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奇怪:为什么僵尸都穿着满清朝服,

历史典故 2023-07-20 22:25:52

清朝的官服从拍摄效果上比较符合僵尸的形象,因为清朝官服比较直统统的,颜色较深,加上官帽的外形,整个服饰与汉服不一样,有一种压抑、沉闷的味道,所以用于拍僵尸最合适。如果用唐朝、明朝、汉朝的服装来拍,也不是不可以,但因为汉服颜色可能较浅(如白色)、比较宽大,拍僵尸没有清官服合适,反而会有一种飘逸的仙气在里面。

汉族,这个又被称华夏民族或中华民族的古老民族,它名字“华”便是来自她美丽的肌肤——服饰。“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尚书正义》注“华夏”:“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2003年10月,中国姑娘王珊身着中国唐式服装参加国际小姐选美,并获得“最佳民族服饰奖”的殊荣(见右图)。然而,时至今日,就是创造这个服饰的民族,却成了世界上唯一挥凶约好褡宸?

“世界上有很多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民族却不多。中国56个民族中,藏族、蒙族、维族等均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唯独汉族却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19**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10元券,俗称“大团结”,票面上的各民族穿着各自的民族服装,汉族却穿着中山装。1987年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描绘了中国人口总数在百万人以上的各民族的图案,其它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服装,唯独10元券上面的汉族和1角券上面的满族,却穿着同样的服装……”

相形之下,更让炎黄子孙汗颜!

汉服在中国本土消亡了,但却在我们的邻邦——东瀛日本落地开花。日本人的古代文化几乎是全面仿照唐文化,日本在“飞鸟时期”(6世纪至710年)发生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大化改新”(635年),打开了全面向中国学习的大门,在之后约300年间,大量的“谴唐使”和东渡的僧侣、学者、工匠、技术人员,把中国的典章制度、儒道思想、、生产技术、建筑、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等大量传入日本。

日本的和服就是在引进、吸取唐代汉式服装的基础上形成的,和服在世界上也一直被称为“唐服”,虽略有更改,但和服仍然保留传统汉式服装的基本特点:上衣下裳相连、没有衣领、右衽、衣袖宽大、用衣带、不用衣扣。不过和服和标准的唐代汉服还是有些区别的,日本人的“唐服”和真正历史上的唐代汉服比较起来,稍显拘束、小气,缺乏真正的唐服那种宽容、大气、自信、傲岸的气派,这也是环境使之然:岛国之人毕竟没有唐代中国人那种宽阔的胸襟与博大的胸怀。最具反讽意味的是,终生拖着辫子,以满清忠臣自居的封建余孽辜弘铭,到东瀛,见到日本的典章制度、文物衣冠之后,竟然流着眼泪感叹:日本人才是真正的唐代中国人,日本文化才是真正的唐文化。

实际上,自从满清占据中国,日本对古典华夏的心理认同就逐渐消退,乃至变成对现实清国的鄙夷与仇视。在满清最兴盛的时代,不断有中国船到长崎,也不断有一些遇见风浪的船漂到日本的各个地方。之间常常会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当时的日本人明明知道中国汉族人对当时辫发易服很在意,但偏偏“哪壶不开提哪壶”,就要喜欢在衣服上面做文章,挑开已经渐渐平复的旧时伤疤。

原因很简单,因为日本读书人虽然对历史上的中华文化有钦慕之意,但是对现实清国的存在却相当蔑视。……所以打心眼里对满清有一种敌意,因此在记载了服色之后,他不忘记添上一句:“满清太祖皇帝自鞑靼统一华夏,帝中国而制胡服,盖是矣。”他们说,中国已经荣光失尽,因为满族人的入主中原,所以“今也,先王礼文冠裳之风悉就扫荡,辫发腥膻之俗已极沦溺。则彼土之风俗尚实之不可问也”。现在还留下不少当年日本人好奇的绘画,绘画中的清国人都是“辫发胡服”,与史书记载中的华夏衣冠和他们想象中的中华人物,已经大不相同,于是,他们特别仔细地询问,并且用画笔把他们的形象画下来,不仅是猎奇,也借了这种外观的描述,表达一种文化上的轻蔑。

日本人的逻辑很有趣,一方面他们觉得中国衣冠已经成了野蛮胡服,满心地瞧不起,一方面要证明自己衣冠是文明传统,却又还得证明自己穿的是正宗中华汉服。因为只有证明自己古代衣冠源自上古中华正宗,才能证明文明在日本而不在中国。所以,他们不断在漂流人那里寻找自我证明。一个叫做关龄修的日本人,便拿了日本保存的深衣幅巾及东坡巾,告诉中国人说,这是“我邦上古深衣之式,一以礼经为正。近世以来,或从司马温公、朱文公之说,乃是此物”。而且故意问中国人说,你们那里一定也有这样的衣服吧?中国船员仔细看过后,只好尴尬地承认,这是“大明朝秀才之服式。今满清衣冠俱以改制。前朝服式,既不敢留藏,是以我等见于演戏列朝服饰耳”。

共2页:12下一页

为什么僵尸都是清朝的?

说起僵尸多半以上都是清朝的,还得说到清朝的赶尸。赶尸的起源,民间有书记载道:相传几千年以前,苗族的祖先阿普蚩尤率带兵在黄河边与敌对阵厮杀,直至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打完仗要往后方撤退,士兵们把伤兵都抬走后,蚩尤对身边的阿普军师说:“我们不能丢下战死在这里的弟兄不管,你用点法术让这些好弟兄回归故里如何?”

阿普军师说:“好吧。你我改换一下装扮,你拿‘符节’在前面引路,我在后面督催。”于是阿普军师装扮成阿普蚩尤的模样,站在战死的弟兄们的尸首中间,在一阵默念咒语、祷告神灵后,对着那些尸体大声呼喊:“死难之弟兄们,此处非尔安身毙命之所,尔今枉死实堪悲悼。故乡父母依闾企望,娇妻幼子盼尔回乡。尔魄尔魂勿须彷徨。急急如律令,起!”原本躺在地上的尸体一下子全都站了起来。

据说在今天的湖南和四川的交界处,有着这样的一个村庄,在明朝的时候,这里的人们都姓王,于是村子的名字最初的时候也就叫做王庄。话说在明朝末年的时候,因为清兵的入侵,许多明朝的士兵在战败后逃难于此,这里的百姓们为了保护士兵的生命,因此就把村子的名字给改了,改成了一个隐月庄的名字。

一呢是为了规避清军的追捕,二呢就是希望明朝能够像隐在云背后的月亮一样,再次出来照耀整个大地。但是呢,到了乾隆年间,在全中国都盛行一种叫做文字狱的东西,许多名家氏族纷纷受到牵连,连这个小小的村庄也因为有人在背后举报官府,最终遭来横祸,死亡过半。于是这个村子也就笼罩在了冤魂的阴影里。

延续整个清朝,人们都在这里担惊受怕的活着,甚至于连这个村庄的名字都找不到了,到了清朝末年,天下大乱,宁静的村庄再一次在战火中遭受洗礼,全村人活着的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但是呢,事情就怪在了这里。话说在战乱过后,许多人都期望着一个和平的年代的时候,村子里却被阴魂笼罩,先是一个已经腐烂的只剩下骨头的尸体闯入一户人家咬了人。

之后就有一大群的僵尸出现,将村子里活着的人都变成了僵尸,他们白天隐藏在村子里的坟墓中,晚上就出来行凶,见人就咬。咬死的就死了,咬不死的就要变成僵尸,加入到僵尸的队伍中。最后,村子里边连一个活着的人都没有了,这个村子也被人们一传十十传百的变成了僵尸村!这就是湖南著名的僵尸村!

中国人以官为大,把自已本宗本族的祖先,用画像抬高成官员,也是自然。如此习惯,相互影响後,许多的先人遗像,都变成是官服打扮。我们小时候去祠堂,见到墙上一排又一排画像照片,全是官服扮像,也留下了死人、官服的联结印象。

民族感情角度:在清初,满人入关时,大肆杀戮,很多平民百姓死在他乡,於是出现了运尸人的工作,将尸体运回老家安葬。后来传说出现了四川、湘西的赶尸人,尸体会自己跳著走。反清复明一直是香港的主流思想,很多人都同情反清复明的志士,贬低满人,因此这些会跳的尸体就被安上了满人官员的样子。

解密:古代僵尸为什么都穿着满清的朝服

清朝官服从拍摄效果上比较符合僵尸的形象,清朝官服比较直统统的,颜色较深,加上官帽的外形,有一种压抑、沉闷的味道,所以用于拍僵尸最合适。如果用唐、明、汉朝的服装来拍,颜色较浅、宽大,会有一种飘逸的仙气在里面!末世王朝,自有鬼气。

僵尸为什么都穿清朝官服?

相信僵尸片大家都很熟悉了吧,特别是80后,应该都看过僵尸片。僵尸片在中国影视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特别是八十年代,林正英主演的僵尸片最为火爆。林正英主演的僵尸片一般都结合了中国古代传统遗传下来风水规矩,什么原因会导致尸变、僵尸一般都是什么时候出来、又有哪些可以降服僵尸,还有就是著名的赶尸人所学的茅山术士。

其实喜欢看僵尸片的朋友应该会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饰演的僵尸片都是僵尸穿着清朝服装呢?难道僵尸在清朝真的出现过?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为什么电影里的僵尸不是身穿唐、宋、元、明……的衣服呢。统一都是清朝服装的僵尸到底有哪些原因?下面就随我一探究竟。

清朝官服最像“寿衣”参加过葬礼的朋友应该都见过现今的寿衣,中国的估计迷信思想很重,不过这都是祖辈历代传承下来的,在说法上也有一定的道理,毕竟都是为了离去的亲人以求在阴曹地府过得更好,能更早投胎重新做人。这种做法虽然不科学,但对离去的亲人本着报的意愿是好的,所以就一直流传至今。

现如今,大城市地面紧缺,有亲人离世后火葬也很流行,在如今社会发展下,对于这些风俗稍加改变,但是流程还是要走的。但在农村,葬礼风俗还是很被看重的。小孩要在葬礼当天要避开、人离去后生前的物品也要随之带去,就是烧掉、还有头七等等很多说法。其实对这方面接触多的人都见过寿衣,其实寿衣就是从清朝的官服演变过来的。

中国葬礼的规矩和风俗其实很早就有了,只不过在清朝时得到完善。古代都是封建王朝统治,能当官就能享受荣华富贵,光宗耀祖。平民百姓的生活都很艰苦。因此在亲人离世后,后人为了亲人到另一个世界后不再遭受苦难,过上荣华富贵的日子,就将寿衣做成了和官服很相似的模样,此外身上还佩戴很多金银首饰,以表示来生能荣华富贵。这也就是僵尸都身穿清朝官服的一大原因。

僵尸的由来也是从清朝开始盛行的在清朝之前,其实并没有僵尸这一说法,只不过那时人们更相信这世界上有妖魔鬼怪,这就演化了很多宗教信仰,从而来拜奉神仙或上帝以求得到庇护。当时的古人的文化就是掺杂着迷信的说法,僵尸的形成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形成的,僵尸的形成也要“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在林正英僵尸片中经常能看到,在天黑风高的圆月之夜僵尸就会出坟墓里出来,祸害百姓。

僵尸的形成和这个人死去后埋葬的位置以及死亡时间和埋葬时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仅如此,僵尸也不是一两天就能形成的,他们都经历了长时间的进化,甚至几百年的时间,随着特点时间特点的遭遇就会发生尸变,所以僵尸这个物种是非常罕见的。其实从现在科学角度来看,所谓的僵尸就是因为一些特点的原因导致人死后尸体不会腐烂,时间长了成了干尸。

从近年来考古专家的发现来看,清朝棺木里的骨骸身着服装一般都是现今我们看到影视中僵尸穿的服饰很相同。由此可以看出世人为了表达封建迷信和影视效果,将僵尸的形象全部用作清朝官员服装还是很正常的。在古代清朝有这一样这种说法,就是尸体在经历五百年还不腐化就会尸变成僵尸,再加上如今寿衣的样式和清朝官服十分相似,这么看来,僵尸的说法是从清朝传下来的了。影视中的僵尸穿清朝官服也就很正常了。

清朝官服不同于其他朝代官服清朝官服颜色相对于其他朝代的官服更加的重。颜色主要是深蓝色和黑色组成,给你一种恐怖和压抑的感觉。也正是林正英主演僵尸片全部都选的是清朝官服,这就给人们留下了僵尸都是穿着清朝官服的印象。

不过在林正英选僵尸所穿的衣服时也考虑到了影视效果,清朝官服最适合拍演僵尸,搭配音乐和黑天墓地,确实能达到恐怖的效果。特别是相传神秘恐怖的“茅山术士”,也俗称是赶尸人,僵尸一排排统一清一色清朝官服,更给人以一种恐惧之感。这也照应了僵尸是从清朝开始流传的说法。

结语其实中国之所以有这么多迷信传言,主要还是因为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封建王朝统治者下,人们不了解科学,所以很多事物就有很多传言说法,大多都是因为人们对鬼神的信服。不管怎么样,其实人们的初衷也都是对美好意愿的表达,只不过随着时间被慢慢的虚化了。在如今科学发达的时代,我们应该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与此同时也要遵循相关的传言说法,这也是对我们祖辈的敬畏和文化传承。

趣谈僵尸的来历,为什么僵尸都穿着满清朝服?

在民间故事中,僵尸无魂无魄,不死不朽,游离于三界之外。僵尸,更是可以达到了长生不死的地步。只要不出现意外,僵尸的寿命基本上是无限的!更为奇特的是,僵尸喜欢饮人血,并且被咬的人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为新的僵尸!

其实并不是只有清朝才有僵尸的传说,而是跟大家看到的有关电视剧的拍摄有关。清朝的官服从拍摄效果上比较符合僵尸的形象。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事实上,传说中虽然有四大僵尸始祖,却并非都是吸血僵尸!四大僵尸始祖中,只有将臣是吸血僵尸,因此,我们嘴里说的僵尸都是将臣的后代。将臣是犼的躯体变化所成,无魂无魄,因此,将臣的后代均没有魂魄,并且继承将臣的吸血特性。

清朝的官服从拍摄效果上比较符合僵尸的形象,因为清朝官服比较直统统的,颜色较深,加上官帽的外形,整个服饰与汉服不一样,有一种压抑、沉闷的味道,所以用于拍僵尸最合适。如果用唐朝、明朝、汉朝的服装来拍,也不是不可以,但因为汉服颜色可能较浅(如白色)、比较宽大,拍僵尸没有清官服合适,反而会有一种飘逸的仙气在里面。

汉族,这个又被称华夏民族或中华民族的古老民族,它名字“华”便是来自她美丽的肌肤——服饰。“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尚书正义》注“华夏”:“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2003年10月,中国姑娘王珊身着中国唐式服装参加国际小姐选美,并获得“最佳民族服饰奖”的殊荣(见右图)。然而,时至今日,就是创造这个服饰的民族。

“世界上有很多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民族却不多。中国56 个民族中,藏族、蒙族、维族等均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唯独汉族却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19**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10元券,俗称“大团结”,票面上的各民族穿着各自的民族服装,汉族却穿着中山装。1987年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描绘了中国人口总数在百万人以上的各民族的图案,其它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服装,唯独10 元券上面的汉族和1角券上面的满族,却穿着同样的服装……”

图片来源于网络

汉服在中国本土消亡了,但却在我们的邻邦——东瀛日本落地开花。日本人的古代文化几乎是全面仿照唐文化,日本在“飞鸟时期”(6世纪至710年)发生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 “大化改新”(635年),打开了全面向中国学习的大门,在之后约300年间,大量的“谴唐使”和东渡的僧侣、学者、工匠、技术人员,把中国的典章制度、儒道思想、、生产技术、建筑、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等大量传入日本。日本的和服就是在引进、吸取唐代汉式服装的基础上形成的,和服在世界上也一直被称为“唐服”,虽略有更改,但和服仍然保留传统汉式服装的基本特点:上衣下裳相连、没有衣领、右衽、衣袖宽大、用衣带、不用衣扣。

不过和服和标准的唐代汉服还是有些区别的,日本人的“唐服”和真正历史上的唐代汉服比较起来,稍显拘束、小气,缺乏真正的唐服那种宽容、大气、自信、傲岸的气派,这也是环境使之然:岛国之人毕竟没有唐代中国人那种宽阔的胸襟与博大的胸怀。最具反讽意味的是,终生拖着辫子,以满清忠臣自居的封建余孽辜弘铭,到东瀛,见到日本的典章制度、文物衣冠之后,竟然流着眼泪感叹:日本人才是真正的唐代中国人,日本文化才是真正的唐文化。

实际上,自从满清占据中国,日本对古典华夏的心理认同就逐渐消退,乃至变成对现实清国的鄙夷与仇视。在满清最兴盛的时代,不断有中国船到长崎,也不断有一些遇见风浪的船漂到日本的各个地方。之间常常会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当时的日本人明明知道中国汉族人对当时辫发易服很在意,但偏偏“哪壶不开提哪壶”,就要喜欢在衣服上面做文章,挑开已经渐渐平复的旧时伤疤。

原因很简单,因为日本读书人虽然对历史上的中华文化有钦慕之意,但是对现实清国的存在却相当蔑视。……所以打心眼里对满清有一种敌意,因此在记载了服色之后,他不忘记添上一句:“满清太祖皇帝自鞑靼统一华夏,帝中国而制胡服,盖是矣。”他们说,中国已经荣光失尽,因为满族人的入主中原,所以“今也,先王礼文冠裳之风悉就扫荡,辫发腥膻之俗已极沦溺。则彼土之风俗尚实之不可问也”。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现在还留下不少当年日本人好奇的绘画,绘画中的清国人都是“辫发胡服”,与史书记载中的华夏衣冠和他们想象中的中华人物,已经大不相同,于是,他们特别仔细地询问,并且用画笔把他们的形象画下来,不仅是猎奇,也借了这种外观的描述,表达一种文化上的轻蔑。

日本人的逻辑很有趣,一方面他们觉得中国衣冠已经成了野蛮胡服,满心地瞧不起,一方面要证明自己衣冠是文明传统,却又还得证明自己穿的是正宗中华汉服。因为只有证明自己古代衣冠源自上古中华正宗,才能证明文明在日本而不在中国。所以,他们不断在漂流人那里寻找自我证明。一个叫做关龄修的日本人,便拿了日本保存的深衣幅巾及东坡巾,告诉中国人说,这是“我邦上古深衣之式,一以礼经为正。

近世以来,或从司马温公、朱文公之说,乃是此物”。而且故意问中国人说,你们那里一定也有这样的衣服吧?中国船员仔细看过后,只好尴尬地承认,这是“大明朝秀才之服式。今满清衣冠俱以改制。前朝服式,既不敢留藏,是以我等见于演戏列朝服饰耳”。

不仅是服色,在日本人看来,音乐也一样有正、闰之分。他们追问中国船员,你们听过朝廷的乐曲吗?好面子的船员回答说,“细乐即唐时乐曲,但孔子祭即古乐”。但是,日本人根本不相信,他们觉得,既然中国现在被满清统治,而满清就是蛮夷,蛮夷奉行的文化,就一定不再是正宗的汉文化,音乐也一定是胡人乐曲。所以本田四明就追问,满清的庙堂音乐究竟与古先王之乐有什么差异?尽管汉族船员一直坚持说“此刻祭祀与文王一般”,并引朱熹作证,说朱熹是宋朝大儒,四书的注释都是他写的,清国是尊朱熹的,所以朝廷的乐曲也一定是文王之乐。但是,这个叫本田四明的日本人却反唇相讥地说:“不待足下之教。四书集注,不佞初读之,疑礼学非孔子之意。

已而广涉诸家,未尝知有谓古之乐犹存焉者矣。盖贵邦今上,由贲(坟)典以新制清乐邪?”尽管中国船员仍然坚持“今清亦读孔孟之书,达周公之礼,新制未之有也”,但是,本田四明还是直截了当地说:“贵帮之俗,剃头发,衣冠异古,此何得谓周公之礼?而新制未有之。足下之言,似有径庭,如何?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这种看上去义正辞严的话面前,中国船员只好以退为进,勉强遮掩应答说:“仆粗以见识,自幼出外为商,其诗书礼乐无识矣,恕罪恕罪。”(葛兆光《渐行渐远——清代中叶朝鲜、日本与中国的陌生感》原载《书城》2004年第9期)

除日本的和服,朝鲜、越南、流球(即今之日本冲绳)的民族服饰也受到汉服的影响。朝鲜、越南立国上千年来,在文化上,一直把中国当成效法的模式,文化、典籍、服饰、发式都和中国相似。(朝鲜、越南上千年来,一直是中国的藩属国。其中,朝鲜古称箕子朝鲜、卫满朝鲜,汉武帝元封二年,定为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唐高宗总章元年,置安东都护府,治地平壤。越南古称交趾,秦始皇始设象郡,汉武帝元鼎五年,定为日南、九真、交趾三郡,汉末改称交洲,唐初始称安南,置安南都护府,治地河内;自秦至五代,一直是中国直属郡县,公元968年,丁部领建立丁朝,开始成为独立的封建王朝,自称“大瞿越国”。)

在服饰上,尤其是宫廷礼服,国王、大臣的朝服,几乎就是中国汉族王朝宫廷礼服,皇帝、大臣朝服的翻版,试以朝鲜末代国王李朝高宗以及越南末代国王保大所着之弁冠、兖服来看,与明朝宗藩服饰如出一辙,不过比之明朝皇帝,其造型显得小一号而已,因为朝鲜、越南是中国的藩属国,在衣冠服制的使用上,有一定礼数,不能超过宗主国。以汉族帝王的正式礼服——冕旒兖服为例,明代皇帝的冕旒是十二旒的,朝鲜、越南是六旒的。朝鲜的民族服饰至今还在延续,越南的民族服饰持续到法国殖民者入侵之前,今尚有残留。

清王朝统治中国之后,日本、朝鲜、越南与中国的文化联系逐渐减少,心理隔阂逐步增加。尤其是朝鲜,表面上,迫于清廷的威势,按期前来“朝贡”;实际上,对清廷充满怨气,背地里把清廷称为“虏朝”,把满清皇帝称为“胡皇”,并坚持使用明王朝的崇祯纪年,一直延续到崇祯二百六十五年。朝鲜人认为,满清统治中国,“华夏已亡”,是以自己以“小中华”自居。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可笑的,是中国人自己,上千年汉唐衣冠丧失殆尽,穿个旗人的马褂,却叫“唐装”。至于“旗装”,可以望文生义,也就是旗人妇女的袍服,虽然今天的“旗装”和清代旗人女子的旗装比较起来略有变化,但仍然保持其基本特点:立领、紧身、衣袖窄小,用衣扣。真正见到 *** 发明、创造的宽衣大袖是却称为“和服”,而和 *** 的传统服装没有血缘联系的马褂、旗装,反登堂入室,鸠占鹊巢,成为中国的“国服”,甚至也获得了洋人的鼓噪、吹捧。面对这种历史的捉弄,实在令人苦涩不堪!又痛心无比!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35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