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曹操当作盗墓这一行的“祖师爷”,这不是《盗墓笔记》《鬼吹灯》《寻龙诀》这些作品煽火起来的,这个说法自古有之。
先看正史里面的记载:
“又梁孝王先帝母弟,坟陵尊显,松柏桑梓,犹宜恭肃。操率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又署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毁突,无骸不露。”(《后汉书》)
“以魏武有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乃置此二官,以建安王休仁、山阳王休佑领之,其余事迹,分见诸列传。”(《南史》)
再看一些文史杂著:
“操引兵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宝数万斤。”(《水经注疏》)
“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肃恭。而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文选》)
这几乎成了定论,就连鲁迅先生都说“曹操设了‘摸金校尉’之类的职员,专门盗墓”。反正,摸金校尉最终成了盗墓者的始祖,曹操成了摸金校尉的发明人。
以上这些记载大体可以归纳为:曹操曾亲自率兵发掘了梁孝王墓,破棺裸尸,将墓中的金银财宝搜掠一空,曹操觉得这是个生财之道,干脆设立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等官职专门干盗墓的事。
然而这件事是值得推敲的,所记载的内容可谓漏洞百出,不能因为它多次写入正史就说确信无疑,更不能因为说过一千遍就把谎言当成真理。
为了搞清这件事,不妨先来梳理一下史料。
一般认为,《文选》里的《为袁绍檄豫州文》是它的出处,其它所有记载都源于这里。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陈琳,汉末三国的大“笔杆子”,“建安七子”之一,他先事袁绍、后投曹操,这篇檄文是官渡之战前夕为袁绍所拟的“讨曹檄文”,也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檄文之一。
然而《文选》并不是这篇檄文的最早出处,比《文选》更早的《魏氏春秋》曾把这篇檄文全文收录,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又将其采用,《魏氏春秋》才是这篇檄文以及这件事的原始出处。
《魏氏春秋》是东晋史学家孙盛撰写的杂史,专门记述曹魏的历史,现已散佚,仅存一些片段,多为裴松之注《三国志》引用而得以保留。
曹操生前身边有两个“大秘”,一个是刘放,一个是孙资,地位不算特别高权力却极大,魏明帝托孤就是二人背后操纵的,可以说影响了曹魏的命运,这个孙盛就是孙资的后人。
《魏氏春秋》虽然不像《曹瞒传》那样赤裸裸反曹,但也并没有站在曹氏的立场上说话,所引的东西比较杂,现在人们所熟知的曹操“姿貌短小”就出自于它。由于孙盛生活的年代距三国较近,所以得以搜集到不少原始史料,在当年影响很大的《为袁绍檄豫州文》就被他全文收录了。
共2页:12下一页
因为几千年前曹操就为了招兵买马,组建了盗墓部队,所以说他是盗墓祖师爷了。
他挖过梁孝王的墓。
他为了养活所招的兵马,组建人马盗墓,还专门安排了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两位带头人。更是挖过西汉梁孝王刘武的墓,而且收获了珠宝金玉数万金,凭着这次的盗墓,养活了手下士兵多年。这也很好的说明曹操在盗墓上也是最早的人了,被称为祖师爷一点都没假了。
让曹操背上这骂名的是陈琳。
陈琳当时是三国时期袁绍手下的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和袁绍两人之间的矛盾激化,都想把对方给除掉。但必须有一个借口才可以出兵,之后袁绍就令陈琳写了篇骂曹操的文章。说曹操挖别人的祖坟,还盗梁王的墓,真是一个犯有大罪的人,也就是因为他的文章让曹操背上了这盗墓的千古骂名了。更让盗墓者对曹操佩服不已,尊他为祖师爷了。其实那师时盗墓养兵的官也不止曹操一个了,只是他较为引人注目了。
曹操盗墓也是不得已了。
东汉末年,随着土地问题的严重,外戚又不时的攻杀,朝听的朝政也是很不稳。到了曹操这代,朝廷的国库也是空虚得很厉害了,而为了稳固朝政不得不去想方设法招兵买马,但没钱是什么也干不了,也是乱世出英雄,在这种恶劣的情况下,来钱最快也是挖墓了,这也是他不得已而选出的办法,也靠着他这一办法,让他很快的稳固了自己的江山。所以铤而走险的盗墓可能吓人,毕竟拿死人东西多有不对了,但是成效还是很大了。
也正因为这一原因,很上多盗墓者还是在盗墓之时会拜拜曹操了,让其护佑他们安全走出墓地了,虽然有点不合实际,但也是对自己心里最好的安慰了!
盗墓这个词我们应该不会陌生,这项活动自古就有,这是社会文化现象,而我们从考古资料可以看出这种墓葬破坏现象仍然遗存到现今。这主要是从厚葬之风兴起后盗墓行为就愈加昌盛,盗墓通常不盗尸体,而是陪葬品,因为尸体是无法交换金钱的物质。?
不过有的盗墓是为了求财,有的盗墓也有可能是为了泄恨报复。唐代宗大历二年郭子仪在灵州大破吐蕃。当年的十二月,就有盗墓贼掘郭子仪之父的坟墓。盗墓到现在为止早就成为了一种专门的职业,并且队伍也在不断地壮大,小到民间盗墓贼,大到帝王将相都有干过,但是要说这些盗墓者中,最出名的就是曹操。
不管是哪一派的盗墓人,他们公认的祖师爷就是三国时期的曹操。盗墓的人出门干活之前,必须先摆上香烛,拜拜祖师爷曹操。曹操的背景,大家应该都清楚,三国时期的奸雄,他盗墓的原因没有那么复杂,就是为了求财,他兵力雄厚,手下官兵众多,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他怎么养兵打仗,这样的情况下他自然打起了陵墓的主意。
他盗过最出名的墓就是,位于芒砀上的王墓,它是汉梁孝王刘武和李王后的陵墓。刘武是刘邦的孙子,汉文帝刘恒的儿子。当时刘武在位时期,国家正处于“文景之治”,国家强盛,人民安居乐业,这样的情况下,葬品绝对丰厚,事实也确实如此。他用这里面的陪葬品养了自己的手下士兵好多年。这场盗墓可以说是很成功的,成功的养兵,也成功的让世人记住了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48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出自《三国志》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