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揭秘还原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真实的赤壁之战是怎么发生的)

人生百味 2023-07-22 04:07:20

双方兵力悬殊不大

赤壁之战,曹操究竟有多少兵力?曹操自己说八十万,那是虚数。古今史学界无一认同此数。

曹操南征荆州时,从十五六万北方军人中抽调出步兵八万人、骑兵一万余人,但调集来南征的军队没有全部都参战。旱路运输限制了出战的兵力。在一条线上,上限兵力只能是五六万,超过此数,不仅道路拥塞,后勤也无法保障。

至于荆州兵,总数或许可达七八万,但长沙、桂阳、零陵、武陵等南四郡仅仅被抚定,曹军从来没到过那里,所能动用的就是集结在襄阳等地的二万余人。

随后,曹操又留徐晃驻扎樊城,令曹仁镇守江陵。如此算来,东征进抵赤壁的曹军总兵力约七万人。

对于孙权方面,基本一致按照《三国志》的明确记载,是孙权给了周瑜三万人马参战,而对于刘备方面,则多数以诸葛亮自己说刘备一万加刘琦一万合计两万为准。大致上均认为是孙刘联军五万人参战。

以五万抵抗七万兵力,人们普遍认为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属实,但双方兵力对比并不十分悬殊。

“草船借箭”是借来的故事

诸葛亮不曾有过“草船借箭”的事。但“草船借箭”也并非空穴来风,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有关记载,建安十八年,即赤壁之战五年后,曹操率大军南下进攻孙吴。一天,孙权借江面有薄雾,乘轻便战船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营部署。曹操生性多疑,见江面水雾缭绕,孙军整肃威严,恐怕有诈不敢出战,下令弓弩齐发,箭射吴船。孙权的船很快便落满了箭,船因一面受箭偏重,渐渐倾斜即将翻沉。孙权命令掉转船头,让另一面受箭,船身平稳后,孙权指挥战船列队,缓缓离去,曹操才明白上了当。

这只是发生在孙权身上的一个故事,仅仅是急中生智之举罢了。他并没有计划“借箭”,史书中也没说是草船。

“周瑜打黄盖”子虚乌有

三国历史上并没有黄盖使用苦肉计,但诈降确有其事。黄盖为保证无武装的火船不被截击而能够顺利地接近曹军水寨,便向曹操投书诈降。

曹操很轻易地相信了黄盖的投降,是因为曹操认为,黄盖曾经做过孙坚的部下,资格比周瑜老,屈居在周瑜之下,很可能心有不甘。

此外,周瑜的同郡蒋干被曹操派去说服周瑜也确有其事,但并非在赤壁之战中。裴松之注《三国志》时把它记在赤壁之战后,并且只有蒋干劝降,没有中周瑜的反间计。而蔡瑁、张允也没有被卷入其中,他们甚至压根就不是曹操的水军都督。

真实的赤壁之战是怎么发生的

真实的赤壁之战是怎么发生的

赤壁之战在大家的认知中是奠定了三国鼎立局势的最终之战,从书中可以看得出来十分的惊心动魄与刺激,但是要知道,这是小说啊,小说里面总不会是完全真实的,那么真实的赤壁之战是什么样子?可能和大家想的不太一样,甚至记录不超过百字……

说起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但凡看点历史书的人相信没有一个不熟悉的,甚至凭着记忆就能回想起这场荡气回肠的以少胜多经典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反间计骗蒋干、曹操上当诛杀蔡瑁、张允、周瑜黄盖苦肉计、诸葛亮借东风火攻曹船以及曹操败走华容道,这些典故更是流传千古,被不断传颂。

但是,任谁都知道这些其实全部是小说和影视剧作品《三国演义》中所虚构的故事,比如三观君就说过无数次“草船借箭”其实发生在濡须之战时候的曹孙对战,其主角正是让曹操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感慨的孙权;再比如诸葛亮借东风火攻曹操水军而实际上是曹营发生瘟疫,曹操自己主动烧毁了船只撤退。既然如此那么真实历史中的“赤壁之战”又应该是怎样一副容貌呢?而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这件事。

要讲赤壁之战,我们首先要讨论的就是发生赤壁之战的原因了。根据一惯以来的说法,赤壁之战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平定北方之后,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发起的一场针对南方各军阀用兵,以图再次统一中国的一场战争。之后同年八月,原荆州牧刘表病逝,其子刘琮见曹军不可抵挡于是率众投降。次月曹操率军抵达新野,目标直指原本依附刘表的刘备政权和独占江东的孙权政权,在孙权的谋士鲁肃的撮合下(在蜀国的史书中,撮合孙刘合谋的是诸葛亮),孙刘二人决定一起抵抗强大的曹军,赤壁之战由此爆发。

但是,历史这个事情有趣就有趣在你讲述和他讲述的时候听起来会完全不同。曹魏时期的歌曲《平南荆》就把曹操南下这件事描述成“天下一定,万世无风尘”,是莫大的功劳一件。因为按理来说当时东汉正统在曹操,曹操去打的也都是割据军阀,是为了再次一统东汉做努力。

当然了,这件事换个角度说法就完全不同了,根据《资治通鉴》中周瑜在劝孙权主战时候的说辞: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应当模行天下,为汉除贼臣。

我们暂且不去讨论到底哪个更有理,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看法。总之就是这样子,因为各自的利益不同,曹操跟刘备还有孙权的这场架是铁定避免不了的。那么赤壁之战到底打的怎么样呢?

很抱歉的是,真实的赤壁之战远没有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精彩,它的发生在魏、蜀、吴三国史书上各有不同的说辞。其中最简单的就是《魏书·武帝纪》:

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甚巴丘,遗张熹救合肥。权闻熹至,乃走。公甚赤壁,与备战,不利。

短短四十个字,就把赤壁之战都说完了?从这里我们仅仅可以知道孙权利用了调虎离山之计引曹操派张熹救合肥,然后曹操对阵刘备失败。要知道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整个部队可达二十余万兵马,而孙权不过三万、刘备仅有两万(《三国志》中曹操自称是八十万大军,但是根据其能让十万精甲,又十万兵民的刘琮闻风投降,应该不少于二十万之数,但也多不到哪去)。再怎样的调虎离山之计,按理说曹操士兵就算比吐唾沫都可以打赢这场战争啊。

这显然不合逻辑,那问题出在哪呢?在《武帝纪》中我们还看到一个记载,是曹操自己在赤壁之战后说的话:“

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长吏存恤抚循。

其实这里曹操就说的有点明显了,由于自从南下用兵以来,瘟疫横行,百姓流离失所,现在如果家里死了人没有基业可以存活下去的孤寡,将都由政府来发放救济金。很多人会认为这里曹操是假惺惺,但是很快这就得到了《郭嘉传》《蒋济传》等人物传记甚至《吴主传》的认同:

《郭嘉传》: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

《蒋济传》: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颇复疾疫……

《吴主传》:瑜、(程)普为左右督,各令万人,与备倶进……公(曹操)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当我们上下事件结合的时候,这时间刚好符合收复荆州之后的赤壁之战。而在那个时代军队遇到疾疫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这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碰面不久的二十多万曹操大军打不过孙刘五万人马这种完全不合逻辑的事情。不过这里有个很搞笑的事情就是《周瑜传》中却记载黄盖见曹船首尾相连,于是献计火攻的事情,后被《资治通鉴》所引用,《三国演义》则把其归功到了诸葛亮身上。

“赤壁之战”作为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最终确定之战,可以说自有其历史重要性,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由于三国史记的混乱和立场不同,关于这场战争的开始、经过、人数甚至是“赤壁”之地所在,一直以来就连学术界都争论不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48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