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凯是明朝官员、诗人,洪武三年担任御史一职。作为御史主要工作时候监察百官,次要则是规劝帝王。明太祖朱元璋,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滥杀功臣之君。当上皇帝后,可能是为了保证自己权利的独一,性格多疑,忌讳也多了起来。
明人笔记《北窗琐语》记载了这样一事:
中山王徐达夫人谢氏,臂力过人,曾在朱元璋征战过程中立功。等到江山一统,徐达封中山王之后,她也当上了王爷夫人。不过到底是起于草莽,对人直率,有时分不清君臣之别。
就说有一次她入宫探望马皇后,还当是从前与朱元璋夫妻称兄道弟之时。在看见皇宫之后,无意间说了句:“我家不如尔家。”
我家没有你家阔绰,朱元璋听了之后,当即就生气了。对亲近人说:“枕边之言,中山宁不动心乎!”意思是说徐达枕边人这样说,难保以后徐达不动心,于是就起了杀心。
他命人将徐达召进宫中,君臣一起吃个饭。在喝酒的时候,对徐达说:“今日卿免赤族之灾。”今天爱卿当免族诛之祸,徐达不明白什么意思。事实上是朱元璋一边在这里和徐达喝酒,另一边已经派了武士去到徐达府中,将谢氏给杀了。
朱元璋这个尿性,袁凯后来因为说错一句话,也差点被朱元璋给杀了。
朱元璋有一次审理了一个案子,里面牵扯了不少人进去,依照朱元璋的想法,是将大多涉案人都给杀了。他决定之后,又命袁凯将案子拿给太子,想要听听太子的想法。
太子仁慈,看了案件之后,意思是不必如此大开杀戒,只将主犯给杀了即可。袁凯这边听了太子意见,就立即回去传话。
朱元璋听了之后,没有表达看法,而是反问了袁凯:“你觉得太子与我谁对谁错?”
这怎么回答?袁凯心里其实是认可太子的看法的,但是这边又不能得罪朱元璋,于是就说:“陛下您处置公正法度,而太子殿下则仁慈宽厚。”这意思就是说,你们两个人从某一方面来说,都是对的。
要说是一般的帝王听后,可能就一笑而过了。但是朱元璋铁血专制,一听就不开心了。他认为袁凯奸诈狡猾持两端,于是就厌恶袁凯,想要找个由头将人给杀了。
袁凯不愿意两边都得罪,于是就找了这么个讨巧的方法,哪知道朱元璋却看不惯。下令将袁凯下入大狱,三天后又放了出来,仍然让他当御史。但是每次等到袁凯上朝的时候,朱元璋都要指着他来一句“是持两端者。”
这就好比一把刀时刻悬在脖颈,不知道哪天就没了性命。为保命,袁凯开始装疯卖傻。一次过桥的时候他假装倒地不起,起来后就疯了。朱元璋不相信,于是就让人用木锥子扎他,袁凯忍痛不动。
朱元璋于是同意他辞职归乡,回乡后“铁索锁项,自毁形骸”。朱元璋还是不放心,于是派使者前往下诏“起为本郡儒学教授”。意思就是想以升官试探,袁凯对使者怒目而视,还高唱《月儿圆》。
使者回报说袁凯确实是疯了,朱元璋还有些疑心,暗中派特务监视。袁凯知道皇帝不会那么容易放过他,于是心起一计,他“使家人以炒面搅砂糖,从竹筒出之,状类猪犬下,潜布於篱根水涯”。然后趴在地上,抓“屎”吃。
等到特务回报说袁凯在家中“吃屎”后,朱元璋才彻底相信,撤了监视,袁凯得以保住性命,安稳度过晚年。
袁凯 明初诗人。字景文,号海叟。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生卒年不详。早年好学,曾于杨维桢家席间赋《白燕》诗,一座为之惊服,都称他为"袁白燕"。元末曾为府吏,明初洪武三年(1370),荐授监察御史,后因受太祖朱元璋憎恶,他佯装疯癫,得归故里,常背戴方巾,倒骑乌犍,盘桓山水间,以避监视。袁凯性诙谐,善戏谑,终免于难。
袁凯的诗作,言及现实其少,只于个别篇内有隐晦、曲折的表露。其成功之作多为抒发个人情怀,描述旅人思乡之篇。"落叶萧萧江水长,故园归路更茫茫;一声新燕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客中夜坐》),远离故土的幽情思绪尽出,情真意切。此类佳品尚有《京师得家书》、《淮西夜坐》等。《客中除夕》中"戎马无休歇,关山正渺茫,一杯椒叶酒,未敌泪千行",则以飘泊异乡的旅人身份来写战乱之苦。袁凯诗古体学魏晋,近体师杜甫,但并不囿于古人,有自己意境。古风《从军行》、《杨白花》等古朴激越,余韵悠然。律诗《采石春望》、《京师归至丹阳逢侯生大醉》及七绝《淮东逢张十二信》等,都有杜诗浑厚深沉、真挚含蓄之风,"流出肺腑,卓尔自立"。何景明等推袁凯为明初诗人之冠。 袁著有《海叟集》4卷,附"集外诗"1卷。此集为明弘治间,陆深得旧刻不全本,与何景明、李梦阳更相删定之本。
京师得家书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明朝的大小官员,从开国元勋到文武百官,从诸侯大臣到地方官吏,从儒生、地主到僧道、屠夫,不分亲疏,不问贵贱,只要朱元璋看不顺眼,引起猜忌,大小事办得不合他意,往往脑袋搬家。脑袋搬家算好的,无数的酷刑均冠绝古今,让人求死不得。
在这种肃杀恐怖的气氛中,能从朱元璋的虎口里余生的官员,是令人敬佩的幸运儿。御史袁凯就是其中一个。
明洪武十五年的一天,朱元璋又要大开杀戒,叫袁凯把案卷送给皇太子朱标复讯。皇太子主张从轻发落,朱元璋便问袁凯,他和皇太子意见不合,谁的看法正确?
袁凯是聪明人,两边都不敢得罪,便说:“陛下要杀是守法,东宫(太子)要赦免是慈心。”
不料朱元璋对袁凯的回答不满意,要杀袁凯。袁凯听说后,假装发疯。朱元璋认为疯子不怕痛,让人用锥子刺他的皮肤,袁凯咬紧牙关,强忍着不喊痛。
袁凯为了装得逼真,回家后还用铁链锁住脖子,蓬头垢面,疯言疯语。
朱元璋派人去召他回朝做官。袁凯事先得到消息,使者到来时,他便蓬头垢面地大声唱歌,又趴在篱笆边装作吃狗屎。朱元璋接获报告,确认袁凯疯了,便不再追究,也不再要袁凯为官。
“疯鱼”漏网记
朱元璋喜怒无常,大臣一般都朝不保夕,在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之后尤甚。许多官员每天早朝之前都要与家人做个诀别,安排好后事,因为这一去能不能回得来还是个未知数,倘若回来了,就全家庆祝,居然又活了一天。即使有人不想做官,也照样违背朱的旨意,说他不愿为朝廷出力,最终躲不过一死。在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的情况下,一些人为了保全身家性命另辟蹊径,从而成为朱元璋“以猛治国”之下的漏网之鱼。
袁凯,字景文,松江华亭人,博学多才。洪武四年(1371年)被人举荐当了御史,颇受皇上信任。一次朱元璋又要杀很多人,命袁凯把案卷拿给太子复查。太子一向主张宽和、仁政,这一次对老爷子要杀那么多人依然表示反对。袁凯将太子的意见回奏给朱元璋,没想到朱元璋却给他出了一个要命的难题:“我与太子谁对谁错?”袁凯胆子再大也不敢说谁是谁非呀,不得已只好作答:“陛下执法那是正义的需要,而太子主张不杀也是宽政。”听了这个回答,朱元璋遂以“老猾持两端”恶之。
袁凯害怕遭到诛杀,佯装疯傻。朱元璋就命人用锥子扎他,他咬牙忍着疼。回到家里后,他又把自己的脖子用铁链拴住,整天疯话连篇。朱元璋仍不相信,命人暗中监视。探子见他在墙边吃狗屎,回报,朱元璋才相信他的确是疯了。其实,袁凯吃的并不是狗屎,他知道朱元璋要派人来监视他,所以事前准备了一些点心,捏成狗粪状的段段撒在墙边。
袁凯因“疯”辞官,离开了提着脑袋过日子的是非之地,落了个善终。别说袁凯一个小官,皇亲国戚又能怎样?郭德成是宁妃的哥哥,喜欢喝酒。他的两个哥哥都因功爵位至列侯,而他仅仅是个骁骑舍人。因为宁妃的缘故,朱元璋几次想升他的官,郭德成都力辞不受,说他无才无德,当了大官怕误了国家的大事。有一次他陪朱元璋喝酒,朱元璋赏了他不少东西,郭德成跪在地上脱下帽子谢恩,因为头发稀疏,朱元璋就取笑说他“醉疯汉,头都秃成这样了,是不是又喝多了”。郭德成答:“可不是,就是这样我还嫌多呢,真想拔光了才痛快。”他这一说虽然无意,但却犯了朱元璋的忌,因为朱元璋当过和尚。
郭德成酒醒之后方知闯了大祸,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装疯,把剩下的几根头发拔了个精光,并穿上了僧衣,整日在家念佛。朱元璋知道后对宁妃说:“原以为你哥哥是戏言,没想到真是个疯汉子。”后来党事起,受牵连的人很多,而郭德成以“疯”得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56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