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宋太宗的权谋有多高看他如何逼死赵德昭

以史为鉴 2023-06-13 18:04:32

宋太宗的权谋有多高看他如何逼死赵德昭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宋太宗的权谋有多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后,经过问计诸文武确定了“先南后北”的战略,到南部实现统一后,北部的北汉割据政权便成为“北伐统一”的第一关。

宋太宗正月初十向北汉发动进攻,辽景宗立刻派人兴师问罪。宋太宗非常霸气地说:刘继元违背天命,就该兴师问罪。你们如果不援助他,咱们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继续存在,协约如故。不然的话,咱们两国只有在战场见面了。

赵匡胤

对此,辽国派兵援助做出回答。三月十六日,双方在石岭关南的白马岭(山西阳泉盂县北)一战中大败辽军,辽军主将阵亡。灭亡北汉(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五月初六)后,宋太宗决定一鼓作气收回幽燕。

高梁河大败,宋太宗第一次北伐失败

公元979年五月二十九日,宋太宗亲帅大军(从镇州即河北正定)北进,先后攻占河北易县、涿州等地。七月上旬,宋军15万兵围幽州城,其后宋军与辽军6万在北京东南的高粱河决战。决战过程中,宋军处于优势地位,但就在胜利在望之际,辽军援军突然从左右两翼对宋军发动猛攻。宋军大败。

宋军大败后,辽军紧随南下,宋军在河北满城防御战中,主动放弃宋太宗的“分散御敌”战略,改以前后相辅助、前军诱敌的战略,大败辽军。

赵匡义后避讳改为赵光义

第一次北伐失败,从军事对阵上,主要是宋太宗在军事上的水平差些,最主要的是轻敌和不听取诸多将领的反对意见。不过,辽军在这一阶段的水平也没高到哪里去,双方都是以轻敌最终各败一场。双方处在战略平衡阶段。次年十月,辽景宗、宋太宗各自率军在河北雄县西南的瓦桥关发动战役,结果又是平手。

第一次北伐失败后,辽国三次南征作为报复。

一句话,逼死赵德昭

高粱和惨败之后,宋太宗赵光义(原名赵匡义)抛弃宋军率领亲信部队率先逃遁,致使诸军事将领找不到皇帝,这一下可就乱了。

“国不可一日无君”呀,皇帝很可能死在乱军之中,这可咋办?一些将领就商量立新君。这种事情,自从唐朝灭亡之后,已经上演很多次了。掌军将领们在外,推举新君回京,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有的人认为老大死了老二继承,老二死了是不是该老三赵廷美(原名赵匡美,赵匡胤登基改名赵光美,赵光义登基改名赵廷美)继承?

赵匡美因避讳先后改为赵光美、赵廷美

有的人认为当年老大死了就该由老大的孩子继承天下,谁最合适?长幼有序呀,赵德昭——武功郡王!

谁的支持者比较多?赵德昭!

皇位第一继承人赵匡胤之子

正在大家商量着呢,忽然有人说看到皇帝还活着,乘着驴车往南逃了。啊?商量事儿的人们一听,赶紧闭嘴,各干各的去了。然而,众人商量立新君的事情能不被赵匡义知道。所以,赵光义听后非常生气。他又不是傻子,别人私底下议论他的事情他不可能不知道。他的亲信,推立赵德昭后又害怕的人都有可能密告。

他知道,如果真立了赵德昭,自己的孩子们能好得了吗?自己对赵德昭啥样,他自己也不是不知道。赵德昭早就该封王了,但自己就是一直拖着不封,为了堵悠悠之口,不得已才封为郡王。平时,可没少给他难堪。因此,他早就想好了,赵德昭必须死。

赵德昭

赵德昭也是,非得往枪口上撞(当然,他不撞恐怕也跑不了)。攻灭北汉之后,宋太宗一直没有对有功人员进行封赏。虽然,第一次北伐失败了,但事情一码归一码,该奖的还是得奖。但赵匡义可能因为心情不好,一直没提这件事情。

某次,赵德昭见宋太宗心情不错,便提到了赏赐平灭北汉有功人员的事情。毕竟,第一次北伐失败后,众多将领们心情都不好。越是在这个时候,越应该对武将们进行赏赐。要不然,这些大老粗们必然心有不悦。

哪知,宋太宗一听,勃然大怒“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等我死了,你当了皇帝,那个时候你再封赏也不晚呀。你急啥!(《宋史·列传三》)

看到宋太宗突然间的愤怒,赵德昭立刻吓得胆战心惊,慌忙认错。宋太宗带着怨恨的表情,让赵德昭很害怕。这么多年,叔叔对自己的态度,他不是不知道。为此,赵德昭在十月自尽。

结语

976年十月二十日赵匡胤驾崩,赵光义慌忙登基立即改元,这本已经让天下人议论纷纷了——至于这么着急吗?还有一个半月都不到了。万没想到,赵匡胤亡后刚刚三年,就在忌辰将至的时候,最大的儿子(赵匡胤长子、三子早亡,只剩下赵德昭、赵德芳两兄弟)就自杀了!这到底是在控诉什么吗?

赵光义一看赵德昭自杀了,真是高兴中夹杂着一丝慌乱。为什么慌乱?

因为,她的母亲杜太后在临终前曾要求兄长赵匡胤定下“立长者为君”的规矩。赵匡胤死后赵匡义(赵光义),赵匡义死后赵匡美(赵光美、赵廷美),赵匡美死后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951年生)或赵德芳(959年生)。

之后的事情,可就复杂了:赵光义的长子赵元佐965年生,次子赵元僖966年生,宋真宗968年生。但是,老三赵廷美的长子赵德恭是962年生的。如果真照这个“立长为君”的话,就和今天的沙特的传位方式一样了。

那么,按照第一批顺序那就是赵廷美即位,现在赵德昭死了,赵廷美会怎么想?为此,赵光义连忙加封赵廷美为秦王,用以安三弟之心(其实是四弟,老大早亡。赵匡胤进位为老大)。

忙完了这件事儿,宋太宗这才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如何应付北伐失败后,辽国的三次南征了!

宋代魏王赵德芳的死因?

  秦康惠王德芳,开宝九年出阁,授贵州防御使。太平兴国元年,授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三年冬,加检校太尉。六年三月,寝疾薨,年二十三。车驾临哭,废朝五日。赠中书令、岐王及谥。后加赠太师,改楚王。子三人:惟叙、惟宪、惟能。庆历四年,诏封十王之后,以惟叙子从照封安国公,终左金吾卫大将军、归州团练使。赠同州观察使、齐国公。从照卒,以惟能子从古封安国公,终延州观察使,赠保静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楚国公,谥惠恪。从古卒,惟宪子从式袭封舒国公。被后世演义小说虚构为“八贤王”。他并没有魏王的封号,魏王是太宗弟弟赵廷美(赵光美,避太宗讳改之)。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德芳之兄赵德昭被宋太宗逼迫自杀。有豫剧《贺氏骂殿》根据此时敷衍而成。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赵德芳病死,年二十三。因为赵德芳兄弟在短时间内连续死亡,历史学家多半认为德芳死因不单纯,定与宋太宗有关。
  赵匡胤四子六女:
  长子赵德秀,滕王,早亡
  次子赵德昭,燕懿王,被太宗逼死,其九世孙为宋理宗赵昀。
  三子赵德林,舒王,早亡
  四子赵德芳,秦康惠王,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八贤王原型,其六世孙为宋孝宗赵昚。
  女 申国公主,早亡
  成国公主,早亡
  永国公主,早亡
  魏国大长公主,封昭庆公主,进封郑国公主,改秦国公主。进长公主。后改封魏国大长公主。政和改贤肃大长帝姬。
  鲁国大长公主,封延庆公主,进封许国公主。改晋国公主。进长公主。进大长公主。改封鲁国大长公主。改贤肃大长帝姬。
  陈国大长公主,封永庆公主,进封虢国公主。改齐国公主。进许国长公主。追封大长公主。改封陈国大长公主。改贤惠大长帝姬。

北宋禁军想要给宋太祖之子黄袍加身,为何他直接拔剑自杀,誓死不从?

因为赵德昭怕宋太宗没有死,如果他回来的话,自己肯定不会有好下场,那时候因为宋太祖突发疾病去世,他的弟弟宋太宗继承了他的皇位。再一次宋太宗带兵出征的时候,宋太宗受到了敌人的埋伏,大家就没有了宋太宗的消息,那时候的北宋禁军就认为宋太宗已经死了。所以便要拥护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来当皇帝,得知此事的赵德昭虽然对皇位心动,并没有同意此事,准备静观其变。

结果宋太宗几日之后竟然真的回来了,赵德昭自然也就没有办法成为皇帝,但经过这件事之后,宋太宗对赵德昭已经起了戒心,因为只要他死了,赵德昭就很有可能会继承他的皇位。后来战斗胜利后,赵德昭想要为战士们们讨封,但是宋太宗只是瞥了他一眼,说道:等你当皇帝的时候再给他们封赏也不会晚,赵德昭听完很是恐慌,为了不引起宋太宗对他的怪罪,便直接自杀了。


不得不说,宋太宗为了让自己的皇位稳定,把所有能够对他造成威胁的人全部都想办法解决掉了,除了赵德昭之外,他的弟弟赵德芳也离奇死了,虽然在历史记载中说他是在睡梦中死去,但真相却不得而知,除此之外,赵匡胤的所有儿子也全部都死了。

在此之后,再没人再拿宋太祖的儿子来威胁宋太宗的皇帝之位,毕竟在宋太宗封帝时,还是有些名不正言不顺的,也正因为解决掉那些人,他才坐稳了自己的皇位。

“高粱河车神”之宋太宗赵光义,是一个毁誉参半的帝王吗?

毕竟赵光义的帝位来路一直被后世怀疑,历史上的千年谜团"烛影斧声"说的就是赵光义谋害赵匡胤篡夺皇位,要知道赵匡胤是有儿子的,并且儿子也都成年了,虽然赵光义说有"金匮之盟",但赵匡胤也确实没有留下遗诏明确让赵光义继位啊,并且后来赵光义逼死赵德昭更是让人怀疑其目的,所以赵光义的皇位正统性一直是饱受怀疑,只不过后人一直没有找到证据吧,但是在各种影视剧中可就没有给赵光义好脸色了,很多就直接拍的赵光义是弑兄夺位,

并且赵光义在人格魅力更是无法比的上他的哥哥赵匡胤,要知道当年的开封城里住着一堆原来割据政权的国君,赵匡胤对他们可以说是礼遇有加,而到了赵光义这儿,这些亡国之君的好日子算是到头了,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了,李煜的媳妇到底有没有被赵光义给临幸了,咱们也不知道也不能确定,但能确定的是,李煜就是被赵光义给毒死的,从此无论什么时候提起"李煜",后人就能想到赵光义"临幸小周后",这毕竟是欺负一个弱女子,对赵光义的名声影响还是很大的。

最主要的是赵光义打仗真不行,979年,赵光义带着宋军灭了北汉,如果说事情就到这里,那这完全可以算成赵光义的丰功伟绩了,毕竟最后一个割据政权是被他消灭的嘛。但是赵光义不满足于此,他还要趁着灭亡北汉这股风继续打幽云十六州,而底下的将领们是激烈反对,毕竟宋军打下北汉后已经是人困马乏,必须休整一段时间才行,并且灭了北汉全军连个封赏也没有,还得继续打仗,这换谁也不乐意啊。然而刚愎自用的赵光义偏不,因为他认为北汉被灭亡是沾了他哥的光,是赵匡胤打下的基础,但如果能趁着这个机会收回幽云十六州,那就能证明他赵光义也不差,至少不比赵匡胤差,于是赵光义就一意孤行的执行北伐。

然而历史总是无情的,刚愎自用的赵光义带着疲惫之师不但没有打下来幽州,还被辽军在高粱河打了一个惨败,赵光义本人甚至身中两箭,只能仓皇乘坐驴车逃亡。现在网络上经常有人拿?高粱河车神?取笑赵光义,缘故就是这从里来的。

宋朝最狠毒的皇帝是谁?为皇位逼死侄子流放弟弟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宋太宗赵光义登上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帝位。上位后,他立即为三弟赵廷美,皇兄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加官晋爵,还大封宰相、执政大臣和其他朝臣们,实行拉拢和安抚。

让赵光义生出同室操戈的狠毒用心,许是源于高梁河战役中的一件意外事。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七月,在攻打燕京(今北京)的高粱河战役中,当赵光义中箭受伤逃跑而下落不明时,竟然发生了一件十分意外的事件。据《宋史》载,太平兴国四年,武功郡王(赵)德昭从征幽州(今北京),军中尝夜惊,不知上(赵光义)所在,有谋立德昭者,上闻不悦。本来此次北征宋太宗带着赵德昭,就可能是担心把他留在京城贻下后患,没想到在北征中自己只有一天下落不明,就有将领在溃军中要立赵德昭为帝,只是由于自己万幸赶上了溃退的大军,才没有演变成为现实。发生这样一件惊心动魄的事,使赵光义感觉到太祖诸子的存在,以及弟弟的存在,对自己的帝位始终是个威胁。他曾说: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为之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焉,大概有感而发,即攘外必先安内之意。

当年八月,赵德昭劝宋太宗应该对攻灭北汉的将领行赏,他暴怒道: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赵德昭知道灾祸降临,也许是为了避免株连亲族,回家后取割果刀自刎。太平兴国六年三月,赵匡胤的次子赵德芳病死。赵德芳原是赵匡胤病危时准备继承帝位的人物,他的死亡算是消除了对帝位最大的潜在威胁。

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虽然已死去,但赵光义认为对他或他儿子帝位的潜在威胁还有,那就是弟弟秦王赵廷美。他想消除这个潜在的威胁,却又无隙可寻。也许是箭伤频发的缘故,宋太宗觉得有必要尽早消除这种可能的潜在威胁。于是在赵匡胤次子赵德芳死后半年,他指使他当晋王时就是亲信的柴禹锡,告发:秦王廷美骄恣,将有阴谋窃发;另一个告发者,也是晋王府的旧人赵F。在准备惩处赵庭美之前,太宗决定问计于赋闲多年的故相赵普。

赵普是个心狠手辣的人物。宋太祖当初只是对赵普说起冯瓒有才能,是当世少有的奇士,想重用他。赵普就感到冯瓒对自己的相位的威胁,不仅将他出为地方官,而且阴谋诬告,使其落处削官流放海岛的悲惨下场。而这只不过是不少类似事例之一。赵普终因擅权而于开宝六年(973年)被罢相,出任河阳三城节度使。太宗即位后,他原指望能够重新起用,但却被授以太子太保荣誉衔留住京师,奉朝请而已。相反,太宗却给放还不久的冯瓒授官任职,也间接反映了太宗对赵普的反感。宋太宗现在要打击其弟赵廷美,终于想起心狠手辣工于心计的赵普,而闲居奉朝请数年,郁郁不得志的赵普也感觉到重新掌权的机会终于到来。所以,当太宗问他如何处理赵廷美时,他并不向太宗献计,而是说:愿备枢轴以察奸变。也就是说让我当宰相,由我办理此案。宋太宗没有表态。

赵普感到宋太宗最在意的是夺位的名不正言不顺,至于处理赵廷美的事没有他赵普也可以办好。于是赵普编造了一个后来称之为金匮之盟的故事,是说建隆二年(961年)杜太后病重时,为防止骨肉相残,要宋太祖传位给二弟赵光义,赵光义传给三弟赵廷美,赵廷美再传给太祖子赵德昭或赵德芳。赵普还说是他撰写誓书,藏入金匮。宋太宗一听,简直顿开茅塞,困扰自己多年的夺位合法性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赵普随即以北宋时最高的宰相衔侍中任首相,而秦王赵廷美终于在赵普罗织的罪名之下,一贬再贬。太平兴国七年五月,秦王赵廷美被降封为涪陵县公,房州(今湖北房县)安置。雍熙元年(984年)正月,赵廷美终因忧悸成疾,死于贬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4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