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刘封真的是冤死的吗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以史为鉴 2023-06-13 17:22:23

刘封真的是冤死的吗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封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三国志·刘封传》记载:“刘封者,本罗侯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也”,这个长沙刘氏很可能就是和光武帝刘秀同宗的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之后(刘秀是刘发之子舂陵侯刘买之后,西汉末代长沙王刘舜是刘发之子长沙戴王刘庸之后,刘秀立国后封刘舜之子刘兴为长沙王,后来因为血缘关系有点远降封为临湘侯),刘备自称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所以刘备和刘封(当时还叫寇封)还是能扯上一点关系的,他在客居荆州时收刘封为义子说得过去,并不显得突兀。

《三国志·刘封传》记载:“时封年二十馀,有武艺,气力过人”,在刘备攻取西川时刘封立下不少战功得以在战后受封为副军中郎将;219年5月刘备拿下汉中后,马上在6月派孟达和刘封兵分两路拿下了东三郡,“迁封为副军将军”。

219年7月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三国志·刘封传》记载:“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会羽覆败,先主恨之”,和演义有所不同的是,正史中关羽并非是在被困麦城后由廖化突围向刘封、孟达求援,而是在大军进展顺利围困襄阳和樊城之时,就开始要求刘封、孟达出兵协助自己作战。

后人往往从演义的角度来分析刘封被杀有点冤枉,因为刘封、孟达即使出兵也很难挽回关羽的败局,这个不可否认刘封出兵确实有一定困难,比如兵力不足、东三郡刚刚拿下“山郡初附,未可动摇”、即使出兵因为水路已被东吴阻挡只能走陆路,山路崎岖等不到刘封到来关羽就已经败了等等。

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未必,从正史记载来看如果刘封在关羽围困襄樊时,就应关羽要求及时出兵的话,关羽未必会败亡,荆州也未必会丢失,这可能是“先主恨之”以至于杀了刘封的真正原因。

关羽“连呼封、达”可见关羽要求刘封出兵不止一次,我们大概来分析下关羽连呼了刘封几次?首先,襄樊之战关键时期关羽兵力不足,抽调了部分留守荆州的兵力前往襄樊前线,期间关羽肯定要求过刘封支援。

其次,关羽水淹七军把于禁三万多兵马送回南郡之时,也肯定要刘封支援,从吕蒙大军压境糜芳只有几千守军来看,荆州防守兵力确实严重不足,此时关羽很可能是要求刘封回援荆州;最后关羽从襄樊前线撤退时也一定要求刘封出兵和自己汇合。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是在219年7月,从襄樊前线撤退大概是在10月,麦城突围被擒是在12月,这中间有五个月的时间,如果刘封能在接到关羽的要求下及时出兵,无论是赶往襄樊前线和关羽汇合,还是赶往荆州配合糜芳守南郡,整个战局可能都会大大不同。

有刘封在,关羽也许可以及时撤往东三郡,糜芳有刘封协助未必就会献城投降,坚守待援的话可能能支撑到关羽和刘备援军的到来。

也许有人会说,刘封没有刘备的军令不敢出兵,襄樊之战前刘备既然授予了关羽假节钺,当然可以节制刘封兵马,何况刘封、孟达回绝出兵也没提到未得到授权之类的托词,可见刘封拒绝出兵其实就是在违抗关羽的军令。

刘封是否出兵对战局影响较大,“会羽覆败,先主恨之”刘备恨的就是这一点,因此对刘封来说他是否被冤杀?不要被演义骗了,其实他是咎由自取:是否出兵是一回事,能否救回关羽又是另外一回事,违抗军令、贻误战机导致局势无可挽回,东三郡又是在刘封手上丢失的,刘备杀他其实还真没冤枉他,换成曹操一样也会杀他。

刘备义子刘封是怎样的人?如果当帝王会怎样?

刘备义子刘封是怎样的人?如果当帝王会怎样?刘封做皇帝?首先他的身份是刘备在荆州之时因为年过四旬还没有儿子,才收留寇氏的儿子做义子,养子的身份让他在刘备有了自己亲子以后更难作为刘备的继承人。

刘备起初给予刘封有很大的期望,让人教授武艺学识,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培养。二十多岁跟随诸葛亮等人入川支援刘备初现锋芒,后来和孟达共同夺取上庸等地,拜为副军中郎将。

刘备设计大败曹仁,取下樊城,县令刘泌大摆宴席,迎接刘备。下人上菜时,盘子里的一块肉掉地上了,在座的一个少年竟随手拣起,直接塞进嘴里。刘备看到大为惊异,问刘泌这个少年是谁?刘泌说,是他外甥寇封。刘备便问寇封:“为啥肉掉在地上,你不责备下人,捡起来也不去灰沙,直接吃了?”刘封说:“身为将吏,应该怜悯百姓,粒米片肉来之不易,弃之可惜;下人终日劳累,偶有过失,怎么忍心斥责呢。”刘备一看小伙子挺有仁爱宽厚之心,一高兴,把他认成干儿子。但是后来刘封的表现与宴席上的大不相同,他心胸并不仁慈宽厚。

刘备收了刘封后,没想到像开了挂一样,突然雄起,先生了刘禅,后又生了刘永、刘理,自己有了三个亲生儿子,看来不是刘备不行,是前两个老婆不行。刘备有了自己的亲儿子,刘封自然受冷遇,特别是关羽,看不上刘封,认为他名不正,言不顺,经常不给他好脸,刘封憋着一肚子气。

刘封和孟达镇守上庸时,孟达也是名士,喜欢排场热闹,整了个鼓乐队。刘封虽然失去了继承人的资格,但毕竟是刘备的养子,高高在上,从内心看不上孟达这个外来户,于是损了孟达一顿,让他解散了鼓乐队,搞得孟达心里很不爽。

刘封原本不是个心胸宽广的人,结果被孟达一忽悠,觉得报仇的机会总算来了,关羽整天一副臭脸,瞧不起自己,这一回让他也尝尝被人蔑视的感觉。他没有从大局出发,也没有宽厚待人,以德报怨,感化关羽,更没有看清形势的严峻性,关羽樊城失利,荆州丢失后,失去犄角之势的上庸将会出现怎样的危机。

因此刘封胸怀狭窄,没有政治头脑,更缺少军事谋略。刘禅比他强的地方是,虽然本事不大,和刘封一样没有主见,但刘禅有自知之明,自己不行,依赖有能力的人,诸葛亮活着时,军正大权全都让丞相出力;诸葛亮死后,听费祎、蒋宛的;后来又信任宦官黄皓;邓艾攻入蜀国后,谯周让他投降,他就降了……

而刘封本事不大,却迷失自我,看不起别人,不能和下属和谐相处。如果刘封当了皇帝,估计会自以为是,诸葛丞相的话也听不进去,蜀国灭亡的更快。

刘封死得冤吗

刘封(?—220),东汉末年长沙(治今湖南湘阴)人,蜀汉昭烈帝刘备义子。刘封武力过人,性格刚烈,他跟随刘备征战天下,颇有战功。但是,刘备立亲生儿子刘禅为继承人后,刘封便遭到排挤,被派到边城,与孟达一起驻守上庸。后来,名将关羽北伐曹魏,多次要求刘封出兵夹击曹魏,但是刘封未能擅自出兵,关羽兵败后,孟达又叛汉投魏,刘封也兵败归成都,刘备听取诸葛亮的建议,责难刘封,并赐刘封死。 刘封本是罗侯寇氏之子,长沙郡刘氏的外甥,刘备投靠荆州刺史刘表后,暂时安居于荆州。当时刘备尚未有儿子,于是便收刘封做了儿子(不是义子,属过继收养),但不久后甘夫人又为刘备生育了阿斗。及后刘备入蜀,从葭萌关反攻刘璋时,要求留守荆州的诸葛亮等人率军增援。刘封当时年仅二十余岁,但已武力过人,于是率军随同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西上进攻益州,所过之地战无不克。益州平定后,刘备任命刘封为副军中郎将。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封跟随刘备北攻汉中。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彻底占领汉中全境,另外又派遣宜都太守孟达率军攻占了房陵郡。其后孟达又挥军进攻上庸郡,刘备暗地里担心孟达难以独力取胜,于是遣刘封从汉中顺沔水南下去统领孟达的军队,刘封率军与孟达上庸合兵一处后成功地逼降了上庸太守申耽。占领上庸后刘封迁为副军将军。 同年秋七月,刘备被群下拥立为汉中王,其后刘备没有选择刘封为继承人,而是立年仅十三岁的阿斗(刘禅)为王太子。刘封的处境和地位变得日益尴尬。 关羽围樊城、襄阳时,曾要求刘封和孟达派兵援助,但被刘封和孟达却以上庸三郡占领不久,不敢轻易离开为由拒绝。关羽战败后,刘备因此怪罪于刘封、孟达二人。此前刘封与孟达因争吵不和,相互怨恨,刘封遂抢夺了孟达的仪仗乐队。孟达既畏惧刘备可能会治其不对关羽进行援救的罪行,又忿狠不满刘封的行径,遂写信向刘备告辞,率部曲四千余家投降曹魏。 孟达降魏后与夏侯尚和徐晃一起攻打刘封,曾写信劝刘封投降,劝他要意识到自身在刘备阵营中所处的尴尬地位,警告他“知祸将至而留之,非智也”。但刘封没有听从。后上庸太守申耽和申仪背叛刘封,刘封被击破后退走成都。刘封来到成都后,诸葛亮顾虑刘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怕他日后威胁到刘禅的地位,造成日后祸患,劝刘备要及时将其除掉。最后刘备下令赐死刘封。刘封叹道:“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刘备听说之后为刘封悲伤流涕。 从史书来看,刘封被赐死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刘备对刘封不发兵援助关羽,致使关羽败走麦城怀恨在心。另外就是诸葛亮说的,刘封为人刚猛,担心以后对继承人刘禅造成威胁,故赐死刘封。从“先主为之流涕”文字中可以看出,刘备有不忍之心,但这么做确是不得不为之。其实刘封的死,也是这人不能明辨大局,未能及时辨明自己所处的不利的政治位置,未能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决断所导致的。用孟达的话来说,就是:“知祸将至而留之,非智也。” 公平来说,刘封其实没有辜负刘备,至于因他不发兵援助关羽,不是导致关羽败亡的直接原因。关羽要求刘封援助是在兵败之前,而不是小说中关羽被围麦城之时。三国志载“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关羽是要求的是“相助”而不是“相救”,而且是关羽率军围困襄樊之时,此时关羽并未处于不利境地。所以关羽的败亡从道理上至少不能直接归咎于刘封不发兵相助的,何况刘封那一支偏师即使加入作战,或许也不能影响结果。刘备即使因此从感情上怨恨刘封,也没有到一定要诛杀他的地步,何况他与刘备还有父子之情。所以,不助关羽显然不是像小说中描绘的刘封的“罪行”,那么刘封之死到底是缘于何事呢?其实从孟达给他的劝降信中可见一斑。
孟达的劝降信中林林总总一把字,说的不过是两个道理:一,自从阿斗为太子后,刘封已经在政治上处于十分尴尬和不利的境地;二,识时务者为俊杰,“知祸将至而留之,非智也”。孟达所言刘封的“祸”其实就是参照第一个道理的结论。当年刘备收养刘封,不是因为他长得可爱或者英勇无敌,刘备的目的是解决年近半百尚无继承人的问题。但很不巧,刘封刚被收养不久,刘备就有了亲儿子。阿斗小的时候,刘备事业未成的时候,继承人问题没有提及的必要,人们(刘备的手下)也就不闻不问,也许此时刘封的存在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刘备成为汉中王后,总要从法律意义上确定继承人,即明确地宣布谁为王太子。结果是花落阿斗家,刘备始终希望能由有血统关系的后代来继承大业。刘封的存在此时就显得多余了。但如果刘封为人懦弱,不理事务,没有战功,知趣装傻,也许人们也不会注意到他的多余存在。可事实相违,刘封太过显眼了,其战功虽称不上卓著但也“累累”吧,而且最糟糕的是性格刚烈,傲慢难制,从他逼走孟达便可见其为人之偏狭。阿斗年幼,刘备在世时,刘封也许不敢妄为,但如果刘备一旦归天,少主幼弱,臣兄蛮横,自然是“停尸不顾,束甲相争”,或许会演变成宫廷夺位、内耗不止的庙堂悲剧。这是诸葛亮预见却不愿看到的,也是刘备想到都不寒而栗的,更是有识之士用脚指头也能想出来的。所以孟达在信中几乎赤裸裸地说出:“乱祸之兴作,未曾不由废立之间也。”(祸乱的兴起,没有不是从废除和确立继承人之间产生的)
但刘备不会因此而改立刘封为继承人,因为骨肉至亲,血浓于水,这是人之常情。那么,唯一能避免悲剧发生的方法,就是多余的存在必须消失。虽然这不是刘备所希望看到的结局,但至少比起前面所讲的庙堂悲剧,除去刘封显然更符合刘备阵营的利益。所以孟达告知说:“非骨肉好离,亲亲乐患也。或有恩移爱易,亦有谗间其间。”(不是骨肉亲情喜欢离别,不是亲人愿意看到亲人遭遇祸患。有时是因为亲情转移到别人身上,喜爱换了对象。也有时时谗言诋毁离间)
刘封之亡归咎于他威胁到了后主刘禅的地位,不得不除。但是否是因为诸葛亮的劝谏,刘备才不得已逼死他的呢?刘备是尊敬诸葛亮,但没有到百依百顺的地步,不会只听一面之词就作出这种绝情的事来。其实连孟达都看得穿的事实,难道刘备看不到?刘备即位汉中王前,就把刘封从汉中派往上庸支援作战,其后又命令他继续驻守上庸,可见不是像史书说的仅仅是担心孟达攻取上庸独力难支。刘备把他从自己身边支走,显然就是不想因继承人问题在阵营内部闹出争议,只得让刘封离开汉中的是非之地,因为刘备没有狠心到当时就想把他做掉的地步。但刘备一时的心慈手软有可能造成了一个更大的问题,他给了刘封崇高的地位和权势,又让他出镇一方,这终究会成为一颗定时炸弹,爆炸时间可能定在刘备归天之时。刘封后来败退逃回成都,诸葛亮一直担忧的事情终于可以解决了,于是他劝告刘备以“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为理由,斩草除根,否则就会”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刘备知道这种事迟早要解决的,当断不断,必受其乱,一想到袁本初和刘景升两个“生动典型的反面教材”,作为乱世英雄的刘备,是绝对可以狠下一条心来制造悲剧的,因为要防止更大的悲剧出现,这就如孟达说的:“势利所加,改亲为仇,况非亲乎!”诸葛亮在其间只是起到了义务提醒的作用,事实上刘备估计早已不得不下定决心了。 其实刘封与1500多年后日本的关白丰臣秀次十分相似,太阁丰臣秀吉也是为了继承人才过继秀次为子的,后不料秀吉老来得子,视若明珠,但此时秀次作为继承人已经是确定了的事实,他都已经是明正言顺的关白了。不过,狡猾的秀吉还是想尽办法诬陷罪名逼迫悲剧的秀次自裁了。这两段史实之间的相似几乎达到了纯属巧合的地步,但这就是政治,这就是政治人物不得已而为之的承担。其实这种事在人类历史上演绎了无数遍,所以与其说是相似,不如说简直就是规律,刘封就是丧命于这种政治规律之下。他也许早就想到了,在阿斗登上太子之位时;或者已经被点醒了,在读到孟达的劝降书时。所以他最后才会说“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刘备对做出这种事十分心痛,史载他为之流涕,但他绝对不是后悔,叱咤风云的人物知道有些牺牲的必要性。让刘备落泪的就是刘封的最后一句话,刘封即使可能意识到了这种结局,但他或许因为幼稚、或许因为重感情,总之他最终还是没有选择背叛刘备,没有辜负刘备。可是刘备却始终必须对大局负责,命运让他决定牺牲刘封,所以他落泪了,他为自己不得已作出的残忍选择而落泪,为刘封做出的如此不明智而又让他欣慰的不背叛的选择而落泪。这就是悲剧,两个人的悲剧,刘封与刘备的悲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3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