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杨修啖酪杨修啖酪译文

历史典故 2023-07-22 03:18:18

杨修啖酪: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 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之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杨修啖酪注释

1饷:用食物赠送。
2魏武:指魏武帝曹操。
3酪:牛、羊等的乳制品。
4题:书写。
5次:依次。
6至:到了。
7杨修:曹操的谋士。
8教:让。
9啖:吃。
10复:又。
11便:就。
12以:把。
13莫:没有。
14解:理解

杨修啖酪译文

有人进贡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喝了一点,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众人没人能理解写这个字的原因。轮到杨修时,他便喝了一口,说:“主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又有什么好怀疑的呢?”

浅显的文言文

1. 一篇浅显的文言文 (要有题目,作者,朝代,简单) 题目 狐假虎威作者 刘向 朝代 西汉简单 、、、、、原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战国策》注释狐假虎威) 假:假借,凭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它野兽。

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去欺压别人。 (虎求百兽而食之)求 :寻求,寻找。

(子无敢食我也)子:你。无:不。

(天帝使我长百兽)长(zhang):同“掌”,掌管。 狐假虎威[1](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然:对的,正确的。

遂:前进,前往。 (故遂与之行)遂:于是。

(兽见之皆走)走:逃跑。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畏:害怕。

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上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上帝的命令。

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2. 急需几篇浅显文言文 杜畿传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

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举孝廉,除汉中府丞。

荀彧进之太祖,太祖以畿为司空司直。追拜畿为河东太守。

是时天下郡县皆残破,河东最先定。畿治之,崇宽惠,与民无为。

民尝辞讼,有相告者,畿亲见为陈大义,遣令归谛思之,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乡邑父老自相责怒曰:“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自是少有辞讼。

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随时慰勉之。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

百姓勤农,家家丰实。畿乃曰:“民富矣,不可不教也。”

于是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官,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 (《三国志?魏书?卷十六》,有删改)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①少孤,继母苦之 苦:使……苦之 ②荀彧进之太祖 进:进谏 ③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 诣: ④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 化:开化 10.与文中“畿亲见为陈大义”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C.行拂乱其所为 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 11.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4分) 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 答: 1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4分) A.杜畿幼年时死了父亲,因为孝顺继母被推举为官员,后来又被太祖加封为太守。 B.在河东执政的时候,杜畿对老百姓实行宽松优惠的政策,对他们之间的诉讼晓以大义,让他们尽量自己解决。

C.为了鼓励百姓都勤于农业生产,杜畿命令增加属县里所有孝子、贞妇、顺孙的徭役。 D.杜畿认为社会安定、物质富足之后,就要让老百姓习武修文,提高文化素质。

9.(4分,每个词语解释正确得1分) ①苦:让(他)吃苦头或者虐待(他)。 ②进:推荐,举荐。

③诣:到。 ④化:教化。

10.(4分) D 11.(4分) 翻译:有这样好的官员,我们怎能不听从他的教诲呢七录《明史·张溥传》 【原文】 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译文】 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

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所读书必手钞 ②如是者六七始已 ③日沃汤数次 ④后名读书之斋曰…… 2.与“如是者六袋子始已”中的“已”意义相同的有( ) A, 可以已大风挛瘘疠 B.钞已朗诵一过 C.情不能自已 D.扁鹊已逃秦矣 3.翻译句子。

①如是者六七始已 译文: ②后名读书这斋曰“七录” 译文: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②名之者谁 ③不能名其一处也 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5. 张溥。之所以成为明末著名学者和文学家,从文中可以看出他 从小在学习上就 (填四字短语),苦练基本功,因而练出了过硬的功夫,可见“ ”(用一句名言回答)[编辑本段](一三)学弈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④为是其智弗若与 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 3.翻译: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一二)1.①钞通“抄”②才③洗④命名 2.A、C 3.见译文 4.C5.一丝不苟 天才出自勤奋 (一三)1.①教诲②这样③引,拉④聪明才智 2.只听弈秋的教导 4.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3. 十篇短小浅显的文言文 一定要超短 1)王戎识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译:王戎七岁时,曾经和众多小朋友一起玩耍。

看到路边的李树上有很多果子快把树枝压弯了。那些小孩争相跑去捡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

有人问王戎,他回答道:“李树在路旁有那么多的李子,这个肯定是苦李。”那人将李子取下来尝了一下,的确如此。

2)陆绩怀橘 陆绩,三国时吴人也。官至太守,精于天文、历法。

绩年六,于九江见袁术。术令人出橘食之。

绩怀三枚,临行拜辞术,而橘坠地。术笑曰:“陆郎作客而怀橘,何为耶?”绩跪对曰:“是橘甘,欲怀而遗母。”

术曰:“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术奇之,后常称说。

译:陆绩是三国时期的吴国的人。他曾经担任过太守,对天文和历法很精通。

陆绩年龄六岁时,到九江去拜见袁术。袁术命令下人拿出橘子让陆绩吃。

陆绩怀里藏了三只橘子,临走时拜别袁术,怀里的橘子却掉落到地上。袁术笑着说:“陆绩,你来别人家做客,怀里藏了主人的橘子,为什么?”陆绩跪在地上,回答道:“橘子很甜,我想藏在怀里留给母亲吃。”

袁术说:“陆绩,你那么小就知道要孝敬父母,长大后必定是人才。”袁术认为陆绩与众不同,后来常常称赞他。

3)杨修啖酪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 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之解。

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译:有人进贡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人看懂是什么意思。轮到杨修的时候,他吃了一口,说:“主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有什么好怀疑呢?”4)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译: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寸,然后把尺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走了。 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他已经找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

等到他返回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5)神针道人 凌云北游太山,古庙前值病人,气垂绝。云嗟叹久之。

一道人忽曰:“汝欲生之乎?”曰:“然。”道人针其左股立苏。

曰:“此人毒气内侵,非死也,毒散自生耳。”因授云针术,治病无不效。

译:有个叫凌云的人到北边的泰山去游玩,在一座古庙前看(遇)见了一个病人,(他奄奄一息的)快断气了。凌云在一旁久久哀叹,一个道人看见了就说:“你是想把他救活吗?”凌云说:“是的”于是道人用针刺那个人的左腿,那个人马上醒过来了。

道人说:“这个人是被毒气侵入的体内,并非(要)死了,(等他体内的)毒散了他自己就会苏醒(好)过来。”因此道人教会了凌云针术,从此之后凌云医治病人都没有不好的。

6)响遏行云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译:薛谭秦青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自以为完全掌握了,便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挽留, 第二天,在城郊的大路旁为薛谭饯行。席问,秦青按着节拍,慷慨悲歌。

歌声振动林木,高入云霄,好像连浮动的白云也在驻足聆听。薛潭便道歉要求回到秦青身边,并且再也不敢说回家了。

出自于《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术,响遏行云。”7)蛇衔草 曩有田父耕地,值见创蛇在焉。

顷之,有一蛇衔草著创口上,竟日创蛇走。田父取其余叶以治创,皆验。

本不知草名, 因以“蛇衔”名之。古人云:蛇衔能续己断之指如故。

非妄言也。译: 从前有一位老农在耕地,正巧看见一条受了伤的蛇躺在那里。

一会儿,有一条蛇衔来一棵草放在伤蛇的伤口上。经过一天的时间,伤蛇跑了。

老农拾取那棵树其余的叶子用来治伤口,全都灵验。本来不知道这种草的名字,于是用“蛇衔草”当草名了。

古人说:蛇衔草能把已经断了的手指接得和原来一样。不是胡乱说的。

8)木刻钟馗 宋庆历中,有一术士,姓李,多巧思。尝木刻一舞钟馗,高三尺许,右手持铁简。

以香饵置钟馗左手中,鼠缘手取食,则左手扼鼠,右手以简毙之。译: 宋朝庆历年间,有一个道士,姓李,手艺奇妙精巧,曾经用木头刻过一个钟馗,高三尺左右,右手拿着铁简。

把诱饵放在钟馗的左手里,老鼠沿着手爬上去吃,钟馗左手把老鼠抓住,右手用铁简把老鼠打死。9)杨务廉有巧思 将作大匠杨务廉甚有巧思。

常于沁州市内刻木作僧,手执一碗,自能行乞。碗中钱满,关键忽发,自然作声云布施。

市人竞观,欲其作声。施省日盈数千矣。

译: 将作曾有位技艺高超的匠人叫杨务廉,特别能搞巧妙的发明设计。他曾经在沁州市雕刻一个木僧人,手里端着一只木碗,自动向人乞讨布施。

等到木碗中的钱盛满了后,机关的键钮突然自己发动,这个木僧人就会自己说声:“布施!”全。

4. 一篇浅显的文言文 (要有题目,作者,朝代,简单) 题目 狐假虎威

作者 刘向

朝代 西汉

简单 、、、、、

原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战国策》

注释

狐假虎威) 假:假借,凭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它野兽。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去欺压别人。 (虎求百兽而食之)求 :寻求,寻找。 (子无敢食我也)子:你。无:不。 (天帝使我长百兽)长(zhang):同“掌”,掌管。 狐假虎威

[1](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然:对的,正确的。遂:前进,前往。 (故遂与之行)遂:于是。 (兽见之皆走)走:逃跑。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畏:害怕。

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上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上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5. 二十个浅显的文言文小故事 自相矛盾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叶公好龙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6. 二十个浅显的文言文小故事 自相矛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7. 急需几篇浅显文言文 原文

王荆公介甫,退处金陵。一日,幅巾杖屦,独游山寺,遇数客盛谈文史,词辩纷然。公坐其下,人莫之顾。有一人徐问公曰:“亦之书否?”公唯唯而已,复问公何姓,公拱手答曰:“安石姓王。”众人惶恐,惭俯而去。

译文

王荆公介甫,退居金陵。一天,他头裹一块绢,拄着手杖行走,独自游览山寺,遇见几个人在那里高谈阔论文史,议论纷纷。王安石坐在他们旁边,没人注意到他。有一个客人慢慢问他说:“你也懂得文书?”王安石含糊地应答。人家再问他姓名,王安石拱拱手回答说:“我姓王,叫安石。”那群人惶恐,惭愧的低着头离开。

原文

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加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服其量。

译文

吕蒙正先生不喜欢记着别人对他的犯下的错。当初刚任参知政事的时候,上朝时,有一个朝廷官员在帘内指着他说:“这样的粗陋之人也能够参与朝政吗?”蒙正假装没有听到走了过去。他的同事很愤怒,让人询问那位官员的姓名,蒙正急忙制止了同事。朝事结束后,他的同事心中仍然愤愤不平,后悔没有追问到底。蒙正说:“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那么我终身不能再忘了他,还不如不知道。没有查询他的姓名,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的人都很佩服他的气量。

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译文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 一会儿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8. 3篇较浅显的文言文 加翻译 1.<<;幼时记趣>>;及翻译

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译文:我回忆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极好,见到微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原文: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译文:夏天成群的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我暗暗把它们比作一群白鹤鹤在空中飞舞,我心里这样想,成千上百的蚊子就果真像变成白鹤一样;我抬着头看,脖子也累得发僵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鸣叫,(我把这个景象)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因为这我高兴得拍手叫好

原文: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译文: 我常在土墙凹凸不平的地方,花台旁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来,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丛草看作树林,把虫蚁想象为野兽,把凸起的地方比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比作山沟,我便凭着假象再这个境界里浏览

原文: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便蹲下来观察。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很大的家伙,拔山倒树地走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掉了。我那时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我定了定神,捉住了这只蛤蟆,用鞭子抽打了它几十下,把它驱赶别的院子去了。

2. <<;梵天寺木塔>>;及翻译

原文: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翻译: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3.<<;以虫治虫>>;及翻译

原文: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译文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黏虫,实在是秋田的大害。忽然有一种昆虫出现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遮蔽住了土地;它们遇上黏虫,就用嘴上的钳跟黏虫搏斗,黏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黏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意谓这虫的旁边容不得害虫)

9. 一篇古代浅显的文言文要作者朝代 题目 狐假虎威作者 刘向 朝代 西汉简单 、、、、、原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战国策》注释狐假虎威) 假:假借,凭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它野兽.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去欺压别人. (虎求百兽而食之)求 :寻求,寻找. (子无敢食我也)子:你.无:不. (天帝使我长百兽)长(zhang):同“掌”,掌管.狐假虎威[1](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然:对的,正确的.遂:前进,前往. (故遂与之行)遂:于是. (兽见之皆走)走:逃跑.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畏:害怕.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上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上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目录

1. 六年级走进文言文目录(急) 第一单元

阅读 黄琬聪慧

训练

1.杨修啖酪

2.王戎识李

3.诸葛恪得驴

4.谢道韫咏絮

5.曹冲称象

第二单元

阅读 陆绩怀橘

训练

1.黄香温度

2.陈遗贮焦饭

3.哑孝子

4.郑人买履

5.鲁人锯竿入城

第三单元

阅读 文徵明习字

训练

1.智永退笔冢

2.一箧磨穴砚

3.王羲之书六角扇

4.掩耳盗钟

5.红毛毡

第四单元

阅读 “神钟”辨盗

训练

1.盲子窃钱案

2.张佐治遇蛙

3.焚猪见真情

4.蜜中鼠屎案

5.谜语一则

第五单元

阅读 鹦鹉灭火

训练

1.鳝救婢

2.二鹊救友

3.知恩图报

4.蝙蝠

5.杀驼破瓮

第六单元

阅读 鼠画逼真

训练

1.虎画

2.正午牧丹

3.朱元璋画像

4.苏东坡画扇

5.铁杵魔针

第七单元

阅读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训练

1.食粥心安

2.鉴真东渡日本

3.少年志存高远

4.陈蕃有大志

5.画龙点睛

第八单元

阅读 包惊几笃于友谊

训练

1.黄仙裳济友

2.刘氏善举

3.李氏之友

4.田真兄弟

5.张用良不杀蜂

第九单元

不好意思就找到这点

2. 六年级走进文言文目录(急) 第一单元 阅读 黄琬聪慧 训练 1.杨修啖酪 2.王戎识李 3.诸葛恪得驴 4.谢道韫咏絮 5.曹冲称象 第二单元 阅读 陆绩怀橘 训练 1.黄香温度 2.陈遗贮焦饭 3.哑孝子 4.郑人买履 5.鲁人锯竿入城 第三单元 阅读 文徵明习字 训练 1.智永退笔冢 2.一箧磨穴砚 3.王羲之书六角扇 4.掩耳盗钟 5.红毛毡 第四单元 阅读 “神钟”辨盗 训练 1.盲子窃钱案 2.张佐治遇蛙 3.焚猪见真情 4.蜜中鼠屎案 5.谜语一则 第五单元 阅读 鹦鹉灭火 训练 1.鳝救婢 2.二鹊救友 3.知恩图报 4.蝙蝠 5.杀驼破瓮 第六单元 阅读 鼠画逼真 训练 1.虎画 2.正午牧丹 3.朱元璋画像 4.苏东坡画扇 5.铁杵魔针 第七单元 阅读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训练 1.食粥心安 2.鉴真东渡日本 3.少年志存高远 4.陈蕃有大志 5.画龙点睛 第八单元 阅读 包惊几笃于友谊 训练 1.黄仙裳济友 2.刘氏善举 3.李氏之友 4.田真兄弟 5.张用良不杀蜂 第九单元不好意思就找到这点。

3. 初中走进文言文6,7年级第6单元文言文的译文 虎画:

原文:予友人工画虎,其室四壁咸虎画:或腾或扑,或吼或奔,或挈幼或独行,形态各异,皆毕肖。吾尝乞得一轴,高二尺奇,宽二尺许。其二虎,雌雄各一。雄者踞于石,昂首远视,张口若呼啸状;雌者伏于侧,足前伸,神情怡然。旁有奇石三四,似助威也。余县诸东壁,爱甚。

译文:我的朋友工于(善于)画虎,他的房间的四壁都挂着画有老虎的画:有的翻腾,有的扑跃,有的在吼叫,有的在奔跑,有的带着幼仔,有的独自行走,形态各不相同,都非常你真的老虎。我曾经向他请求而得到了一幅画,高二尺多,宽差不多有二尺。其中画有两只老虎,雌虎和雄虎各一只。雄虎蹲踞在石头上,抬起头向远方张望,张开口做出呼啸的样子;雌虎趴在雄虎旁边,足向前伸展,神态怡然自得。在两只老虎旁边有三四块奇石,像给两只老虎助威一样。我把这幅画悬挂在东边的墙壁上,我非常喜欢这幅画。

正午牡丹: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高渐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译文】

宋朝文学家欧阳修得到一复古画。画面上是一丛牡丹,牡丹下蹲着一只猫。欧阳修知道这是很珍贵的画,却不知道珍贵再什么地方。

于是,他便向承相吴育请教。 吴育看完画,连说:“好画!这是正午的牡丹。”欧阳修很奇怪:“画面上并没有太阳啊!”吴育说:“画中的牡丹张口开放,颜色干燥,这恰是花在正午阳光照射下的样子;猫的瞳孔缩成一条线,也正是正午时猫的神态。” 欧阳修恍然大悟,赞叹不已,更为画家细节描写的高超技艺拍案叫绝。

朱元璋画像:

原文 (选自《菽园杂记·卷十四》)

高皇尝集画工传写御容,多不称旨。有笔意逼真者,自以为必见赏,及进览,亦然。一工探知上意,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进。上览之甚喜,命传数本以赐诸王。盖上之意有在,他工不能知也。

译文:

太祖皇帝召集画工为自己像,画出来的都不满意。有位画工写生本领最高,画得最像,自以为万岁爷一定会满意了,谁知呈上去也不合适。另一位画工却揣摩出了皇上的心思,不求形似,将御容画得格外和善慈祥。结果龙心大悦,诏令其照画若干幅,颁行天下。因为皇上的心思(想法)已经存在,(只是)其他的画工没办法(能力)探知(罢了).

苏东坡画扇:

先生职临钱塘日,有陈诉负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 某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逾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悔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

东坡到钱塘就职时,有人告状说有个人欠购绫娟的钱两万不还,公差把那人招来询问,他说,我家以制扇为生,正好父亲亡故,而自今年春天以来,连着下雨,天气又冷,做好的扇买不出去,并非故意欠他钱。东坡凝视他许久说暂且把你做的扇拿过来,我来帮你卖。片刻扇送到,东坡取空白的夹娟扇面二十把,拿起判案笔书写行书,草书并画上枯木竹石,一挥而就。交给那人说快去外面卖了还钱。那人流泪拿扇往外走,刚过府门,就有好事者争相用千钱购扇,手里拿的马上卖完了,而后来的买不到,无不非常懊悔而去。卖扇人就卖完了扇还清了欠款。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白怪而问之,媪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译文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李白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4. 走进文言文(6,7年级的) 二十一单元 篇目名以及问题 走进文言文第一单元译文杨修啖酪:有人送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

按顺序传到杨修那里,杨修便吃了一口,说:“曹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啊,还有什么好犹豫的?”王戎识李:王戎小时候很聪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其他小孩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诸葛恪得驴: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亮的兄长的大儿子。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

一天,孙权聚集大臣们,差人牵一头驴来,用纸写在驴的脸上,写上:诸葛子瑜。诸葛恪跪下来说:“请求用笔增加两个字。”

于是孙权听从给他笔。诸葛恪接下去写了:“的驴。”

在场的人都笑了。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谢道韫咏絮:晋朝名将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 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曹冲称象: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如一个成年人)。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当水面也达到记号的时候),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东西的总质量差不多等于大象的质量)就能知道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走进文言文第二单元译文黄香温习: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是江夏人。当时才九岁,但他已经懂得了服侍父母的道理.每次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蚊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和蚊子扇开,让父母好好睡;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让父母睡得暖和.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陈遗贮焦饭:陈遗非常的孝顺,他的母亲喜欢吃锅底煮焦的饭。当时陈遗是一个郡的负责文书的官员,他一直带着一个袋子。

每次煮饭后,就将锅底烧焦的饭收集起来,等到回家后就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来掠夺陈遗所在的郡,郡守袁山松立刻出兵征战,当时陈遗已经收存了数斗焦饭,由于来不及回家,就带着这些焦饭从军作战。

后来与孙恩的战役失败,全军溃散,逃进深山沼泽,由于没有粮食供应,很多人都饿死山野,但是唯有陈遗因为自己带的焦饭可以充饥而存活下来。人们都说这是陈遗的孝心得到上天的回报了!哑孝子:“哑孝子”生下来就喑哑,品行很孝顺,乡里人称赞他为“哑孝子”。

他不仅天生喑哑,而且左手蜷曲,靠做佣工来养活父母。后来乡里发生了一次大饥荒,他在外行乞,别人怜悯他,就给他糟糠,但是他收下后把它们放到食具中留着,自己反而去挖掘野草来吃。

回到家中后,就把他的残疾的父亲和生病的老母扶到茅檐下,倒出食具中的食物孝敬父母,父母完全依靠这些食物维持生存。 一天,他在路上看见了一堆废纸,(发现)里面有别人遗失的财物,没等到失主。

一个月以后,(仍然)没有等到来领取的人,他就用钱买了一头猪饲养,猪下仔后,于是就给父母准备棺材。他待人诚实守信,父母先后去世,他伤心地大哭,用棺材把他们葬在了荒山,后来不知道哑孝子到哪里去了。

郑人买履:郑国有个想要买鞋子的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却忘了拿量好的尺码。

他在集市上挑选好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携带尺码。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

于是返回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于是没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您的脚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鲁人锯竿入城: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想要)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

不久,又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

不久,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但是我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走进文言文第三单元译文智永退笔冢: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以后有十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担(那么重)。

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像闹市,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一箧磨穴砚:古时候有个学习书法的人,自以为学成了,告别师父离去。师父说:“我有一箱东西,不想送给其他人,希望安放在某山下面。”

那个人接受了,乘机由于东西上的封条封得不是很牢,于是就打开来看,箱子中都是些磨。

5. 求《走进文言文》(七年级)的部分篇目和题目急········· 黄香温席

昔汉时黄香,江夏(古地名,今湖北境内)人也.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帐子),令枕清凉,蚊蚋(ruì,吸人血的小虫)远避, 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被子),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1.年---方九岁

2.令枕席清凉

3.以待亲之安 寝-----

4.至于-----冬日严寒

5.于是名播 京师 ---

上文还有一个属词类活用的词,请找出。------

现代文翻译

则以身暖其亲之衾------------------

成语“惟妙惟肖”中的“肖”,解释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

1.曹冲 生---五六岁

2.智意所 及-----

3.时孙权尝 致------巨象

4.则 校----可知

5.即施行 焉------

现代文翻译

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称物以载之-------

谢道韫咏絮

晋名将谢安,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辈讲论文义。饿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1.与儿女 辈-------讲论文义

2.俄而雪骤------

3.未若柳絮 因-----风起

“兄子”,“兄女”按现代人的说法是---------

胡儿的比喻为什么不好?-----------

填空:古语有“星星点火,--------。”

6. 走进文言文的作品目录 【阅读】黄琬聪慧【训练】1、杨修啖酪2、王戎识李3、诸葛恪得驴4、谢道韫咏絮5、曹冲称象 【阅读】陆绩怀橘【训练】1、黄香温席2、陈遗贮焦饭3、哑孝子4、郑人买履5、鲁人锯竿入城 【阅读】文徵明习字【训练】1、智永退笔冢2、一箧磨穴砚3、王羲之书六角扇4、掩耳盗钟5、红毛毡 【阅读】神钟辨盗【训练】1、盲子窃钱案2、张佐治遇蛙3、焚猪见真情4、蜜中鼠屎案5、谜语一则 【阅读】鹦鹉灭火【训练】1、鳝救婢2、二鹊救友3、知恩图报4、蝙蝠5、杀驼破瓮 【阅读】鼠画逼真【训练】1、虎画2、正午牡丹3、朱元璋画像4、苏东坡画扇5、铁杵磨针 【阅读】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训练】1、食粥心安2、鉴真东渡日本3、少年志存高远4、陈蕃有大志5、画龙点睛 【阅读】包惊几笃于友谊【训练】1、黄仙裳济友2、刘氏善举3、李氏之友4、田真兄弟5、.张用良不杀蜂 【阅读】放驴破案【训练】1、赛跑定案2、拷打羊皮露真相3、钱若赓断鹅4、欧阳晔破案5、螳螂杀蛇 【阅读】伯乐爱马[老骥服盐车而上太行]【训练】1、人有卖骏马者2.、的卢救主3、马啮盗髻4、王行思爱马5、齐人攫金 【阅读】黠猱【训练】1、乌鸦喜谀2、黠鼠3、粤令好谀4、子产受骗5、狮子王与豺 【阅读】林逋养鹤【训练】1、鹤亦知人意2、明义法师之鸠3、鹿亦有智4、喜嗔之人5、艾子邻人卖犬 【阅读】道士救虎【训练】1、越人道上遇狗2、张五不复猎3、隋侯救蛇获珠4、华隆因犬获救5、齐人有好猎者 【阅读】韩信受辱【训练】1、韩信始为布衣时2、天下有大勇者3、韩娥善歌4、冯相与和相5、南方多没人 【阅读】子罕弗受玉【训练】1、公孙仪不受鱼2、杨震“四知”3、迂公修屋4、庖夫5、治驼 【阅读】樊重树木【训练】1、一生之计在于勤2、张溥与“七录斋”3、用力多者收功远4、为者常成5、望梅止渴 【阅读】刘庭式娶盲女【训练】1、韩云门与盲女偕老2、孙泰3、二犬情深4、雁家5、义犬报火警 【阅读】曾子杀猪【训练】1、陈谏议教子2、陈万年教子3、卞庄子刺虎4、势利鬼吴生5、偷鸡贼的托词 【阅读】宋濂苦学【训练】1、葛洪苦学2、王冕僧寺夜读3、欧阳修家教4、司马光幼时5、程门立雪 【阅读】项籍不肯竟学【训练】1、赵某误子2、高凤笃学3、王充市肆博览4、赵伯公肥大5、燕人返国 【阅读】鲁侯养鸟【训练】1、揠苗助长2、砚眼3、农夫耕田4、稚犬5、鷧鸟中计 【阅读】镜喻【训练】1、枭将东徙2、世无良猫3、河豚之死4、刻舟求剑5、鹬蚌相争 【阅读】陈在衡啐鬼【训练】1、曹竹虚族兄遇鬼2、疑鬼3、畏鬼致盗4、畏影恶迹5、鸲鹆噪虎 【阅读】孟母三迁【训练】1、孟母戒子2、孟母不欺子3、秦西巴纵麑4、屠夫吹狼5、郢书燕说 【阅读】陶母责子【训练】1、陶侃尝出游2、木屑竹头3、墨子怒耕柱子4、李存审戒子5、芒山盗临刑 【阅读】欧阳修论作文【训练】1、读书与作文2、卖瓜减字3、修改一法4、歧路亡羊5、二叟钓鱼 【阅读】关羽刮骨疗毒【训练】1、张飞横矛当阳桥2、次非斩蛟3、溺鼠4、鸡感恩5、猫儿索食 【阅读】顾况戏白居易【训练】1、刘道真戏谑2、唐明皇赐名3、偷鸭求骂4、何梅谷之妻5、庸医 【阅读】老马识途【训练】1、马诉冤2、楚人有担山鸡者3、某甲夜暴疾4、涸泽之蛇5、盗牛者强辩 【阅读】王烈义行[王烈以德威人]【训练】1、于令仪诲人2、乡人藏虱3、别字秀才[秀才读别字]4、画鬼易5、吹牛 【阅读】老妪斗辽敌[唐河店妪传]【训练】1、巾帼潘将军2、擒贼3、吕某刺虎4、笼中鹦鹉5、搔痒【训练】 【阅读】子路见孔子【训练】1、孙权喻吕蒙读书2、响遏行云3、王元章砍神像4、空中楼阁5、熊与坎中人 【阅读】任末好学勤记【训练】1、蛇衔草2、智犬破案3、神针道人4、杨务廉有巧思5、多言何益 【阅读】盲人摸象【训练】1、盲子道涸溪2、瞎子触象3、木刻钟馗4、商鞅立木5、阿柴折箭以喻 【阅读】匡衡凿壁借光【训练】1、承宫拾薪苦学2、蔡侯纸3、牧竖拾金4、解铃系铃5、认“真”[艾子后语(文2)] 【阅读】武城旋风【训练】1、地震2、多忧者3、穿井得一人4、不识自家5、两瞽 【阅读】焚鼠毁庐【训练】1、莽汉断棘2、宾卑聚自杀3、齐之好勇者4、引婴儿投江5、楚人有不识姜者 【阅读】南岐人之瘿【训练】1、狂泉2、鼠技虎名3、北人不识菱者4、病忘5、斗牛而废耕附:参考答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46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