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太子朱标对朱元璋滥杀功臣多次提出疑问,“聪明”的朱元璋立马让他哑口无言。他命人找来一根长满尖刺的棒棒,让朱标去拿。
上面那么多刺,刺会扎手,朱标又不傻,怎么会去拿呢?朱元璋说你不敢拿,这就对了,若是把这些刺像剃胡子那样剃得干干净净,相信你就能拿了。
你这个傻叉,现在明白了吧?你以为老子喜欢杀人啊,老子只是想替你剃掉棒棒上的刺,好让你龟儿子将来能够安坐天下。
中国有句古话,公卿自有公卿禄,儿孙自有儿孙福,做长辈的别为后辈操心,操也白操。朱元璋操心太过,以至于根本没有想到另一种后果——当太子朱标不幸病死,朱元璋把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年少不谙世事的朱允炆急于削藩,惹怒了朱元璋最能干的儿子朱棣起兵造反时,连个能够带兵平叛的合格大将都找不到了。
平叛大任,就这样落到了65岁老将耿炳文身上。
老是老了点,但耿炳文此人,却非等闲之辈,作为开过大将的他,名气虽然不如徐达、常遇春、胡大海、蓝玉等人,但打仗的本事也是杠杠的,战功也是赫赫的,曾用七千孤军挡住张士诚的十万大军,相持一个多月,后来还在追击过程中干掉对方五千多人,从此威名远扬,深得朱元璋重用。之后历次大战,老耿都是重要人物,攻取中原、平定山西河北、击败元朝大将乃儿不花、南征云南,哪里有少不了他,立了大把战功,也得到朱元璋重赏,还封他为长兴侯。
02
在当时无将可用的情况下,朱允炆委耿炳文以重任,也不算糊涂。然而,耿炳文虽然打仗厉害,却有一个一辈子也未能克服的短板,那就是长于防守而不擅长进攻,因此,当他被任命为北伐主帅,率领13万大军(号称30万)北上讨伐朱棣,刚进入河北真定(今正定)就挨了朱棣迎头一闷棍,驻在雄县的九千多前锋被朱棣全歼,还把鄚州(位于今河北任丘)也丢了。
紧接着,耿炳文又上了朱棣一当,更是雪上加霜——狡猾的朱棣故意把被俘的张宝(耿炳文手下大将)放回,让表示愿意投降的张宝告诉耿炳文,他燕王的军队即将攻打真定,张宝回去一报告,耿炳文丝毫不觉有诈,当时他的军队分别驻扎在滹沱河南北两岸,为保真定,慌忙将南岸部队调往北岸,上当受骗的耿炳文军队,刚开始渡河就遭到朱棣的奇袭,顿时大乱,死伤无数,“炳文军不得成列,败入城。争门,门塞,蹈藉死者不可数计”。
撤回真定城后,耿炳文善于防守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朱棣猛攻三天,真定城坚如磐石,毫发无损。朱棣哀叹一声:“咱们打不过这个老家伙,时间一长,还会影响咱们的士气,还是撤吧。”领军撤回北京。
虽然此战损失了三万人,但能打的还剩十万,用好了也是一支劲旅,若与耿炳文善于防守的长处“强强联手”,固守是没有问题的,想当初司马懿干不过诸葛亮,玩的就是坚守不出的战术,结果诸葛亮拿他毫无办法,还把他自己给熬死了。
然而,在南京看来,耿炳文的一时失利成了他无能的标志,如此无能的统帅必须立即撤换。
换谁呢?太常卿黄子澄推荐了曹国公李景隆,朱允炆任命他为大将军,让他即刻前来取代耿炳文。
实际上,在讨论接替人选时,兵部左侍郎齐泰是很不看好李景隆的,理由是这人能文不能武,“断不可用”,但他的反对无效,黄子澄的意见占了上风,建文帝站在了黄子澄一边。
更多>>(接下文评论)
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公元127年,汉武帝采取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削弱藩王势力。
汉初,汉高祖为了巩固自己皇权,实行分封制,大肆封王,目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江山,江山巩固之后,吕雉开始铲除异性王,等到了文景之治的时候,藩王的势力已经开始大了起来,慢慢不听中央的话,与中央抗衡,于是御史大夫晁错上书削藩,汉景帝采取了晁错的建议,第二年下令削藩,可是以吴王为首的七个刘姓诸侯,拒绝削藩,于是起兵反抗,打着清君侧的口号,直指长安。
无奈之下,汉景帝派周亚夫为将军,平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被平定后,暂时削弱了藩王的势力,但是却不能清除根源。
所以继位汉武帝刘彻,深感藩王割据的隐患,所以实行推恩令,削弱藩王实力,简单来说,你必须把你的土地平均分给自己的儿子,然后你儿子也必须要平分土地给你孙子,这样藩王的势力得不得统一,就达到了削弱的目的,那么汉武帝为什么能成功呢?
首先一个原因就是七国之乱之后,藩王的实力本身就不强,没办法和中央进行抵抗,敢怒不敢言,虽然推恩令是慢性死亡,但是好歹权利还掌握在自己的血脉手中,不至于消亡的那么快。
另一个原因就是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基础,君权神授的思想开始建立,所以诸侯王潜意识里,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必须听皇帝的。
建文帝削藩失败的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建文帝立足未稳,刚刚继位,就开始削藩,遭到了藩王的反对。
其次朱元璋当时封王的原因就是希望群王能守护京城,永保大明江山。削藩实际上削弱了自己的势力,以至于最后燕王朱棣能长驱直入,兵临城下,最后失去了皇位。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建文帝生性儒雅,等他当皇帝的时候,身边几乎都是文臣,早已没了当年朱元璋的气魄,倡导以儒治国。
古代的藩王对于皇室来讲就是一柄双刃剑,用得好可以保卫皇室,不好的话就会对皇室造成极大的威胁,所以古代的帝王们总是考虑削藩,但是历代的帝王中,就建文帝削藩失败,最后还因此被朱棣取而代之。原因就是建文帝削藩太急切了,最后导致失败。
朱棣造反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建文帝削藩太猛了,在他之前朱棣对付了好几个藩王,这些藩王被建文帝击败之后要么被杀,要么被囚禁。朱棣也是当时势力最大的藩王之一,他知道,一旦等到建文帝找上门来,自己终究会是死路一条。现在造反也是死,等他削藩也是死,不如造反,搏一搏,结果造反成功了。
可以看出,朱棣造反就是因为建文帝逼迫得太紧了,而且这时的建文帝才刚登上帝位没有多久,可以说是自己的内部还没有稳定下来就急着去削藩,遇到这种强大的藩王自然会有很大的阻碍。让他没想到的就是阻碍实在是太强了,并且没有任何其他的人前来帮助自己,就算是朱元璋的托孤大臣都没有帮助建文帝,所以建文帝最后削藩失败。
朱棣上台之后,虽然他之前是藩王,他是因为削藩而造反,最后登上皇位的,但是他也知道削藩是必须要进行的。
朱棣最后削藩是非常的顺利,原因有几个,因为当时几个比较强大的藩王除了朱棣之外,早就被建文帝收拾了,留下来的都是一些势力小或者被朱棣囚禁的藩王,这样对方自然不敢造反。还有就是朱棣的手法要比建文帝温和很多,这也让剩下的藩王能够接受,甚至还认为朱棣上台要比建文帝好一些。
建文帝削藩失败,汉景帝和康熙成功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社会环境的不同,社会条件不一样,另一方面,在于军事行动上,建文帝等人犯了错误导致战争的失败,最终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
汉景帝时期平定八王之乱并不能够算是完全的削藩,而且汉朝的削藩也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在汉文帝的时候就已经制定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政策,在当时就已经把一个齐国给分为六个国家,说明从汉文帝那个时候就已经认识到,分封的藩王对中央集权的影响,已经开始着手打击藩王。
后来的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继续削藩,不仅仅如此,配套的还有阿党附益法,有一系列的措施去削弱藩国的事例,包括他的势力范围和财政大权都收归中央。能够这样肆无忌惮,肆无忌惮的进行削藩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兵权还是由中央集权所掌握。
明朝建文帝那个时候社会条件是不一样的,明朝的边患问题一直很严重,所以,朱元璋才分封自己的九个儿子去九边,就是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进攻。这样就把军队大部分的集结在了藩王手中,尤其是燕王朱棣和宁王等人,都是手握重兵之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建文帝进行削藩的政策过于的激进,直接彼此湘王一家全家自杀,引起了其他藩王唇亡齿寒的感觉,抵抗非常激烈,在经过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后,朱棣最终取得了胜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34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