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皎是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好友,两人为何能成为至交,和一个奇怪的和尚有关。
那时候,姜皎还没有富贵起来,平日里喜欢出门打猎。有一次,姜皎打猎回到家,远远的就看到有个和尚在自家门前晃悠,似乎要找他化缘。
等走近了,姜皎就问和尚:“你在这里干什么?”
和尚回答:“请施主布施贫僧一些吃食。”
姜皎听了,立刻让人从自己家里拿一些肉给和尚吃,和尚当着姜皎的面,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看起来像是饿了好多天的样子。和尚吃完姜皎送的肉便自行离去了,姜皎看着和尚吃剩下的东西,那些肉居然还在,他觉得很奇怪,就派人把和尚追回来。
和尚被追回来不生气也不好奇,他只对姜皎说了一句话:“您能大富大贵!”
姜皎奇怪地说:“你怎么就能看出我将来能富贵?”
和尚说:“等你见到真人,自然就能富贵。”
姜皎又问:“什么时候能见到你所谓的真人呢?”
和尚回答就在今天,姜皎也没当真,只是手臂上架着一只价值二十千钱的鹞鹰,骑马跟随和尚出了城。
在城外,姜皎恰好遇见了正在打猎的临淄王李隆基,李隆基对姜皎手臂上的这只鹞鹰多看了两眼,心中喜欢,便主动与姜皎搭话:“这是你的鹞鹰吗?”
姜皎回答:“是。”李隆基便对他另眼相看,因为能将鹞鹰训练得如此听话的人一定不简单。
后来,李隆基邀请姜皎与他一同打猎,姜皎自然是求之不得,从那时起,他便与李隆基逐渐熟悉起来。
话说自从姜皎与李隆基搭上话以后,姜皎没有在意给他引路的和尚,谁知一会儿的功夫,那个奇怪的和尚就不见了。
走了个奇怪的和尚,不久之后又来了一个女巫。女巫来到姜皎的家,姜皎就问她:“我来考考你,你知道今天有什么人要来我家吗?”
女巫:“天子。”
姜皎不以为然:“天子天天在皇宫里,哪能出宫来看我?”
没过多久,果然有人来拜访姜皎,姜皎打开门一看,才知道是三郎来了,也就是李旦第三子李隆基。
姜皎反复思考着女巫的话,他认为女巫的意思是指李隆基将来会做天子,因此他对李隆基越来越恭敬,只要李隆基有用得上他的地方,他都义无反顾地为李隆基办事。
后来,李隆基要离开潞州了,启程那天,潞州的文武百官和李隆基的朋友亲人都来送行,只有姜皎没有来,最后李隆基闷闷不乐地离开了。当李隆基走到渭水北的时候,他才看到早已设好帷帐,要为他举行隆重的送行仪式的姜皎。
李隆基把姜皎当做朋友,姜皎来替他送行,他的心情一下子就高兴起来。两人告别以后,还是会以书信交流。
最后,李隆基当上了皇帝,姜皎因与李隆基交好,受到朝廷重用,果然如奇怪和尚所说的那样大富大贵了。
唐玄宗即位后,在政治上的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帝位,使动荡的局面尽快地安定下来。从神龙元年正月到先天二年七月,只不过八年的时间里,唐廷就发生了七次政变,换了三四个皇帝,使宫廷内弥漫了险恶的气氛。先后粉碎武韦集团、太平公主集团的斗争,使唐玄宗深深地懂得:树立皇权的绝对权威,是威慑动乱势力、安定政局的重要保障之一。而对皇权的威胁和对朝政的干扰,主要来自两种势力,一是元老功臣,二是皇亲国戚。要想使皇位得以巩固,权力得以行施,政局得以安定,就必须限制和防范这两部分人的权力过力膨胀。为此,他在粉碎太平公主集团后,首先以整肃军纪为名,行始欲立威之实
据资治通鉴记载:开元元年十月,即粉碎太平公主集团的三个月之后,唐玄宗临幸新丰,讲武于骊山之下,征兵三十万,旌旗连亘五十余里。他军容不整为理由,将兵部尚书郭元振问罪,将斩之。宰相刘幽求、张说跪在玄宗马前劝谏说:元振有大功于社稷,不可杀。于是将郭元振流放到新州,以制军礼不肃的罪名将给事中、知礼仪事唐绍斩首。其实,唐玄宗并不真想杀郭、唐二人,只是想要借此树立自己的威势。即所谓上始于立威,亦无杀绍之意。可是,在场的金吾卫将军李进逮宣敕斩之。事后,唐玄宗将李邈罢官,废弃终身。事实上,唐绍、郭元振以及李邈等人,都成了唐玄宗始欲立威的牺牲品。在问罪郭元振、唐绍的同时,唐玄宗又叹美左军节度薛纳、朔方道大总管解琬二军的军容严整有威,慰勉之。在骊山的军事演习中,唐玄宗问罪人,慰勉二人,这在他的臣下中震动很大,表现出了他始欲立威、加强皇权的强烈愿望。为唐玄宗总揽国家大权而建立功勋的大臣,大多善于谋划,可谓是奇才,而且是不用其奇则厌然不满。因此,他不想让这些人继续留在身边担任宰相。唐玄宗自任命姚崇为相之日起,事事访于姚崇,专委任之,开始将功臣逐一地贬到外地担任刺史
被罢官的功臣郭元振,问罪后又起用为饶州司马,途中病卒。献计诛灭太平公主的张说,曾是唐玄宗做太子时的侍读,七月事变后,因功拜中书令,位列宰相,封燕国公。玄宗在讲武新丰之前想要以姚崇出任宰相,张说表示反对,并指使御史大夫赵彦昭弹劾,玄宗不听;又指使殿中监姜皎上言唐玄宗,以姚崇为河东总管,玄宗当即指出此张说之意也。同年十月,唐玄宗以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十二月。以姚崇为中书令,罢免了张说的中书令职务。11天过后,贬张说为相州刺史
位列宰相的刘幽求,是六月政变和七月事变的主要谋划者,功勋甚高,于七月事件后被任命为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唐玄宗罢免张说的当天,以刘幽求为太子少保,免去他的尚书左丞相、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职务。开元二年闰二月贬为睦州刺史,又迁杭州刺史。开元三年十一月,徙郴州刺史,途中愤恚而死。位列宰相的魏知古,因告发太平公主阴谋叛乱有功,官至黄门监,于开元二年五月被罢知政事,任工部尚书
钟绍京因参与六月政变有功,升任户部尚书。唐玄宗即位后迁太子詹事。他与太子少保刘幽求发言怨望,同刘幽求一起被贬为果州刺史,后又贬为溱州刺史。崔日用在六月政变和七月事件中因献策有功,官至吏部尚书。后来坐兄累,出为常州刺史
王琚于七月事件有功,官至户部尚书,封赵国公,唐玄宗对王琚眷委特异,豫大政事,时号‘内宰相’。当时有人向唐玄宗进言:王琚、麻嗣宗皆谲诡纵横,可与履危,不可与共安。方天下已定,宜益求纯朴经术士以自辅。唐玄宗闻言省悟,稍疏之,于开元二年闰二月,与刘幽求、钟绍京一起被贬为泽州刺史
唐玄宗在任命姚崇为相后的半年之中,张说、刘幽求、魏知古、钟绍京、崔日用、王琚等一批重臣,或被罢相,或被解除重要职务,大多被贬为外州刺史或降职任用,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人谲诡纵横,可与履危,不可与共安。在天下已定的形势下,唐玄宗当然对益求纯朴经术士以自辅的建言更感兴趣。为了巩固皇权和以经术治天下,是唐玄宗将功臣贬为外州刺史的动机所在
从唐玄宗功臣外刺的动机来看,他是为着始欲立威,他确曾下令斩杀唐绍,但事后即甚为追悔;他将郭元振免职流放,又在同年十一月的大赦制书中称:郭元振往立大功,保护于朕,可饶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刘幽求被贬官到外地后而死,唐玄宗在开元六年六月的制书中称:故左丞相、太子少保、郴州刺史刘幽求配飨睿宗庙廷。钟绍京被贬为果州刺史后,又被贬为怀恩尉,迁温州别驾。开元十五年入朝,见帝泣曰:陛下忘畴日事邪,忍使弃死草莽!且同时立功者,今骨已朽,而独臣在,陛下不愍乎?唐玄宗闻言恻然,当日授钟绍京太子右谕德,后来升任少詹事,八十余岁时卒于官职。王琚被贬为泽州刺史后,曾历任诸州刺史,每徙官,车马数里不绝。从宾客女伎驰弋,凡四十年。唐玄宗的功臣外刺,行于开元初年。当唐玄宗的皇权已日益稳固时,他对昔日被贬官的功臣更多地表示怀念之情,予以优容宽待,这不仅无害,而且利于政局的安定
新唐书卷二七云:开元之盛,所置辅佐,皆得贤才朝多君子,信太平之基欤司马光讲: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盐、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这些人都是一代名相。而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名相,他们个人的素质是一方面,但更主要的还是玄宗的作用,是玄宗给了他们一展才华的天地。德才兼备之士历代有之,但有名的宰相却很少见,君臣遇合机会不可多得,只有明君才能成就贤相。总之,玄宗在处理和功臣的关系时,一旦发现他们权势太盛,便立即予以削夺。他采取的方式较为温和,一般不下狱治罪,更不杀头,只是降职贬逐,令其离开京城。这样既达到抑制功臣的目的,又不至于使臣下感到人人自危,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唐朝两位最有名的王皇后
唐朝高宗李治皇后
唐朝王皇后,真名不详,唐并州祁人,唐高宗李治皇后,约卒于唐高宗永徽六年,王皇后为西魏大将王思政的玄孙女,王思政官至尚书左仆射,受命镇守河南,朝廷寄托极重。其父王仁_,贞观年间历任罗山县令、陈州刺史、封魏国公。王氏与唐皇室系旧亲,唐高祖之妹同安大长公主为王皇后的从祖母,王皇后的母亲魏国夫人柳氏的叔母是唐高祖的外孙女。因此,主皇后出身显赫,既是北周重臣的后裔,其父母两族又都是唐皇室的姻亲,属于关陇贵族军事集团。
王皇后长相俊美,性格和顺,经同安大长公主与唐太宗作阀,许配皇子晋王李治为妃。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干被废,晋王李治被册立为太子,王氏也被册封为太子妃。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去世,太子即位,是为唐高宗,次年正氏被册封为皇后。
王皇后一生无子,这成为王皇后一生最大的缺憾,也是唐高宗多年萦绕心头的一块心病。唐高宗淑圮萧氏,生有一子雍王李素节,因此深得唐高宗宠爱,遭到王皇后极大嫉妒。当王皇后听说唐高宗与唐太宗才人武则天在感业寺相会一事后,就秘密派人见武氏,让她蓄发,并且劝唐高宗把武氏接回后宫,想利用武氏来离间萧淑妃之宠。武氏为人聪明伶俐,刚入宫时,她低声下气,卑辞屈体以事后,博取了王皇后的欢心,王皇后在唐高宗面前极力称赞武氏懂礼识大体。不久,武则天就深得唐高宗宠幸,被册封为昭仪,其后,又接连为唐高宗生下四个儿子,并且暗中行动,争当皇后,对王皇后构成了新的威胁。
为了维护皇后的地位,王皇后同她舅舅中书今柳_商定,由柳_出面,串连尚书右仆射_遂良、侍中韩瑗、太尉长孙无忌、尚书左仆射于志宁等元老重臣,一起向唐高宗施加压力。庸懦的唐高宗本没有什么主见,在大家的一致请求下,于永徽三年,正式册立燕王李忠为皇太子。这就堵塞萧淑妃和武昭仪借母以子贵的惯例觊觎皇后宝座的愿望。可是,武则天决不会轻易善罢干休,在复杂的宫闱斗争中,无论是王皇后,还是萧淑妃显然都不是武则天的对手。王皇后性简重,不曲事上下,而武则天却专门款结王皇后所不喜欢的人。于是,王皇后的所作所为,举一动,尽为武则天所掌握。王皇后眼看着自己在一天天地失宠,心里非常着急,于是与已经失宠的萧淑妃尽弃前嫌携起手来,共同对付正在逐渐得势的武则天。
她们采取的办法,就是在唐高宗面前搬弄是非,说武则天的坏话。唐高宗这时正宠爱着武则天,对她们的嚼舌非常反感。王皇后见此情况,没有了主意,就找来其母柳氏商议对策,最后决定使用巫术厌胜的办法,即寄希望于通过念咒,画符等方法制服武氏或令武氏死去。但是不久祸起萧墙,王皇后与其母柳氏厌胜的密谋桩人告发。于是,唐高宗有了废掉王皇后的心思。但在唐太宗去世时托孤的辅政火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的竭力劝阻下,暂时打消了废王皇后的念头。但是,不久又发生了一件使王皇后处于极为尴尬境地的事情,终于动摇了她皇后的地位。
大约在永徽四年末至五年初之间,武则天生有一女。此女出生后,唐高宗欣喜异常。按惯例,王皇后也前往抚视祝贺。王皇后走后,武氏竟残忍地亲手扼杀了女儿。唐高宗返回后官,兴致很高,武氏也假装有说有笑什么也不知道。待夫妇俩揭开襁褓看到死去的女儿,大惊失色,武氏一口咬定是刚走的王皇后衔恨报复,害死了她的女儿。昏庸的唐高宗联想到以前王皇后的所作所为,不辩青红皂白,也认定是王皇后下的毒手,下决心废掉王皇后。
永徽六年,武则天指使中书舍人李义府,卫尉卿许敬宗上表请求废掉王皇后并立武氏为皇后
10月,唐高宗正式下诏废王皇后及萧淑妃为庶人,并将她们打入冷宫幽禁起业。已经免职的王皇后的舅舅柳_及其宗族全部流放岭南,连早已作古钓王皇后之父王仁_也概其能免,被追夺官爵。
王皇后虽然被废为庶人,但毕竟树大根深。加之,又有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一班元老重臣的同情,对武则天皇后地位的巩固仍存在一定的威胁。另外,王氏与唐高宗毕竟是结发夫妻,情意并非完全断绝。武则天决定置王氏于死地以消除隐患。她下令将王氏和萧氏各打100杖,然后截去她们的手足,投置酒瓮之中。就这样,二人终于忍受不住这非人的折磨含恨而死,死后又遭到肢解。王氏被改丑姓为蟒,萧氏改为枭。直到唐中宗即位以后,王氏才复原姓。
王氏与武则天争夺皇后宝座这一事件,反映了关陇贵族军事集团与庶族地主之间的斗争。王皇后被废后,武则天被册立为皇后,后来又在高宗死后篡唐改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凡属关陇贵族军事集团的成员们大都遭到贬谪、流放或杀戮,在此致命的打击之下,关陇贵族军事集团从此分崩离析,不复存在,王皇后实际上成了这场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
史籍记载旧唐书卷五十高宗废后王氏,并州祁人也。父仁_,贞观中罗山令。同安长公主,即后之从祖母也。公主以后有美色,言于太宗,遂纳为晋王妃。高宗登储,册为皇太子妃,以父仁_为陈州刺史。永徽初,立为皇后,以仁_为特进、魏国公,母柳氏为魏国夫人。仁_寻卒,赠司空
初,武皇后贞观末随太宗嫔御居于感业寺,后及左右数为之言,高宗由是复召入宫,立为昭仪。俄而渐承恩宠,遂与后及良娣萧氏递相谮毁。帝终不纳后言,而昭仪宠遇日厚。后惧不自安,密与母柳氏求巫祝厌胜。事发,帝大怒,断柳氏不许入宫中,后舅中书令柳_罢知政事,并将废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固谏,乃止。俄又纳李义府之策,永徽六年十月,废后及萧良娣皆为庶人,囚之别院
武昭仪令人皆缢杀之。后母柳氏、兄尚衣奉御全信及萧氏兄弟,并配流岭外。遂立昭仪为皇后。寻又追改后姓为蟒氏,萧良娣为枭氏
庶人良娣初囚,大骂曰:愿阿武为老鼠,吾作猫儿,生生扼其喉!武后怒,自是宫中不畜猫。初囚,高宗念之,闲行至其所,见其室封闭极密,惟开一窍通食器出入。高宗恻然,呼曰:皇后、淑妃安在?庶人泣而对曰:妾等得罪,废弃为宫婢,何得更有尊称,名为皇后?言讫悲咽,又曰:今至尊思及畴昔,使妾等再见日月,出入院中,望改此院名为回心院,妾等再生之幸
高宗曰:朕即有处置
武后知之,令人杖庶人及萧氏各一百,截去手足,投于酒瓮中,曰:令此二妪骨醉!数日而卒。后则天频见王、萧二庶人披发沥血,如死时状。武后恶之,祷以巫祝,又移居蓬莱宫,复见,故多在东都。中宗即位,复后姓为王氏,枭氏还为萧氏。
相关影视:
武则天郑爽饰演王皇后
至尊红颜张彤饰演王皇后
一代女皇武则天陈佩伶饰演王皇后
唐宫美人天下周牧茵饰演王皇后
唐朝玄宗李隆基皇后
王皇后,唐玄宗皇后。其先祖为梁朝冀州刺史王神念,父王仁皎,兄王守一
当玄宗还在临淄王时期时,聘娶王氏为妃。在讨伐韦后时,王氏在幕后协助临淄王,终于完成大业。玄宗即位后,便立王氏为皇后
王皇后结婚多年,始终无子,而当时武惠妃很得宠,王皇后心中不满,武惠妃便想诋毁她。然而因为王皇后对下属们素有恩惠,故没人愿意说她坏话。玄宗也起了废皇后之心,便把这件事情告诉姜皎,姜皎却把这事说溜出去,便被杀害。皇后因为失去玄宗的爱情,身处于随时可能被废的恐惧中,便哭着问玄宗:陛下难道不挂念当年我爹拿衣服换一斗面粉,给您做生日汤饼的事吗?玄宗听了也为之感伤动容,遂暂时放下废后的打算。
因为皇后无子,地位受损,再加上姜皎之事,让皇后之兄王守一很害怕,遂导致符厌事件发生。他请来和尚明悟祭拜南斗与北斗,取来霹雳木并刻上天地文与玄宗名讳,让王皇后佩带,说道:带着它可保佑早生贵子,往后将可与则天皇后相比
结果事情被揭发,玄宗亲自追查,果然搜获物品。于是,废皇后为庶人,赐王守一死。当时诗人王_甚至作翠羽帐赋,讽刺玄宗的行为
在被废的三个月后,皇后便过世了,玄宗诏令以一品礼将她葬于无相寺。后宫的人们对她相当思慕,玄宗自己也对此事感到相当后悔。宝应元年唐代宗即位时,恢复其皇后封号。
当玄宗还在临淄王时期时,聘娶王氏为妃。唐玄宗不但不是皇帝,而且离皇位很远,他那时是当朝皇帝唐中宗李显的侄子,相王李旦的庶子。唐中宗宠爱韦皇后,对弟弟很是忌惮,唐玄宗那时算是个落魄王爷。而王皇后的父亲官职也很低,只是个五品武官,正好门当户外。唐玄宗和王皇后的娘家的关系也很好。虽然青年时代的唐玄宗风流好色,娶了不少妾室,但家外彩旗飘飘,家里的红旗却不倒。侍妾虽多,但影响不了夫妻的感情。
王皇后乃将门虎女,智勇双全,有胆有识。在唐玄宗发动政变诛杀韦后时,王氏在幕后协助临淄王,并叫上自己的父亲和兄长来参与此事。玄宗当上太子,王氏作为正妻就顺理成章地当上太子妃。唐玄宗即位后,便立王氏为皇后。她和唐玄宗不但是结发夫妻,还是患难夫妻,并且她还算是唐玄宗的贤内助和坚定支持者,不但是生活上的伴侣,还是事业的上伴侣。资治通鉴说上之诛韦氏也,王皇后颇预密谋
旧唐书记载临淄王时,纳后为妃。上将起事,颇预密谋,赞成大业
本来有共同的事业,夫妻关系应该很牢固。但是王皇后遇到一位强敌,这个强敌,也应该算是王家的世仇,武惠妃,武则天的堂侄孙女。她的出现,打破了玄宗后宫百花齐放的局面,她容光照人、美艳绝伦,性狡黠,工于心计,把唐玄宗迷得神魂颠倒,于是她宠冠六宫,专宠椒房,三千宠爱于一身,别的妃子只能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赵丽妃、皇甫德仪、刘才人本来都是受宠的妃子,因为武惠妃的得宠,统统靠边站。而后宫之主的王皇后的地位受到严重威胁,终日忧心重重、惶恐不可终日。
武惠妃极似堂侄祖母武则天,有美貌,有野心,不安于宠妃的地位。资治通鉴:武惠妃有宠,阴怀倾夺之志,后心不平,时对上有不逊有语
王皇后结婚多年,始终无子,这对她很不利,而当时武惠妃已经生了几个儿子了。为了求子,她犯了一个极傻的错误。当时的长安城有个和尚明悟很灵验,皇后之兄王守一请他以法术帮皇后求子。和尚明悟祭拜南斗与北斗,取来霹雳木并刻上天地文与玄宗名讳,让王皇后佩带,说道:带着它可保佑早生贵子,往后将可与则天皇后相比。但这件事难逃武惠妃的法眼,结果事情被揭发。于是,唐玄宗废王皇后为庶人,赐王守一死。旧唐书:废后制:皇后王氏,天命不佑,华而不实。造起狱讼,朋扇朝廷,见无将之心,有可讳之恶。焉得敬承宗庙,母仪天下?可废为庶人,别院安置。刑于家室,有愧昔王,为国大计,盖非获已
被废的三个月后,王皇后便暴毙了,玄宗诏令以一品礼将她葬于无相寺。后宫的人们对她很同情。两年后,开元十四年,唐玄宗跟大臣提出立武惠妃为皇后。一个叫潘好礼的大臣强烈反对,他说:"武氏乃不共戴天之仇,岂可以为国母!人间盛言张说欲取立后之功,更图入相之计。且太子非惠妃所生,惠妃复自有子,若登宸极,太子必危。"
宝应元年唐代宗即位时,恢复了王皇后的尊号。新唐书代宗本纪:追复庶人王氏为皇后,瑛、瑶、琚皆复其封号
。可能是因为王皇后就收养了李隆基的三子李亨,而且她待李亨视为己出。唐肃宗是唐代宗的父亲,
细算起来,唐玄宗的王皇后比唐高宗的王皇后幸运多了,第一,她死得舒服,自己暴毙了,而先朝王皇后是打了一百大杖被截去四肢,装到坛子里折磨死。第二,她的情敌武惠妃没有登上皇后宝座,也没有能让儿子继承皇位。业未卖谋主。第三,她死后被恢复了皇后尊后,因为她的养子登上皇帝之位。
武惠妃的心计并不逊于武则天,倒霉的是武则天跑到了她的前面,做了李唐王朝后妃的反面教材,所以武惠妃受了她的牵连,李唐王朝太怕出现第二个武则天,所以武则天的侄孙女就在活着的时候别想登上皇后之位。李唐的皇帝好象跟太原王氏有仇,好象跟武家有缘似的。因为两个武氏妃子废掉二位王氏皇后,而这两个武氏妃子还是一家子亲戚。历史重演,虽不尽相同,但大体相似。早知如此,太原王氏就别送女儿到李家,不要跟李唐王室联姻。令人费解的是,王家和武家也是乃不戴天之仇,就算王皇后跟先朝王皇后八杆子打不着,不念先朝王皇后的仇怨,但武则天毕竟是她情敌武惠妃的姑祖母。怎么可能念咒语要效访敌人的姑祖母?或者,这件事是武惠妃对王皇后的诬蔑。念咒语口说无凭,没有书面证据,所谓的人证,更可能作假。
没有心计的女人在宫廷斗争中注定失败,唐玄宗的王皇后是个可怜的女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27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