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玩火者必自焚。
火,是上苍的恩赐,也是神灵的象征,只可供奉,不可亵渎。如果用得恰当,它就是文明的使者,反之,则是野蛮的破坏。若是用于战场杀伐,成为逞强斗狠的工具,那就必定是人类的灾难了。
从来天命不可违,古人当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之所以《孙子兵法》十三篇,一定要将“火攻篇”放到靠后甚至再靠后的位置。无非就是告诉为将者,从来水火无情,不到万不得已,轻易不要用这种惨绝人寰的计策。
但在《三国演义》中,很多人却与“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名将,大多是玩火的高手。纵观三国大小战役无数,“火攻”总是不离左右,即便是最着名的“三大战略决战”,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之处,同样没有离得开一个“火”字。
从卧龙被张飞的一把火烧醒开始,诸葛亮也就和火结下了缘。第一次施计火烧博望坡,第二次火烧新野,诸葛亮的成名战火烧赤壁,到蜀国开始衰微的转折战火烧连营七百里,这场战役虽然和诸葛亮没有主要的关系,但是诸葛亮在蜀国角色转换的一个导火索。
全书开始暗示诸葛亮生不久矣的战役,火烧孟获,诸葛亮身体明显衰弱的战役,火熄上方谷。甚至连诸葛亮临死的标志也暗寄在火上,一盏油灯。从大火到一盏微暗的油灯,诸葛亮的一生和火联系在一起,火也成了诸葛亮人生每个转折的象征和暗喻。
初出茅庐,面对曹操大军的到来,先烧博望,再烧新野,以一片残垣断壁和无数曹军性命换来了最终的胜利,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但胜则胜矣,却是不武,也非上上之策。但诸葛亮的两把火,不仅开创了实施火攻的先河,也为后来蜀国走向衰落埋下了深深地伏笔。
要说诸葛亮最初的这把火,也还是炉灶里的“微火”,只在炉中烧,范围不大,危害也小。赤壁之战就不一样了,那是一场大火。这场大火,也是曹操惹火上身,被人牵了牛鼻子。本来好好的,偏要听从外人的建议。
纳连环计,受诈降书,让八十万大军葬身火海,一去不归。而其始作俑者周瑜,虽因此战成就了千古英名,却终究是不得善终,英年早逝,让人嗟叹。
当然,这场大火也并非毫无益处。至少,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英明领导最好骗。尽管如此,曹操还是没有醒悟。或许是曹操不谙此道,从来不知道火攻可抵百万兵的道理。
与袁绍大军对峙官渡,什么办法都用了,就是不能动得袁绍分毫。直到许攸进入曹营,曹操才如梦方醒,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曹操终于把烧向自己的那把大火引向了袁绍的军营。
乌巢烧粮,釜底抽薪。从此,强大的袁绍集团一蹶不振,并快速走向灭亡。要说烧的最厉害的那把火,无疑还是来自江东的陆逊。可能是刘备从没尝过被人烧的滋味,为给关羽报仇,倾全国之力,大军突进,连营百里。
他不明白,大火是不长眼睛的,可以烧曹军,可以烧袁绍,同样也可以烧他刘备。这场大火,不仅烧掉了刘备的自尊,也烧掉了蜀汉的半壁江山。羞愧难当之余,只能在白帝城托付后事。
这场战役,西蜀惨败,东吴全胜。而实施这一计策的东吴名将陆逊同样没有落得一个好下场。后来,因为参与太子之争得罪孙权,从此再也没有得到重用。这还不算,孙权隔三差五就要派人前去大骂陆逊。最终,陆逊忧伤过度,含恨而亡。
夷陵之战,主公被人烧死了,诸葛亮也不想再用火攻了,可能也是觉得太残忍,恐折阳寿。但诸葛亮后来才意识到,身处那个位置,有时也会身不由己。
不久,南王孟获造反,诸葛亮意欲归附其心。但孟获是个野蛮人,不通事理。诸葛亮连胜几阵之后,却遭遇孟获的杀手锏武器藤甲军。
这些刀枪不入的玩意,没有别的办法,唯独对火很在意。犹豫再三,诸葛亮还是不太情愿地采取了火攻。最后,藤甲军是破了,却也是生灵涂炭,死者众多,极尽惨状。
火都玩到这种程度,也让诸葛亮隐隐约约感到了前所未有过的恐惧和无奈。但战场残酷,总是难以把握,后来的上方谷一战,又让魏军死伤无数,司马懿父子也差点送了性命。
好在苍天有眼,就在大火汹涌之时,却突降大雨,将火浇灭,魏军死里逃生。面对从天而降的大雨,诸葛亮喟然长叹,天意如此,真的是不能再玩火了。
从此,诸葛亮也就陷入了劳而无功的北伐历程。常走夜路,难免遇鬼。生命垂尾之际,为延续寿命,点起蜡烛,祈禳上天。
但诸葛亮也不想想,一辈子放了那么多的火,伤害了那么多的生灵,如今这微弱烛火又怎能挽回自己的生命呢。我暂且把这个巧合理解为:火必然因物而燃,照亮四周,也注定粉身碎骨。这也就是鞠躬尽瘁。
诸葛亮本身就是一团火,在熊熊燃烧之后注定熄灭的火。开篇词中的“浪花淘尽英雄”,更多的也就是说诸葛亮。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就是最好的注解。
用了五次,第一次是火烧新野,第二次是火烧博望坡,第三次是火烧赤壁,第四次是火烧藤甲兵,第五次是火烧上方谷。晚年诸葛亮认为自己用火过多,水火无情,从而折了自己的寿命,自己将会早死。
火烧新野是诸葛亮的第一战,当时的诸葛亮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缺乏打仗的经验,关羽张飞都看不起他,但火烧新野这一仗打出了气势,将曹仁杀得打败,这既是诸葛亮的成名之战也是他的认可之战,
火烧博望坡是因为当时曹操大举南下,刘备的军队少又要携带百姓,而曹操在后面率大军跟随,诸葛亮利用博望坡的地形诱敌深入,一把火阻断了曹操的追击的路线,刘备众人也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火烧赤壁虽然计谋是出自庞统,但是诸葛亮自己也是参与者和实施者,当时正逢隆冬,江面上吹得都是西北风,诸葛亮夜观天象知道将有东南风,于是假借东风,从而实现了火烧赤壁的战略构想。
火烧藤甲兵则是诸葛亮认为最折寿的一次,诸葛亮南征南蛮,南蛮的士兵身穿藤甲刀枪不入,诸葛亮无奈之下用了火攻,所有藤甲士兵全被烧死,无一人残留,其战场之惨烈为诸次火攻之首。
火烧上方谷则是诸葛亮北伐时候用的,当时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峙,诸葛亮用计将司马懿诓骗到了上方谷之中,随后封闭了谷口点燃了准备好的燃料,但没想到的是天降大雨,司马懿逃出生天。
在古代战争中,由于尚未大规模运用火药、枪炮等热兵器,主要以刀、矛等冷兵器为主,但在《三国演义》中,“三国”将帅们依据当时战场的地理特征和天气状况,创造性地运用了“火”这一特殊的自然现象 “火攻”成为了战争中最常用的利器,其效用可比拟现代战争中的核武器。“三国”将帅利用“火攻”取得了多次战役的胜利,甚至于通过一次战役使战争双方的实力发生逆转。
据统计,“火”在《三国演义》中共出现510处,其造成的危害十分巨大,无法统计。而三国的将帅们对于“火”之运用,又有多种形式,总的来说大约有四类。
一、烽火信号、攻击敌方
与现代战争的枪声、信号弹一样,火(日烟夜火)这一战役信号在古代战争中运用的最为广泛,早在春秋之前就有之。在《三国演义》中出现烽火信号类的“火”不下几十次,
如第75回“关云长刮骨疗毒 吕子明白衣渡江”中,吕蒙取荆州先有白衣渡江,尽取烽火台之煤。关羽闻知荆州失守,因问:沿江上下,何不举火?探马答曰:吕蒙使水手尽穿白衣,扮作客商渡江,将精兵伏与船中,先擒了守台士卒,因此不得举火。”
第93回“姜波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中,姜维献计于马遵,“诸葛亮必伏兵于郡后,赚我兵出城,乘虚袭我,……但看火起为号,前后夹攻,可获大胜。如诸葛亮自来,必为某所擒矣。”
二、消耗粮草、打击敌方
民以食为天,粮食在战争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设法抢夺或破坏敌人的粮草是获取战役胜利的重要手段,而火攻又是最常见的一种作战手法。
在30回“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中,许攸为曹操献计:“袁绍军粮重,尽积乌巢,公可乘间烧其粮草重,则绍军不三日将自乱矣。”曹操大喜,遂破袁绍。自此,曹操集团取代袁绍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为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坚实基础。
第39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中,诸葛亮用火攻打曹军,火烧曹军粮草,“于禁见粮草车辆,都被火烧,便投小路奔逃去了”。
三、火借风势、突袭敌方
根据敌我双方的特点,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和敌人的弱点,是取得战役胜利的重要手段,借风势类中“火”的运用,一般应根据地形与地貌情况,结合天气等地理环境,综合考虑,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有合适的风向,才能“风借火势,火借风势”,起到出奇不易,突然袭击的作用。
第49回“七星坛诸葛忌风,三江口周瑜纵火”中,曹操曰:“凡用火攻,必藉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吾何惧哉?”,“诸葛亮借东风”,最后导致“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
这便是根据曹操军队不熟悉水战,充分利用敌人以为船在水上,不惧火的麻痹大意思想,巧妙运用火来攻击木船,取得战役胜利。
第84回“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中,“刘备遥望遍野火光不绝,死尸重叠……仅存百余人入白帝城”等等。
四、 人为火灾、阻击敌方
有时,战争双方为延缓战争的迫近,常常主动火焚城、焚毁财物和粮食,进行坚壁清野。阻击敌方。
第40回“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为拒曹操兵马,刘备用诸葛亮之计,尽驱新野之民,然后以空城赚曹军入城,以火烧新野城三门,“满县火起,上下通红。”
第6回“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中,“南北二宫,火焰相连,长乐宫廷,尽为焦土。且说孙坚飞奔洛阳,遥望火焰冲天,黑烟铺地,二三百里,并无鸡犬人烟”等。
在《三国演义》中,以火为攻的战役不胜枚举,而在取得战役、战争胜利的同时,是以牺牲无数的人民生命与财产为代价的,在火烧藤甲后,孔明垂泪而叹曰:“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又说:“使乌戈国之人不留种类者,是吾之大罪也!”左右将士,无不感叹。无论战争谁胜谁负,最后受危害最大的还是百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48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三国志汉室宗亲诸人谱
下一篇: 八卦史记之七十八:刘备乱认的老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