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解缙狂草墨迹《自书诗卷》(带释文)

话历史 2023-07-20 21:37:45

解缙,明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解缙为明初书法名家,暨精于小楷,又擅长行草,用笔精妙,出人意表。解缙喜欢写狂草,其草书开晚明狂草先河。明何乔远《名山藏》曰:缙学书得法于危素周伯琦。其书傲让相缀,神气自倍。足见解缙书法的成就。

解缙之历史评价:

朱元璋:“缙以冗散自恣耶。”

朱棣:“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

明仁宗朱高炽:“言缙狂,观所论列,皆有定见,不狂也!”

杨士奇:“平生重义轻利,遇人忧患疾苦,辄隐于心,尽意为之。笃于旧故及名贤世家后裔,而襟宇阔略,不屑细故,表里洞达,绝无崖岸,虽野夫稚子,皆乐亲之。故求文与书者日辏辐。独不畏强御。承运库(内)官张兴,恃宠而横,尝笞击人于左顺门下。公过之,叱曰‘御座在此,尔敢犯礼法乎!’“

罗洪先:观其应制寓讽,封事犯颜,有郑公之正;乳儿朝贵,敝屣爵位,沅湘之奇;忤权蹈危,投荒厉节,有太白之迈;保储望身,徙家戍边,有柬之之烈。是果积累得之否乎!及时未优于圣域,亦当不失为豪杰。......呜呼,非日月之明哉!公亦有言:"宁为有瑕玉,莫作无瑕石。"

《明通鉴》:“缙以迎附骤贵,才高勇于任事,然好臧否,无顾忌。”“缙以不谨持恭而卒以不密取祸。”

《明史》:“才高,任事直前,表里洞达。 ”

焦竑:“解缙之才,有类东方朔,然远见卓识,朔不及也。”

邹元标:“义节千秋壮,文章百代尊。”

钱谦益: “才名煊赫,倾动海内。”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缙才气放逸,下笔不能自休,当时有才子之目。迄今委巷流传,其少年夙慧诸事,率多鄙诞不经。”

解缙:明朝三大才子之一,但为何惨死狱中?

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仅仅用时十六个月时间一部流传后世的大百科全书《永乐大典》编纂完成,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永乐大典》汇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典籍,除了著名的经史子集,还有哲学、文学、 历史 、地理、宗教、医卜等各类著作,包罗万象,是中国 历史 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它比著名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成书年代早了 300 多年。

提到《永乐大典》,就不能不说它的主要编撰者,大明的大才子解缙,江西吉安府(今江西吉安市)人,生于洪武二年(1369年)。

明史》记载:缙幼颖敏,洪武二十一年举进士。授中书庶吉士,甚见爱重,常侍帝前。

初露锋芒,便得洪武皇帝赏识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解缙一举考中进士。然而考试期间,天空出现一颗大流星,术士们认为是国家昌盛的好兆头,将会有大贤才辅助他。

解缙因此平步青云,官越来越大。而且深得朱元璋赏识,多次对解缙说, “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 ,在名分上,朱元璋与解缙是君臣关系;在情分上,就是父子关系。如果朱元璋有什么错漏,解缙应该全部指出,后来解缙上书《太平十策》,朱元璋看后对他的才华大加赞赏。

因此在后来,朱元璋诛杀无数功臣时,解缙多次上书,大胆进言,直陈肺腑,特别是在胡惟庸一案中,仍旧以天下苍生为已任,以谏臣自居,上书朱元璋,针砭时弊。朱元璋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接受批评。

隐忍七年,丛登 历史 舞台,完成传世之作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告诉解缙,大凡高才,都是大器晚成你锋芒过露,派你去地方历练一下吧。

解缙被贬深知被贬的原因,赋闲在家的七年中似乎变了一个人,处事变得非常圆滑,凭借自己的能力想再次登上政治中心,机会再次降临到他的头上。朱元璋死后他的孙子朱允炆继位,他抓住这个机会接连上书,不断引起建文帝的注意,解缙返京,在翰林院任职。

随着“靖难之役”的爆发,作为大知识分子,解缙洞察到,先允炆必败,但他一张口就陈说大义,言辞慷慨激昂,然而京城还没被攻破,解缙忙忙收拾包袱,连夜出逃,投靠朱棣。

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继位后,朱棣重用解缙,命他主持编撰《永乐大典》,永乐二年十一月完成。

文学巨匠,参与储位之争,被囚禁诏狱

国内局势刚刚稳定,以朱高炽和朱高煦为首,朝廷内部就开始争夺继承权的大战。解缙深受长幼观念影响,全力支持朱高炽。

为了确定继承人,朱棣找解缙谈话。朱棣问“谁更适合继承他的皇位”,解缙回答是朱高炽,虽然朱高炽身体不好,但是立嫡立长,所以朱高炽是名正言顺的太子,何况您还有一个好太孙,所以无论如何,绝不能立次子。

汉王朱高煦为了抢回继承权,大肆发展私人势力,并且做出一些不符合身份的举动。解缙发觉后,立刻向朱棣打小报告。紧接着,朱高煦一党进谗言中伤解缙,说他僭越,干涉皇族内政。更令朱棣恼火的是,解缙公然反对出兵安南(今越南)。朱棣的理想是做一位开疆拓土的千古一帝,解缙竟然阻碍。朱棣一怒之下,贬解缙到广西。

四年后,永乐九年(1411年),朱棣领军出征蒙古,启用解缙到化州征收军饷。任务完成后,他又使出了他的看家本领,打通层层人事关系后,解缙有了一次进京汇报工作的机会。此时朱棣出征未归,于是解缙私下去见了太子朱高炽一面。

朱高煦一党抓住这个把柄,再次中伤解缙,说他“ 伺上出,私现太子,径归,无人臣礼” 。因此解缙被打入大牢,并且一关就是四年。然而这次他再次迎来了一次人生转折的机会,朱棣大赦天下,锦衣卫纪纲向朱棣汇报囚犯的名字,看到解缙的名字,惊讶的说道: “缙犹在耶” 。但是就是这句话硬生生地将他害死了。

纪纲听到朱棣说完这句话就没有后话了,联系当时的情景,朱棣想问,解缙还活着吗?可惜纪纲的理解是“解缙怎么还活着”,于是纪纲回到大牢,拖出解缙,活活将他冻死在大雪里之中。

解缙自幼聪明过人,很多部著作流传于世著有《解学士集》、《天潢玉牒》等;书法有《自书诗卷》《书唐人诗》《宋赵恒殿试佚事》等,擅长狂草,他与万历年间的徐渭、杨慎一起被称为明朝三大才子。

解缙嘲记纲的收获是什么

《解缙嘲纪纲/中国古代名士故事》将会收获以下故事:
涵盖了大家所熟悉的民俗故事、神话故事、节日故事、名胜传说与古代名医、贤哲、智通、帝王、科学家、诗书故事等。《解缙嘲纪纲/中国古代名士故事》以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插画呈现了“解缙嘲纪纲”的故事。
解缙(1369年-1415年),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明朝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进士,官至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参预机务。解缙以才高好直言为人所忌,屡遭贬黜,终以“无人臣礼”下狱,永乐十三年(1415年)冬被埋入雪堆冻死,卒年四十七,成化元年(1465年)赠朝议大夫,谥文毅。 解缙自幼颖悟绝人,其文雅劲奇古,诗豪宕丰赡,书小楷精绝,行、草皆佳,尤善狂草,与徐渭、杨慎一起被称为明朝三大才子,着有《解学士集》、《天潢玉牒》等;总裁《太祖实录》、《古今列女传》;主持编纂《永乐大典》;墨迹有《自书诗卷》、《书唐人诗》、《宋赵恒殿试佚事》等。
纪纲是明成祖朝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山东临邑人,在燕王朱棣起兵北征时加盟队伍,因善于察言观色办事机灵而深受朱棣喜爱。纪纲好色,看上一个女道士,非要买回家做妾,不想正在运作时,却被都督薛禄抢先娶走,纪纲火大了,等在宫里遇到薛禄,也不管时间场合,抬手照着他脑袋就打,打得薛禄那叫一个惨,史载“挝其首,脑裂几死”,自此下雨天出门必须打伞,不然大脑进水。纪纲事先嘱咐亲信镇抚庞瑛,小庞啊,射箭时我会故意射偏,但你要折断柳枝,做出我射中了的样子,大声喝彩击鼓庆贺,我要看看这些王公大臣们作何表现。以上供参考。

明朝大学士解晋有什么贡献等?

应该为解缙,当然也有你的那个写法。一生业绩最足称道的,就是主持撰修《永乐大典》。
解缙为明初书法名家,既精于小楷,又擅长行草,用笔精妙,出人意表。解缙喜欢写狂草,其草书开晚明狂草先河
解缙的著作有《白云稿》、《东山集》、《太平奏疏》等。现在留存下来的有《解文毅公集》十六卷及《春雨杂述》一卷、《古今烈女传》三卷。

古代文武名将介绍

明朝内阁首辅、著名学者——解缙

解缙(1369-1415),明朝内阁首辅、著名学者。字大绅,缙绅,号春雨、喜易,谥文毅,汉族,江西吉水人,解纶之弟。洪武十二年进士。与杨慎、徐渭并称“明代三大解缙彩图才子(也有人称他“大明第一才子)、对联大师、《永乐大典》总纂修。

洪武二年十一月初七日(1369年12月6日) 解缙出生在吉水鉴湖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祖父解子元,元至正五年(1345)进士,授安福州判宫,迁太史院校书郎,除承务部、东莞县尹,在元末战乱中死于乱兵;父亲解开,二魁胃监,五知贡举,以父死节赠官参知政事不拜,明初授以官又不受,一心从事著述、办学,培养人才;母亲高妙莹,不但贤良淑慧,而且通书史、善小楷、晓音律。解缙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传说他自幼颖敏绝伦,有“神童之称。其母画地为字,于腿盖中教之,一见不忘。5岁时,父教之书,应口成诵;7岁能述文,赋诗有老成语;10岁,日数诵千言,终身不忘;12岁,尽读《四书》、《五经》,贯穿其义理。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参加江西乡试,名列榜首(解元);次年,会试第七,廷试与兄纶、妹夫黄金华同登进士第。选为庶吉士,读中秘书。解缙有治国安邦之才。初入仕时,深受朱元璋宠爱,常侍奉左右。一日,太祖在大庖西室对缙说:“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日上万言书,剖切陈词。他建议:政令要稳定,刑罚要简省,要整理经史,制定礼乐,表彰贤士,崇祀先哲,禁绝娼优,易置寺阉,薄赋敛,减德役,焚经咒,绝鬼巫,裁冗员,节流开源,以苏民困。他又指出朝廷用人当择贤者,授职当最德才;应改革时弊,鼓励农耕,实施授田均田之法,兼行常平义仓之举,免去苛捐杂税,使民休养生息;要尚武以固边防,崇文以延人才;治罪不株连妻子,捶楚不加于属官。奏疏呈上,太祖连连称赞解缙有安邦济世之奇才,治国平天下之大略。不久,缙又献《太平十策》,再次陈述自己的政治见解,亦得太祖赞许。洪武二十一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建文四年十一月至永乐五年二月任内阁首辅(1402年-1407年)。

明成祖时,解缙与黄淮、杨士奇等人入直文渊阁,进翰林学士,参与机务,奉诏主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1407)告成,晋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一时诏令制作,皆出其手。因立太子事,为汉王高煦所恶谗,永乐五年(1407)以“洩禁中语,“廷试读卷不公,贬为广西布政使司参议,又为李至刚所构陷,改贬交趾。解缙之所以被贬广西,有这样的说法;明成祖有三个儿子,都是皇后所生,但立谁为太子,一直定不下来。次子高煦,为人专横,因打仗有功,暗中运动争立为太子。成祖宠爱高煦,征求解缙的意见,解缙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成祖默然不语。解缙又加一句“好圣孙!成祖若有所悟。原来皇长子高炽之子深得成祖喜爱。事隔不久,成祖出示一张虎彪图,命廷臣应制作诗。解缙见图,立即写了一首呈上。诗写道:“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成祖见诗,知解缙借端讽谏,心中感悟,群臣也主张立皇长子高炽为太子,此事终于定了下来。太子虽立,仍不为成祖所喜。解缙进谏说:“这样做会引起争端,不好。成祖不悦,认为他是有意离间,加以高煦挑拨,成祖一怒之下,便将解缙贬到广西。

永乐八年(1410年)他奔赴京城,私下谒见太子。事被高煦发觉,说他私觐东宫,必有隐谋。明成祖非常生气,以“无人臣礼罪下诏狱,下狱五年。永乐十三年(1415)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上囚籍,帝见到解缙姓名问:“缙犹在耶?稍露怜惜之意。朱高煦得知此事,害怕成祖重新起用解缙,于是买通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密令用酒将其灌醉,而后拖到积雪中活活冻死。时为永乐十三年冬,年仅四十七岁。

解缙妻子宗族徙辽东。仁宗即位后诏归其妻子宗族。后谥文毅。宪宗成化元年(1465年)复其官赠朝议大夫。

解缙善书法,尤善狂草,墨迹有《自书诗卷》、《书唐人诗》,明吴宽《匏翁家藏集》称:“永乐时,人多能书,当以学士解公为首,下笔圆滑纯熟。著有《文毅集》。

杨六郎——杨延昭

杨延昭(958—1014),本名延朗,后改名杨延昭,亦称杨六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抗辽大将杨继业的长子,辽国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主镇幽燕北方,是他们的克星,辽国人就把他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将星)下凡,故称之为杨六郎。他自幼随杨业征战,雍熙三年北伐,杨业率军攻应、朔等州,延昭为先锋,时年二十九岁,战朔州城下,流矢穿臂,战斗愈勇,终于攻下朔州。其父死,便担负起河北延边的抗辽重任。雍熙北伐之后,延昭在景州(今河北景县)、保州(今河北安新县)等地抵御辽军侵扰,死后陪葬于永安县(今河南巩义宋英宗永厚陵)。在与辽兵作战中,杨延昭威震边庭,人们称杨延昭守卫的遂城为“铁遂城。宋真宗称赞他“治兵护塞有父风。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契丹贵族又一次向宋朝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宋军节节失利。当时杨延昭正守卫遂城(今河北徐水县东),九月初,辽军攻遂城,杨延昭等人飞书告急,请求增兵为援。河北大将傅潜畏怯不敢出,遂城遂为辽军所困。于是,遂城城小无备,辽军攻围甚急。杨延昭虽指挥部队将他们一次又一次打退,而由于萧太后亲临城下,自执桴鼓督战,矢飞如雨,危势并不稍减。城中守军不满3000,众心危惧,延昭则从容自若,悉发城中居民丁壮登城,被甲执械,日夜护守。一直坚持到十月间。时当初冬,本不甚冷,适值寒潮,气温骤降,杨延昭命城中军民汲水浇灌城墙,一夜之间城墙变得又坚固又光滑,辽军攻城不下,只好绕过遂城进攻别处。杨廷昭乘机追杀,截获了辽军许多武器。这次战役结束后,杨延昭等即威震边庭,人们称杨延昭守卫的遂城为“铁遂城。宋真宗特意召他询对边策,并称赞他“治兵护塞有父风。

咸平三年(1000年)冬,杨延昭在羊山(在今河北徐水西50里,今称“杨山)运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大败辽军。—次,辽军南侵,杨廷昭把精锐部队埋伏在羊山以西,他从北面向契丹挑战,且战且退,将敌诱至西山。猛然间伏兵突起,辽军措手不及,弃兵曳甲,大败而逃。这一仗,杨延昭和他的部下生擒了辽军的晌将领,缴获了许多战马和武器。之后,杨延昭被晋升为莫州团练使。当时,杨延昭和杨嗣因英勇与辽军战斗,齐名于河北边疆,边人称之为“二杨。

咸平四年冬,契丹再发兵寇边,杨延昭与杨嗣共守保州,设伏兵于遂城西北之羊山,待辽军攻城,即以少数骑兵自北诱之,且战且退,至羊山下,伏兵四起,尽歼辽军。杨延昭以此功升任莫州团练使,这就是著名的“羊山之伏,当地居民为纪念这一胜利,因改羊山为杨山,或曰“藏兵山。

景德二年(1005年)朝廷论功,杨延昭以功绩升莫州刺史。同年经宰相寇准荐举,任保州知州兼沿边都巡检使,紧接着就升任高阳关路副都部署(或称都总管),成为高阳关路的最高军事长官。杨延昭从此成为河北前沿的总帅,统兵数万,防守天津至太行山下一线的边防。高阳关、益津关、瓦桥关是河北边防的重要关口,都在杨延昭的管区之内。杨延昭像他父亲杨业那样智勇善战,能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士卒而又不居功,深受士卒爱戴,他前后守卫边境20多年,威名也为契丹人所畏,被契丹人称之为“杨六郎。

杨延昭不仅智勇善战,而且还具有许多高尚的品德,他关心士兵,所得到的赏赐全部犒劳部下;生活俭朴,与士卒同甘共苦,出入骑从如小校;号今严明,遇敌必身先,行阵克捷,推功于部下。故人乐为之用,在边防20余年,威名震契丹。他去世后,宋真宗甚为悼惜,遣中使护榇以归,河朔主人多望枢而泣。

宋朝医学名家——王怀隐

王怀隐,北宋医学家。宋州睢阳(河南商丘)人。初为道士,精通医药。太平兴国(976—984年)初奉诏还俗,为尚药奉御,后迁翰林医官使。978年,奉命与副使王祜、郑奇,医官陈昭遇等编修方书。992年书成,名《太平圣惠方》(简称《圣惠方》),100卷。太宗作序,颁行各州。本书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与《外台秘要》为蓝本,广集汉唐以来各家方书及民间经验,按脏腑病证分类,共1670门,录方16834首,是宋代的医方巨著。首列诊断脉法、用药法则:后按各科论述疾病的病源、病状,多取《诸病源侯论》内客,未列各科方剂及其他医疗方法。内容丰富,载述了中国10世纪前的医药学成就。

王怀隐等人编写《太平圣惠方》,历时10年,于公元992年成书。宋太宗亲撰序文,颁行天下。书中每证皆以《诸病源候论》条目冠于其首。对于病证、病机、方剂和药物都有论述。书中强调:医者诊病应该首先诊断出疾病的轻重程度、病位浅深,辨明虚实表里寒热,再来选方用药,这是十分重要的学术观点。

该书内容丰富,结构完整,其内容与《千金方》、《外台秘要》的性质相似,可以说也是内容详备的综合性著作,在临床的使用上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后世方剂学的影响也很大。今人所用的很多方剂和药物的选择和配伍,以及后世的中成药的.选方、制作等,不少出自此书,效验犹佳。

北宋文学家——宋祁

宋祁(998—1061)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子京,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后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天圣二年进士,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书成,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祁著有文集一百卷,大乐图二卷,均《宋史本传》及益部方物略、笔记等,并行于世。

宋祁幼年与兄随父在外地读书,日子艰辛,稍长离父还乡,与兄宋庠于天圣二年(1024)参加科考。宋祁本是殿试时的状元,宋庠为探花,但章献太后刘娥不同意,谓弟不可以先兄,将宋庠定为状元,而置宋祁为第十名。世人称誉兄弟俩为“双状元,分别称为“大宋、“小宋。

宋祁初任复州军事推官。经皇帝召试,授直史馆。历官龙图阁学士、史馆修撰、知制诰。曾上疏认为国用不足在于“三冗三费,三冗即冗官、冗兵、冗僧,三费是道场斋醮、多建寺观、靡费公用,主张裁减官员,节省经费。并与欧阳修同修《唐书》,《新唐书》大部份为宋祁所作,前后长达十余年。书成,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嘉祐六年卒,年六十四,谥景文。与兄宋庠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词语言工丽,因《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世称“红杏尚书。

精忠报国名将——岳飞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程岗村)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他精通韬略,也精于骑射,并长于诗词、书法。他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

公元1103年(北宋崇宁二年),岳飞诞生于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传说岳飞出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故父母给他取名飞,字鹏举。

少年岳飞,为人沉厚寡言,常负气节。喜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之书,常手不释卷。拜周同(《说岳全传》等改为“周侗)为师,学习骑射,不逾月尽悉其术,能左右射。之后又拜陈广为师,学习刀枪之法,“一县无敌。岳飞生有神力,能挽弓三百宋斤,腰弩八石,“时人奇之。

1122年(宣和四年),童贯、蔡攸兵败于契丹,河北宣抚司官员刘韐于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县)招募“敢战士以御辽(一说是为征辽)。岳飞应募,经过选拔,被任命为“敢战士中的一名分队长。20岁的岳飞自此开始了他的军戎生活。贼寇陶俊、贾进在相州作乱,飞请命前去除害。飞表现突出,带领百骑骑兵,用伏兵之计,生擒二贼以归。

这年岳飞的父亲岳和病故,飞辞别刘韐,离开军队,赶回汤阴为父亲守孝。宣和六年,河北等路发生水灾,岳家生计艰难,飞为了谋生,又到河东路平定军投戎,被擢为偏校。

1125年(宣和七年),金灭辽之后,便大举南侵攻宋。宋徽宗禅位于长子赵桓,即钦宗,次年改元靖康。东路金军渡过黄河包围开封,钦宗用李纲守卫京城,但最终还是答应议和,供奉了大批金银,许割太原等三镇与金。

1126年(靖康元年),钦宗反悔割地,两路金军于攻破太原后会合,二次南下围困开封。钦宗在求和的同时使人送蜡书命康王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征召各路兵马以备勤王。

在相州城里,武翼大夫刘浩负责招募义士,收编溃兵。从平定军突围回到家乡的岳飞目睹了金人入侵后人民惨遭杀戮、奴役的情状,心中愤慨,意欲投军,又担忧老母年迈,妻儿力弱,在兵乱中难保安全。岳母姚氏是位深明大义的妇女,她决不愿意拖累儿子,而是积极勉励岳飞“从戎报国,还为飞后背刺上“尽忠报国(后世演义为‘精忠报国’)四字为训(刺字者是否岳母尚存疑)。飞牢记母亲教诲,忍痛别过亲人,投身抗金前线。

他坚主抗金,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1140年,他挥师北伐,先后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为朝廷杀害。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的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词作《满江红》,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

西域使者——张骞

张骞(约前164—前114年),汉族,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等。

汉武帝建元年(前140年)为郎。汉武帝想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前138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余,单于让张骞娶妻生子,但张骞始终不忘出使西域的使命。后逃脱,西行至大宛,大宛王盛情款待张骞一行人,经康居,抵达大月氏,联合计划遭到拒绝,大月氏已不想与匈奴抵抗。后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历时13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于公元前119年。张骞在大夏时,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劝武帝开西南夷道,但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元朔六年,张骞随卫青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与李广出右北平(今河北东北部)击匈奴;张骞因迟误军期,当斩,用侯爵赎罪,得免为庶人。后张骞复劝武帝联合乌孙(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乃拜骞为中郎将,公元前119年率300人,牛羊金帛以万数,出使乌孙。张骞到乌孙,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国,此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乌孙遣使送张骞归汉,并献马报谢。元鼎二年(前115),张骞还。翌年卒 。他所遣副使后相继引西域诸国使者来汉;乌孙后来终于与汉通婚,共击破匈奴。汉能通西域,由张骞创立首功。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西域诸国当时无史籍记载,张骞所报道,备载于《史记》、《汉书》中,是研究中亚史所根据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33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