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没有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长盛王朝,真正的强盛期只是在魏文帝曹丕和魏明帝曹睿这两代,后面还有三位少帝,基本上是司马氏的傀儡了。
推究根源,有人说曹操接班人没选好,如果选的不是曹丕而是曹植情况会完全不同,但大多数人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曹操选接班人不选“谁是最可爱的人”而要选“谁是最可靠的人”,所以选择曹丕是正确的。
因为曹丕比曹植政治上更可靠,曹操更放心,曹丕即位后能保证曹操既定的方针、路线得以贯彻执行,曹氏的江山能更加稳固。
如果选择曹植接班,对曹氏江山来说可能就会充满变数和不确定,曹植不仅率真、坦诚,而且“任性而行,不自雕励”,缺少一个政治人物的成熟。
三曹都是诗人,就身上的诗人气质来说曹植无疑最浓,他有浪漫主义的一面。论文采曹植比曹丕强,论政治才能曹丕明显超过曹植,曹操最终选择曹丕应该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但曹丕当上皇帝后对曹操所确定的一系列重要方针、政策贯彻得并不是很到位,尤其是在抑制豪族势力这一点上,曹丕对曹操制定的路线进行了修正。
曹丕“修正主义”的标志是让司马懿和陈群等人掌握了军权,这在曹操的时候是绝对禁止的。后来由世族主导提出了九品中正制,彻底阻断了寒门和中小地主阶级的仕进之路,曹魏政权格局的平衡被打破,过去汝颍人士主文、谯沛将帅主武的局面变成了向世族的一边倒。
一般认为,曹操是中小地主阶段的代表,他抑制豪族是有战略考虑的,在这一点上孙权也有同样的想法和做法,而且比曹操来得更彻底。
孙权晚年的“南鲁之争”也是一场夺嫡之争,“南鲁之争”中陆逊与诸葛恪同为太子党人命运却截然不同,一个被逼死、一个反而升了官,原因就是孙权对待世族的陆逊和对待没有根基的诸葛恪,有完全不同的态度。
抑制大族,不让他们继续坐大,无论是曹魏还是孙吴,都做为了立国之基。必须看清、看透这个方针并扎扎实实地贯彻执行下去,才能算得上政治上的成熟与可靠。
曹丕上台以后政权分配格局的平衡被打破,士族力量不断壮大,以诸夏侯曹为代表的谯沛集团则逐渐式微,对于曹魏政权来说这个局面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恶果。
这种恶果在曹丕生前似乎还没有来得及充分显露,到魏明帝上台后,士族坐大造成的后续效应才逐渐表现了出来,政权力量越来越向世族一方倾斜。
而魏明帝也像曹丕一样短寿,后面上台的曹氏主执者,包括曹爽在内,都已经慢慢控制不了局面了,政权整体上的平衡已不复存在,曹氏被淘汰出局的结果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事实。
工于心计的曹丕为什么没有看到这一点?曹丕也许看到了,只是一来他很无奈,只能这样做;二来他认为不要紧,以自己的力量,无论谁的势力得到发展,自己都足以能控制。
曹丕当太子之前一直处于夺嫡之争中的劣势,身为嫡长子的曹丕没有很快被立为太子,这本身对他就十分不利,说明曹操对他不满。
曹丕与世族不知不觉中走得更近,这让曹操心有忌讳,所以他对曹丕的干将司马懿一直采取压制的态度,对另一个干将吴质也没怎么重用,很长时间派他到朝歌当县长。
夺嫡斗争开始后曹营很快分成了两大派,其中诸夏侯曹很多拥护曹植,比如曹洪、曹仁,曹植阵营的三大干将中有两个也是来自谯县,即二丁兄弟。
曹丕得不到这些人的拥护,而世家大族不失时机地伸出了援手,曹丕“四友”中的陈群和司马懿都是大族的代表,陈群不仅自己出身显赫,还是荀彧的女婿,在士族中处于中心位置。
曹操经过很长时间的犹豫和动摇后仍然终于决定立曹丕为太子,这里面有曹操对袁绍、刘表没有处理好这件事的下场的警示,有曹丕自己的努力,并且为对方不失时机地设置陷阱,也有曹植自己不争气,屡屡让曹操失望。
曹丕听到自己被立为太子后激动不已,当时他正跟辛毗谈话,听说后高兴得一下子搂着了辛毗的脖子说:辛君啊君,你知道我多高兴!可见,曹丕对自己能不能当上接班人其实没有多大把握。
曹操一旦下决心让曹丕来接班,就着手为曹丕将来顺利接班进行了一系列安排,杀崔琰、退毛玠、杀杨修都是这一主题,这时候的曹操表现得就不再犹豫了。
曹操死后曹丕一度还是比较重视政权内部的平衡问题的,比如对夏侯曹中第二代、第三代精英继续给以重任,但曹丕对于当年夺嫡之争中那些反对自己的人还是决不留情,对曹植、曹彰等兄弟更是防之又防。
曹丕不认为这样做会动摇到曹氏政权的根基,他对于自己控制局势是有充分信心的,虽然用了陈群和司马懿,但以曹丕“御之以术”的手段,司马懿想脱离掌控、有一番作为恐怕是很难的。
但有一点曹丕没料到,那就是自己这么短寿,只活了四十岁,当了六七年的皇帝就死了。曹丕死得太早,也很突然,头一天觉得不舒服,第二天就死了,连指定的托孤大臣之一的曹休都来不及从前线回来。
魏明帝上台后,虽然也是天姿英惠,但与曹操、曹丕父子相比,那就不能同日而语了。
曹丕执政期间曹氏宗亲受到了压制,曹植含泪离开洛阳,从此再也没有机会在政治上有所施展。魏明帝上台后,由于他是甄妃的儿子,可能有感于母亲的身世,所以对曹植多了一份感情,但也限于此而已。
曹植很想出来为曹氏江山出把力,但那是不可能的,即使明帝本人有这个愿望也不行。为什么呢?因为曹植是因政治斗争“下台”的,如果他上台,最害怕的就是那些曾经站在对立面反对他的那些人,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阻止他上台。
夺嫡之争伤了曹氏政权的元气,使司马懿为代表的大族势力有机可乘。曹丕为稳固政权的需要,上台后对曹植一派的势力进行了打击,杀了二丁,冷落曹洪等人,这一系列事件使得曹丕只能在政治上更加倚重士族。
如果曹操当初料到了会是这样的结果,他会不会再选择曹丕呢?曹操也许会选择曹植,继续打压士族的力量,壮大以谯沛中小地主为代表的庶族的力量。
但曹植未必有这样的政治能力,这是曹魏的悲哀。
如果只有曹丕没有曹植,或者只有曹植没有曹丕,都不会有这么多的恩怨、纠葛和斗争,曹魏政权也许才会顺利得多。
当时魏国的迅速衰落,确实与曹操选择错误的继承人有着非常大的关系。但是曹操当时之所以选择曹丕为自己的继承人,主要其实还是迫于无奈。如果让曹操再次选择的话,有可能曹操还会选择让曹丕当成是自己的继承人。
要知道当时曹操只能在曹丕和曹植当中进行选择。由于曹操实在是太了解曹丕的性格了,知道曹丕是一个非常奸诈的人,如果自己一旦表露出想要让曹植成为自己继承人的这个想法的话,那么曹丕肯定会暗中杀掉曹植。曹操当时也是了解曹丕的野心的,并且他知道如果自己不选曹丕为继承人的话,那么很有可能让自己的另一个儿子陷入危险的境地。
其实当时曹操还有一个比较有能力的儿子,他的这个儿子就是曹昂。但是当时在皖城之战中,曹操自己犯了错让叛军再次进行了叛变。当时他的这个儿子就与典韦为了能够解救曹操,死在了宛城。可以说当时曹操在选继承人的时候,只能从这两个能力一般的儿子上进行选择。如果当时曹操还有其他的儿子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话,那么曹操肯定会选其他的这几个儿子。曹操当然知道,他现如今这两个儿子的能力一般有可能并不能担任魏国统治者的大任,但是必须要选择一个继承人出来的画曹操只能选择曹丕。
曹操当时也认为曹丕比较像自己,私下里头是一个非常有手段的人,有可能为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择手段的去伤害他的手足。当时曹操怀疑很有可能曹冲就是曹丕害死的,所以曹操害怕,如果自己表露出一点想要立曹植为继承人的想法,那么很有可能逃避,为了能够当上为国的君主私自杀死曹植。这种局面明显是曹操不想要看到的,所以他只能被迫选择曹丕为继承人。
但是曹丕在位期间的一些措施,却为曹魏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曹丕这个皇位可以说得之不易,此前他至少遇到了三个竞争者:
曹丕原本还有个哥哥曹昂。只是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征讨割据宛城的张绣时,张绣先降后叛,曹昂死在乱军之中,曹丕才成为曹操儿子中年纪最长者。
曹昂死后,曹操一度还有意传位给自幼聪慧、天性仁厚的幼子曹冲。可惜曹冲天不假年,十三岁就因病去世,曹丕才去一劲敌。
但是不久之后,曹丕的弟弟曹植因为文采出众,深得曹操的宠爱,再度让曹丕添一敌手。曹丕和曹植明争暗斗多年,最终曹丕在司马懿、吴质等人帮助下, 加上自己是长子的优势,才勉强取胜,被曹操选定为继承人。
然而即使如此,按照《魏略》记载,当曹操重病去世时,留守长安的曹彰应召返回,曾经对曹植说曹操召自己回来,就是想立曹植为继承人,有意以武力逼迫曹丕让位。只是曹植不愿意兄弟相争,让外人得利,主动退让,曹丕才得以顺利继位。
也许正是因为皇位如此来之不易,所以曹丕对于自己的兄弟都非常猜忌,让他们不得在京城居住,全部返回在自己的封国。而在封国里,诸侯王也没有任何权力,还要受到曹丕派去的官员的管束,一举一动都没有自由,形同囹圄。
曹丕这么做让皇族中那些有能力的人无法从政。像曹彰原本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统帅,在边疆战争中屡建奇功。曹丕当权以后,曹彰却只能在封地里无所事事,最后抑郁而终。这么一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严重削弱了曹氏皇族的力量,导致了皇族势单力孤。
另一方面,曹丕吸取东汉后期宦官和外戚轮流掌权,导致皇权衰弱的教训,一方面严格禁止宦官参政和为官,另一方面又规定太后不能干政,外戚的官位也严格受到制约。这么一来就限制了宦官和外戚的权力。
曹丕这么做的本意也是好的。然而东汉时期宦官和外戚是用来平衡大臣的两股重要力量。曹丕一下子把他们全部废除,无疑就导致了朝堂上大臣们一家独大,严重失衡。
更糟糕的是,曹丕选定了九品中正制为选官制度。
东汉开国时地方豪族出力极大,因此一直受到朝廷优待,世家大族控制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影响力很大。像袁绍就因为出身四世三公的袁家,所以仕途一帆风顺。
曹操活着的时候,因为自己出身不高,难以得到士族的承认,因此一直全力打压士族的势力。曹丕继位以后,为了缓和与士族的关系,采纳陈群的意见,以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
所谓九品中正制,就是在地方上设立中正官,由中正官对本地的士人进行品第和评价。而朝廷则根据这个评定结论来选拔人才。而这个评定标准里,很重要一条就是出身家世,如果出身寒门,那么评定结果就不会高,以至有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说法。
采用九品中正制以后,势必导致士族可以控制人才选拔渠道,从而在朝堂上拥有更大的权力。所以自曹丕采用九品中正制以后,士族的影响力日益增加。
皇族衰弱,宦官、外戚被限制了权力,只剩下士族权力日增,最终结果就是士族一家独大,势必威胁到曹魏江山的稳定。曹丕死后,曹植就曾经上书曹叡,指出曹丕这么做存在的弊端。曹叡后来征召部分皇族入京参政,也是意识到了这个危机。
可惜曹叡也过早去世,没能彻底改变朝堂上的权力对比。这也是后来得到士族支持的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以后,可以轻易控制曹魏军政大权的直接原因。
所以曹丕事实上也是曹魏最终早早覆灭的祸根所在,曹操在这事上还是有些看走了眼。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曹操对于时局的感叹和对于东吴势力的赞许。三国时期的曹操不仅仅是一位军事家,也是一位诗人。前半生为自己征战,积累了属于曹家的汗马功劳。但是有得必有失,后来他的儿子曹丕选择了自己登基称帝。这就有点“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意味了。
从表面上来看,曹丕的称帝也是必然的,国力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离真正的天下统一感觉也不远了,就算是时隔多年的东吴和蜀汉,对于曹魏的建立还是无可奈何。不过曹魏的根基在暗处还是被曹丕破坏掉了,而他破坏的,还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立国之本。
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先前曹操建立魏国,他的长子曹昂战死沙场,魏王太子之位落到了曹丕之手。而曹丕继位的年份,正好是曹操过世之时。这时候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经是稳固状态了,曹丕、刘备、孙权三方都无法在短时间里面吞并任何一方。
汉朝末期的汉献帝此时也只是傀儡,虽有着皇帝的名头,但是兵权已经让三方分去。曹丕也就趁此机会,在笼络了一大批士族子弟后,开始效仿王莽,逼迫还在位的汉献帝交皇位。这个举动虽有不妥,但是确实撼动了汉朝几百年的统治地位。在曹丕的这种做法下,另一种新局面打开,类似于很早以前的禅位制度。
其他都是不变的,包括各种国法国训,变的只是掌权之人,也就是主持祭祀大典的人,而也就是这个制度,从这一直延续了下来。不过,在争夺皇位的时候,曹丕做梦也想不到,自己辛辛苦苦大半辈子坐上的位子,都只是为司马家族做了嫁衣。
公元226年6月29日,年仅四十岁的曹丕病亡,曹家重新让曹叡继位。似乎是上天注定一般,曹家的继位者个个都是短命鬼,后来继位的曹叡年仅三十六岁也像曹丕一样生病去世了,而且关键是他去世的时候还没有一个能继承大统的儿子。根据曹操和曹丕的后代情况来看,二者都多儿子,显然曹叡在血缘关系上与曹丕可能不是父子。
毕竟家族基因摆在那里,到了他这里基因突变的概率小之又小,几乎为零。这时候的东吴和蜀汉都没有停止搞事情,而曹魏的兵权一直都在将领手中,曹营中自从曹真去世后,曹家一度开始衰败,走起了下坡路,宗族里再无能人志士带领,只得白白落入司马家族之手。司马家族凭借自身的实力,慢慢在军队中树起了威信。
此刻正值曹芳继位,司马懿和曹爽二人共同辅佐年仅八岁的稚儿当政。别看朝中有一位姓曹的辅佐江山,但是曹爽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在司马懿的手中,草包曹爽直接被玩儿死了。曹魏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政权在这时候也差不多分崩瓦解了,司马家族成功窃取了曹家的果实。
想来要是当局者曹丕和曹叡二人命不短,怕是也没司马家族什么事情了吧。不过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司马家族也算得上是会抓住时机。曹魏能够取得天下,靠的是地利,但同时也是因为地利,他们失去了天下。因为在曹丕当时篡位的时候,不得已承认了士族的特权,同时这个特权后来还被制度化了。士族有一个对皇权致命的特点,那就是人口多。
一个郡有一个姓氏士族,也就是说这一个郡掌控了一切。而且,从古至今的门当户对的概念,给予了这些士族通婚的理念,士族们往往都会选择相互联姻,这也就导致他们的势力会逐渐增强,而此时中央曹魏的权利就会被削弱。当然,这些地方的士族们顾及的往往都只有自己家族和姻亲的利益,在中央的皇帝根本对他们构不成威胁。
曹魏在这种情况下,可谓是腹背受敌,后继无人也就算了,淮南还出现了三叛的事件来惊扰皇权。后来也正因这样,曹魏皇权的影响力大幅度下降,在地方士族眼中几乎没有任何存在感,司马家族来篡位也是蓄谋已久。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曹魏的人和没有做到。当时曹丕建立曹氏王朝的时候,依靠的主力是夏侯氏曹氏宗主。
但是继位之后的曹丕并未给予这些功臣奖励,还一贯打压这些宗室。对于这些元老,他一点都不信任,虽然都说防患于未然,但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道理曹丕却是不明白,像防盗贼一般防着宗室。这可以算得上是曹丕做的最不顾后路的一件事情了,后来成为一个祸端也无可厚非。
公元239年,曹叡打算托孤曹宇,但是由于前期宗室的极度弱化,燕王曹宇不敢接手,害怕后续有诈,于是年幼的曹芳被托付给曹真的儿子曹爽。曹爽并不是一个能接此重任之人,最后只能将江山拱手让人。当年曹操信任依赖的韩族将领,也因为曹丕颁布的九品中正制绝缘仕途,因为九品中正制的选拔官员方式就是士族里面选取。
这也让当时的士族下定决心背叛了,只要家门清净,哪管别家门前雪。只要管辖的地方能够保住,天子换人也无妨。与士族相对的平民也有着相似的看法,他们都是耕种着士族分拨的土地,上面换位与否都与其毫不相干。综上所述,曹魏分家是必然的,被夺取王朝也很正常。一个王朝的建立是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的,同样,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也是曹丕需要领悟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47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