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亡国之君称号有什么规律可言,其中用谥号来称呼是最多的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3 17:21:56

古代亡国之君称号有什么规律可言,其中用谥号来称呼是最多的

很多人都不了解亡国之君称号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朝代,这些朝代存在时间长短不一,但既然有开国之君,就有亡国之君,那么历朝历代亡国之君的称号都是什么呢?这些称号又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如果从夏朝开始算起,到清朝结束,除去一些割据称王的小地方政权和农民起义,正统王朝共有35个,分别是夏、商、西周、东周、秦、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南朝的宋、齐、梁、陈,北朝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辽、北宋、南宋、金、元、明、清。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朝代的亡国之君的称号都是什么,又呈现出怎样的规律。(由于部分亡国之君有争议,这里采取大家普遍认可的君主)

上图_ 宋钦宗赵桓(1100年―1156年)

一、有明确庙号的亡国之君

大多数的亡国之君是很少有庙号的,因为既然亡国了,新朝为了标榜正义、正统,不会给前朝的亡国之君上庙号,所以有庙号的仅有4人,分别是宋钦宗赵桓、金哀宗完颜守绪、元惠宗妥欢帖木儿、明思宗朱由检。这些君主的庙号都不是新的“敌对”王朝所上,而是继统的内部集团追加的。(所以谁是最后的亡国之君也就有了争议)

其中赵桓的庙号钦宗是他的弟弟、南宋的建立者赵构所上,完颜守绪的庙号哀宗是由他的继任者完颜承麟所上(完颜承麟同一天也死于乱军中)。妥欢帖木儿的庙号惠宗是他的儿子爱猷识理答腊所上(谥号顺帝则是朱元璋所上),朱由检的庙号思宗是南明朱由崧所上,后来改为毅宗,唐王朱聿键则上庙号威宗,清朝统治者在1659年上庙号怀宗,后来又取消。

上图_ 桀(?―公元前1600年),姒姓,夏后氏,名癸,一名履癸,谥号桀,史称夏桀

二、没有庙号,但有谥号的亡国之君

这一类是亡国之君中最多的,也是主流。

有夏桀、商纣(关于“纣”是不是谥号有争议)、周幽王姬宫湦、周赧王姬延、汉平帝刘衎、汉献帝刘协、魏元帝曹奂、晋愍帝司马邺、晋恭帝司马德文、宋顺帝刘准、齐和帝萧宝融、梁敬帝萧方智、北魏孝武帝元修、西魏孝静帝元善见、北周静帝宇文衍、隋恭帝杨侑、唐哀帝李柷、后汉隐帝刘承佑、后周恭帝郭宗训(柴宗训)、南宋恭帝赵显19位。

这些基本上都是取代旧朝的新王朝所上。其中谥号为“恭”的最多,有3个,恭有恭顺的意思,新朝给前任亡国的君主取这个谥号,可以说其意不言自明。

上图_ 陈后主陈叔宝(553年-604年)

三、既无庙号也无谥号的亡国之君

这一类也挺多的,又可以分为几类

1 称作“后主”

这类有5个,第一个被称作后主的是蜀汉的刘禅,其余的有北齐后主高纬(北齐名义上的亡国之君是幼主高恒)、陈后主陈叔宝、前蜀后主王衍、南唐后主李煜。

2 用生前的爵号称呼

有些亡国君主既没有谥号也没有庙号,也没法用其他名号来称呼的,于是后世就用他生前所拥有过的爵位名称来称呼。例如乌程侯孙皓(孙皓在当皇帝前被封为乌程侯)、齐王元廓(又叫拓跋廓)(元廓当皇帝前被封为齐王)。

上图_ 后唐末帝(李从珂,885年2月11日-937年1月11日),本姓王,字从珂

3 俗称“末帝”

“末帝”就是“末代皇帝”,这个词倒是非常妥帖,有这个称号的有后梁末帝朱瑱、后唐末帝李从珂

4 无法归类

这一类的有秦二世胡亥、后晋少帝石重贵(又称出帝)、帝昺赵昺、清宣统帝溥仪。

秦朝没有谥号,秦始皇嬴政认为子议父、臣议君不妥,就把谥号制度给废除了,自己称“始皇帝”,后代则称二世三世乃至万世,所以胡亥即位后就称秦二世。

上图_ 秦二世(前230年-前207年),嬴姓,名胡亥

后晋的亡国之君石重贵是高祖石敬瑭的侄子,即位后对契丹称孙不称臣,结果被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给灭了,石重贵也就成了投降契丹的亡国之君。后来被契丹迁到建州,最后死在了那里,契丹追封为晋王,没有谥号。《旧五代史》称呼石重贵为“少帝”,刘知几《史通》记载:“天子见黜者,汉魏已后,谓之少帝。”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则称“出帝”,因为石重贵离开皇帝宝座,迁出东京,被迁到边远之地。

上图_ 赵昺(1272年-1279年),南宋第九位皇帝

帝昺就是赵昺,由于南宋的灭亡时间有争议,所以亡国君主也不一样。元朝修的《宋史》是把恭帝赵显作为亡国君主的,赵昺和赵昰是作为“二王”附在本纪第四十七“灜国公”里面。

但是现在一般也把赵昰和赵昺算做南宋皇帝,所以赵昺就成了亡国君主,1279年陆秀夫抱着赵昺在崖山跳海而亡,南宋彻底覆亡。后世又把赵昺称为宋末帝、宋少帝、宋幼主。

溥仪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是真正的“末代皇帝”。由于他退位清朝灭亡后,封建帝制也寿终正寝了,中华民国成立。人们一般根据他的年号宣统称宣统帝,也有称废帝、逊帝的。1967年台湾的爱新觉罗后裔给溥仪上庙号“宪宗”和谥号“配天同运法古绍统粹文敬孚宽睿正穆体仁立孝襄皇帝”,但这是家族内定的,没有获得国民的认可。因此溥仪严格来说无庙号、谥号。

上图_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

这些就是历史上对亡国之君的称呼,涵盖了庙号、谥号、爵号、年号和其他称呼的,其中用谥号来称呼是最多的,庙号是最幸运的(庙号是相对最严格最稀有的,很多非亡国君主都没有)。其实亡国之君对这位君主自己还是所在朝代,都是极其不幸的,身死国灭,无论是庙号、谥号还是其他称号,对亡国的君主自己已经没有意义了,如果可能他们会说“愿来世不复生于帝王之家”。

参考资料:

【1】《宋书》 沈约

【2】《旧五代史》 薛居正

【3】《新五代史》 欧阳修

【4】《宋史》 脱脱

【5】《史通》 刘知几

中国历代亡国之君

北宋(赵恒),明朝(朱由检),南唐(李煜),南朝陈(陈叔宝),商朝(帝辛)。

1、赵恒

赵桓(1100年5月23日―1156年6月29日),即宋钦宗(1126年—1127年在位),宋朝第九位皇帝,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赵佶长子,宋高宗赵构异母兄,母显恭皇后王氏。在位1年零2个月。

赵桓生于元符三年(1100年),初名赵亶,封韩国公,次年六月晋爵京兆郡王,大观二年(1108年)晋爵定王,政和五年(1115年)立为太子,宣和七年(1125年),拜开封牧,不久受宋徽宗禅让登基,改元靖康。

钦宗与宋徽宗听信奸臣谗言,罢免了李纲,金兵围攻汴京,却无力抵抗。靖康之变时被金人俘虏北去。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驾崩于燕京,终年57岁,谥号恭文顺德仁孝皇帝,葬于永献陵。

2、朱由检

明思宗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字德约,明朝第十六位皇帝(1627—1644年在位),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孝纯皇后刘氏。

天启二年(1622年),封为信王。天启七年(1627年),登基即位,年号崇祯。 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厉行节俭,平反冤狱。

在位期间,朝廷党争不休,民间灾害不断,导致域内农民起义爆发,关外后金政权趁势崛起,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时,自缢于煤山,终年三十四。清军入京后,以礼改葬于明十三陵中的思陵,庙号怀宗(后取消),谥号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

南明弘光帝即位,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思宗,后改为毅宗。

3、李煜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

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开宝八年(975年),李煜兵败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开封),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追赠太师,追封吴王。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4、陈叔宝

陈后主陈叔宝(553年11月-604年11月),字元秀,小名黄奴,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陈朝也是南朝最后一位皇帝(582~589年在位),陈宣帝陈顼嫡长子,母为皇后柳敬言。

陈朝天康元年(566年),授宁远将军,迁太子中庶子、侍中。太建元年(569年),被立为皇太子。太建十四年(582年)即皇帝位。他在位期间,荒废朝政,耽于酒色,醉心诗文和音乐。

祯明三年(589年),隋军大举南下,攻破广陵、京口和都城建康,灭亡陈朝。陈叔宝被掳至长安,受封长城县公。隋文帝杨坚赐予宅邸,礼遇甚厚,他仍旧沉湎酒色,醉生梦死。

隋朝仁寿四年(604),陈叔宝病死于洛阳,终年五十二,追赠大将军,谥号炀,葬于洛阳邙山。

5、帝辛

帝辛(?-前1046年?),子姓,名受(一作受德),商朝末代君主,帝乙少子,世称“纣”、“商纣王”。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其在位时间推定为三十年(前1075年-前1046年)。

帝辛在位期间,在内营建朝歌、加重赋敛、严格周祭制度、改变用人政策、推行严刑峻法,对外屡次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

其种种举措既在统治集团内部引发矛盾,也动摇了商王朝的统治基础。牧野之战,商军被周武王所率诸侯联军击败,帝辛身死,商朝灭亡。

在传统史学叙述中,帝辛沉湎酒色、穷兵黩武、重刑厚敛、拒谏饰非,是与夏桀并称“桀纣”的典型暴君,终致众叛亲离、身死国灭,相关典故有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牝鸡司晨等。后世就此存在争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由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叔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帝辛

中国古代帝王的称号有哪些?主要代表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1. 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2. 谥号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3. 尊号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4. 年号 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具体参见《中国古代帝王称号的演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3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