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在《过秦论》中着重是讲秦朝的过失,什么是《过秦论》呢?应该倒过来理解叫《论秦过》。他主要论述的是秦朝的过失,也就是探讨秦朝灭亡的原因。贾谊归纳的秦朝灭亡有四大原因:第一,三主失误;第二,不施仁义;第三,民心尽失;第四,大臣失语。
第一,是三主失误。贾谊明确提出来说秦朝的灭亡,秦始皇、秦二世、秦王子婴三个人都有责任,其中秦始皇、秦二世要负主要责任,秦始皇的主要责任是自以为是、坚持错误;秦二世是沿袭秦始皇的错误,不知道悔改;秦王子婴是没有力量来挽狂澜于即倒。所以三主都有失误。
第二,是不施仁义。在《过秦论》中贾谊明确提出来秦朝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取天下,第二阶段守天下,第三个阶段是失天下;取天下表现了秦国之强,守天下是不施仁义,失天下是表现秦国之弱,这是秦国灭亡的重要原因。
第三,是民心尽失。秦国最后把所有的民心都失完了。按照贾谊说的,到秦朝灭亡的时候,从它的公卿大臣到民间的百姓,所有的人都怀着自危之心,就是感觉到自己很不安全,人人都想叛变,导致了秦朝灭亡。
最后,大臣失语。贾谊认为秦朝灭亡的非常重要原因是大臣失语,就是秦王朝的大臣患了集体失语症,大臣们都不会说话了。贾谊认为秦朝绝对不缺乏看出秦朝弊端的大臣,为什么这些大臣不说话?大臣们如果说话可以挽回来秦始皇很多过失,但是大臣们集体失语。根据这个情况,贾谊就总结出了秦朝灭亡的四大原因。这就叫做“秦速亡震惊汉人,贾太傅纵论秦朝。”
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本身导致了大臣失语,这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贾谊的《过秦论》评判的四点最重要原因之一。代表了汉代人对秦始皇及秦王朝的总体评价。
贾谊《过秦论》评价的两大特点:
一是“评秦皇一无是处”。就是评价秦始皇的话,没有说秦始皇一点好处,你看看《过秦论》那里面哪一点是夸秦始皇的?一点都没有,把秦始皇说得一无是处,这就是汉朝人评秦的第一个特点,对秦始皇的评价特别低。
第二个特点叫“论速亡重在实用”。汉朝人评价秦始皇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讲究实用主义,实用性强。这种对秦始皇和秦帝国的否定性的评价不是偶然的,它是一种现实政治的诉求。
汉帝国是在秦始皇的废墟上建立的,所以汉朝人评秦的出发点是总结秦朝和秦始皇的失败教训,为新兴的汉帝国提供一种经验。所以这时候人的着眼点全是看秦始皇的错误,还来不及全面评价秦始皇。
汉儒评秦给人的感觉,一是评价低,二是实用性强,这是因为政治的思考从来都是服从于政治现实的,有关对秦朝、对秦始皇的评价,是服从于汉朝的现实的,是为了巩固汉王朝的统治服务的。这是我们介绍的汉朝人对秦王朝、对秦始皇的评价。
附:毛泽东赞贾谊的诗词
七绝·贾谊
贾生才调世无伦,
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
何用哀伤付一生。
总的来说是:
暴政,苛捐杂税,重的劳役苦役,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四处征战。
详细地说,请看:
如果想要分析秦亡的原因,必须首先考察秦在统一前后做了些什么。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贾谊认为秦亡在穷兵黩武,然而从这一段叙述,我们不难看出,始皇帝“马上打来天下,马上治理天下”,终至倾覆。
然而,后代史学家认为,不但要看到秦亡的表面原因(穷兵之祸),更要看到深层的根本原因(文化)。本文将着手从文化层面分析秦亡原因,并特别指出传播在其中的重要地位,这又涉及到儒法两家对待传播不同的态度。可以说,尊法抑儒,在秦灭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一, 孔子西行不至秦:秦立国过程中文化传播的先天不足
唐代韩愈最早发出“孔子西行不至秦”的感慨。我们可以认为,孔子西行不到秦国的意义,在于揭示了秦在立国过程中便具有文化传播上的先天劣势。特别是山东诸国的先进文化,并没有传播到秦国去。相反,倒是产生于华夏诸国却得不到重用的法家跑到秦国去大放异彩,成为治国之策。关于儒法两家在秦国不同的命运,我们下面再谈,现在主要看在其立国过程中,秦有哪些传播上的缺失。
首先,孔子的游说讲学儒家积极的社会传播活动。李敬一教授认为,孔子开周游列国的风气之先,是真正意义上游说诸侯的第一人。(《中国传播史论?史实论》)
孔子在而立之年以后(35岁至68岁),几乎将其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传播活动中。在三十几年的时间内,他“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很多国君都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如齐景公在听了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后称赞:“善哉!”到卫国后,他也很受卫灵公的尊重,在陈国和蔡国各呆了三年之久。当然,颠沛流离的传播经历也说明了孔子进行传播的难度。
虽然困难重重,不见容于各国大臣,甚至遭到追杀嘲笑,但孔子的传播活动自有其积极意义。他广泛游历列国,上交王侯国君,下接平民隐士,传播了其思想文化和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孔子的周游传播后继有人。他死后,他的学生门徒们继承了他的衣钵,就儒家思想展开了更为广泛深入的传播。其弟子遍布各国,为当政者担当智囊顾问。《史记?儒林列传》记载其“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磊者为师傅卿,小者交教士大夫……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为王者师”。
此后,儒家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也开展了广泛的传播活动。孟子曾到过齐、宋、邹、滕等国,年过七十仍然活跃在传播第一线。
以上,儒家薪火相传地展开传播活动,使儒家文化渗透到华夏诸国的文化血脉中,产生共同的文化认同感。
其次,与当时华夏诸国相比,秦国文化落后。孔子西行不至秦,使秦国长久处于圣人未到过的蛮夷之地,在恶劣而落后的环境中坚忍图存,其艰难的立国过程中,先天便缺乏充分的文化传播。
秦国与华夏诸国文化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1)春国处于偏僻的西方,虽从襄公时代仰慕和学习华夏文化,却始终被视为“戎狄之国”,又因尚武被称为“虎狼之国”。据史学家考证,《春秋公羊传》称秦为“夷”,《春秋谷梁传》称之为“狄”。商鞅更认为,秦国风俗制度为戎狄式的,父子妻室同居一处。《管子》则认为,齐桓公西征,取得白狄之地,一直打到西河,“秦戎”方才表示服从。战国末年,山东诸国仍视之为“戎虏”,有人说:“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
2)秦国不重宗法制度,国君之位往往“择勇猛者立之”。秦国有悠久的尚武传统。如在其前中期,襄公即是庄公的次子,穆公是成公之弟(成公有七个儿子,竟一个未立,而立其弟)。在中后期,躁公死后,“立其弟怀公”;灵公死后,不立其子献公,而立灵公的叔父简公。即便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也没有预立太子,咱们只能在史书上读到“长子扶苏”“公子扶苏”,而无法确知其太子身分。何也,习惯使然。商鞅变法之后,以军功授爵,“天下谓之’上首功之国’”,表现了山东诸国对秦人文化落后的深切鄙夷不屑。
3)轻风俗伦理。如秦宣太后曾以房事见于外交辞令(《战国策?韩策》):“宣太后谓尚子曰: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支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秦始皇的妈妈秦庄襄王后,更是把面首 置于宫中,封为长信侯,与其生养了两个儿子。
孔子为何西行不入秦呢?他在离开鲁国后,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颠沛流离,往返于陈卫曹宋间,甚至已经到了秦地边上,却始终无意西向而入,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孔子是极重华夷之分的,秦国久处西北,与戎狄杂处,这种蛮夷之地,他当然不会去。甚至在他最不得志的时候,他消极到要“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秦朝灭亡的原因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表面原因,即:秦王朝的暴政。
秦朝的暴政主要侵害的是当时广大农民的利益。但基于农民在政治上的局限性,使得这些(暴政)还不足以动摇秦朝的国本。也就是说,最起码还不至于导致秦朝过快的灭亡。在这方面最好的例子就是陈胜、吴广起义,由于这是一场由“正宗的”农民领导的起义,所以很快就被秦朝军队平定了。
另一方面是根本原因。即:政治制度。
秦朝的政治制度,典型的比如郡县制,严重侵害的是“前封建贵族”的利益(而他们的代表人物就是项羽,项羽是前楚国封建贵族后裔)。因此,秦朝建立后,这些人无时无刻不想着反扑。在政治上,由他们领导的“起义”眼光比单纯的农民起义更长远,目标也更明确,因而对秦朝统治阶级的冲击力和破坏力也就更强大。
综合以上两点,秦朝的灭亡是暴政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加上政治制度损害了前封建贵族利益之后,两个“后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43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国历史上的翻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