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李世民决定,借助石头,来使得昔日的六匹爱马永驻昭陵的时候,他正面临着越来越孤独的帝王生涯。贞观十年(636年),李世民沉浸在丧妻之痛中,结发二十多年的长孙皇后弃他而去了,他已经37岁,“年二十四平天下”的青春时代,对他来说,正是往事不可追返。作为皇帝的他,即使一时兴起在皇苑中追猎一只兔子,都会受到臣下以恭敬进谏的方式施行的管教,提醒他一个皇帝的本分:不可以乱说乱动。
李世民也尽了一个凡人都能做出的一切努力,在完成人民对一个圣明天子的期望。比如,他下令,按照皇后“薄葬”的遗嘱,对于皇后和自己的身后安排一切从俭,其中,包括利用九嵕山的天然山势作为昭陵的陵冢。这时,他还没有染上晚年的荒唐。按照他当时的想法,在山陵前安放一系列的石刻,就足以装点他和皇后的永眠之地了。据李世民自己说,当时“凿石之工才数百人,数十日而毕”,可见雕刻的规模、数量都不小。可惜的是,这些石制作品流传到今天的,似乎只有浮雕形式的“昭陵六骏”。
李世民没有像古罗马的皇帝那样,用千军万马的浩大场面来昭示自己的武功,虽然他一生中多次做过这种场面的主角,并且,通过那一时代的墓室壁画,我们清楚地知道,当时的艺术家完全有能力承担这种大场面的绘制。他仅仅在自己的陵墓前再现了六匹马,仿佛在说,关于他,关于他的军事生涯,这六匹马已经说明了一切,表达了一切。
是的,对于会看的眼睛,这六块浮雕似乎单纯的画面,却饱含了丰富的、足以意会的信息。比如,插在拳毛騧、什伐赤、飒露紫身上的箭矢,就在提醒人们的目光去注意这样一个情况:这六匹坐骑全都不披罩甲。
须知,自南北朝至隋,本是重装骑兵发达的时代。这个时候时兴“甲骑具装”,即骑士身穿结实的铠甲,跨下的坐骑则披罩专为战马制作的马铠,当时叫做“具装”,这样,人和马都处于甲罩的防护之下,很难被箭矢、矛枪穿透,自然临阵对抗的能力大增。也因此,“甲骑具装”的重骑兵部队就成了显示一支军队、乃至一个国家武力的重要象征。例如,隋炀帝大业七年发兵征辽东的时候,组织了类似后世誓师典礼或阅兵式的重大场面,其中的骑兵团都是人穿明光甲或犀甲,马披铁具装或兽文具装。李世民在武德四年生擒窦建德、迫降王世充,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在长安举行了盛大的凯旋仪式,也曾经“阵铁马一万骑,甲士三万人”。
可是,李世民自己却很少骑乘配备具装铠的马,相反,他一向采取“轻骑”的方式。这和他喜欢采用的战术有关。以我们钦佩的现代名将而论,巴顿虽然勇猛,可也不会(并且也不被允许)亲自开着坦克冲到德国人的阵地上去,艾森豪威尔更不可能坐在一辆装甲车上到德军前沿去做诱敌深入的引饵,可这正是二十来岁的李世民喜欢干的事:
在平薛仁杲的时候,两军交锋,李世民带领几十名骁骑直冲入敌阵当中,与自己的大军里应外合,直杀得对方大溃败,然后,他又“率左右二十余骑追奔”,搞得薛仁杲勇气尽丧,束手投降。——这个时期,他骑乘的是“白蹄乌”。
大破宋金刚的时候,李世民亲率精骑从敌人的阵后发起冲击。“特勒骠”正是他的跨下神骏。
与窦建德对阵,他竟然只带弓箭,由执槊的尉迟敬德一人相伴,到敌阵前大喊叫阵。敌人大惊之下,派出数千骑兵来追赶,李世民则一边放箭,一边慢慢撤退,直到把敌军引入己方的埋伏圈——他是拿自己当了诱饵!在这关键性的大战中,他的坐骑是“青骓”、“什伐赤”。
在与刘黑闼的交战中,李世民再次率精骑从敌阵后发起攻击,对李世勣进行救援,没想到遭到敌军四面合围,情况危急,幸亏尉迟敬德及时杀来,李世民才趁乱突出重围。此时背负他的,是“拳毛騧”。
弱点和缺点是不同的,人都有缺点,但缺点未必是弱点。人也都有优点,然而,优点可能是弱点。
按照一般理解,仁慈是一个人的优点,但作为一个帝国的掌舵者,如果处理不恰当,就会授人以柄,身死国灭,那就成了别人利用的弱点了。
反之亦然。
私下里以为,唐太宗,作为一个政治家,几近于完美。虽然,魏征死后,他没有贞观前期那么勤勉了,但身为文武双全的天可汗,只要是人,难免都会有懈怠的时刻,况且,在立嗣之类关于社稷国本的问题上,还是从国家大局出发,为政权的平稳过渡,为他的李姓皇族,做出了榜样。
当然,玄武门之变是个非常不好的榜样,这也是他人生挥之不去的阴影,但至少这场政变没有引发大规模的内战,没有引发生灵涂炭,山河破碎,从一个政治家角度看,这个不能算作他的过失。
如果硬要说他的弱点,并且是会被人利用的,我觉得,可能是他相信长生之术,服用丹药以求长生之法。至于这些史料是否真实,就不得而知了。但这个弱点并没有引起政局的动荡,没有引发国家的衰亡,国力的下降。只是他的个人问题,没有上升到政治的高度。
至于,什么说他好色。好名之类,只能说是缺点,但他还是保持高度的警惕的,这些缺点没有被人利用造成他的弱点。而他的重孙,李隆基就没那么幸运了。
问题一:唐太宗的左眼(是什么字)眠(唐太宗即为“李世民”,眼睛为“目”)
满意请采纳
问题二:韩剧里面的说的李世民被射中一只眼睛是真的吗假的,历史上李世民身体健康,不要被韩剧里编造的中国历史蒙骗啊盆友
问题三:唐太宗李世民是不是被朝鲜人射瞎了一只眼?1,李世民不是独眼的.那是棒子的YY
2,
唐太宗为什么要打高句丽
我国不同朝代都有异族侵略之患,只不过程度大小不同,那么在他们强大之前是否有必要把它掐死在萌芽状态呢
我相信这样一个原则,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没有绝对的公理和正义,永恒不变的只是国家利益。
但并不是所有政治家都能理解并遵循这一原则,甚至包括中国近现代的一些精英领袖们,在处理国与国关系时犹如孩童般的天真,哥们般的义气,愚夫般的鲁莽。
这一点,他们还不如我们的先祖,强盛隋唐时代的伟大君王,具备高强的洞察力和不懈的斗志。
1 稍懂中国史的人都知道,在公元七世纪以前,中国东北的辽河以东和朝鲜北部,存在着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王国D高句丽。这个神密王国,隋唐之前一直占据着中国边陲史的重要部分。可自隋之后,中国中央政权几个英名垂史的皇帝象着了迷一样发疯似地进攻这个王国,历经四代,终于将这个王国最后消灭。 征高句丽之战,历来被史家们咒骂为“不恤民力,劳师远征”,甚至被骂为“封建军事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是隋唐封建贵族对弱小国家 *** 裸的侵犯!更多人认为这是“毫无必要的征讨”。
果真如此吗?
翻开隋唐史,征高句丽之战占据着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地位,自隋文帝开始,中国就将征讨高句丽做为国家的一项长远战略任务坚持不懈地执行,尽管多次面临失败,尽管可能导致国破家亡,可一代又一代的隋唐政治精英们始终没有放弃一个战略目标:消灭高句丽。
让我们先看看隋唐时代让全体中国人付出高昂代价的征高句丽之战吧!
公元589年,隋文帝在灭陈统一全国后,就将征高句丽做为一项战略任务提了出来,他在给高句丽的诏书中说:“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公元598年,高句丽王率??骑兵万余进扰辽西,隋文帝即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丽。汉王杨谅率陆路隋军出山海关,时逢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军中疫病流行,虽勉强进至辽水,已无力战斗;水路隋军由周罗喉率领,自东莱出海,直趋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风,船多沉没。于是水陆两路被迫退还,死者十之八九。
隋炀帝杨广继位后,更是念念不忘高句丽之患,一直在寻找借口讨伐高句丽。公元611年,隋炀帝以高丽不遵臣礼为由,下诏征讨高丽,命天下兵卒,不论远近,都到涿郡集中。次年正月,全国应征的士卒全部到达涿郡。全军共计113.38万人,号称200万,统由炀帝亲自指挥。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相连长达千里,声势浩大,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三月,隋军进至辽水西岸展开。高句丽兵依辽水据守,数日后隋军浮桥接成,依次渡河,歼灭东岸的高句丽军万余人,乘胜进围辽东城,辽东城久攻不下。六月,隋炀帝亲至辽东城督诸军攻城,同时命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等九军共30.5万人,越过高句丽诸城,向鸭绿水挺进,与水军配合攻打平壤。高句丽大将乙支文德采取诱敌深入的计策,边打边退,引诱隋军,致隋军疲于奔命,宇文述见将士疲惫已极,且军中粮尽,平壤城又坚固难拔,遂被迫还师。高句丽军乘其后撤,从四面抄击隋军。宇文述等且战且退,至萨水被高句丽军半渡击之,诸军皆溃,退至辽东城时仅余 2700人。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水军经海道入大同江,在距平壤60里处击败高句丽军,乘胜以精甲4万攻城,遇伏大败,还者不过数千人。炀帝第一次征高句丽以惨败告终,上百万人的生命葬送在辽河以东,高句丽得胜后,将数万中国士兵的尸体筑成“京观”,用恐怖的手段来威吓中国人。
公元61......>>
问题四:李世民被射瞎眼睛?李世民之死
《旧唐书》谈到李世民之死,只有这短短几句:
四月己亥,幸翠微宫。五月戊午,太子詹事、英国公李绩为叠州都督。辛酉,开府仪同三司、卫国公李靖薨。己巳,上崩于含风殿,年五十二。遗诏皇太子即位于柩前,丧纪宜用汉制。秘不发丧。庚午,遣旧将统飞骑劲兵从皇太子先还京,发六府甲士四千人,分列于道及安化门,翼从乃入;大行御马舆,从官侍御如常。壬申,发丧。六月甲戌朔,殡于太极殿。八月丙子,百僚上谥曰文皇帝,庙号太宗。庚寅,葬昭陵。上元元年八月,改上尊号曰文武圣皇帝。天宝十三载二月,改上尊号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根据别的史料,李世民之死是因为他此时得了痢疾。但他此时也只五十出头,况且假若痢疾严重的话,为什么还离开长安,来到终南山别墅。而且,在之前,也没有留下他病重的记录。他的死,很是突然。
据现代学者考证,李世民之所以早亡,也与他公元645年发动的那场征高丽的战役有关。朱学渊《匈牙利人与女真人同源》就曾说:
由于通古斯民族很早就解决了射击武器的材质问题,“制箭术”也就成了他们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蒙古人的“马术”一样,H―女真人的“箭术”是他们克敌制胜的法宝。据高丽历史记载,辽东战争期间,唐太宗就是被H人的毒箭射中,数年后发作而死的,中国正史却把这个事实掩盖了。当游牧的Magyar民族进入欧洲以后,他们的“骑术”和“箭术”也都令西方民族畏惧。
当时H人是作为高丽人的帮手参战的。李世民之后表现的反常,也的确很像有中箭后的后遗症。史料曾很隐讳得指出,太宗此后脾气变得烦躁,患上了一种精力耗竭的衰弱症,以致很多日常工作不得不由太子代劳。虽然他早年曾屡次嘲笑过去那些执迷不悟地寻求长生和灵丹妙药的帝王们,但他现在极力想减轻病痛,也找来一个印度巫师那罗迩娑婆寐治疗。
痢疾,只是外在表象,致命的是Magyar民族射进李世民身体的那种不知名毒素。这种不知名的毒素剥夺了李世民英年的生命。
唐太宗亲征辽东,虽然没有收复全部辽东土地,但也取得了很大胜利。同上:“凡征高丽,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中国者七万人,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余级,战士死者几千人,战马死者什七八。”从此,高丽势力大大削弱。
唐太宗李世民在征高丽时,写下了《辽城望月》、《辽东山夜临秋》、《伤辽东战亡》等诗。
H兵十五万救安市”,太宗“命左卫大将军阿史那尔将突厥千骑以诱之,兵始交而伪走”,将高丽军引“至安市城东南八里”的伏击圈。太宗登上山顶指挥,“与长孙无忌等从数百骑,乘高望之,观山川形势,可以伏兵,及出入之所。”并“夜召文武计事,命李世绩将步骑万五千,陈于西岭,长孙无忌将精兵万一千为奇兵,自山北出于峡谷,以冲其后,上自将步骑四千,挟鼓角,偃旗帜,登北山上,敕诸军闻鼓角齐出奋击”,而高延寿等独见岭西李世绩布阵,故勒兵欲战,“上望见,无忌军尘起,命作鼓角,举旗帜,诸军鼓噪并进,延寿大惧,欲分兵御之,而其陈已乱”。在战斗中,有一穿白衣的下级年轻军官薛仁贵冲锋陷阵,所向无敌,太宗发现后甚为高兴,战后立即把他提升为游击将军。太宗对薛仁贵说:“朕的诸将都老了,常想到年轻骁勇的将军,现在没有谁能赶得上你,我对得到辽东不怎么高兴,而得到你却是高兴的事。”此战高丽兵死2万多,高延寿、高惠真率残兵36800人投降。此战役后,将太宗驻军之山改名为驻跸山,因而也称此战为驻跸山之战。
这一段在整个辽东战局高丽从没有动员这么多军队和中国军队野战,结果全军覆灭.看看数量就知道唐军总计不过三万加上围困的军队和沿途防御的部队还有预备队总......>>
问题五:古代韩国人曾经射瞎了唐太宗的眼睛?韩国人就爱妄想,我都懒得骂他们,一个蜗居一隅的小民族,不顾念与中华两千年的情谊,睁着眼睛说瞎话, *** 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唐太宗亲征高丽的史实是真的,不过恰恰相反,高丽当时一溃千里,根本没有抵抗之力,唐军打得也很顺利,但最后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没有胜利,但是可能这场战争在他们看来有一定的侵略性,所以才丑化一下满足自己那颗肮脏不堪的心灵。以下是网上的一篇文章《唐太宗东征高丽始末及其失败原因》的部分内容:
贞观十八年七月二十日,放将作大监闰立德前往洪(州治今江西南昌)、饶(州治今江西那阳)、江(州治今江西九江)3州,督造运输军粮的船舰 400 艘;七月二十三日,诏遣营州都督张俭等率幽、营 2 都督兵及契丹、H(因为H当时分化为非常多的部族,有部分H族是被契丹族控制的,因此与契丹一起进攻高丽。)等部族兵众对辽东作试探性攻击,“以观其势”;又以太常卿韦挺为馈运使,民部侍郎崔仁师副之,专责河北诸州的粮草运输;命太仆少卿萧锐运输河南诸州粮饷入海,贮于乌湖岛(今山东南、北煌城岛)中,以供水军之需。
同年十月十四日,唐太宗乘车驾由长安行幸洛阳,欲御驾亲征,留宰相房玄龄和右卫大将军、工部尚书李大亮守卫京师。十一月初,营州都督张俭等帅唐军进至辽水西岸,正值河水泛滥,久不得渡。太宗以其畏惧怯懦,召回洛阳,欲治其罪。张俭到达洛阳后,向太宗具陈了辽水沿岸的山川险易和水草美恶,太宗大悦,令其重返辽西,待机渡河东进。贞观十八年十一月十四日,诏令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沪州(今属四川)都督左难当为副,率江淮、岭南及缺中诸州兵及长安、洛阳 3000 募兵,战舰 500 艘,从莱州渡海趋平壤;又令太子詹事、左卫率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江夏王李道宗为副,率步骑 6 万及兰(州治今甘肃兰州)、河(州治今甘肃临夏)二州降胡兵趋辽东。然后,两军合势并进。十一月三十日,诸路陆军集于幽州。太宗又遣行军总管姜行本、少府少卿丘行淹督众工匠在安萝山制造云梯、撞车等攻城器械。这时,天下各处前来应募的勇士及贡献攻城器械者不可胜数,唐太宗均亲加阅视,逐次取舍。不久,下诏布告天下,陈述了这次东征高丽的五条必胜之道:“一曰以大击小,二曰以顺讨逆,三曰以治乘乱,四曰以逸待劳,五曰以悦当怨”。用以动员民众,增强士兵必胜信念。十二月二日,下诏水陆诸军及新罗、百济、奚、契丹等分道进击高丽。二月十二日,唐太宗亲统六军从洛阳北上,三月十九日,抵达定州,留太子在此监国,令房玄龄与高士廉、刘泊、马周、张行成、高季辅等共同辅政,得以便宜从事,不复奏请。三月二十四日,太宗率部从定州北进,向辽东进发,至此,可谓是万事俱备,战争的号角已经开始吹响了。
唐太宗事前的考虑无疑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而且有了炀帝的前车之鉴,行事就更为的小心谨慎,可是就是因为这样,不免有些方面就会矫枉过正。在士兵的人数方面,此次攻高丽只派了十万人马,可是这一点人数显然远远不够,高丽当时基本为东北第一强国,实力自然很强劲,仅仅十万人马去攻打,就军队人数来看,反而变成了弱的一方。而且高丽国不比草原汗国,只要军队战斗力强劲就可以解决一切。在高丽国中有大量的要塞式城堡,战争打到后来往往就是攻城战,而攻城战往往军队的人数比战斗力更为重要。太宗此次出兵,还因为年老而没有带名将李靖出征,太宗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本人认为,这显然是个很大的失误。李靖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全能将领,国内国外,高原战,平原战,沙漠战,攻城战,守城战,水战几乎都有打过的经验,并且百战百胜,对于攻打高丽这样的国家,显然李靖能比其它将领更好的适应,能起到更大的作用。最后关于外交方面,太宗......>>
问题六:唐太宗被射瞎过眼睛么没有吧
史 书 上没有这项记载
所以应该是没有的
问题七:李世民算是一位好皇帝么?1.生平:唐太宗年轻时跟随父亲李渊征战沙场,推翻隋朝,建立唐朝。建立唐朝后,弑兄逼父得到皇位,在他中年和晚年的统治期间,唐朝一度走向辉煌,走至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端。2.玄武门之变:这有些历史学家批评过他。但是,他弑兄是为了自保,在中国那个时代,就是尔虐我诈的时代,更何况在皇家,而且因为有这次玄武门之变他才登上皇位,才有后来的盛唐,觉得他在这是政变客观上为后来盛唐“埋下伏笔”。3.治世之道:“贞观之治”这是对唐太宗的统治时期的赞誉。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4.后人评价:有为的政治家,带来了一个朝代的兴盛.一开始就有狠心决心,和兄弟争皇位.贞观22年,太宗对自己的功过作了总结:吾居位以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勿以为是而法之.顾我弘济苍生,其益多,肇造区夏,其功大.益多损少,故人不怨.功大过微,故业不堕.然比之尽美尽善,尤有不及,固多愧矣.).太宗能在晚年对自己作出客观的评价,指出自己的过失,并不以为自己尽美尽善,实属难能可贵.功大过微,故业不堕用来形容太宗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首先历史不能假设,玄武门之变的起因有很多,不是说他是好皇帝他做的就对,不是好皇帝做的就错,在事变之前李世民的实力已经过于庞大,已经影响到他哥哥的地位,如果不是变,死的就会使李世民,这件事并不是因为李世民以后的成就就被认为是对的,现在这件事仍没有定论 看到有这么多人在污蔑李世民真是感到比较郁闷,郁达夫说过: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而有自己的英雄却从来不珍惜的却是永无希望的奴隶之邦,韩国人在诋毁李世民(居然说太宗被泉盖苏文射瞎左眼, *** ,意淫)可以理解,因为李世民曾亲征高丽,生前虽然没成功,但死后其将李绩屠灭高丽王朝。我们中国人自己为什么要对这样一位伟大的英雄如此不屑呢?历史上的李世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皇帝呢?在我看来。李世民才是真正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很牛,但是综合来讲是比不上李世民的。试问历史上有哪位皇帝文治武功风雅乃至书法武艺样样出色呢?成吉思汗武功赫赫,但是始终只作为军事天才的面目出现,康熙被称为千古一帝可是在气度上差的太远,赵匡胤不用说了,武勇很强,但是他留下的宋朝积贫积弱。汉武帝雄才大略,看汉朝版图可见汉朝疆域是楔子型的,生生将版图拓展到中亚,但是文治就未免。。。。而且好杀喜佞,晚年更是把无辜的太子弄死了。。。咱们再看李世民,十六岁随云定兴出征,隋炀帝在雁门被围,他向云定兴献疑兵之计解雁门之围,从此一发不可收,晋阳首义,破薛举,破宋老生,刘武周,宋金刚,攻克洛阳,擒王世充窦建德(王世充就算了窦建德可是超级牛人),其功劳之大无人能比,也许倒李派会说这都是粉饰,但是如果没有其功劳你粉饰夸张这些不是徒惹人笑吗〉?还有人居然说李建成功劳与世民一样大,更是没有历史常识了,李建成固然不是废物,不象唐书里面似的无用,但是其才能长于政略短于用兵,其平定刘黑达还是靠政治手段为主,况且还是魏征出谋划策,说是魏征平定的还差不多。再者,李渊称帝后封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军,统领全国兵马,天策上将军,这是以前来没有的官职,整个唐朝也只有李世民一个人得封,因为“秦王功大,古之名爵无以加之”这总不是编的吧,要不也太藐视世民和天下百姓的智商了吧。再看一个细节,在一次战斗中“王(李世民)双手持刀,手杀数十人,鲜血盈袖,王甩袖复战”“甩......>>
问题八:藏传佛教里的天珠为什么要叫“天眼珠”,眼睛在佛教里九眼石天珠又称“天眼珠”,主要产地在 *** 、藏东、不丹、锡金、拉答克等喜马拉雅山域,是一种稀有宝石。天珠为九眼石页岩,含有玉质及玛瑙成份,为藏密七宝之一,史书记载为“九眼石天珠”。西 *** 至今仍认为天珠是天降石。
天珠的藏语发音为“思怡”(DZI),为美好、威德、财富之意,而梵文是以“昧自尬”称呼天珠。
科学上的分析
天珠内部结构,具有天然宇宙强烈的磁场能量,其中镱元素的磁场相当的强烈,且全世界目前仅有 *** 天珠有此一特殊元素磁场,因此配用天珠而产生的避邪、血症、防止中风、增强内气等之功效。天珠属于沉积岩之一种,组成颗粒为1 / 256公厘,主要由黏土固结而成的薄页片状岩石。天珠的色泽大约可分为黑色、白色、红色、咖啡色及绿色等颜色,页岩颜色因所含化学物质而不同,如含卷氧化铁者呈红色,含氢氧化铁者呈微黄色,含炭质则呈灰黑色。
天珠磁场为水晶的三倍,水晶磁波为4伏特,天珠则为13伏特。矿石的硬度越高,磁场越强,而天珠是半宝石,硬度为莫氏7至8.5,除南非钻石硬度为莫氏10外,当今地球上再也没有任何矿石的磁场强得过天珠。这也是唯独 *** 的玛瑙才称为天珠,而巴西、波斯、苏联、印尼、台湾的玛瑙,并不能称为天珠的原因。不过任何矿石都有磁场,只是强弱有别。
天珠的历史
天珠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至1500年之间,阿利安人的印度古国。当时的人们为求神佛庇佑,天珠因此被创造出来。当时人们以古老文献中记载的咒术、图腾等符号图案造型(也就是现在天珠上的各种图案),画于石材上,进于达到提升精神(灵魂)意识的效益。依《吠陀经》记载:远古时因受地理环境及天然灾害的影响,求神助佑之心自然产生,“天珠”因而被创造出来。同时,渗进了各种药物治病,并用巫术咒语的图腾意念,符画于石材上,借以获得诸佛众神 的加持与护佑。
天珠用于敬奉佛菩萨之事迹具代表性的记载为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 *** 一年)文成公主下嫁吐蕃赞普弃宗弄赞时,带了一尊从印度请来的佛像作为陪嫁,最后这尊佛像坐落 *** *** 大昭寺的释迦殿内后,而这尊佛像即被西 *** 民镶上了百余颗各式各样的天珠,包括三颗九眼天珠,及三眼天珠、二眼天珠、宝瓶天珠(或称永生瓶天珠)、虎纹天珠和其它带眼天珠。目前这尊佛像安奉于 *** (Lhasa) 大昭寺的释迦殿内。
据史料记载,于圆和吐蕃之间的草原信道,是 *** 与北方草原文化进行交流的重要途径,这条古道至少在公元前5世纪便已开通。悠久的历史,美丽神秘的传说,加之西 *** 虔诚地收藏供养,世代相传,天珠便成为人们心中中珍贵的宝物了。
天珠的理论
原始传统佛教创造宇宙的成份,则是由水、火、地三大元素所构成,依次配合圆形、三角、方形之图案。形色一体两面,概略说明:
“○”圆形,宇宙现象界周而复始之理,为宇宙动力的源头。开为白色,象征日、月、星所散发出来的无限光明。
“△”三角,人体本身之血液循环系统,为创造人体能源的基础。人为赤色(陆地上所有的动物的血色系指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等三角关系),象征精、所、神所显示的微妙生命力。
“□”方形,自然界一切物质所产生出来的力量(磁场),具有凝聚及增强的作用。地为黄色,象征水、火、风所构成的事业契机。
这些古老的图案造形,亦即包含宇宙的运行和人类的思维!也就是这样左右了人类的思想和行动。
今日科学昌明,整个世界的缘起现象,物理现象、化学现象和生物现象等,似乎与佛学思想息息相关。事实上,诸佛菩萨、天地鬼神、赤珠宝石和自然科学!皆是宇宙生命的共同体。佛即众生,众生即佛,不同瑞同。最重要在于自性之......>>
问题九:唐朝抗高时期李世民到底有没有被射到眼睛古人是席地而坐,室内以床为主,地面铺席;再后来出现屏、几、案等家具,床既是卧具也是坐具,在此基础上又延生出榻等。到商、周、秦、汉、魏各时期,没有太多变化,有凳、桌出现,但不是主流;直到汉代,胡床进入中原地带,到南北朝时期,高型坐具陆续出现,垂足而坐开始流行。憩居形式到了唐代仍然是两种形式并行,高的桌、椅、凳等已被不少人所使用,但席地而坐仍然是很多人的日常习惯。
真正开始垂足高坐从宋代,各种配合高坐的家具也应运而生。元、明、清各代,对家具的生产、设计要求精益求精,尤其是明清两代,成为传统家具的全盛时期。
问题十:材料作文“该不该相信自己的眼睛”材料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70分)(2012年3月厦门市高中毕业班考试质检优秀作文)
有人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人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有人说,世界上最具欺骗性的东西或许就是眼睛了,人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
理解上面的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角度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一、题意简析
材料提供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人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和“人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
“人要相信自己的眼睛”,针对的是生活中人们习惯于道听途说,没有自己的观察和发现,人云亦云,提出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说法。清朝诗人赵翼在《论诗》(五首之一)中说:“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这种“矮人看戏”的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自己并没有看见,却随人说短长,被他人的说法所绑架,结果丧失自我,徒留笑柄。
提倡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和发现并没有错,问题是现实是复杂的,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有时恰恰背离事情的真相,如果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自己看到了就一定是真的,则有可能远离真相,被假象所欺骗,从而影响自己对事物的正确判断。从这样的意义上说,世界上最具有欺骗性的东西或许就是眼睛了,人确实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
两种观点相比较,第二种观点显然是对第一种观点的修正和提升。人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自己主动地去观察,去发现,但凡事不问青红皂白,以为只要自己看到了就一定错不了,就切近了事物的本质,那就不对了。在自己观察和发现的基础之上,还必须用大脑去仔细过滤,用心去思考鉴别,应如鲁迅所说,涵养一双会看夜的眼睛,正面文章不妨从反面看,反面文章不妨从正面看,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多一点质疑和批判,这样才不会陷入瞒和骗的泥淖。
生活中有很多成语、格言、警句,是某种生活经验和智慧的总结,孤立地看有道理,但如果脱离了具体语境,则又显得荒谬,比如:
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
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
沉默是金沉默不是金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圣人,畏大人之言。(孔子)
……
因此,这一类题的写作,有必要做到两点:
第一,要有一定的思辨色彩。
所谓思辨,并不是简单地、程式化地呈现结论,而是在具体问题的辨析中富有逻辑性地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展现出来。应该重视思考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思考的结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要亲自观察和发现,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能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这体现了实证精神,是科学理性态度的反映。但是生活中却有很多人并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究其原因,无非是:一,自己像那个矮人似的确实看不到;二,自己可能并不真心想去看;三,自己习惯了用别人的眼睛去看。如果是第一种原因,自己确实看不到是因为外部环境有意遮蔽和阻挡,那就有必要维护自己看的权益,要去争取,不但不争取,反而跟着别人起哄,则是深重奴性的体现;如果是第二种原因,自己并不真心想去看,却随声附和,人云亦云,信口雌黄,则是别有用心,心地阴暗;如果是第三种原因,放弃自我的权益,用别人的眼睛去看,长久以来便会形成一种惰性和惯性,这是对自我的放弃和消解。
人不能轻易地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眼睛所见的有可能是假象和错觉,容易被假象和错觉所蒙蔽。为什么纷纭万象,举目所见,并不一定就是事物的真相呢?这有几种原因:一,世界是复杂的,而真相......>>
一、太平公主的家族
介绍太平公主之前,应该先谈谈她的家族。因为唐代正处于贵族社会向官僚社会的过渡阶段,贵族的势力在唐代特别是在唐前期的政治中还发挥着重要作用。各地域各层次贵族之间的分化重组是唐前期政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种大的社会环境下,出身和家族对一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对于处在政治漩涡中心的人物比如太平公主来说,更是如此。太平公主的父亲是唐高宗李治。李氏家族虽是皇族,但在当时并不是第一等的高门大族。从唐高祖建立唐朝以后,几代皇帝都对传统的一等大族特别是山东士族采取了又拉又打的政策,而以抑制为主。就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还下诏禁止太原王氏、荥阳郑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自为婚姻”(《资治通鉴》卷200),以削弱山东士族的势力。当时皇族也多与当世名臣或关中、代北贵族联姻,而基本不与山东士族通好。这一政策直接影响了太平公主的婚姻。
太平公主的母亲是武则天。武氏家族是一个地道的小族。武则天的父亲可能是一个木材商人,她的母亲杨氏则来历不明。武则天当皇后前后,曾编造她母亲是隋宗室遂宁郡公杨达的女儿,但她的心中其实是没有底的。因此当有人瞧不起她的家族时,她还会十分生气。当时的人也清楚这一点,一直拿武氏当小族看。骆宾王在那篇著名的讨伐武则天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中就直斥武则天“地实寒微”。这个小小的武氏家族与山东士族相比,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不守礼法”。比如我们看到: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可以和外孙子贺兰敏之私通;武则天的姐姐韩国夫人在丈夫死后和妹夫(即唐高宗)私通,并把她的女儿也送进宫,侍奉舅舅(即唐高宗);武则天养有许多男宠为众所周知;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与表嫂(或表弟妹)韦皇后私通;武则天的外甥贺兰敏之奸污了表嫂(或表弟妹)杨氏(即太子妃)等。太平公主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家族里,她不可能不受到这种风气的很大影响。
二、太平公主的生活
太平公主姓李,没有名字留下来。这不独是太平公主,唐代的公主包括皇后都没有名字留下。比如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历来是“皇后”的典范,但她也没有名字。武则天如果不当皇帝,也没有名字,当了皇帝之后,才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武ぁ薄K潮闼狄痪洌现在称“武ぁ蔽“武则天”其实是不伦不类的。因为“则天”只是武氏的尊号,可以叫“则天皇帝”“则天皇后”,但不能叫“武则天”。这就好像一般不称唐太宗皇后为“长孙文德”一样。不过约定俗成,现在叫“武则天”关系也不大就是了。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小女儿,上面有四个哥哥,其中三哥李显即后来的唐中宗、四哥李旦即后来的唐睿宗。太平公主的出生年月我们不知道。由于她最小的哥哥李旦(睿宗)生于龙朔二年(662年),所以她最早出生于龙朔三年(663年)。又由于她很可能死于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因此她最多活了50岁。
关于太平公主的长相,史书说是“丰硕,方额广颐”(《旧唐书·太平公主传》,以下出自旧、新唐书《太平公主传》者,不再出注),也就是方额头宽下巴,体态丰满。武则天曾说太平公主“类己”。这可能有两种意义,一是说女儿长的像自己,另外就是说女儿的性格爱好与自己类似。太平公主“多权略”,喜参政,这与武则天相似;她在武则天晚年将张昌宗推荐给母亲作男宠,这种情趣与武则天也是一致的。电视剧制造出的许多武则天和太平公主母女间的矛盾,基本上没有根据。
太平公主幼时常到姥姥杨氏家去。当时表哥贺兰敏之因和杨氏私通,也常在姥姥家。在太平公主来往于姥姥家的日子里,她可能遭到过表哥的强奸 。《旧唐书·贺兰敏之传》说:“时太平公主尚幼,往来荣国(指武则天母亲杨氏)之家,宫人侍行,又尝为(贺兰)敏之所逼。俄而奸污事发,配流雷州,行至韶州,以马缰自缢而死”。武则天可以容忍外甥与自己的母亲私通,但不能容忍他奸污自己钟爱的小女儿,因此这件事一出,就坚决把贺兰敏之除掉了。这件事发生时太平公主最大不超过8岁,它对太平公主的影响可想而知。在以后的岁月中,太平公主私生活上的混乱既与家族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有关,也与她幼时的经历不无关系。从史书记载看,与太平公主私通的起码有三人。一个是“胡僧惠范,家富于财宝,善事权贵,公主与之私,奏为圣善寺主,加三品,封公,殖货流于江、剑”。这个惠范和尚倚仗太平公主,做了许多坏事。另一个是宰相崔氵是。崔长得很漂亮,但品性不好。他曾把他的妻子和两个女儿都送去侍候太子,自己也“私侍太平公主”(《资治通鉴》卷210)。还有一个是司礼丞高戬。关于高戬,我们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是“太平公主之所爱也”(《资治通鉴》卷207)。电视剧写太平公主,只写她的情不写她的欲,这就从大的方面不符合当时的社会风尚、太平公主的家族背景,以及她的个人经历。
太平公主有过两次婚姻。第一次是与薛绍。大约在太平公主14、5岁时,有一次她穿上武官的服饰在父母(唐高宗和武则天)面前跳舞。父母笑着问她:“你又做不了武官,为何要这样?”她回答说:“将它赐给驸马可以吗?”这件事或可看作太平公主“青春期”的骚动。唐高宗看出了她的这种要求,用史书的话说就是“帝识其意,择薛绍尚之”。为什么要选择薛绍呢?前面讲过,作为皇族的李氏家族在唐前期基本只和非山东士族的家族联姻,薛氏正是这样的大族。因此薛氏是李唐家族的传统姻亲。薛绍的父亲就是驸马,母亲也是公主(城阳公主)。武则天后来的男宠薛怀义本不姓薛,只是武则天想让他冒充大族,才令他改姓薛,并“令与太平公主婿薛绍合族,令(薛)绍以季父事之”(《旧唐书·薛怀义传》),可见薛氏家族在唐皇室中的地位。至于为什么选择薛绍,恐怕是唐高宗的意思。武则天似乎对薛绍并不十分满意,不满意的原因仍然是因为薛绍兄弟的妻子不是贵族。武则天说:“我女岂可使与田舍女为妯娌邪!”(《资治通鉴》卷202)武则天既然对薛绍不大满意,为什么同意了这桩婚事呢?这其中可能有个外在的原因。原来在这一时期吐蕃开始强大,唐蕃几次战争都以唐军的失败而告终。到调露元年(679)吐蕃前来求和亲,并点名要太平公主。武则天只有这一个女儿,自然不愿让她嫁走,但又不愿得罪吐蕃,以至想出了将太平公主变为道士“以拒和亲”的主意。太平公主不愿为道士,吐蕃的要求又没有收回,唯一的办法就只有尽快为太平公主找一个驸马了。永隆二年(681)公主与薛绍结婚。婚礼非常隆重。太平公主与薛绍的婚姻持续了7年,育有两男两女。到武则天执政的垂拱四年(688),薛绍被诬告与唐宗室琅琊王李冲通谋反对武则天,“杖一百,饿死于狱”(《资治通鉴》卷204)。薛绍之死或许与武则天当年就对他兄弟不满有关。另一个原因是武则天就要改“唐”为“周”,她需要为女儿找一个武家的女婿了。
武则天一开始为太平公主挑选的女婿是侄子武承嗣。后来由于武承嗣有病,就没有成婚。武承嗣看来身体是不太好,在这次议婚的三、四年后就病故了。于是武则天又选择了她的一个堂侄武攸暨做她的女婿。武攸暨此时已有妻室,武则天暗地使人杀掉他的妻子,强行将他配给太平公主做丈夫。武则天为什么一定要选择武攸暨我们已经不得而知,推测可能是因为武攸暨“沉谨和厚,于时无忤”(《新唐书·武攸暨传》),是个比较可靠、可以和太平公主长久生活的人。至于为什么那么着急让武攸暨配太平公主甚至不惜采用杀妻的手段,可能是因为武则天想在她称帝前将女儿的婚事即与武氏联姻的事情安排好。载初元年(690)七月,太平公主嫁给了武攸暨。两个月后的九月,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封武氏子十四人为王,武攸暨被封为千乘郡王。太平公主与武氏联姻,使她被武则天很好地保护起来,避免了李氏子弟可能遭到的不测。武攸暨与太平公主育有两男一女,延和元年(712)即太平公主死的前一年病故,与太平公主一起生活了22年。
太平公主的两次婚姻都是父母安排的政治联姻,只是由于形势的变化,才先后选择了薛氏家族和武氏家族。电视剧对太平公主婚姻的描写不仅不同于史书的记载,而且违背了当时的历史大氛围。太平公主的生活非常奢侈。她在没有势力时就已经“崇饰邸第”,有了势力后更是“田园遍于近甸膏腴”,家中的男女仆人有千人之多,“外州供狗马玩好滋味,不可纪极”。她“食”的实封,曾达到过1万户。唐前期制度,食实封就是享受户丁交纳的租税。太平公主“食”的户都按大户计算,一户七丁。若一丁交绢二匹,太平公主一年仅得绢就有十四万匹,而当时国家年收入绢多则百万,少只有七、八十万匹,则太平公主的收入敌上了国家收入的百分之十几到百分之二十!太平公主的这种聚财在这里就不仅仅是贪欲和奢侈,更是国家经济的一大祸害了。这无疑会引来正直之士的反对。太平公主后来在政治斗争中的失败,与她这种在经济上的横征暴敛实在有着很大的关系。
三、太平公主与政治
太平公主是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她一生参与了三次大的政治斗争,并且卷入的程度一次比一次深,起的作用也一次比一次大。
早在武则天执政时期,太平公主就常常“预谋议”,但武则天没有允许她公开从政。武则天晚期,为了除掉给她制造了很多麻烦的男宠薛怀义,曾让太平公主帮过忙。《旧唐书·薛怀义传》说武则天“令太平公主择膂力妇人数十,密防虑之。人有发其阴谋者,太平公主乳母张夫人令壮士缚而缢杀之,以辇车载尸送白马寺”。但是《资治通鉴》卷205则说武则天“使建昌王武攸宁帅壮士殴杀之,送尸白马寺”,似乎太平公主没有参预此事。再查《新唐书·则天武后传》,说是武则天“密诏太平公主择健妇缚之殿中,命建昌王武攸宁、将作大匠宗晋卿率壮士击杀之,以畚车载尸还白马寺”。事情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我们已经不能详知,合理的推论应该是:太平公主参与了这件事,但出现在公开场合的是其他人,所以公开的记录(比如《实录》)记的也是其他人。《资治通鉴》依据的就是《实录》。这件事可以看作太平公主在武则天执政期与政治关系的缩影,即她只是在幕后参与谋议,而基本没有公开出面参政。从此事还可看出,太平公主的处事态度与武则天是高度一致的。
太平公主参与的第一次政治斗争是张柬之等起兵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武则天晚年,张易之兄弟倚仗武则天的宠爱,权势冲天。他们利令智昏,大有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势头。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张氏兄弟将私自议论他们的邵王李重润、其妹永泰郡主、妹夫魏王武延基下狱逼死。这就不仅得罪了李氏,也得罪了武氏,迫使他们联合起来反对二张。神龙元年(705),张柬之等联合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起兵诛二张,迫武则天传位于中宗,并改“周”为“唐”。太平公主参与了这次斗争,但似乎只是“预诛张易之谋”,并没有什么实际行动。斗争胜利后,她因功被封为“镇国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参与此事的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是她作为李氏女、武氏媳,不能容忍张氏兄弟掌权。再一个可能是私人原因,即张昌宗诬陷她所爱的情人高戬,把高戬投入了监狱。李重润兄妹都是唐中宗的子女,后来李重润被追封为懿德太子、永泰郡主被追封为永泰公主。他们的墓规模宏大,现在经文物部门发掘整理后已成为陕西著名的旅游胜地了。
太平公主参与的第二次政治斗争是李隆基起兵诛杀韦后。太平公主的三哥唐中宗即位后,皇后韦氏想效仿武则天,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同时太平公主也从后台走到前台,神龙二年(706)开始开府置官属,并建立自己的势力集团,以至发展到与唐中宗的女儿安乐公主“各树朋党,更相谮毁”(《资治通鉴》卷209)的地步。由此,太平公主及其四哥相王(即后来的唐睿宗)、相王之子李隆基(即后来的唐玄宗)都成了韦后和安乐公主图谋掌权的最大障碍。景龙四年(710),皇后韦氏与女儿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了唐中宗。韦氏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帝,自己临朝摄政,并密谋害死小皇帝,革唐命,除掉相王和太平公主。在这种情况下,李隆基联合万骑果毅陈玄礼等起兵,杀死了韦后和安乐公主,迎唐睿宗(即相王)即位。太平公主对这次斗争态度积极,不仅参与了事先的谋议,而且派儿子薛崇简直接参加了行动。这其中的道理也很简单,即太平公主可以让李氏掌权,也可以让武氏掌权,就是不能允许韦氏占有天下。太平公主在这次斗争中还起了一个重要作用,即在处理小皇帝的问题上,是她出面将小皇帝从“御座”上提下来,让四哥李旦坐上了帝位。
太平公主参加的第三次政治斗争是与太子李隆基之间的斗争。唐睿宗朝政治的焦点,是唐睿宗联合太平公主要保皇位,而太子李隆基要争皇位。唐睿宗、太平公主要保皇位,必须抑制太子李隆基的势力。为此,太平公主极想选一个弱小者为太子。这就需要制造种种事端废掉李隆基。在几年的时间里,她不仅造舆论说李隆基不是长子,不当立为太子,甚至召集宰相要求将太子换掉。在这些行动中,唐睿宗是站在太平公主一边的。例如一次唐睿宗召宰相韦安石,说他担心大臣都心向太子,韦安石说“此必太平之计”。当时“太平于帘中窃听之”,大怒,立即想将韦安石下狱(《旧唐书·韦安石传》)。这件事说明太平公主经常在唐睿宗处密谋关于太子的事情。到睿宗朝末期,“宰相七人,五出公主门”,“在外只闻有太平公主,不闻有太子”(《旧唐书·王琚传》),左、右羽林将军也都投靠了公主。先天二年(713),太平公主准备以羽林兵从北面、以南衙兵从南面起兵废掉李隆基。在这种情况下,李隆基先发制人,首先诱杀左、右羽林将军,然后迅速除掉了参与阴谋的宰相。太平公主本人逃入山寺,“三日乃出,赐死于第”。
唐睿宗在位的三年中,太平公主参与政治最深。这时的她大规模培植个人势力,试图效仿母亲武则天,干预政治。她的企图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很多,但起码有这么几点:一,太平公主在经济上暴敛财物,在生活上骄奢淫佚,并纵容手下夺民财产、与民争利,不能得到民心。二,太平公主扩充她的势力,主要靠金钱收买,“谓儒者多窭狭,厚持金帛谢之”,以至在他手下的士人大多品性不正。这些人不是以如何将国家治理好为宗旨,而只热衷于权力,热衷于维护太平公主的私利。就品德和能力而言,他们远不如李隆基手下的宋王景、姚崇、张说等臣僚。三,太平公主在政治上也是毫无建树。她的政策只是想掌握权力,实现干预政治的愿望。可举一例。唐中宗时,安乐公主、长宁公主、上官婕妤、尚宫柴氏等一批女人干预政治,制定了“斜封”授官的政策。就是说,如果按正常程序授官,是由皇帝下诏封好交中书省办理,而这些女人则纳贿授官,只要交钱三十万,那怕你是商贾屠夫,也可以授你官。这时的授官为了区别正常方式,就另写诏书“斜封”后交中书省办理。这种官叫“斜封官”。当时以这种方式得官的“凡数千员。内外盈滥,无厅事以居”(《新唐书·选举志》)。“斜封官”是女人干预政治的一个标志。睿宗初即位,姚崇、宋王景将这数千“斜封官”全部停罢,但四个月后,在太平公主干预下,“斜封官”又全部恢复了。在太平公主看来,“斜封官”存在与否,是女人能不能干政的一个象征,但对民众来说,它却是一种腐败政治的体现,所以当时人说“姚、宋为相,邪不如正;太平用事,正不如邪”(《旧唐书·柳泽传》)。四,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即自从武则天称帝,将唐朝改姓“武”以后,朝野上下对女人干预政治有一种本能的警惕。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任何“女人干政”的企图都是注定要失败的。韦后、安乐公主如此,太平公主也不例外。
唐朝自武则天以后,陆续出现了韦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等一批干政的女人。这样一种现象的出现,自有它社会的、种族文化的,以及个人的因素,值得很好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唐朝到太平公主以后,这种“女人干政”的现象再也没有出现过。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太平公主的死,结束了唐朝的“女人干政”时代。
当然,所谓“女人干政”只是封建政治家、史学家的观念和语言。对今天的人们来说,男女都可以执政,关键要看你的政策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你的政治是否为人民带来了好处。虽然我们不能预知如果太平公主胜利后唐朝社会将如何发展,但我们肯定知道了唐玄宗李隆基的胜利,以及此后的政策结束了自武则天晚年以来十余年的政局混乱和社会不稳定,为唐朝的鼎盛奠定了一个比较坚实的基础。从这一点上,我们肯定唐玄宗的胜利并对太平公主的作为给出了否定的评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50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乾陵葬的是谁,乾陵为何没有被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