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历仕五朝的明朝内阁重臣(明朝历代内阁首辅)

历史典故 2023-07-22 07:00:40

黄淮(1367~1449)字宗豫,号介庵,浙江永嘉(今鹿城区)人。父黄性,方国珍占据温州时,他遁迹逃避方国珍的伪任命。黄淮三十一岁考中洪武三十年丁丑(1397年三月)进士。授黄淮中书舍人,从而开始为官生涯。

黄淮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1397—1434)历时三十八年(其中:自永乐十二年(1414)~永乐二十二年(1424)下诏狱十年;宣德二年(1427)八月初九准奏回温州永嘉养疾~宣德七年(1432)秋入京,养疾五年)。为稳定当时政权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其中永乐十二年(1414年)黄淮被汉王朱高煦诬陷,入北京诏狱十年。永乐廿二年甲辰(1424年)八月十五日,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十六日,黄淮释出诏狱,官复原职。十七日,七任黄淮为通政司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

宣德二年(1427年)八月,引疾回乡,居住在永嘉茶山南柳“寿徵庵”养病。而宣德七年、宣德九年两次入觐,又先后继续为明王朝效力了十七个月。黄淮为官谨慎踏实,治事果断通达,忠于职守,史官赞评他:“神识洞明,健力峻拔,有古社稷臣之风”。

一、黄淮的才学

黄淮的学问渊博,学识深厚,精通经史性理之学,为培养教育仁、宣二帝、奉敕撰书等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永乐二年(1404年)四月初四,朱高炽立为皇太子。四月初五朱棣即任黄淮为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辅导东宫太子。永乐六年十一月初十,朱棣敕谕右春坊大学士兼翰林院侍读黄淮、及杨荣、金幼孜等东宫官属兼辅导皇太孙朱瞻基。朱瞻基时年九岁,所以黄淮亦是朱瞻基的启蒙老师之一。《明史》本传后有赞曰:“黄淮功在辅导”。因为辅导的是后来两代候补继任皇帝。

2、永乐二年甲申(1404年)正月廿六日,皇帝命解缙与黄淮为甲申科会试正、副主考官。该科中式举人有472名之多,正统年间的吏部尚书王直、南京国子监祭酒陈敬宗等均是该科进士;宣德七年(1432)冬,黄淮入觐谢恩,朱瞻基赐留他在北京过春节。八年癸丑(1433年)二月初八,黄淮奉命为癸丑科主考官(副主考是王直)选拔出100名举人进入殿试,曹鼐即该科状元。黄淮这两次参与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会试工作,虽然前后时隔三十来年,也是他一生中为稳定当时政局所作的两个亮点。上述足以说明黄淮在稳定当时政权所起的作用以及洪熙、宣德两朝经济发展所起作用明显、积极而肯定,并已经永载史册。

3、永乐元年黄淮与解缙等奉敕撰《古今列女传》,当年十二月初一日书成。颂扬以成就、谦逊、奉献和贞洁闻名的妇女。永乐元年七月初一日,奉命与解缙等147人撰修《文献大成》(即《永乐大典》的前身)成书于永乐二年十一月十九日。

永乐九年十月十七日奉命重修《高皇帝实录》,被任命为总裁官,黄淮承担最重要的任务。

成书于永乐十四年丙申(1416)十二月十五日,有350卷之多的《历代名臣奏议》则是黄淮、杨士奇等奉敕,经过多年编录而成的,分六十六门,自商周以迄宋元的历代典制沿革,政治得失之迹,搜罗较备。《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提要》:“古今奏议之渊海也”。不过该书刻印装订成书之日,黄淮已被囚在北京锦衣狱中有两年多时间了。

黄淮本人存世的著作《介庵集》十一卷。其中包括有永乐时黄淮在南京;洪熙、宣德初在北京为官时所撰的《退直稿》三卷372篇,计5.4万字。多数是应制、与同僚酬和的文章。宣德七年冬(1432)、宣德九年(1434)春、正统元年(1436)春,三次赴北京的《入觐稿》两卷161篇(首)计4万字,也以与士大夫、官员酬和的文章为多。黄淮晚年在温州茶山南柳寿徵庵生活的二十来年中,著有六卷176篇近11.7万字,名为《归田稿》(另外近年从地方文献、许多姓氏的宗谱中发现黄淮的佚文计近2万字)其中他对温州永嘉、乐清、平阳、台州等附近县治、县学,及桃渚千户所、义仓等所作的《记》:为亲朋契友所撰的很多《墓志铭》《谱序》等,记叙了大量明代温州的历史信息。因此,黄淮《归田稿》则是我们深入研究明代温州文化的极其可靠文献资料之一。

洪熙元年(1425年)乙巳五月初四,奉朱高炽敕参与纂修《太宗实录》,被任命为总裁官。洪熙元年乙巳闰七月初八,奉朱瞻基敕参与纂修《太宗、仁宗(两朝)实录》,被任命为总裁官。

黄淮在宣德、正统年间曾纂修过《(正统)温州府志》而且于1684年时还有残本存世。

4、黄淮在文艺方面才华横溢。而黄淮入诏狱的十年间所撰的《省愆集》两卷,计2.8万字,清乾隆四十三年六月被纪昀晓岚、陆锡熊、孙士毅等辑入《钦定四库全书》(1240/433~479)。《四库全书总目》:“此集乃其系狱时所作,故以省愆为名。(黄淮)当患难幽忧之日,而和平温厚无所怨尤,可谓不失风人之旨”《省愆集》文辞感人,正所谓“文章穷而后工”之作也。黄淮多才多艺,工诗文、品书画。黄淮诗歌温厚和平,具有明初典型的台阁体诗风。

二、黄淮的才干

黄淮的办事能力超强。他既年轻,又有才干。黄淮的才干在当时的官员中不可多得,史称他“多才略,熟谙朝政”,对政事“多所献替”, 黄淮对朝廷的贡献,永乐颇为满意,因此,多次获得朱棣的称赞。

1、建文四年壬午(1402)秋七月三日,刚夺得皇位的朱棣,“召黄淮问以时政,称旨”即复翰林院侍书黄淮仍为中书舍人,八月初一命黄淮入直文渊阁,成为内廷的决策权力集团七成员之一。当时黄淮年仅三十五岁。从此得到朱棣的十二年多时间的重用,多次晋爵。黄淮在“靖难之役”中并无“功勋”,《明史》卷一百四十七 列传第三十五 《黄淮本传》:“成祖即位,召对称旨。命与解缙常立御榻左备顾问。或至夜分,帝就寝犹赐坐榻前,语机密重务,悉预闻。”初时,黄淮尚是七品官员,被朱棣看中,常商讨机密政务,可见朱棣重视并采纳黄淮政见的程度。与解缙、胡广、杨荣、金幼孜、杨士奇、胡俨七人先后进入内阁,黄淮在文渊阁专掌制敕。此为明代翰林官进入内阁之始。

2、黄淮先后曾经六次参与监国:永乐七年春朱棣北巡,黄淮奉命与蹇义、金忠、杨士奇辅导皇太子朱高炽监国;永乐八年二月朱棣北征;十一年二月朱棣再北巡;十二年春朱棣亲征瓦剌,洪熙元年乙巳(1425)五月十二朱高炽在北京钦安殿驾崩,时皇太子朱瞻基在南京未回,朱高煦蓄谋夺位加紧行动,虽未能得逞,黄淮在北京协同监国,以致“忧危吐血”;宣德元年丙午(1426)八月朱瞻基亲征其叔汉王朱高煦时,于八月初七敕谕黄淮、张本、黄福、李友直、金幼孜等文职官员,留守北京监国的史实,对稳定政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明史》黄淮本传载,黄淮断案、则疑案无怨;黄淮起草制定钞法,则钞法没有弊端。可见,黄淮办案和制定政策才干超人。

4、《明史》黄淮本传载,当时常有人告发结党谋逆,黄淮对皇上说:”洪武末年对此已有敕令禁止,不宜再处理。”吏部追论”靖难”兵起之时,在北方当官不马上归附的南方人,应当编列遣去戍边。黄淮说:”如果这么做,恐怕被人看作心胸狭窄。”皇上都听从了。朱棣允奏,而不再追究,因而避免了一次政治风波。

三、黄淮的才识

黄淮的才识卓异,才略过人。黄淮为官谨慎踏实,治事果断通达,忠于职守,朱棣曾对左右赞许曰:“黄淮论事如立高岗,无远不见”史官赞评他:“神识洞明,健力峻拔,有古社稷臣之风”。

1、长沙李法良之乱。永乐八年,朱棣征战在外时,长沙李法良谋反,皇太子朱高炽遣丰城侯李彬讨伐,朱高煦故意说李彬不可用。黄淮及时识破汉王的阴谋,劝言朱高炽:“(李)彬老将,必能灭贼”,应立即迅速出兵,果然李彬很快擒获了李法良,社会动乱迅速得到了平息。

2、漠北阿鲁台事件。此外,漠北元主本雅失里部属阿鲁台归款,请统一属吐蕃诸部并要求明廷刻金作誓词,磨其金酒中,使得诸酋长得以结盟。朝廷官员均认为可以,唯独黄淮则称:“他们势力分开则易于管制,统一的话则很难做到了。”朱棣因此赞许道:“黄淮论事,如立高冈,无远不见。”

3、当时朝议立太子事,黄淮请立嫡长子朱高炽,黄淮说:“立嫡以长,万世王法”。储君确立后,黄淮晋升为左庶子兼侍读。永乐五年,解缙被罢免,黄淮进右春坊大学士,次年与胡广、金幼孜、杨荣、杨士奇共同辅导皇太孙朱瞻基。

4、西域僧人大宝法王来朝见,皇上将要刻玉印赐给他,先将璞拿给黄淮看。黄淮说:”朝廷赐给各番部的制敕,都用’敕命’和’广运’二宝。现这块玉比它们还大,这样做不能示远人、尊朝廷。”皇上赞赏地采纳了他的意见。

黄淮在“靖难”后的明初政局中具有崇高的政治地位,他忠君爱亲,对同僚有一份特殊的道义情谊;他是明初内阁最重要的人物,并且是内阁良好形象的维护者;因为在中央为官,加上黄淮做人低调,以致在温州知名度不如108年之后的“后起之秀”张璁(1475~1539)阁老。黄淮先生是温州古代不可多得的先贤,让我们见贤思齐、见贤思超!

明朝历代内阁首辅

任期 姓名 上任 离任 公历任期
1 黄淮 洪武三十五年八月进 十一月降 1402年
2 解缙 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进 永乐五年二月罢 1402年-1407年
3 胡广 永乐五年二月进 十六年五月卒 1407年-1418年
4 杨荣 永乐十六年五月进 二十二年八月降 1418年-1424年
5 杨士奇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进 正统九年三月卒 1424年-1444年
6 杨溥 正统九年三月进 十一年七月卒 1444年-1446年
7 曹鼐 正统十一年七月进 十四年八月卒 1446年-1449年
8 陈循 正统十四年八月进 天顺元年正月罢 1449年-1457年
8' 高榖 天顺元年正月代 二月致仕 1457年
9 徐有贞 天顺元年二月进 六月罢 1457年
10 许彬 天顺元年六月进 七月罢 1457年
11 李贤 天顺元年七月进 成化二年三月丁忧 1457年-1466年
12 陈文 成化二年三月进 五月降 1466年
13 李贤 成化二年五月复 十二月卒 1466年
14 陈文 成化二年十二月进 四年四月卒 1466年-1468年
15 彭时 成化四年四月进 十一年三月卒 1468年-1475年
16 商辂 成化十一年三月进 十三年六月致仕 1475年-1477年
17 万安 成化十三年六月进 二十三年十月罢 1477年-1487年
18 刘吉 成化二十三年十月进 弘治五年八月致仕 1487年-1492年
19 徐溥 弘治五年八月进 十一年七月致仕 1492年-1498年
20 刘健 弘治十一年七月进 正德元年十月致仕 1498年-1506年
21 李东阳 正德元年十月进 七年十二月致仕 1506年-1512年
22 杨廷和 正德七年十二月进 十年三月丁忧 1512年-1515年
23 梁储 正德十年三月进 十二年十一月降 1515年-1517年
24 杨廷和 正德十二年十一月复 嘉靖三年二月致仕 1517年-1524年
25 蒋冕 嘉靖三年二月进 五月致仕 1524年
26 毛纪 嘉靖三年五月进 七月致仕 1524年
27 费宏 嘉靖三年七月进 五年五月降 1524年-1526年
28 杨一清 嘉靖五年五月进 七月降 1526年
29 费宏 嘉靖五年七月进 六年二月致仕 1526年-1527年
30 杨一清 嘉靖六年二月进 八年九月致仕 1527年-1529年
31 张璁 嘉靖八年九月进 十年二月易名孚敬,七月致仕 1529年-1531年
32 翟銮 嘉靖十年七月进 十月降 1531年
33 张孚敬 嘉靖十年十月复 十一年八月致仕 1531年-1532年
34 方献夫 嘉靖十一年八月进 十二年四月降 1532年-1533年
35 张孚敬 嘉靖十二年四月复 十四年四月致仕 1533年-1535年
36 李时 嘉靖十四年四月进 十七年十二月卒 1535年-1538年
37 夏言 嘉靖十七年十二月进 十八年五月致仕 1538年-1539年
37' 顾鼎臣 嘉靖十八年五月代 同月降 1539年
38 夏言 嘉靖十八年五月复 嘉靖二十年八月致仕 1539年-1541年
39 翟銮 嘉靖二十年八月进 十月降 1541年
40 夏言 嘉靖二十年十月复 二十一年七月罢 1541年-1542年
41 翟銮 嘉靖二十一年七月进 二十三年八月罢 1542年-1544年
42 严嵩 嘉靖二十三年八月进 二十四年十二月降 1544年-1545年
43 夏言 嘉靖二十四年十二月复 二十七年正月致仕 1545年-1548年
44 严嵩 嘉靖二十七年正月进 四十一年五月罢 1548年-1562年
45 徐阶 嘉靖四十一年五月进 隆庆二年七月致仕 1562年-1568年
46 李春芳 隆庆二年七月进 五年五月致仕 1568年-1571年
47 高拱 隆庆五年五月进 六年六月罢 1571年-1572年
48 张居正 隆庆六年六月进 万历十年六月卒 1572年-1582年
49 张四维 万历十年六月进 十一年四月丁忧 1582年-1583年
50 申时行 万历十一年四月进 十九年九月致仕 1583年-1591年
51 王家屏 万历十九年九月进 二十年三月致仕 1591年-1592年
52 赵志皋 万历二十年三月进 二十一年正月降 1592年-1593年
53 王锡爵 万历二十一年正月进 二十二年五月致仕 1593年-1594年
54 赵志皋 万历二十二年五月进 二十九年九月卒 1594年-1601年
55 沈一贯 万历二十九年九月进 三十四年七月致仕 1601年-1606年
56 朱赓 万历三十四年七月进 三十六年十一月卒 1606年-1608年
57 李廷机 万历三十六年十一月进 四十年九月致仕 1608年-1612年
58 叶向高 万历四十年九月进 四十二年八月致仕 1612年-1614年
59 方从哲 万历四十二年八月进 泰昌元年十二月致仕 1614年-1620年
60 刘一燝 泰昌元年十二月进 天启元年十月降 1620年-1621年
61 叶向高 天启元年十月复 四年七月致仕 1621年-1624年
62 韩爌 天启四年七月进 十一月致仕 1624年
63 朱国祯 天启四年十一月进 十二月致仕 1624年
63 顾秉谦 天启四年十二月进 六年九月致仕 1624年-1626年
64 黄立极 天启六年九月进 七年十一月致仕 1626年-1627年
65 施鳯来 天启七年十一月进 崇祯元年三月致仕 1627年-1628年
66 李国 崇祯元年三月进 五月致仕 1628年
67 来宗道 崇祯元年五月进 六月致仕 1628年
68 周道登 崇祯元年六月进 十二月降 1628年
69 韩爌 崇祯元年十二月进 三年正月致仕 1628年-1630年
70 李标 崇祯三年正月进 三月致仕 1630年
71 成基命 崇祯三年三月进 九月致仕 1630年
72 周延儒 崇祯三年九月进 六年六月罢 1630年-1633年
73 温体仁 崇祯六年六月进 十年六月致仕 1633年-1637年
74 张至发 崇祯十年六月进 十一年四月罢 1637年-1638年
75 孔贞远 崇祯十一年四月进 六月罢 1638年
76 刘宇亮 崇祯十一年六月进 十二年二月罢 1638年-1639年
77 薛国观 崇祯十二年二月进 十三年六月致仕 1639年-1640年
78 范复粹 崇祯十三年六月进 十四年五月罢 1640年-1641年
78' 张四知 崇祯十四年五月代 九月降 1641年
79 周延儒 崇祯十四年九月进 十六年五月罢 1641年-1643年
80 陈演 崇祯十六年五月进 十七年二月罢 1643年-1644年
80' 蒋德璟 崇祯十七年二月代 三月罢 1644年
81 魏藻德 崇祯十七年三月进 本月卒 1644年
81' 李建泰 崇祯十七年三月代 五月罢 1644年
82 史可法 崇祯十七年五月进 八月出 1644年
83 高弘图 崇祯十七年八月进 十月罢 1644年
84 马士英 崇祯十七年十月进 弘光元年闰六月罢 1644年-1645年
南明:
弘1 黄道周 弘光元年闰六月进 隆武元年七月出 1645年
隆1 路振飞 隆武元年七月进 二年十月降 1645年-1646年
隆2 丁魁楚 隆武二年十月进 永历元年正月畔 1646年-1647年
永1' 瞿式耜 永历元年正月代 二月降 1647年
永1 吴炳 永历元年二月进 八月卒 1647
永2' 瞿式耜 永历元年八月代 九月降 1647
永2 严起恒 永历元年九月进 三年正月降 1647年-1649年
永3 黄士俊 永历三年正月进 四年正月罢 1649年-1650年
永4 严起恒 永历四年正月进 四月罢 1650年
永5 文安之 永历四年四月进 五年二月出 1650年-1651年
永6 吴贞毓 永历五年二月进 八年三月卒 1651年-1654年
永7 丁继善 永历八年四月进 十四年罢 1654年-1660年
永8 马吉翔 永历十四年进 十五年七月卒 1660年-1661年
永9 张煌言 永历十五年七月代 永历十八年九月卒 1661年-1664年
弘2 方逢年 弘光元年闰六月进 监国鲁元年六月畔 1645年-1646年
监1 熊汝霖 监国鲁二年十月进 三年正月卒 1647年-1648年
监2 马思理 监国鲁三年正月进 十月卒 1648年
监3 张肯堂 监国鲁四年十月进 六年九月卒 1649年-1651年
监4 沈宸荃 监国鲁六年九月代 七年正月卒 1651年-1652年

明史黄少保黄仲轩 谁知道他的历史 请赐教

明史有黄仲昭的记载。宪宗时候的人。著有《八闽通志》八十七卷 《未轩集》十三卷《明史》-卷一百七十九·列传第六十七 黄仲昭,名潜,以字行,莆田人。祖寿生,翰林检讨,有学行。父嘉,束鹿知县,以善政闻。无黄仲轩 记载

黄仲昭,明代诗文家,方志学家。名潜,字以行,行十八,号退岩居士,学者称未轩先生,莆田县东里巷(今城厢区英龙街东里巷)人。明宣德十年(1435年)生。他的文学著作有《未轩集》十二卷,收入《四库全书》。世称其文“雄壮醇雅”,其诗“和易近人”,享有文名。仲昭的祖父黄寿生,字宏中,黄滔十五世孙,建文初举乡荐,入太学。永乐六年(1408)再试京闱第一,第二年登进士第,选翰林庶吉士。子子嘉,有孝行,举为训导,荐知束鹿县。生二子,长子深,官监察御史;次子仲昭,成化二年(1466)擢罗伦榜进士。初官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以上《谏〈元宵烟火〉诗》疏,挖苦朝廷耽于逸乐,粉饰太平,触怒了宪宗朱见深,仲昭、章懋、庄昶受廷杖责。仲昭谪湘潭知县,在道改南京大理寺评,弘治元年授江西提学佥事,久之再疏乞归,居家日事著作,从学者日众。天顺三年(1459年),仲昭举福建乡试第六名,成化二年(1466年)第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翌年十二月,宪宗命翰林院官员为明年元宵节写诗赋,仲昭因与章懋、庄昶三人联名上疏谏阻办烟火诗会,要求以为国为民排忧解难为重,触怒宪宗,三人都被廷杖、贬官。仲昭被贬为湖南湘潭知县,赴任途中改任南京大理寺评事。 大理寺是明朝廷的执法机关,专管案件的复审。在南京任上,仲昭秉公执法,小小评事官,敢驳权贵,曾声言“罪下官以媚大吏,吾不为也”。许多已审的错案经仲昭重复辩驳,被推翻,维护了法的尊严。但因平反的案件多而忌恨他的人也多。 成化十一年(1475年),仲昭丁忧在家,眼看世风日下,有意再在官场追逐,同流合污,乃于服满还京之时,托病乞归。在城南门外霞皋(今华亭镇下花)盖“俱乐亭”,躬耕陇亩,过着“朝课耕桑夕校书”的贫苦生活。家居达17年之久。在这时期,他完成了福建省第一部省志《八闽通志》的纂写义务。 弘治元年(1488年),孝宗即位。御史姜洪奏请起用仲昭。经屡次礼请,仲昭于弘治三年(1490年)晋京。孝宗要他参与修纂《宪宗实录》,因受忌者所阻,出任江西提学佥事。上任后,他整顿学校,端正士风,“教人以行实为先”,抑“奔竞急躁”之士,对纨绔子弟尤不宽待;刊刻《通鉴前锦》和《朱子纲目书法》等书;定《冠昏丧祭仪礼》刊布。 弘治八年(1495年),仲昭连疏乞休。回家后,以讲学著书为事。弘治十四年(1501年),应兴化知府陈效之请,与周瑛合修《兴化府志》,他完成其中人物局部的编写。正德三年(1508年)十一月,卒于家中。终年74岁。 黄仲昭是现代著名的方志学家,所编的志书除《八闽通志》外,还有《邵武府志》、《南平县志》等。所纂《八闽通志》,全书共87卷,总18类42目,每一类均按省、府、州、县顺序记叙,体例严谨,保管了少量的珍贵史料,为后世福建省各级方志编纂之所本。他编写的志书,“教化”功用强,人物门类完备。他的著作除志书外,还有《未轩集》12卷。详见:/view/1603694.htm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55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