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吉,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四个儿子,其母为李渊的结发妻子窦皇后,和李建成、李世民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
李元吉又名李劼,小字三胡,他性格桀骜不驯,喜欢打猎,精通武艺,作战十分勇猛。
相传李元吉出生的时候,窦皇后嫌弃他的长相,不愿意承认李元吉这个儿子,还让人把李元吉抱出去丢掉。侍女陈善意不忍心抛弃李元吉,便偷偷将其抱回抚养,等李渊回来以后,她才把李元吉还在人世的消息告诉李渊,李元吉才保住了一命。
我们常说,好人有好报,但是陈善意却没有因为这一善举而得到好报,李元吉长大以后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他自尊心很强,当即便派人杀死了陈善意,颇有恼怒陈善意当年多此一举救他的意思。
不过,杀掉陈善意以后李元吉就后悔了,但人已经死了,李元吉只好把陈善意私谥为慈训夫人。
李元吉就是这样一个人,做事随心所欲,他酷爱打猎,曾说:“我宁可三天不吃东西,也不能一天不打猎”。有什么样的主子就有什么样的仆人,李元吉身边的人经常肆意抢夺百姓的财物,李元吉还经常和他们一起出游打猎,任意践踏农民的庄稼天地,抢夺百姓的家禽家畜。另外,李元吉还喜欢朝着人们射箭,他在一边欣赏那些人慌乱躲避的样子,以此为乐。
百姓们怨恨李元吉,但是都敢怒不敢言。宇文歆多次劝说李元吉,李元吉不听从,于是他就写了一份告状的奏折,李渊看完以后非常生气,当即就免去了李元吉的职位。
李元吉在朝中党羽众多,他动员许多德高望重的老人替他求情,不久就官复原职了。
后来,太子李建成见李世民的地位和声望比他还要大,为了稳固自己的太子之位,他许诺李元吉皇太弟的位置,李元吉一听就站在了李建成这边。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建成被李世民射杀,李元吉则被李世民的手下大将尉迟恭射杀。
李元吉临死之前,还想逃往武德殿寻求父亲李渊的庇护,殊不知李渊此时已是自身难保。李元吉死时年仅二十四岁。
李元吉的妻子,即巢王妃杨氏,李元吉死后,李世民看中了杨氏的美貌,将其强纳入后宫,李世民的第十四个儿子李明就是杨氏所生。
都是李家兄弟,李建成死后,其妻郑观音却躲过了李世民的“魔爪”。郑观音出身于一个世家大族,她在当时身份十分显贵,年仅二十岁便成为了太子妃,距离一国之母的位置只有一步之遥,嫁给李建成以后很受宠爱。
李建成死后,郑观音悲痛不已,她坚持为其守节,其后五十年都一心一意地抚育李建成留下来的女儿,看着她们嫁人生子,一直到她七十八岁病逝。
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估计玄武门之变以后,李建成和李元吉皆被杀害,杨氏见自己失去了依附,又见李世民对自己有意,就顺势而从之,入了李世民的后宫吧,千年前的事,现在谁能说得清呢?
齐王妃杨氏,隋观王杨雄侄孙女。杨氏玉貌雪肤,眉目如画,武德初为唐高祖李渊第四子李元吉王妃。玄武门之变后,杨氏入宫居住,有宠于唐太宗李世民。长孙皇后去世后,唐太宗欲立杨氏为皇后,因魏征劝谏才作罢。 杨氏生有唐太宗第十四子曹王李明,曹王善飞白书,不减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追封李元吉为海陵郡王,谥曰剌 。贞观十六年(642),李世民又追封李元吉为巢王。杨氏也被称为巢剌王妃。
杨氏或去世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 。
这位在网文中广为流传的被唐太宗“强占”的弟媳杨妃,即巢刺王李元吉的妻子巢王妃杨氏。不过这位杨妃事实上并不属于唐太宗的后宫,因为巢王妃杨氏自始至终都没有获得过唐太宗后宫中的封号,她的头衔一直都是跟着丈夫李元吉的称号改变而改变。
虽然某些网文一口咬定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是为了巢王妃,不过此说法纯属无稽之谈。因为综合史书记载以及李建成之妻郑氏和李元吉之女归仁县主等人的墓志来看,李建成与李元吉被诛后,东宫由太子李世民入住,李元吉的齐王府则被赏给了功臣尉迟敬德,李建成与李元吉的妻子女儿可以说是无处可去,再加上这些女眷身份敏感,便只能一直幽闭在宫里,实质上就是软禁。
这样被软禁在宫里的生活自然不好过,所以归仁县主的墓志上隐晦地写道:“诚周于造次之间”“行满于危疑之地”。想想李元吉的正妻与小妾竟然只能挤在同一间宫殿里,而隐太子妃郑氏所居住的长乐门内归仁门东就是宫城的最南面,出门便是士兵的重重守卫,再加上归仁直到19岁才被册封为县主,这一切正说明了杨氏这些被幽闭宫中的女眷生存环境之艰难。
杨氏虽然在贞观后期得到了唐太宗的临幸,甚至一度被欲立为皇后,然而事实则是唐太宗自始至终都不曾给过杨氏正式的后宫头衔。如果杨氏真的如同《新唐书》所言“帝宠之”的话,想来即便唐太宗给不了她皇后的尊位,也绝对给得起一个普通的嫔妃之位,毕竟古人最为重视名分,正所谓是名不正则言不顺,无论杨氏能够获封哪个等级的后宫嫔妃,都比只能一直背负通奸之名好太多。
何况贞观十七年时,后宫中的四妃之位是有空缺的。因为齐王李佑谋反、生母阴氏被降为嫔,燕贤妃晋位为德妃,贤妃之位正好空了下来。而根据杨氏之子曹王李明于贞观二十一年受封的情况来看,唐太宗的这个“老来子”应该就是诞生于十八年前后。然而唐太宗宁可将贤妃封给一个无子无宠的郑氏,也不曾将有子有宠的杨氏借机补进四妃之位中,从这样的情况来看,着实看不出这位杨氏究竟是如何一个“有宠于上”的法子。
更何况如果杨氏真的有宠到“欲立为后”了,那么无论是杨氏还是李明,都该有些特殊待遇。比如唐高祖之子韩王李元嘉,他的母亲宇文昭仪就是“早有宠于高祖,高祖初即位,便欲立为皇后,固辞不受”,而李元嘉也是因为其母有宠,在唐高祖登基以后所生的那些儿子里面是最得宠爱的。又比如武惠妃,虽然同样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被立为皇后,但唐玄宗特别为她设置了一个“惠妃”的封号,并且“宫中礼秩,一同皇后”。而武惠妃的长子夏悼王因为唐玄宗“钟爱无比,名之为一”,次子李敏也是“以母惠妃之宠,玄宗特加顾念”,女儿太华公主同样是“以母爱,礼遇过于诸公主,赐甲第,连于宫禁”。
同理,若杨氏真的如此受宠,那么她的儿子李明在唐太宗眼里也应该是子凭母贵爱屋及乌才对。然而通观史书,唐太宗除了分封李明承认了这个儿子的合法地位外,对李明并没有任何的特殊待遇。而且唐太宗虽然分封了李明,却仍只称杨氏为巢王妃,并未将其列入后宫中的一员,如此一番举动,实际上是将杨氏与李明之间的母子关系在礼法上割裂开来了。毕竟一个是唐太宗的儿子,一个是唐太宗的弟媳,在名分上否决了杨氏与李明的母子关系,而杨氏面对亲子却听不到一声“母亲”,李明面对亲母却不能名正言顺地喊一声“娘”,这又该是何等的悲哀与痛苦!
至于杨氏和丈夫李元吉的小妾共同抚养的庶女归仁县主,竟然一直到贞观十八年,才以19的“高龄”获封县主并得以出嫁,想来杨氏若真的深得唐太宗的宠爱,她的亲生儿子和亲自抚养的庶女是绝不会受到如此对待的。
而魏征在反对唐太宗立杨氏为后时,曾将杨氏比作为辰嬴,辰嬴又是怎样的人物呢?
辰嬴本为春秋战国时期秦穆公之女,曾先后嫁给晋怀公和晋文公,所以古人明确将辰嬴定性为“既淫且贱之人”。
魏征敢当着皇帝的面说他宠爱的女人不过是个既淫且贱之人,勇气固然可嘉,不过更令人吃惊的是,唐太宗居然对魏征的这种说法丝毫没有生气,反而是表示默许。而反观唐太宗的爱子魏王李泰不过是向父亲抱怨说大臣们对他不够尊重,唐太宗就勃然大怒,将大臣召来痛骂一顿,连房玄龄都被吓得直打哆嗦。如此截然相反的态度,已然昭示了唐太宗对杨氏能有几分真心——毕竟唐太宗若当真宠爱杨氏,又为何会在听到大臣说杨氏不过是个既淫且贱之人时一点都不生气呢?
所以唐太宗对巢王妃杨氏究竟有多宠爱,杨氏是否真的曾离后位仅一步之遥,相信各位看官也心中有数了。
李元吉,唐高祖李渊第四子,名_,小字三胡,窦皇后所生。李元吉的妃子中最著名的恐怕要属齐王妃杨氏了,齐王妃杨氏,全名杨_媚。史料中对于杨_媚的记载并不多所以现在关于杨氏的很多说法都无法考证,只是网友们根据一些情况的推测。
史料旧唐书后妃传中没有记载杨氏的生平,仅有杨氏生曹王明一句。但是从旧唐书杨恭仁的传记中推论,她应是隋朝宗室后裔,杨恭仁、杨师道兄弟的从侄女。
杨_媚嫁与李元吉生下一子一女,但是后来都被李世民诛杀,但是杨_媚作为幸存者留在宫中,因为李世明对她颇有好感所以被赐予李世民为侧妃,后生下曹王李明,这曹王李明后来被过继给李元吉。
虽然生下一子,但杨_媚并没有母凭子贵而步步高升,甚至连史书都没有记载唐太宗是否正式册封杨氏为妃嫔,只是后来齐王李元吉被追封为巢王,杨氏因此被称为巢王妃杨氏。可见这巢王妃杨氏还是不怎么被李世民待见,毕竟是亲弟弟的媳妇,抢到手了也觉得是破鞋,心中始终会有疙瘩。
大唐情史杨妃
杀孽太重的唐太宗,为了补偿心理上欠兄弟的情债,在长孙皇后的支持下,同意了将李明过继到齐王李元吉名下,而且还另立一子为已故太子李建成的继承人,使两位兄弟有了名不符实的后代,这样既安抚了人心,又不至于引来仇杀,实为两全之策。
_旯鄱晗脑,唐太宗患痢疾久治不愈,崩逝于长安。失去了唐太宗,齐王妃杨_媚也就失去了生活的重心,又因她在宫中名声不佳,于是被放出宫中,出家为尼,就这样结束了她与唐太宗李世民的一段充满爱恨恩怨的孽缘。
关于李元吉的这位妻子,网络上很多种说法,有说他是古代有名的舞姬,因为经常被李元吉冷落所以水性杨花的勾引李世民,最终博得李世民的喜爱才得以幸免于难并转嫁李世民为妻。
不过这些说法大多都是网友们的揣测,实际上是疗伤对于齐王飞杨氏的记载并不多,我们所能了解的也就只有这么多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49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唐初谏臣孙伏伽执法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