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薛仁贵三箭定天山

华里士 2023-07-22 04:15:16

唐高宗时铁勒九姓合众十余万叛唐,薛仁贵率军平叛。铁勒部数十员骁勇战将前来挑战,薛仁贵当即张弓搭箭,连发三箭,射穿铁勒三员骁将。十余万敌军见势不妙一齐下马叩首请降。薛仁贵下令坑杀降卒,为大唐除去一大隐患。当时唐军歌颂薛仁贵:“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薛仁贵画像)

《旧唐书》卷八十三〈薛仁贵列传〉

薛仁贵,绛州龙门人。贞观末,太宗亲征辽东,仁贵谒将军张士贵应募,请从行。至安地,有郎将刘君昂为贼所围甚急,仁贵往救之,跃马径前,手斩贼将,悬其头于马鞍,贼皆慑伏,仁贵遂知名。寻又领兵击九姓突厥于天山,将行,高宗内出甲,令仁贵试之。上曰:“古之善射有穿七札者,卿且射五重。”仁贵射而洞之,高宗大惊,更取坚甲以赐之。时九姓有众十余万,令骁健数十人逆来挑战,仁贵发三矢,射杀三人,自余一时下马请降。仁贵恐为后患,并坑杀之。更就碛北安抚余众,擒其伪叶护兄弟三人而还。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九姓自此衰弱,不复更为边患。

宋辛弃疾《江神子·和陈玉和韵》词:“却笑将军三羽箭,何日去,定天山 。”

明无名氏《赠书记·对阵留情》:“效螳螂当车怒暂,管须臾折冲,三箭定天山 。”

薛仁贵三箭定天山

相传薛仁贵是白虎星下凡,有九牛二虎之力。他祖上都是将军出身,但到了他父亲一辈,家道中落,成了平民百姓。

薛仁贵饭量奇大,家里粮食不够吃,他就经常出去帮人干活,也不要工钱,只求吃饱就行。

一次,有个财主盖房子,薛仁贵也去帮忙。吃饭时,他一个人就把十几个人的饭吃光了,众人不满,可是到干活时,十几个人都抬不起来的梁木,薛仁贵一人轻轻松松地就能举起。

三十岁前,薛仁贵过着平淡的生活,忙时耕种,闲时读书练武。

如果长此下去,唐朝会多一个农夫,而少一个驰骋疆场的将军。

薛仁贵终于迎来了他的人生转折点。

唐太宗李世民准备亲征辽东,派大将张士贵来山西招兵。

薛仁贵前去应征,开始了他征战沙场的军人生涯。

为了能吃饱饭,薛仁贵报名做了一个伙头军。

部队到安地的时侯,有个将军刘君邛被辽人包围,薛仁贵冲进重围将其救出,还把辽人的首领杀了,从此出了名。

唐军进攻安市的时候,二十万高句丽军队前来应战,唐太宗下令部下将士出击。薛仁贵穿着厨师的工作服,一马当先,所向披靡,一身白衣格外醒目。唐军跟着冲锋,将高句丽人打得溃不成军。

战后,唐太宗找到了这个穿白衣服的薛仁贵,了解到他只不过是个伙头军,不胜感慨:“这真是明珠暗埋啊!幸好被我发现了。”

于是大加赏赐,并且提升薛仁贵为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

班师回朝时,太宗对薛仁贵说:”我以前的部下将领都老了,我一直在寻找年轻有为的青年来代替他们,可惜没有找到。如今遇到你,这比得到辽东还让我高兴啊!”又提拔他为右领军中郎将,可见对他的重视。

龙朔元年,九姓铁勒(九个少数民族部落)侵犯唐朝边境,唐高宗李治派郑仁泰为主将,薛仁贵为副将出征。

临行前,高宗设宴为众将壮行,他觉得薛仁贵年纪大了,想试试他的功夫还在不在,就对薛仁贵说道:”我听说古代善于射箭的,一箭能射穿七层铠甲,如今你年纪大了,不知道能不能射穿五层的?”

薛仁贵就叫人把五层铠甲摆上,张弓搭箭,一箭就射穿了。众人无不佩服,高宗也很高兴,赏赐给他一套坚固的盔甲。

九姓铁勒纠集了十几万人,在天山脚下据险固守。见到唐军前来,先派出几十个骑兵上前试探虚实。

看到敌军骑兵远远驰来,薛仁贵张弓搭箭,只见弓开如满月,箭去似流星,嗖嗖嗖连环三箭,奔在前面的三个骑兵应声落马。

铁勒骑兵大惊失色,急忙拔马回逃,后边的众人不知道怎么回事,也纷纷跟着逃跑。

唐军趁势在后追杀,铁勒士兵毫无斗志,被杀的被杀,投降的投降,唐军大获全胜。

接着,薛仁贵继续追击,将躲到漠北的叶护三兄弟擒获,从此九姓铁勒元气大伤,走向了衰落。

面对骚扰边境几十年的铁勒,薛仁贵毫不心慈手软,他将俘虏的十几万人统通活埋了。此举虽然残忍,却为大唐消除了肘腋之患。

凯旋而归时,士兵们高兴地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将军三箭定天山描写的历史人物

薛仁贵成了天上下凡的杀星,在高丽,当地人只要说一声,“薛礼来了”,家中小孩马上止住了哭声,薛仁贵成了大唐敌人眼中的凶神恶煞,唐军中到处传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薛仁贵(名礼,614年-683年3月24日),字仁贵,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修村人,北魏河东王薛安都六世孙,唐朝初年名将。 于薛仁贵贞观末年投军,征战数十年,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留下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典故。唐高宗时,薛仁贵累官至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封平阳郡公。著有《周易新注本义》十四卷,今已佚。683年,薛仁贵去世,年七十。册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

薛仁贵在真实历史上,是如何三箭定天山的?

说实话,薛仁贵征西我没听说过,我听说过薛仁贵征东。在我小时候,我就喜欢看《薛仁贵征东》和《薛丁山扫北》的故事,有意思,除了李世民有点惨,每次都被围攻。里面白袍小将薛仁贵的风采曾经让我钦佩不已。那么在真实的历史记载中,薛仁贵征东是个什么样子呢?另外,薛仁贵也征过西,我们也来看看。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一、薛仁贵征东的第一次登场

在演义小说之中,薛仁贵是应梦贤臣,英勇无比,是大唐后期的重要将领。但是说来也有趣,在《旧唐书》中却没有给薛仁贵单独立传。关于薛仁贵的事迹我们只能从《新唐书》中去获取了。

在演义中,薛仁贵是白袍小将、应梦贤臣。可以说小说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历史,薛仁贵的登场和战斗方式确实对得起他白袍小将的名号了。在《新唐书》中如此记载:

“仁贵恃骁悍,欲立奇功,乃著白衣自标显,持戟,腰鞬两弓,呼而驰,所向披靡;军乘之,贼遂奔溃。”

薛仁贵初次在李世民面前登场,便仗着自己武艺高强,穿着白色的衣服,手持画戟,拴着弓箭,在战场之上来回驰骋,所向披靡,杀得敌人节节败退。

不得不说,中国的历史书写往往都是以最少的字来表现最多的情景,且看我给您分析。

首先薛仁贵穿着白衣服,说明薛仁贵当时没穿盔甲,仅仅是穿着白衣亮相。俗话说得好,刀剑无眼,在战场上盔甲就是战士保命的必需品,但是薛仁贵却不穿盔甲仅仅穿着白色战袍。这说明什么?说明薛仁贵艺高人胆大,不担心敌人会伤害到他。因此我们可见薛仁贵武艺的高强。

第二点,薛仁贵穿着白衣服,在战场上自然是格外显眼。我们举个例子说,在壬辰之战中,有日本武士穿着金甲来回冲杀,固然神勇,但是却被李如松派人用火铳直接射死。为什么?因为太显眼了招惹到了火力。因此能穿着显眼在战场上厮杀的人,必然是有着自己本事的人。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薛仁贵的武艺高强。

第三点,薛仁贵用画戟。说实话,在我们传统的大将打仗的时候,大家一般都会选择用一些正规的兵器例如说是枪、刀、剑等,用画戟、槊、锤等不是武艺低微用来唬人的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手,例如说用方天画戟的吕布。因此用画戟这种奇特且难用的兵器我们也可以看出薛仁贵的勇猛。

总而言之,薛仁贵是一员猛将。唐太宗李世民看到了薛仁贵这样的猛将自然是十分开心,说了这样一段话:

“朕旧将皆老,欲擢骁勇付阃外事,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皦将。”

李世民这段话的意思说的是跟随着李世民打天下的老将们都已经逐渐老去,但是在这个时候薛仁贵却出来了,李世民这一趟征辽东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得到了薛仁贵这个将军。

说实在话,李世民这一趟征辽东虽然出动了大军众多,劳民伤财,但是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战果,可以说李世民这一趟征辽东是非常失败的。也没有取得小说中的那种傲人的战果。

二、薛仁贵二征高丽

薛仁贵第二次征高丽的时候,唐朝的统治者已经换成了高宗李治了。第二次征东,可以说是充分显现出了薛仁贵的英勇善战,个人认为薛仁贵属于那种猛将,颇有些吕布当年的气势。《新唐书》中对于薛仁贵的英姿也多有记载:

“战横山,仁贵独驰入,所射皆应弦仆。”

这一次薛仁贵是个射击冠军,在横山一战中,薛仁贵单枪匹马,手持弓箭,连射对方数十人,每一次箭响必有一个敌人死去,可以说薛仁贵是非常勇武而且箭法高超。

“又战石城,有善射者,杀官军十余人,仁贵怒,单骑突击,贼弓矢俱废,遂生擒之。”

薛仁贵下一次登场,善于射箭的换成了敌人的大将,这名高丽将军箭法同样是非常惊人,连续射杀了数十名唐军(让我想起了小说中高丽将军用飞刀杀掉了唐朝三十六员总兵的情节),面对着善于射箭的敌人,薛仁贵再次暴怒,单枪匹马冲了过去。弓箭这种东西最怕近身,薛仁贵一近身,敌人的弓箭就废了,最终这员善于射箭的高丽大将被薛仁贵生擒。薛仁贵再次单枪匹马立下大功。

这一次东征大唐以全胜而告终,经历了隋炀帝、唐太宗、唐高宗三代人的努力后,高丽终于被征服。 此战,唐朝共获五部、一百七十六座城、六十九万七千户口,将其划分九个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设安东都护府统管整个高句丽旧地。

薛仁贵也因为立下大功被封为右威卫大将军,当然,在小说之中薛仁贵成了山西王,但是实际上薛仁贵只是被封为平阳郡公。


三、薛仁贵三箭定天山

当时西方的铁勒部、吐蕃部等多有挑事的嫌疑,因此皇帝便派大将薛仁贵去征西扫荡,在临走之前的宴会上,薛仁贵再次展示了自己的箭法:

“将行,宴内殿,帝曰:''古善射有穿七札者,卿试以五甲射焉。''仁贵一发洞贯,帝大惊,更取坚甲赐之。”

当时皇帝听说薛仁贵的箭法很好,就准备了五层铁甲让薛仁贵尝试射一下,薛仁贵一发箭便射穿了五层铠甲,皇帝也为之震惊,由此可见在和平的岁月薛仁贵也没有荒废掉自己的武艺。

在与铁勒九姓的战斗之中,薛仁贵再次展现出了自己的过人的箭法,这也就是小说之中最为津津乐道的情节,薛仁贵三箭定天山:

“时九姓众十余万,令骁骑数十来挑战,仁贵发三矢,辄杀三人,于是虏气慑,皆降。”

当时铁勒部听说薛仁贵武艺高强,就派出了部落中的勇士数十人想要和薛仁贵单挑一下,结果薛仁贵三箭射死三人,铁勒勇士们便佩服薛仁贵的武勇投降了薛仁贵。这样铁勒九姓的叛乱就这样被轻轻松松平定了。这一段情节也被后世的小说家写入了演义小说中,成为了经久不衰的桥段。

四、薛仁贵征西

薛仁贵征西,征讨的便是西面的吐蕃部。当时的吐蕃部在吐蕃几任领袖的努力下发展得非常迅速,并且开始逐渐威胁大唐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薛仁贵只得出征。说实话,这次出征对于薛仁贵来说非常危险,一是因为出征的地方地形十分复杂,二是因为薛仁贵的副手郭待封因为嫉妒薛仁贵而不愿意配合他。

薛仁贵当时的战略是让郭待封留守后路,然后自己率领军队速战速决,避免在复杂的地形停留过久遇到危险。起初战争进展非常不错,据记载:

“遇贼,破之,多所杀掠,获牛羊万计。”

但是后面郭待封却不配合薛仁贵,迟迟不率兵援助薛仁贵,导致战局失控。薛仁贵只得败退,据记载:

“仁贵退军大非川,吐蕃益兵四十万来战,王师大败。仁贵与吐蕃将论钦陵约和,乃得还,吐谷浑遂没。”

当时薛仁贵败退,吐蕃四十万大军压境,薛仁贵大败,最终薛仁贵只得和吐蕃大将求和,才得以全身而退。因为这一场大败,薛仁贵险些被判处死刑,最终剥夺了全部功勋贬为庶人。

在小说之中,薛仁贵在这场战役中身死,最终是他的儿子薛丁山西征才得以为父报仇。其实我们看薛仁贵的小说,里面多化用历史,只不过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将薛仁贵的事迹拼凑成了一部小说,说来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大唐名将薛仁贵)


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大唐名将薛仁贵)

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大唐名将薛仁贵)

王宝钏坐寒窑珠泪双掉,

老爹爹枉为官一品当朝,

嫌贫穷爱富贵信义不要,

狠心肠把骨肉情一旦抛,

愿薛郎此一去身得荣耀,

也不枉我宝钏受苦一遭。

这是戏曲中《投军别窑》的一段唱词,名闻遐尔,戏曲中男主角的原型就是大唐名将薛仁贵,与之有关的折子戏多如牛毛,脍炙人口,什么《红鬃烈马》、《三击掌》、《大登殿》等,给人的感觉是做古代的男人真是舒服且舒心,做女人是犯贱又倒霉,不过渴望荣华富贵、封妻荫子倒是古代男女的共同愿望,戏曲反映了广大群众的心声嘛,历史上的薛仁贵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他娶过番邦的代战公主吗?慢慢道来!

薛仁贵(公元614年―公元683年)是出身清白的农家子弟,名礼,绛州龙门人(今山西河津),天生神力,勇武过人,是一个做将军的好胚子,在他的家乡山西河津县修仁村,就流传着薛仁贵“汾河湾射燕”的传说,燕子逃不过薛仁贵***,所以不敢偷吃乡亲们田里的麦子。“虎岗首有一仁贵窑,创造不知何季,曰虎岗。天造地设,境巍势险。登临远眺,汾水如虹,贯风山于东峙”,相传此窑就是薛仁贵夫妻住过的寒窑,戏曲中有名的《投军别窑》的唱段就发生在这里,史书上记载薛仁贵娶妻柳氏,以务农为生,他曾打算为父母迁葬,妻子出言劝说,先建功立业,荣显家门,再为父母迁葬不迟。薛仁贵于是应募从军,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征战生涯。

贞观末年,唐太宗亲征辽东,薛仁贵成为张士贵的部下。历史上的张士贵是虢州卢氏人(今河南卢氏),他本名忽V,善骑射,隋大业末年,曾聚众为盗,呼啸山林,被称为“忽V贼”,后来被唐高祖招安,成为大唐名将,唐太宗曾如此称赞他,“闻公亲当矢石,为士卒先,虽古名将,何以加也!朕尝闻以身报国者,不顾性命,但闻其语,未闻其实,于公见之矣”,张士贵于显庆初年去世,赠荆州都督,陪葬昭陵。小说中描写张士贵屡次假冒薛仁贵的战功,实属子虚乌有,冤枉古人。

薛仁贵使用的方天画戟,很可能是他的家传兵器。他的六世祖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将领薛安都,“安都勤王之略,义阙于O屏,以地外奔,罪同于三叛”,因为宫廷斗争中站错了队伍,在南朝无法容身,被迫投靠了北魏,传到薛仁贵这一代,已然完全没落,但远祖的荣光和勇悍,使薛仁贵文武双修、体魄强健,在战斗中很快脱颖而出,进入大唐天子的法眼。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直指高丽。唐军到了安地,一位郎将被高丽军队团团围住,情势危急,薛仁贵飞马上前,立斩敌将,将人头悬挂于马鞍上,一举震慑敌军。更精彩的举动随之而来,为了突出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效果,薛仁贵一身白袍,格外醒目,他手握画戟,“腰K张弓”,冲入敌群,所向披靡。唐军四面合围,势不可当,高丽军队溃散奔逃,折兵2万。唐太宗很快被这个天神般的青年人吸住了眼球,赶紧打听此人姓甚名谁。薛仁贵见到了大唐天子,当场被授予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负责守卫玄武门,转眼间,他就从士兵变成了将军,证明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道理。小说中描写他被张士贵欺压多年,无处申冤,纯粹是为了突出主人公的悲情。唐代崇尚军功,赏赐丰厚,薛仁贵一下子得到了2匹马、40匹绢、10名奴隶。班师回朝的路上,唐太宗告诉薛仁贵,“我的旧将都老了,难以担当镇守边疆的重任,我一直想提拔年轻将领,但没有见到象你这样出众的。我得到辽东并不欣喜,得到你这样的勇士才真正让我高兴”,唐太宗提升薛仁贵为右领军郎将,依旧让他守卫玄武门。

唐高宗继位后的永徽五年,皇帝驾临万年宫,一天夜里,暴雨成灾,引发山洪,大水冲到玄武门,卫士们大惊失色,四处逃散。薛仁贵十分生气,“天子有难,你们却如此贪生怕死”,他登高向宫中大声呼喊,终于惊醒了唐高宗。唐高宗刚刚出宫登上高处,洪水就把寝殿变成一片汪洋,如果皇帝稍有片刻迟疑,此时已然葬身水中。皇帝庆幸之余,向臣子表示了感激之情,“幸亏有你叫醒我,我才没有淹死,危难之中才知道你是个忠臣”。皇帝一生没有忘记他的救驾之恩,即使薛仁贵后来战败当死,也仅仅将之废为庶人,晚年还对宠臣说道,“往日九成宫遭遇洪水,没有你我就没命了”。

显庆二年(公元657年),面对反复无常的西突厥,唐高宗决心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苏定方率领中国远征军出击西突厥汗国,以摧枯拉朽之势,打败了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并俘获了被贺鲁部落关押的泥熟部落的人质。游牧部落之间,一方臣服了对手,后果是“常岁输牛马羊,过时不具,辄虏其妻子”,他们落入了唐军手中,本来要沦为贱民,薛仁贵劝说皇帝放还泥熟部落的人质,“厚加赉遣”,使泥熟部落感念大唐皇帝的恩情,少树一个仇人,多交一个朋友,泥熟部落主动为唐军效力,很快确立了大唐对西域的有效统治,把这片广袤的土地变成了中国的游牧区。

显庆三年,程名振攻克高丽的贵端城,斩首三千级。显庆四年(公元659年),薛仁贵与梁建方、契何力一道,与高丽军队激战于横山(今辽宁辽阳附近华表山),薛仁贵一马当先,箭无虚发,敌人无不应弦而倒,在随后的石城之战中,一位高丽神箭手连杀唐军十余人,薛仁贵怒发冲冠,一人一骑,风驰电掣,扑向神箭手,立马将敌人生擒,吓呆了的敌人竟来不及拉开弓弦。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契丹阿仆固联合奚族共同反唐,薛仁贵和辛文陵在黑山大败契丹,活捉了阿仆固及一干首领,将他们押到东都。薛仁贵升至左武卫将军,封为河东县男。

龙朔元年( 661年),铁勒酋长比粟毒伙同其他部落起兵犯境,唐高宗任命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大总管,薛仁贵为铁勒道行军副大总管,出兵讨伐思结、拔也固、仆骨、同罗四部。临行前,唐高宗设宴饯行,他有意考考薛仁贵的神射技艺,“古人说,一个神箭手能射穿七层铠甲,今天你来试试五层铠甲”。薛仁贵泰然自若,一箭洞穿五层铠甲,赢得满座赞叹,皇帝高兴之下,当场赐予坚甲,以示鼓励。

当时铁勒九姓拥兵十几万,凭借天山之地利,企图与大唐雄师一决胜负。他们派出数十位骁勇骑士出马挑战,眨眼间,就被薛仁贵三箭射死三人,胆寒之下,铁勒人下马投降,放弃了抵抗。为了消除后患,薛仁贵命令部下,将十三万已经投降的铁勒人就地坑杀,制造了中国历史上骇人听闻的杀降暴行,“遂使稽颡屈膝者先被涂原之诛,惧死怀生者因成绝漠之计”,铁勒人害怕了,拼命逃窜,薛仁贵追击到漠北,擒获了叶护三兄弟。铁勒九姓衰落了,薛仁贵成了天上下凡的杀星,在高丽,当地人只要说一声,“薛礼来了”,家中小孩马上止住了哭声,薛仁贵成了大唐敌人眼中的凶神恶煞,唐军中到处传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朝臣对薛仁贵的弹劾中有这样的语句,“娶妾虽作逗留,准法便须离正”,抢掠而来的女子做了薛仁贵的小妾,以当时的情形猜度,她很可能是位铁勒贵族,不同于戏曲中的代战公主,代战公主是硬逼薛仁贵做了自己的丈夫。

裴行检曾经说过,“但恐杀降之后,无复来者”,禁止杀降的唐律条文明确,薛仁贵放纵部下抢掠烧杀,私带妇女入营,本来都是当斩之罪,却在提高军队战斗力的幌子下,成为可以原谅的行为,如同汉武帝的名言,军行万里之外,不计小过。

堡垒最容易从敌人内部攻破,唐军春耕、秋收季节的骚扰对高丽只起到了疲敌作用,敌人内部的分裂则带给大唐天赐良机。乾封元年(公元 666年),高丽莫离支泉盖苏文去世,长子泉男生继为宰相,被二弟泉男建所驱逐。泉男生派自己的儿子泉献诚向大唐求救,唐高宗派庞同善、高侃前去迎接,被泉男建拒于门外。薛仁贵奉命护送使节,在新城遭到高丽军队的袭击,唐军杀敌数百。庞同善到了金山,又被高丽人打败,薛仁贵横空出世,截住敌军,杀得落花流水,斩首五万余级,攻破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与泉男生顺利会合。唐高宗万分欣慰,“卿身先士卒,奋不顾命,左冲右击,所向无前,诸军贾勇,致斯克捷”,鼓励薛仁贵再接再厉,再立新功。薛仁贵准备率领两千士兵进攻扶余城,诸将觉得兵力太少,薛仁贵则满怀信心,“兵力在于主将善用,而不在于多多益善”。他奋勇当先,所向无敌,唐军杀敌万余人,很快拿下扶余城。扶余川四十余城丧失了抵抗到底的斗志,望风而降,薛仁贵沿着海岸攻城略地,与李藁崾τ谄饺莱,高丽投降了,在此之前的显庆五年,百济也被大唐吞并。薛仁贵与刘仁轨留守平壤,统领两万唐军,他升为右威卫大将军、平阳郡公,检校安东都护。史书上说他抚养孤儿、赡养老人、提拔干才、表彰节义,使高丽士众欣然慕化,恐怕是过誉之辞,不然唐高宗不会将几万高丽士众迁往大唐腹地,变成汉族的同化对象。泉献诚的后代,开始自称是高丽人,后来就自称唐人了。

泉献诚的后裔泉毖娶了太原王氏的女儿,太原王氏是大唐第一等高门,平时连皇族都不大放在眼里,欣然与泉氏联姻,说明泉氏家族已经融入大唐的主流社会,不再是作为边缘人的身份了。但是,纵观这种融合过程,就会发现这不是田园牧歌式的清唱,而是民族之间血与火的较量,大汉民族能延续到今天,只是充当了较量的胜利一方,而失败者或者成为历史上的翩然过客,或者只剩下遗老遗少的哀号。

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进兵吐谷浑,吐谷浑王诺曷钵率残部逃到凉州,向大唐求救,随行的还有他的妻子―大唐宗室女弘化公主。吐蕃又进攻唐朝管辖的西域地区,“于是安西四镇并废”。唐高宗当然不甘心吐出嘴里的肥肉,借着恢复吐谷浑王国的名义,派出精兵强将,与吐蕃军队一争高低。咸亨元年(公元670年),薛仁贵成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以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为副,领兵十余万,迎战吐蕃军队。

郭待封是名将之后,以前与薛仁贵是平级,这次屈居副将,心里颇有不平之意。唐军到达大非川(今青海切吉平原)后,准备进兵乌海(今青海光海县西南苦海),薛仁贵认为,“乌海地险而瘴,吾入死地,可谓危道”,只能速战速决,迟则生变,大非岭地形宽平,可以布置两道栅栏以保护辎重,留一万人看守,主力部队则快马加鞭,轻装上阵,以求一举破敌。郭待封承担了保护辎重的任务,薛仁贵率领精锐,奔袭乌海,在河口与吐蕃军队遭遇,数万吐蕃人死伤籍枕,唐军获得的牛羊数以万计。薛仁贵回到乌海城,派人接应郭待封的辎重。不料郭待封违反薛仁贵的安排,擅自带着辎重粮草在后面缓缓前行,被吐蕃二十万军队团团围住,“粮仗尽没”,断绝了唐军的补给和支援。薛仁贵退居大非川,一切都为时已晚,吐蕃四十万军队已经前来迎战,唐军大败,几至全军覆没,薛仁贵也被吐蕃抓获,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只有与吐蕃主将噶钦陵议和。议和之后,薛仁贵自带枷锁,回长安向皇帝请罪。依照唐律,以他的丧师重罪,本应处死,皇帝念及他以往的功劳和忠心,只将他除名为庶人。“吐谷浑自晋永嘉之来,始西渡洮水,建于群羌之故地,至龙朔三年为吐蕃所灭,凡三五○年”,薛仁贵的战败颇具偶然,武则天当政的长寿元年(公元692年),武威军总管王孝杰、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率军大破吐蕃,克复安西四镇,在龟兹重新设置安西都护府,常驻军队三万人,夺回了大唐对西域的统治地位。

薛仁贵变成平民百姓,决不象小说中的胡编乱造,说什么李道宗设计陷害忠良,以致忠良蒙难。江夏王李道宗文武双全,英姿飒爽,在史书上颇有佳评,却无端被酸腐儒栽上了天大的罪名。其实薛仁贵也是文才斐然,这可能因为没落大族的手不释卷,“《周易新注古义》十四卷,薛仁贵撰”,一名士兵出身的武将注释《周易》这种先秦古籍,即使在唐朝这种文化昌盛的环境里,也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根据官场运行的潜规则,有人是圈圈里面的人,有人是圈圈外面的人,而薛仁贵则是皇帝圈圈里面的人,一时贬放,终会东山再起。当高丽重起叛乱,薛仁贵成为鸡林道总管,重返辽东,再掌军权。上元年间,他在辽东犯法获罪,流放象州,又被皇帝赦免,唐高宗推心置腹、 情真意切,“往日我的寝宫遭遇洪水,若不是你拼命叫喊,我已经成了水里的鱼虾。北伐铁勒九姓,向东降服高丽,汉北、辽东遵从教化,这都是你的功劳。有人说你在乌海城下贻误战机,致使我军失利,我平生遗憾的也就是这件事情,现在西边不宁,瓜州、沙州商路断绝,你怎么能够自己高卧乡里,不为朝庭分忧解难?”

开耀元年(公元681年),薛仁贵封为瓜州长史,不久又被授予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前往云州(今山西大同),出击突厥的阿史那元珍。突厥人阵前问话,“唐将姓甚名谁?”对方回答,“薛仁贵”。突厥人又问,“听说薛仁贵流放象州,已经去世,死人怎么会复活呢?” 薛仁贵脱下自己的头盔,让突厥人看个清楚。突厥勇士看清之后,相顾失色,赶紧溜走。薛仁贵率军追击,大破敌军,斩首万余级,俘获二万人,还有驼马牛羊三万余头。

永淳二年(公元 683年),薛仁贵去世,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官府特造灵舆,护送还乡,极尽哀荣。薛仁贵有子薛讷,沉勇寡言,“其用兵,临大敌益壮”,成就不下于乃父,历经中宗、睿宗、武周、玄宗数朝,镇守边关几十年,保得国泰民安,颇有小说中薛丁山的影子,但什么樊梨花及三弃三请的情节,却是没影子的事,属于历史上的空穴来风。倒是薛仁贵的孙子薛嵩,与《薛刚反唐》中的薛刚颇有几分相似,他“气豪迈,不肯事产利,以膂力骑射自将”,安史之乱爆发后,竟然加入史朝义的叛军,成为乱臣贼子,然而又能及时反正,归附大唐,成为独霸一方的节度使,“嵩谨奉职,颇有治名”,最后竟以太保的身份光荣下葬,为他的传奇一生划上了完美的句号。唐人传奇中的《红线盗盒》,讲得就是薛嵩派遣飞檐走壁的女侠客吓唬节度使田承嗣的故事。

戏曲中的薛仁贵,从历史上一个一往无前、叱咤风云的勇将,变成了依靠天使面孔、魔鬼身材哄骗女人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老白脸,映射了汉族男人精神世界逐渐萎化的过程,如同戏曲中的男主角,在外十八年不闻不问,回来最关心的就是独守寒窑的妻子是否勾三搭四。然后如影随形的就是汉民族的悲剧命运,他们被驱逐、被屠杀,成为异族的奴隶和包衣,再也挺不起曾经高贵的脊梁,再也抬不起曾经高傲的头颅。提起汉族男人,人们就会想起杭州西湖边与白娘子共伞的许仙,他比江南的春水还要温柔,就会想起《儿女英雄传》中的安公子,遇上强盗竟然吓得尿水直流,需要侠女十三妹去搭救。历史模糊了往日的身影,人们已经不知道唐朝男人是什么样子,其实从唐诗中到处都能发现他们的影子,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就是大唐的男人,这就是大唐的气势。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48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