保护的元顺帝暗杀,人头被送到太原,元顺帝父子抱头痛哭,重归于好。(影视剧《倚天屠龙记》中赵敏的哥哥就是王保保,虽然在里面并不重要,可是历史上却是了不起的人物,被朱元璋誉为“天下奇男子”。)
孛罗帖木儿去世后,王保保一家独大,坐镇河南,对元朝廷甚至颐指气使。可是这时候王保保的局面也很尴尬,明军很厉害,不敢南下进攻;想讨伐割据关陕的李思齐等军阀,可他们也不是吃素的,再加上元朝廷的挑拨,煽动王保保部下与他为敌,一时间河南乱成一锅粥,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王保保不得不放弃河南,退守山西。
远在南方的朱元璋看到这一切后都无语了,当初进攻陈友谅吞并荆湘的时候,还提心吊胆,担心元军会打过来,于是拼命地“高筑墙广积粮”。结果整整过了五年,元朝廷没有派一兵一卒下江南,当朱元璋平了陈友谅,灭了张士诚,吞了方国珍,儿子都生了五六个,元朝廷不但不攻击,反而快把自己玩垮了。
公元1368年,朱元璋觉得时候到了,于是下令徐达和常遇春率军25万,沿着淮河北上,直指中原。中原各路元军闻讯后作鸟兽散,明军长驱直入,平汴梁入洛阳,北上兵锋直指元大都。在山西的王保保挣扎了一下,但还是被徐达击败,逃出塞外。不久,除云南和辽东外,长城内的所有领土都归明朝,朱元璋就这样完成了从南向北的统一。
参考文献:《元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56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