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中国历史上的翻译官

人生百味 2023-07-22 02:14:29

电视连续剧《亲爱的翻译官》首次触电高级翻译行业的职场生态,引起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高度关注,一时间高翻院、同传、交传等专业术语迅速成为网络搜索热词。

其实翻译这个行业在我国由来已久,中国本身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语言不一,与境外的往来也很频繁,因此历朝历代都设有专职翻译机构,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到晚清国人走出国门,在中国历史的各个节点上,都活跃着翻译官们的身影。

张骞凿空西域离不开堂邑父

据说翻译这个职业最早出自周代,《后汉书·南蛮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交趾之南,有越裳国。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平和,越裳以三象重译而献白稚。”史料中的越裳国大体上在今天的越南一带,“三象重译”就是连续翻译了多种语言——这大概是中国最早的翻译了吧?

中国古代早期的译者大都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姓,历史典籍中有据可查的可能就是张骞的向导和翻译堂邑父了。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郎官张骞出使西域,欲联合月氏共同对付匈奴。汉武帝的这个决定,不仅让张骞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语),还开辟了一条千古传诵的丝绸之路。对于张骞的这次远行,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之为“凿空西域”,可以看出张骞出使西域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之大。

出使西域有两个最大的困难,一是路途遥远,月氏远在天边,如同传说;二是必须经过匈奴,语言不通,并且随时都有被扣留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为张骞配备了一个助手堂邑父,作为他出使西域的向导、翻译和保镖。

关于堂邑父的资料,史书中记载极少,据说他是西域胡人,本名甘父,在战争中被汉军俘虏,成为堂邑侯陈午的家奴,故名堂邑父。堂邑父的主人陈午可不是一般人,他是西汉开国元勋陈婴之后,汉文帝女婿,汉武帝岳父,他的女儿就是武帝的第一位皇后、金屋藏娇中的主角陈阿娇。

堂邑父精于骑射,谙熟西域地理和当地语言,所以被选拔为张骞助手。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100多名随行人员,从陇西出境,开始了西域之行。不过这次出使并不顺利,张骞一行刚刚经过匈奴地界即遭扣押,后趁看管不严,张骞成功出逃,来到月氏。不过月氏早已不愿纠缠与匈奴的旧怨,张骞无功而返,又被匈奴扣留。张骞和堂邑父故伎重演,乘匈奴内乱之机再次逃脱,回到长安,不过当初出发时的100多人只剩下了他和堂邑父两个了。

对于这段历史,后人只记住了张骞的名字,而忽略了堂邑父的存在。至于堂邑父如何与匈奴人虚与委蛇,保住了张骞性命,史书中只字未提,只记下了这样一行文字:“堂邑父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

看来,如果没有堂邑父,张骞即使不被匈奴人杀死,也会饿死在路上。

张德彝眼里的西方世界

张德彝出身北京同文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科班出身的翻译。

同文馆是清代最早培养译员的学堂,1861年清政府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洋务运动领袖恭亲王奕訢建议在总理衙门设立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1862年同文馆正式招生,众所周知,当时知识分子的正途是科举考试,同文馆被人们讥为“学鬼话”,很少有人报考,第一批入学的仅有10人,张德彝就是其中之一。

同文馆毕业后,张德彝多次以通事(翻译)身份随清廷官员出访欧美,他一生八次出国,在国外度过几十个年头,后来张德彝将出洋日记编辑成册,依次编为《航海述奇》《再述奇》《三述奇》《四述奇》直至《八述奇》,记述了他眼中的西方社会。

当时西方国家对中国充满了好奇,中国人对他们也是如此。游历海外期间,张德彝见识了许多新生事物,在伦敦看到一种奇怪的车子,“前后各一轮,一大一小,大者二尺,小者尺半,上坐一人,弦上轮转,足动首摇,其手自按机轴,而前推后曳,左右顾视,趣甚”,这就是今天我们熟悉的自行车。

1866年4月19日,张德彝到英国军官戈登(此人曾与太平天国军队作战)家作客,见到了一个神奇机器,张称之“铁裁缝”。这个“铁裁缝”其实就是缝纫机,张德彝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形似茶几,上下皆有关键,面上前垂一针,后一轴线。做女工时将布放于针下,脚踏关键,针线自能运转,缝纫甚捷。”张德彝还把美国总统府译为“白房”,估计这就是“白宫”译名的由来,他在《欧美环游记》说:“朱温逊(美国总统约翰逊)少有大志,隐于缝匠,所有天文地理、治国安民之书,罔不精心功习,国人敬之。前任统领凌昆(林肯)卒后,众遂推彼登位,故国人呼为‘缝匠统领’。其府周围三里,系汉白玉石建造,外绕花园,土人呼曰‘白房’。”

天津教案发生后,张德彝随钦差大臣崇厚赴法赔礼道歉。1871年3月,张德彝到巴黎租旅馆,巧遇了举世闻名的巴黎公社起义,他在《随使法国记》中详细地记载了这一事件:“叛勇(指起义战士)犹追逐不已,枪毙官兵数十人。戌正,叛勇下山,欲来巴里(巴黎)。一路民勇争斗,终夜喧阗。”对于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后的情况,张德彝在日记中也有涉及:“其被获叛勇二万馀人,女皆载以大车,男皆携手而行,有俯而泣者,有仰而笑者。”作为一名中国官员,张德彝对于此次起义的背景和意义可能不太理解,但从其文字可以看出,他对巴黎公社战士还是抱有同情心理的。

作为近代中国最早的翻译人才和外交官,张德彝的贡献有目共睹,但令人诧异的是,张终生以“舌人”(翻译)自居,认为自己不是科举出身,终属“不学无术之流”,以至于晚年嘱咐儿孙务必要读圣贤经书,走科举正道。

辜鸿铭:张之洞的洋文案

清末民初有一位怪才辜鸿铭,他曾担任过晚清重臣张之洞的洋文案,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外文秘书。

辜鸿铭出生在时为英国殖民地的马来西亚威尔斯王子岛,即现在的槟榔屿。辜鸿铭父亲是个华侨,原籍福建,当时为英国人布朗经营橡胶园。布朗夫妇没有孩子,他们将辜鸿铭收为养子。

布朗夫妇家境优裕,辜鸿铭从小便受到良好教育,1873年考入英国爱丁堡大学文学院攻读西方文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877年入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土木工程,随后又去法国巴黎大学攻读法学专业。1880年,辜鸿铭返回威尔斯王子岛,在当地殖民政府任职。

辜鸿铭精通英语、德语、法语、希腊语和拉丁文,《泰晤士报》驻华记者莫理循由衷地称赞他说:“辜鸿铭的英语词汇罕见地丰富,是一个语言天才。”德国作家帕凯也说:“辜鸿铭是我可以用地道德语与之交谈的第一个中国人。”辜鸿铭曾在德国人举办的聚会上,用德语即兴发表了一段精彩演说,赢得全场的一片惊呼和掌声。

1885年前后,辜鸿铭在船上与几位诋毁中国的外国人舌战,引起了广州候补知府杨玉书注意。后来杨玉书向两广总督张之洞极力推荐,辜鸿铭由此进入张之洞幕中,处理对外事务。

上任伊始,辜鸿铭看到外国公文中称中国货为“土货”,非常气愤,认为有蔑视之意,立即将其改为 “中国货”。几年后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辜鸿铭随行,当时长江流域教案迭起,经常引发外交纠纷,辜鸿铭于是以“一个中国人”为笔名,在《字林西报》发表英文专论《为祖国和人民争辩——现代传教士与最近教案关系论》,将教案的原因、由来及中国政府的立场说得明明白白,转载此文的英国《泰晤士报》怀疑此文作者并非中国人,因为“行文的语气中,绝不会有那种高贵的镇定”。

跟随张之洞期间,辜鸿铭将《大学》《中庸》和《论语》翻译成英文,在海外出版发行。他还协助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和兵工厂,为湖北新政立下汗马功劳。辜鸿铭订阅了上百种国外报刊,遇到新鲜事物必向张之洞逐句讲解,而张之洞每次“辄危坐安乐椅中倾听不倦”,文史学家王森然在《辜鸿铭先生评传》中这样评价:“所有湖北新政策画,一切事宜,胥由先生(辜鸿铭)建议,梁(梁鼎芬)从旁赞助,文襄(张之洞)立予施行,故当时湖北气象灿然一新,为各省冠,先生之力也。”

1907年,辜鸿铭随张之洞进京任职,被任命为外务部员外郎,后升至左丞。1910年,辜鸿铭辞去外务部职务,南下上海任教于南洋公学,1915年又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讲授英国文学。

民国后,辜鸿铭的思想日趋保守,据周作人回忆,辜鸿铭在北大期间不仅自己留着辫子,就连他的车夫也是如此打扮,被同仁和学生视为怪物。辜鸿铭自幼在国外成长,受的也是正统的西方教育,他的这种转变,不知是何原因。

有哪些著名的英语翻译官?

有哪些著名的英语翻译官?中国四大翻译官,分别是?最冷艳翻译官?张京、?任性翻译官?张蕾、?小清新翻译官?姚梦瑶、?最优雅翻译官?傅莹

张京,毕业于外交学院,是外交部的翻译官。她因在记者会发言时不苟言笑,表情严肃而受到关注,同时也有了?最冷艳翻译官?这一称号。她被大众所关注到是在2013年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记者会上,她精准的翻译,加上不苟言笑,引起了记者和大家的关注。后来很多人去关注她的微博,由于她不想私生活被过多的关注,于是删除了微博上的帖子和照片。

张蕾,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也是外交部的翻译官。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发言人在回答反腐问题时,回答了一句?大家都很任性?。结果张蕾用了一个精确的单词capricious来进行翻译。

姚梦姚,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被称为?小清新翻译官?。她在学校时,是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因为她在书香门第的熏陶中长大,从小就学习成绩优异。她中学时就考上了当地的重点高中,她在学习之余,还喜欢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她翻译得从容淡定,因为外形清新淡雅,被称为?小清新翻译官?。

傅莹,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曾担任外交部副部长。她曾在慕尼黑会议上遭到记者的刁难,记者问她?中国是不是失去了对朝鲜的控制?,而她却巧妙地回答说?我们中国从来没有想过要控制谁,也不会被别人所控制?。她给人的感觉亲切和蔼,发言时却铿锵有力。

古代有英语翻译官吗

有的,只要是语言不通、有交流的需求,就一定会有翻译

但是不一定是官方的,也有可能是第三方

比如郑和下西洋

他的手下有阿拉伯语翻译

但是需要和罗马人做生意

那么只要找一个懂意大利语阿拉伯人就可以了

中国古代和英语国家交往比较晚

一般情况,在朝廷的传教士都会懂几门外语

充当起翻译的角色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朝廷官职

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至隋代演变并确立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三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唐代全国分二十二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二十几个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汉武帝时,在经学的推动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被合称为三公。伺候,三公便逐渐只用在加官或者追赠时,成为了一种尊贵的虚衔。张居正八个虚衔中最有一个便是太子太师衔。

中国古代官制中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具有实际行政职能,另一类则代表官僚的品位高下。秦汉以降,历代品位性等级的形态、来源,品位性官职的数量、类别纷繁复杂并且因时而异,其每一细微变化都可以折射出相关政治变迁,解析其中的原因可以显示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一些重要特点。

-古代官位等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43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