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和曹操都是汉末三国风云一时的人物,据载二人年少时即相识。《世说新语·假谲篇》载“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
有一次,曹操与袁绍看到有人新婚,就偷偷潜入主人家中,等天黑后喊道“有偷儿贼”,主人家听说有贼人来都出来察看,曹操和袁绍趁空进入新房劫走了新娘。二人不小心迷了路,袁绍掉入枳棘从中不能动弹,曹操这时又大喊“有偷儿贼”,把袁绍吓得一头冷汗,奋力从枳棘从中挣脱,得以脱险。
《世说新语》多记载逸闻轶事,属于野史范畴,例如“望梅止渴”的故事也出自此书,发生在曹操的一次行军过程中,但由于史书没有记载,让人无法确定具体发生在什么时候。
同样,袁绍和曹操少年的故事史书也很少涉及,只是在《三国志·卷六·袁绍传》中说“(袁)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与交焉”,《卷七·张邈传》中称“太祖、袁绍皆与(张)邈友”,可以得知二人从小私交深厚。
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朝廷设置西门八校尉,其中袁绍为中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这时两人的关系应该还是很好的。
后来外戚何进掌权,计划诛杀宦官,对袁绍非常倚重。何进为了逼迫自己的妹妹何太后同意诛杀宦官,采纳了袁绍的建议征召边关守将入京震慑何太后和宦官,其中董卓就在征召的人之内。
曹操听说后讥笑道:“惩治宦官,诛杀祸国的元凶就可以了,一名狱卒就能办到,又何必征召这么多边关守将呢?如果非要赶尽杀绝,计划肯定会泄露的,我已经预料到一定会失败的。”(裴注《三国志·卷一·武帝纪》)
后来也果如曹操所料,何进因为计谋泄露被宦官张让等人先发制人杀死,被何进征召而来的董卓也成了祸国殃民的权臣。
从这里可以看出,袁绍的地位虽比曹操高,但在见识上却远逊于曹操。
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袁绍被各地握有兵权的州牧、太守们遥推为反董卓联军的盟主,袁绍由渤海郡进军至河内郡(司隶校尉辖区)。河内郡的治所在今天的河南省武陟县,辖区在黄河以北,从现在的地图上看,武陟县与东汉的首都洛阳隔着黄河,直线距离只有一百多公里。曹操听说后也带着自己的人马打算跟随这位少时的朋友做一番大事业,袁绍推举他为奋威将军。可以说,此时曹操对袁绍还是抱有希望的。
然而作为盟主的袁绍不仅没有能领导诸侯推翻董卓的暴政,反而让联盟内部同室操戈,“关东州郡,务相兼并以自强大”(《三国志·卷四十六·孙破虏讨逆传》),而曹操与袁绍的关系也急剧恶化了:
先是袁绍刚被推举为盟主时面露骄色,遭到陈留太守张邈的责备,袁绍于是就派曹操去杀害张邈。张邈与袁绍、曹操都是好朋友,曹操责备袁绍说:“孟卓(张邈,字孟卓),亲友也,是非当容之。今天下未定,不宜自相危也。”(《三国志·卷七·张邈传》)这是曹操第一次与袁绍的正面冲突。
后是袁绍不承认汉献帝的合法帝位,与另一位诸侯冀州牧韩馥商议拥立汉朝宗室、幽州牧刘虞为帝,但遭到曹操的反对,曹操直言“吾不听汝也”。袁绍于是派人恐吓曹操,曹操坚决不答应,甚至起了谋杀袁绍的念头,裴注版《武帝纪》称“由是益不直(袁)绍,图诛灭之”。
袁绍与曹操从少时的好友,到官场的同僚,最终走向敌对,到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四月董卓退保长安,关东诸侯作鸟兽散。此后曹操平定了兖州,并将其作为发展的根据地;袁绍兼并了公孙瓒等势力,雄踞四州之地,两人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建安元年九月,曹操将汉朝的都城迁到许昌,曹操被拜为大将军。
为了稳住袁绍,冬十月,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拜袁绍为太尉。东汉的太尉虽然位居在三公之首,但大将军一职却常常凌驾在三公之上,另一个武职“大司马”本属加官,到了董卓时代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职位了,而且还在大将军和太尉之上。
袁绍看曹操被封为大将军,耻于居曹操之下,不肯接受太尉一职。曹操于是就把大将军一职让给了袁绍,自己担任三公中地位最低的司空,并且暂时代领车骑将军职务。
从这可以看出,袁绍在气度方面也不如曹操。
袁绍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听从谋士沮授的建议迎立汉献帝到邺城,这一方面跟他对汉献帝一贯的态度即不承认其合法的帝位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其见识不如曹操。
在刚刚得到冀州时,沮授建议他先消灭公孙瓒,再将汉献帝从长安迎回洛阳,借此号令天下,当他听到这样数年便可安定天下时颇为欢喜;而当他占有四州之地后,天下局势发生了变化,沮授又建议他将汉献帝直接迎到邺城,达到“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效果,他却犹豫不决,因为郭图、淳于琼告诉他如果把皇帝放在身边,做什么事都要去请示皇帝,这样反而被束缚住了手脚,并不是一件好事情。
等到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昌,又以皇帝的名义收复了京畿——河南郡等地时,关中的势力也纷纷依附曹操,此时袁绍后悔了。袁绍要求曹操把汉献帝迁徙到鄄城县,鄄城县在今山东省菏泽市,东汉时属于兖州的东郡辖区,相比于许昌它离袁绍的势力范围更近,但遭到了拒绝。
袁绍看到曹操实力逐渐壮大,认为这是汉献帝的影响力造成的,在一番交涉下曹操又不肯交出汉献帝,所以才采用战争的手段,这才有了后来的官渡之战,袁绍的主要目的其实就是想从曹操那里把汉献帝抢夺过来。
曹操实力虽然远不如袁绍,但也并不畏惧,他认为袁绍“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武帝纪》),拥有的土地和虽然多,但也迟早为自己所有。为了做好后方的防御事务,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他派大将臧霸攻占了青州齐国、北海国和徐州琅琊国东安县(建安四年置东安郡)等地,控制了东面的局势;又任命刘馥为扬州刺史,治于合肥专务于东南面的防御,以此防范江南的孙策。
没有了东、南两面的后顾之忧,曹操于是先派大将于禁北上驻军在黄河沿岸,之后又分兵把守官渡(在今河南省中牟县),不久自己也亲率大军抵达官渡。可以说,曹操与袁绍的关系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了。
曹操和袁绍是三国舞台上非常重要的两个人物,这两个人从小就在一起玩,长大后又成为了死对头,而且最戏剧化的是,袁绍的先天条件是远胜曹操的,最后还是败在了曹操的手上。历史上通常都会有一种胜者威望、败者为寇的想法,所以在三国演义还有现在的很多影视作品中,袁绍都被刻画成一个鼠目寸光的无能之辈,而曹操则被强化成为一个雄才大略的奸雄,那么,历史真的是这样的吗?
首先看出生条件,袁绍是正统的贵族,出身名门,四世三公。他不需要多么努力,只需要在乱世中振臂一呼,自然就会有很多人会因为他的身世而来投奔他。而曹操的父亲是太监的养子,曹操相当于是宦官之后,虽然并不是什么贫苦人家,但是说出去毕竟不是很好听,在身世上跟袁绍比也完全没有可比性。
其实,袁绍是一个血统纯正的王公贵族,所以袁绍想要获得他需要的一切都不需要经过太多的努力,而曹操则不同,曹操的起点跟袁绍相比起来约等于零,所以曹操想要的东西都必须要靠自己去争取。对于袁绍来说,他只需要按部就班地走,走自己的祖辈走过的路,自然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但是曹操没有祖辈的经验可以依靠,所以他只能靠自己去摸索,必须要做冒险的事情,必须要靠机遇才能获得成功。
在官渡之战之前,曹操的谋臣们都反对曹操跟袁绍交战,认为曹操这是以卵击石,但是这时候郭嘉力排众议,提出了著名的"十胜论",虽然说得头头是道,而且也确实说明郭嘉是有战略眼光的。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还是对曹操的夸赞过度了,在那时候,其实谋士是一个一本万利的职业,你如果有一点口才,提出和别人不同的意见,如果被主公采纳并且成功了,那你从此就会走上人生巅峰,如果没有被采纳或者被采纳后失败了,一般也不会有什么很严重的后果,况且郭嘉在当时的情况下提出"十胜论",既拍了曹操的马屁,又鼓舞了士气,还是非常有水平的,但是这也不足以说明曹操完胜袁绍。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七万人马对抗袁绍的七十万大军,难道真的有必胜的把握吗?难道袁绍真的就这么差劲,比曹操差这么多吗?其实袁绍的实力并不弱,可以从他之前的战功中略知一二。袁绍曾经打败过公孙瓒的铁骑,而且占领了冀、青、幽、并四州,相当于已经占领了一半的天下。袁绍一个人占一半天下,其他那么多人共分另一半的天下,如何与袁绍抗衡?如果袁绍没有实力,是不可能得到一半天下的。
郭嘉念道:袁绍十败、明公十胜如下:‘绍兵虽盛,不足惧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唯才,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绍专收名誉,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绍恤近忽远,公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听谗惑乱,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混淆,公法度严明,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公有此十胜,用以击败绍无难也。
一份又一份军情急报连同讨曹檄文送进相府。
曹操这两日又患头风病。曹丕和白芍在大堂值守。台案上堆满了各处送来的讨曹檄文。白芍对曹丕说道:是否禀报丞相?曹丕说:父亲前些日犯头风病,吃了吉平太医的药好了。昨日又犯,今日躺下说,除皇上召见与军情急报,均勿打扰。白芍说:这还不算军情急报吗?曹丕点头说:算,只不过这个消息太恶,父亲正病,报给他是否妥当?白芍说:不妨。
曹丕点头,拿起一份讨曹檄文,卷在手中而去。
曹操正躺在榻上迷糊,听到曹丕进来的声音,问:何事打扰?曹丕说:有一军情急报不得不报。曹操闭着眼问:哪里来的?曹丕说:四面八方。曹操说:如此多事。什么军情?曹丕犹豫了一下,说道:袁绍发出的讨曹檄文。曹操仍没睁眼:这又如何?曹丕说:先是在袁绍占据的诸州郡遍布张挂,而后各州郡都出现。再后,从北东南西四面逼近许都。大前日,离许都百里外路口已见。前日,离许都五十里路口已见张挂。今日,离许都二三十里外的路口也出现此檄文。曹操闭着眼说:怎么没挂到许都城门上来,为何不挂到我相府门口?曹丕说不上话来。曹操睁开了眼:能挂到许都四周二十里处,还不是其细作来到我家门口了?各路防卫如此疏漏,该查则查。
曹操问:檄文写得如何?曹丕说:蛊惑煽动人心,无所不用其极。曹操倦怠地说:念念。曹丕说:太长。曹操不耐烦地说:拣下嘴狠的话念。曹丕展开布告一般大的檄文,从上往下边看边说:这一开始,先把父亲的出身、来历糟蹋了一番。曹操又闭上眼,爱搭不理地插话道:不如他袁绍四世三公、出身富贵。曹丕接着往下看:又接着,把父亲这些年贬的、杀的人罗列一番。曹操依然闭着眼插话道:往下要贬要杀的还多呢。他袁绍可能也在此列。曹丕接着往下看,说道:这句话稍有点概括:‘而操豺狼野心,潜包祸谋,乃欲摧挠栋梁,孤弱汉室,除灭忠正,专为枭雄。’曹操依然闭着眼淡然说道:老生常谈,这样的话这些年多了去了。
曹丕接着说道:往下,袁绍吹嘘他这次出兵讨曹了:‘今乃屯据敖仓,阻河为固,欲以螳螂之斧,御隆车之隧。幕府奉汉威灵,折冲宇宙;长戟百万,胡骑千群;奋中黄、育、获之士,骋良弓劲弩之势;并州越太行,青州涉济、漯;大军泛黄河而角其前,荆州下宛、叶而掎其后:雷震虎步,若举炎火以x飞蓬,覆沧海以沃咸浚有何不灭者哉?’曹操微微睁开眼,评论道:前面罗列我的罪行,无非说他直我曲,他占着理;后面无非是讲他强我弱,他占着势。
曹丕往下看着说:这一段比较毒:‘又操军吏士,其可战者,皆出自幽、冀,或故营部曲,咸怨旷思归,流涕北顾。其余兖、豫之民,及吕布、张杨之余众,覆亡迫胁,权时苟从;各被疮痍,人为仇敌。若回旆方徂,登高冈而击鼓吹,扬素挥以启降路,必土崩瓦解,不俟血刃。’曹操点头道:这段言之有物。照他这么一说,我的部队皆为乌合之众:思乡的思乡,盼北归的盼北归,互相猜忌的互相猜忌,不得不苟且偷安的只是苟且偷安。上上下下危机四伏。略有一两分煽动性。
曹丕又往下念道:‘即日幽、并、青、冀四州并进。书到荆州,便勒现兵,与建忠将军协同声势。州郡各整义兵,罗落境界。举武扬威,并匡社稷,则非常之功于是乎著。’曹操眼睛睁大了:这段话听着有精神了,我身上也开始发汗了。他那里‘幽、并、青、冀四州并进’,都出兵了。建忠将军不过是指张绣,此话乃说荆州刘表和张绣也会勒兵相助他。这样有袁绍,有刘备,有张绣,有刘表,是真是假有那么点阵势。
曹丕说道:最后这段悬赏呢:‘其得操首者,封五千户侯,赏钱五千万。部曲偏裨将校诸吏降者,勿有所问。广宜恩信,班扬符赏,布告天下,咸使知圣朝有拘迫之难。如律令!’曹操一听坐起来了,说道:几日来头痛想发汗,发不出来,这一下汗出来了。悬赏要我的脑袋,赏钱五千万。我前些日下令征徐州攻刘备,悬赏五百万要刘备的脑袋,看来我的头比刘备贵十倍。这个赏钱还可以,不算低。若我要悬赏袁绍的脑袋,或许也就是刘备那个价钱,五百万上下。
说到这里,曹操起身下榻,说道:此檄文何人所做?
曹丕说:听说是陈琳之笔。曹操笑了:有文事者,必得以武略济之。陈琳文事虽佳,但袁绍武略不足实有遗憾啊。好,通知文武要员,商议迎敌!
曹操又抖起精神,在相府厅堂召集文武要员数十人商会。除了郭嘉、荀攸、曹丕、李典、许褚、张辽等人外,这次又增加了孔融与刚从袁术处投诚来的杨刚。
曹操一指台案上堆放的檄文说道:声讨我的檄文你们可能都看见了。袁绍出兵四十万,分几路来攻打许都,你们大概也都知道了。听说他商议出兵时,大殿里召集文武官员就一二百人,超过许都朝会人数。袁绍讲排场啊!总之,这次孤惹了袁绍、刘备,算是把仗约下了。但临开打,孤还是多少有些迟疑。孤是主意大的人,若拿定主意,众说纷纭不为所动。但孤又是主意小的人,汝等任何人反对我的意见,只要有理,孤脸上都挂得住。让刘备领兵去徐州实是孤错了,对刘备确如你们所说,想当然,看走眼了。今日该如何迎战,请诸君大胆陈言。与过去不同,中丞御史孔融和这位曾经是袁术密使的杨刚今日也加盟了,都是赤胆忠心之人,都直言不妨。
孔融跃跃欲试。曹操看出来了:孔融初来乍到就要抢先发言,请吧。
孔融出列,说道:都知道曹丞相麾下人才济济,所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融今日承蒙丞相信任加入此决策。但首先发言,恐让丞相不悦,融以为袁绍势大,不可与战,只可与和。就这一句话,完了。荀攸立刻出列道:袁绍手下无可用之人,何必与其议和?孔融争辩道:袁绍地广兵强,其部下如郭图、许攸、审配,所谓三大军师皆智谋之士,奋武将军沮授、别驾田丰皆忠臣也,颜良、文丑二位虎将勇冠三军,其余名将不可胜数,不可谓手下无可用之人。荀攸一笑:袁绍兵多而不整,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沮授、田丰虽忠心耿耿言出有理,然袁绍未必采纳。这几个决策人物彼此势不相容,必生内变。至于颜良、文丑之流,不过匹夫之勇,一战可擒。其余碌碌无为之辈,纵有百万,何足道哉?孔融一时语塞。曹操哈哈一笑。
曹丕接着说道:据情报,这次袁绍战前会议上,奋武将军沮授曾建言‘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提出要献捷许都;将袁绍征服公孙瓒的捷报送至朝廷,向天子献战俘,献战利品,在演兵场操练凯旋仪仗,接受天子检阅。他估计父亲绝不会同意。曹操说:肯定不能同意他来这里耀武扬威。曹丕接着说道:第二步,他就以父亲阻拦其朝见天子为由,进兵黎阳,屯边对我施加压力,经营战争准备。第三步,则选多路精骑,东西袭击我方,使我首尾难顾、疲于招架,折腾三年,使我方坐而待毙。曹操思忖道:这一招确有些狠毒,不好对付。
杨刚接着说道:启禀丞相,袁绍那里有我的内线,也是从袁术这边过去的。他得到的消息,沮授的提议被袁绍否决。当殿一二百文武官员看袁绍喜怒行事,都站到了主张当即出兵一边,只剩沮授和别驾田丰二人死谏。沮授不得已建议‘虚张声势,出兵惊扰我方’,一而再再而三,等我方麻痹后出兵攻刘备相互厮杀时,再径直攻许都。曹操插话道:这一条也狠毒。杨刚把话说完:结果袁绍大怒,说再如此动摇军心,以军法论处。曹操说道:正合了荀攸刚才讲的,袁绍有这样忠心耿耿、言之有理之人,却不能用,还不是败军之道?
孔融又争辩道:袁绍那里有沮授、田丰死谏,我这里也死谏,建议暂与袁绍讲和,等丞相势力壮大后,可战时再战。
郭嘉出列道:沮授独自与众人争辩,与今日孔大人之独自争辩有不同。不能单说敢独自争辩就一定有理,要看言之何物。丞相和袁绍有多种分别。不说别的,袁绍虽有一二百人战前会议,但不过一二日,会议情况这里尽知;丞相在这里开会,袁绍再过三个月也难闻只言片语。仅此一条,袁绍还不败,丞相还不胜?说到这里,郭嘉于袖中掏出一张纸,展开道:我认为袁绍有十败,明公有十胜。曹操笑道:你还写有小布告?荀攸插话道:知丞相战袁绍有所犯难,郭嘉昨夜通宵未眠思悟此事,不到五更,就到攸家共同商议。曹操点头。郭嘉念道:袁绍十败、明公十胜如下:‘绍兵虽盛,不足惧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唯才,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绍专收名誉,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绍恤近忽远,公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听谗惑乱,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混淆,公法度严明,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公有此十胜,用以击败绍无难也。
曹操笑道:如公所言,孤何以当之?荀攸,你又跃跃欲言,何讲?
荀攸说:郭嘉十胜十败之说,正和愚见相合。袁绍兵虽众,又何足惧哉?杨刚跃跃欲言,看左右又止。曹操说:杨刚有何话要讲?杨刚说:郭嘉兄‘十胜十败’之说实为精辟。我如丞相所说,新来乍到,但仅举一条,就知袁绍必败、丞相必胜。袁绍那里,沮授、田丰死谏,若袁绍最终兵败,证明沮授、田丰之见正确,袁绍决断错误,袁绍脸上挂不住,必杀二人;而丞相方才讲,派刘备领兵去徐州一事是自己错了,认错之言坦坦然然,无丝毫脸上挂不住一说。白芍一直在不停书记,这时瞄了曹操一眼,插话道:穷才怕人说没钱,丑才怕人说难看。众人不解。曹操转头问:主簿此言何讲?白芍一边书记着一边说道:丞相平日足智多谋,高人一筹处多了,认一两次失策,无损于明公之号,还落个‘谦虚大度’之名。曹操先一愣,而后笑了。杨刚一直注意着白芍,听完此话说道:杨刚一到许都就听说主簿出语不凡,果然。
曹操站起思忖着踱了踱,站住说道:看来诸位大多建议我坚决迎战袁绍。李典、许褚、张辽,你们以为如何?刘备手下有关羽、张飞二虎将,袁绍那里颜良、文丑是虎将,你们与战如何?李典先说。李典拱手道:张飞丈八长矛别人怕,我独不怕,张飞我包了。曹操说:许褚讲。许褚拱手道:关羽用刀,我也刀,刀对刀,我将关羽抵了。曹操说:张辽呢?张辽拱手道:颜良、文丑和我是一个师父学出来的,必为我手下败将。
曹操刚点头,郭嘉那里却一阵晕厥,荀攸在一旁将他扶住。曹操问:郭嘉,这是为何?荀攸替郭嘉解释道:郭嘉母病,前几日夜夜守护,昨日母亲刚好,又连夜谋划迎战袁绍。曹操点头:累着了。
郭嘉扪了下额头,站定,正神,说道:袁绍虽地广人多势大,但反应迟缓,明公将强兵精,又多谋善变。只此两方相对,如久稳不动,对袁绍有利;若动起来,越乱越好,丞相便可寻机变化。正值此时,万不可踌躇,错过时机。郭嘉愿死战。凡进攻,愿督前军。凡后退,愿督后军。
荀攸说:攸也愿随丞相死战。万不可错失良机。
曹操深肯地点头,而后问白芍:主簿认为胜负如何?白芍说:我不懂军事,但感觉能胜。曹操问:为何?白芍说:但看丞相手下,个个心齐无猜忌。《易经》说,‘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孔子注释此语:‘一人行,三则疑也。’意思是:一个人独行其是,比较简单;两个人也还可以;三人以上必生猜忌、相疑。这里文臣武将如此心齐,实因丞相为人质朴简约,至正至均,调理得当。曹操备受鼓舞,说道:好,孤有战捷,立刻驰信报许都主簿这里。白芍说:我要随军。曹操愣了:孤没有想过让你随军。战事多危险。白芍说:我不怕。打起仗来,你们一走,相府挺闲的,一人在此无趣,不如去看丞相怎样打仗。荀攸说道:若主簿随军,实能鼓舞全军士气。曹操说:为何?荀攸一笑:容攸戏言:丞相把镇府之宝都带上了,还不是说明胜券在握?曹操笑了:荀攸鬼才,言之有理。好,曹操对着白芍说,你本相府主簿,现中军主簿你也兼吧。
说到这里,曹操又当中坐下,对众人郑重说道:孤决定出兵,迎战袁绍。既然得失已然权衡,胜败已然清算,就不再生疑,须鼓舞全军上下同仇敌忾!
《三国演义》是我国明清四大名著之一,该小说塑造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形象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诸葛亮、刘备、曹操、关羽、张飞、孙权等人物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拥有“四世三公”家庭背景的袁绍在那个动荡的历史时期也是“一方霸主”。袁绍的人物形象也是非常丰富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名门出身的汉室忠臣。袁家“四世三公,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是当时士族门阀的代表。“三公”是皇帝以下最高的军政大权掌握者。袁绍的高祖袁安、曾祖袁敞、祖父袁汤、父亲袁逢、叔父袁隗都是位列三公之人。在《三国演义》中,袁绍出场正逢大将军何进与“十常侍”的政治斗争十分尖锐的时期。袁绍作为士族的代表,本来就与祸乱朝纲的宦官水火不容。袁绍屡次向何进请求诛杀宦官,清君侧。袁绍在《三国演义》中出场的第一句话就是:“愿借精兵五千,斩关入内,册立新君,尽诛阉竖,扫清朝廷,以安天下!”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一个疾恶如仇、忠君报国的人物形象。
在“十八镇诸侯讨董卓”的故事情节中,袁绍只是渤海太守,论官职并不算高,却在会盟的诸侯中成为盟主。除了袁绍出身“四世三公”的家庭背景外,还因为其诛杀宦官,结束了宦官专权的局面。反对董卓废少帝立献帝,与董卓拔剑对峙,他是当时第一个敢于从言语和行动上反对董卓专权的人,此事成为讨伐董卓运动的序幕。
2、占据四州之地的一方霸主。在反董卓联盟解散之后,袁绍屯兵河内。后袁绍根据谋士逢纪的计谋得到冀州。可以看出此时的袁绍是善于纳谏、虚心听取属下建议的人物形象。在袁绍取得冀州之后,公孙瓒发兵攻打袁绍,发起了“磐河之战”。袁绍令麴义率领弓弩兵打败公孙瓒的前锋颜良文丑。然而公孙瓒一方却在赵云的率领下开始了反扑,赵云引军直取袁绍。危急关头,袁绍并没有退缩,而是大喊:“大丈夫愿临阵斗死,岂可入墙而望活乎!”这一喊,极大地提高了士气,击败了公孙瓒的进攻。后来,袁绍先后击败公孙瓒和盘踞在河北的黄巾军,最终占据了冀州、并州、幽州、青州四州,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势力达到顶峰。
3、官渡之战的覆灭。官渡之战是《三国演义》中一例非常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此战战败之后,袁绍便一蹶不振了。官渡之战是袁绍命运的转折点,然而袁绍开始走下坡路并不是从官渡之战开始的,在之前,由于自身的一些缺陷,袁绍已经开始从鼎盛走向衰落。大战在即,袁绍却因为田丰、沮授的直言进谏而将田丰收监、沮授罢黜不用,而审配和郭图又各自争权,袁绍作为一个没有主张的人,举棋不定。后来决定进兵,田丰在狱中上书劝阻,却使得袁绍“欲斩田丰”,沮授的劝阻也落得一个“将沮授锁禁于军中,破曹之后,与田丰一体治罪”的下场。袁绍此时已经完全听不进去谏言,与之前兼并四州之时相比大相径庭。
上述回答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47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