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唐代状元苏检简介苏检身上发生了什么灵异事件,(唐代状元)

历史典故 2023-07-20 19:05:24

世上奇异之事千千万,民间有一种灵异之事叫“托梦”,指的是鬼神要是有什么话要告诉凡人,就会出现在人的梦境中,以话告知或以各种各样的情景示人,从这些话和情景中可预知吉凶祸福。

民间传说中有很多托梦的灵异故事,其中宋太祖托梦给宋高宗一事最为著名。

有古书记载,宋高宗之所以要将皇位传给宋太祖的后人,是因为他梦见了宋太祖,宋太祖在梦中对高宗说:“你的祖先用计谋夺走了我的子孙的皇位,这么久了,你们该把皇位还给我的后人了!”

据说高宗醒来以后十分震惊,也很害怕,就将太祖的后人接到皇宫抚养,最后还将太子之位传给太祖后人,把皇位还给了太祖一脉。

这件事说怪也怪,说正常也正常,因为历史上的宋高宗子嗣十分艰难,唯一的一个儿子叫赵旉,简直是捧在手心里疼爱的,可惜此子年幼早夭,从那以后,高宗后妃竟再也没有一人能生出皇子。

为了老宋家的江山社稷,高宗虽无可奈何,但还是要从皇室宗族中挑几个出众的当继承人,挑来挑去,最后都挑中了太祖一脉的后人,皇位自然而然就落入太祖后人手中了。

高宗被太祖托梦一说人工的痕迹很重,而且无人可以证明此事,所以假的可能性很大。但是历史上还真有一件被证实了的托梦灵异事件。

这件事发生在唐昭宗时期的状元苏检身上。苏检,字圣用,陕西武功人,他在唐昭宗乾宁元年进京赶考并高中状元。由于苏检家乡在外地,因此他中状元之后就要长途跋涉回家省亲。

走到半路上的时候,某一天夜里,苏检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他老家的妻子与自己话别。醒来以后,苏检心里总是七上八下的,担心妻子发生意外的他加快了赶路的速度,当他回到家时才知道,他的妻子竟然真的死了,而且就是在他做梦那天死的,你说这事奇不奇?

苏检认为这是妻子思念他,所以托梦与他告别,后来苏检在老家服完丧就赴京入仕了,后来他在朝野中官居要职。当时的唐朝政局混乱,群臣倾轧,苏检先被流放,后被赐死。

托梦一说在佛教中的看法是,之所以有托梦,是因为过去生生世世的父母、兄弟姐妹、夫妻眷属,这些人死后还在恶道中,他们希望得到现在的亲人超度救赎,所以托梦给活人,如果能为他们念地藏经,他们就不会再托梦了。

在很多文学和影视作品中也会运用到托梦,《水浒传》、《红楼梦》、《初刻拍案惊奇》等书中都有关于托梦的故事。

唐代状元

唐朝状元榜[公告]

记得李碧华在《青蛇》里写过:最有才华的男人,都生在唐朝。
对于这样的话。我们没有一点怀疑
唐朝,是一个多么神奇的朝代,那么多的传奇,那么多的故事
还有,那么多的才子……

◆卢顼

卢顼,范阳(今河北涿州)人。生卒年不详,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己巳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六人。同榜有杨巨源、斐度等。考官:礼部侍郎刘太真。
卢顼取状元后入仕。唐德宗时曾为昭义留后,不久被王虔休召为掌书记,后授洺州别驾。官至泽州刺史而终。
卢顼喜作文,《全唐文》存其《褥聪明山记》一篇。

◆尹枢
尹枢,阆州(今四川阆中)人。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卒于唐德宗贞元末。
唐德宗贞元七年(791)辛未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人。同榜有令狐楚等。考官:礼部侍郎杜黄裳。试题为《珠还合浦赋》和《青云干吕诗》。
尹枢文名甚高,应试时年已七十有余。主考官杜黄裳亦第一次主考。苦想选才公允之策,故三场试毕,对众举子道: "诸位学士都是当代才子,怎么就没有人帮我一把?"应试者计五百余人。大家面面相觑;不知何意?尹枢独自上前问道: "不知您有什么吩咐?"杜黄裳道:"没有人写榜。"尹枢道:"我愿从命。"杜欣然授尹纸笔,尹提笔逐一题名,唱名。自始至终,全场肃然,均服其公道,最后独缺状头,杜问:"写谁较好?"尹枢毫无愧色地答道:"非老夫不可!"杜黄裳大吃一惊,然而细想,也非他莫属。此事传出,轰动朝野。卢纶有《送尹枢令狐楚及第后归觐》诗云:"佳人比香草,君子即芳兰。宝器金罍重,清音玉佩寒。贡文齐受宠,献礼两承欢。鞍马并汾地,争迎陆与潘。"
《全唐文》存其《珠还合浦赋》、《华山仙掌赋》两文。
其弟尹极,唐宪宗元和八年(813)癸巳科状元。

◆贾稜
贾稜,长乐(今河北冀县)人。字号及生卒年不详。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壬申科状元及第。
本科进士二十三人。其中有韩愈、欧阳詹、崔群、庾承宣等,皆当时才子,人称"龙虎榜"。
考官:兵部侍郎陆贽。试题为《明水赋》和《御沟新柳诗》。
贾稜中状元后入仕,官至大理评事。喜诗文。《全唐文》存其《明水赋》一篇。《全唐诗》存其《御沟新柳诗》一首。

◆苑论
苑论,马邑(今山西朔县东)人。字言扬,生卒年不详,唐德宗贞元九年(793)癸酉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二人。其中有柳宗元、刘禹锡等。考官:户部侍郎顾少连。
据柳宗元《送苑论登第后归觐诗序》知苑论文笔不凡,待人诚恳。

◆陈讽
陈讽,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
唐德宗贞元十年(794)甲戌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二十八人。其中有李逢吉等。考官:户部侍郎顾少连。试题为《风过箫赋》。
陈讽取状元当年,又得博学宏词科第一。入仕后先任畿县尉,上表请换他县,德宗允许,后任司勋郎中。
陈讽善作赋,今《全唐文》存有《连理枝赋》等三篇。《全唐诗》有诗一首。

◆李程
李程,陇西成纪(今甘肃陇西东南)人。字表臣。生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卒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
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丙子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人。其中有孟郊、张仲方等。考官:礼部侍郎吕渭。试题为《日五色赋》、《春台晴望诗》等。
李程是唐代宗室,为襄邑恭王刘神符五世孙。中状元后又中宏词科第一,任蓝田尉。不久升监察御史。元和二年(806)又召为翰林学士,封爵渭源县男。当时学士入署办公,常视日影为候,李程性懒,日影过八块砖才到,人称"八砖学士"。元和三年(808)为随州刺史。因政绩卓著而授御赐金紫服。元和十年入朝为后部郎中,知制诰,长庆四年(824)任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彭源郡公。文宗时又任司空、司徒、节度使等职。唐武宗即位后,任东都留守,死于任上。终年七十七岁。赠太保、谥号缪。
李程政绩显赫,主张节俭,设置侍讲学士,颇有口才,处事幽默,不拘小节。
今《文苑英华》载其《日五色赋》、《披沙拣金赋》。《全唐诗》有存诗五首。《唐摭言》载其应试趣事:李程应进士科时,出试场,遇员外郎杨于陵。杨问所试情况,李从靴中掏出应试之《日五色赋》草稿,草稿破题有"德功天鉴、祥开日华"之句。杨于陵赞道:"公今须作状元。"第二天,杨于陵得知李程落榜,深为不平,即拿出李之草稿见主考官吕渭,问"当今场中若有此赋,侍郎何以待之?"吕渭答道:"无则已,有即非状元不可也。"杨于陵道:"侍郎已遗贤矣!此乃李程所作。"又急请李程前来面对墨稿,一字不差。吕渭大惊,即与杨于陵商议,重新拟榜,拔李程为状元。
李程之子李廓亦登进士科,有诗名,官至刑部侍郎、武宁节度使。孙子李书亦登进士科。

◆郑巨源
郑巨源,籍贯、生平俱不详。唐德宗贞元十三年(797)丁丑科状元及第。本科进士共十二人。考官:礼部侍郎吕渭。试题为《西掖瑞柳赋》和《龙池春草诗》。

◆李随
李随,籍贯、生卒年俱不详。
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戊寅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二十人。有张仲素、吕温等,考官:尚书左丞顾少连。试题为《鉴止水赋》和《青出蓝诗》。
李随中状元后入仕,长庆三年(823)四月,任秘书少监,曾上奏请置秘书阁图书印。奏称开元天宝以前御书均有印鉴,自从兵难失印后,至今所写经史等书均无印鉴,故请铸印。穆宗准许。后不知所终。

◆封孟绅
封孟绅,籍贯、生平不详。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己卯科状元及第。本科进士十七人。同榜有张籍等。考官:中书舍人高郢。试题为《行不由径诗》等。
封孟绅取状元后入仕,官至太常卿。能诗喜文。《全唐诗》存其《行不由径诗》;《全唐文》有其《信及豚赋》一篇。
注:其名有作孟对、孟封、孟申者。本文依(清〕徐松《登科记考》。附《赋得行不由径》诗:"欲速意何成,康庄亦砥平。天衢皆利往,吾道泰方行。不复由莱径,无由见蒋生。三条遵广道,九轨尚安贞。紫陌悠悠去,芳尘步步清。澹台千载后,公正有遗名。

◆陈权
陈权,籍贯、生平不详。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庚辰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十九人。其中有戴叔伦、白居易等。考官:中书舍人高郢。试题为:《性习相近远赋》和《玉水记方流诗》。

◆班肃
班肃,籍贯及生卒年不详。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辛巳科状元及第。本科进士十八人。考官:礼部侍郎高郢。试题为《乐德教胄子赋》。
班肃曾先举明经科(唐代考试科目之一)。取状元后入仕,曾官坊州刺史。后入京,历司封员外郎、祠部员外郎、仓部郎中等职。喜交友,重情义。穆宗时宰相皇甫镈被贬为崖州司户参军,班肃因曾为其僚属,有私交,不避嫌疑,一个人为皇甫饯行,送至郊外。朝中人称赞班肃为仁义之人。后来班肃官至司封员外郎。
《全唐文》有其存文《笙磬同音赋》一篇。

◆徐晦
徐晦,字大章,籍贯及生年不详。卒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壬午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二十三人。考官:中书舍人权德舆。试题《风动万年枝诗》等。
徐晦考试及授官均得杨凭举荐。状元及第后又登贤良方正科和直言极谏科,官授栎阳尉。后杨凭获罪,由京兆尹贬为临贺尉,亲友怕受牵连,无人敢送。宰相权德舆原来与杨凭交情最深,亦躲之不送,知徐晦亲送杨凭便道:"今日送杨凭,定受连累!"徐答:"我一向深受杨公眷宠,杨公被贬,我岂能无言而别?"权德舆感慨万分。御史中丞李夷简虽然是杨凭对头,却上奏徐晦为监察御史。徐晦问:"我向来不与您交往,您为什么推荐我?"李夷简说:"君不负杨凭,肯负国乎?"徐晦后来任殿中侍御史、尚书郎、晋州刺史、又入朝拜中书舍人。宝历元年(825)又出任福建观察使,第二年又回朝任工部侍郎,大和四年(830)拜兵部侍郎,次年改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晚年因嗜酒过度而失明,于礼部尚书职辞官,开成三年(838)三月卒。追赠兵部尚书。
徐晦性情耿直,知恩图报,居官清严,为众人称道。

◆武翊黄

武翊黄,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南)人。字坤舆,未知生卒年。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丙戌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二十三人,考官:礼部侍郎崔邠。试题为《山出云诗》等。
武翊黄为宰相武元衡之子,才学惊人。曾三试独占鳌头。人称"武三头"。入仕后于大和年间官至大理卿。
晚年为美色所惑,为美妾而虐待发妻卢氏,犯众怒。虽然宰相李绅为其辩解,然仕途政敌甚多,不容于朝,流落他乡至终。
武翊黄善书法,尤工楷书。长庆元年(821),白居易所撰张諴碑即其所书。
《全唐诗》有其存诗一首。

◆王源中
王源中,字正蒙,籍贯及生年不详。卒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
唐宪宗元和二年(807)丁亥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二十八人。其中有白行简等。考官:礼部侍郎崔邠。试题为《舞中成八卦赋》和《贡院楼北新栽小松诗》。
王源中及第后又登宏词科(唐代考试科目之一),官迁左补阈。当时朝中宦官专权,甚至到了统领禁军的程度,多次违法乱纪。王源中不顾安危,挺身而出,上书呼吁剥夺宦官兵权,宪宗采纳。后任户部郎中、户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学士、礼部尚书等职。
王源中嗜酒如命,一次,文宗急召入宫,后赐酒两盘,每盘十只金碗,每碗一升许,他立即饮尽,毫无醉意,堪称海量,后又因酒误召,遂失帝意,不得已以有眼疾为由请出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又入朝拜刑部侍郎,官终太平节度使。开成三年(838)卒于任上。赠尚书右仆射。
王源中敢直谏,淡名利,为政简约,颇受赞美。

◆柳公权
柳公权,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字诚悬,生于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卒于唐懿宗咸通六年(865)。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戊子科状元及第。
柳公权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拜为右拾遗、侍书学士、司封员外郎。穆宗即位后政务荒纵,曾问公权书法。公权说: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此乃借题发挥,以言政事。开成三年(838),转工部侍郎以直谏迁学士承旨。武宗时为右散骑常侍,迁金紫光禄大夫,封河东郡开国公。咸通初年,以太子太保辞官。卒年八十八岁。
柳公权一生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七朝,直言敢谏,文宗称其曰:"卿有诤臣风"。
他自幼聪明好学。年十二工于辞赋。成年后通经术,对《诗》、《书》、《左传》、《国语》、《庄子》尤其精通。"每释一义,必数百言。"又通音律,但不喜奏乐,曰:"闻之令人骄怠。"柳公权最为世人称道的是其书法。他初学王羲之,又加以变化,又学虞世南、颜真卿等人笔法,取其精华。行家评其书法为:"柳体学颜体而变宽博为紧峭,化凝重为犀利";"体势劲媚,正书及行,皆妙品之最,草不失能,盖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一家。"其楷书结构严谨,世称"颜筋柳骨",尤为文宗赏识,常与其谈对至深夜。当时公卿大臣家所用之墓碑,如不用柳公权手书视为不孝。附属国入朝送贡品时,常常另备货物换购柳体书法。其书法一直影响到后世,流传至今的大多是楷书碑刻。可确信为柳书真迹的不多。
柳公权亦工诗,有出口成章之才,文宗称其"子建七步,尔乃三步焉。"
《全唐诗》有其存诗五首。《全唐诗外编》存诗一首,另有《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金刚经》、《神策军碑》等碑帖行世。
柳公权家族人仕者甚多,其族孙柳璟为唐敬宗宝历元年(825)乙巳科状元。

◆韦瓘
韦瓘,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一说桂林人)。字茂弘,生于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卒年不详。
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己丑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二十人。考官:户部侍郎张弘靖。试题为《荐水诗》等。
韦瓘十九岁应进士举,二十一岁状元及第。官授左拾遗,元和十五年(820)提为右补阙,充任史馆修撰,迁司勋郎中,中书舍人,当时卷入"牛李党争",与李德裕友善。李德裕任宰相,极少在家待客,唯韦瓘与其往来无间。后李德裕罢相,韦瓘于大和八年(834)被贬康州,后移明州长史。至会昌末年,任楚州刺史。大中二年(848)任桂林观察使,不久授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到任后病故。
韦瓘喜作诗,常有吟咏。《全唐诗》有其存诗一首,《全唐诗续拾》补收其诗两句。"
注:唐代有韦珩之弟亦名韦瓘,但二人只是同名。

◆李顾行
李顾行,籍贯、生卒年不详。
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庚寅科状元及第。
该科进士三十二人。考官:礼部侍郎崔枢。试题为:《洪钟待撞赋》和《恩赐魏文贞公诸孙旧第以导直臣诗》。
李顾行取状元后入仕。官至监察御史。
《全唐文》存其《上元县开善寺修志公和尚堂石柱记》一文。

◆李固言
李固言,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字仲枢,生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2),卒于唐懿宗大中十四年(860)。行九。
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壬辰科状元及第。
李固言生在农村。敦厚老实。元和六年入京参加进士科考试,住在表亲柳氏家中,表兄弟以其憨厚嘲弄他。当时,举子为求登科,有"行卷"之说,即将自己的佳作呈教于达官贵人,求他们赏识,提高声誉,以便中第。柳氏兄弟特意让李固言先拜官职低微的许孟容,许一时羞愧难当,言明情况,但见李固言性本质朴,便默写于心,第二年,恰值许孟容升兵部侍郎,出任主考官,即取李固言为状元。
李固言任华州刺史时严惩奸吏,打击地方豪强。他处事认真不谋私利,不为亲友谋官。为政不计亲疏,主张任人唯贤。任河中节度使期间能革除弊政,后为太子少师、东都留守、太子太傅,终年七十八岁,赠太尉。
李固言有口吃的毛病,平常不善言辞,然而每每议事论政则头头是道,一反常态,言辞清晰,很有条理。他文章很好,为官清正,屡有建树,出将入相,历任四朝,人才难得。
李固言身处牛李两党争斗漩涡之中,牛党头面人物李宗闵、牛僧孺等大都是科举正途出身,对新进士特别重视,而李固言又是赵郡李姓的世家子弟,与李党代表人物李德裕同宗,因此,他既是牛党拉拢的对象,又是李党乐于接纳的对象。同时,当朝宦官专权。李固言既要明哲保身,又要与邪恶势力争夺,实属不易。

◆尹极
尹极,阆州(今四川阆中)人。字号及生卒年不详。
唐宪宗元和八年(813)癸巳科状元及第。
该科进士三十人。考官:中书舍人韦贯之,试题为《履春冰诗》等。
尹极之兄尹枢为唐德宗贞元七年状元。

◆张又新
张又新,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西南)人。字孔昭。未知生卒年。
唐宪宗元和九年(814)甲午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二十七人。考官:礼部侍郎韦贯之。
张又新曾祖父和父亲都是有名的才子和学人。张又新自幼工于文章,初应宏词科第一,又为京兆解头,后又状无及第,因三占鳌头,人称"张三头"。入仕后为广陵从事,历左右补阙。为人阴险敢言,奉迎拍马,献媚于宰相李逢吉,合谋排斥异己。后陷害李绅,李终被贬为端州司马。宝历二年(826),升祠部员外郎,与拾遗李续之、刘栖楚等七人并称为"八关十六子",把持朝政,颇为得势。大和元年(827),李逢吉被罢相,张又新亦被贬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贬为汀州刺史。李训掌朝政,张又趋附。会昌二年(842),李训贬,张亦贬为江州刺史,后死于左司郎中任上。
张又新善诗文,有才华,但有才无德,私生活又极淫荡。嗜茶,著有《煎茶水记》,《全唐诗》存其诗十七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有其补诗六首,断句三,序一篇。较有代表性的如《五月水边》:"结根挺涯涘,垂影复清浅。睡脸寒未开,懒腰晴更软。摇空条已重,拂水带方展。似醉烟景凝,如愁月露泫。丝长鱼误恐,枝弱禽惊践。怅别几多情,含春任攀搴。"

◆郑澥
郑澥,字蕴山。籍贯及生卒年不详。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丙申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三人。考官:中书舍人李逢吉。
郑澥出身寒微,取状元后入仕,历任山南东道掌书记、开州刺史、金部郎中等职。
著有《凉国公平蔡录》一卷。

◆独孤樟

独孤樟,籍贯、字号、生平俱不详。
唐宪宗元和十三年(818)戊戌榜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二人,有李廓(宰相李程之子)等。考官:中书舍人庾承宣。试题为《玉声如乐诗》。
其人史传无名,事迹失考。
《玉芝堂谈荟》作独孤梓

◆韦谌
韦谌,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后名损。生卒年不详。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己亥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一人。考官:中书舍人庾承宣。试题为《王师如时雨赋》和《骐骥长鸣诗》。
取状元后入仕,官祠部员外郎。大中二年(848)为义武节度使。大中五年任武昌节度使。大中六年(852)代李景让节镇郓州。后不知所终。

◆卢储
卢储,江淮一带人氏。字号及生卒年不详。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庚子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二十九人。考官:太常少卿李健。试题为《早春残雪诗》、《何论》。
卢储于元和十四年(819)入京,向尚书李翱投卷,求其荐举。李翱以礼相待,因有急事外出,便将其诗文置于案上。李翱长女刚刚十五岁,来此间偶阅卢卷,爱不释手,连阅数遍,对侍女说:此人必为状头。李翱刚巧回到室外,闻听此言深以为异。过了一会儿,便命下属到邮驿向卢储表明招婿之意,卢先是婉言谢绝,一个月后又应允。第二年果然取状头。遂即完婚。洞房之夜,卢储作《催妆诗》以抒情,诗云:"昔年将去玉京游,第一仙人许状头。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鸾凤下妆楼。"后来卢储为官,将迎夫人到任所,适逢园中有鲜花开,即兴题诗一首说:"芍药斩新栽,当庭数朵开。东风与拘束,留待细君来。"
《全唐诗》有其存诗二首。

◆白敏中
白敏中,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字用晦。生年不详,卒于唐懿宗咸通四年(863)。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壬寅科状元。该科进士及第二十九人。考官:礼部侍郎王起。试题《木鸡赋》和《琢立诗》。
父白季康为溧阳令。早丧,自幼受母教诲,应进士科时,为主考官王起赏识,欲取为状元,然而王起颇讨厌白敏中之好友、一同应考之贺拔惎。让人悄悄告诉白与贺绝交。白即予应允。恰巧这时贺来访,白避而不见,贺不言而去。白随之又连呼左右人等追回,以实情告知,并说:"即使不中第又怎么样,哪能为这件事断绝朋友交往!"两人痛饮而醉,同席而卧。王起得知,感叹道:"我辈只得白敏中,今当更取贺拔惎矣。"最后取白敏中为第一,贺拔惎亦同登甲科。
白敏中历官河东、郑滑、邠宁(今陕西彬县)三府节度掌书记。大和七年(833)服母葬,回下邽,会昌年初(841),为殿中侍御史,分司东都。会昌二年,为李德裕所荐,召充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后加学士承旨。唐武宗会昌四年(844)任兵部侍郎,会昌六年同平章事。大中二年(848)兼刑部尚书,又加右仆射,金紫光禄大夫、太清宫使等职。当时朝内牛、李党争日烈,白敏中为牛党要员,被李德裕斥为"以怨报德"。李贬岭南后,白敏中位极人臣,一时朝政拢于一身。大中五年(851)罢相,大中七年为成都尹。治理巴蜀五年,有政绩。大中十三年官拜司徒、门下侍郎平章事,复辅朝政,懿宗即位(860)加封中书令,后病故。册赠太尉,议谥号时,博士曹邺指责其病不退职,恃恩居朝,又贬逐谏臣,遂谥丑。
白敏中为白居易堂弟。词也类似白居易。有文名,工于书法。白居易墓碑即其所书。
今《全唐诗》存其诗二首。

◆郑冠
郑冠,籍贯及生卒年俱不详。
唐穆宗长庆三年(823)癸卯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二十八人。考官:礼部侍郎王起。试题为《丽龟赋》等。同科有袁不约、李敬方等。
取状元后入仕,大和二年(828)登军谋弘远、堪任将帅科(唐代考试科目之一)。后曾官户部郎中,不知所终。

◆李群
李群,合肥(今安徽合肥)人,生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卒年不详。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申辰科状元及第。
该科进士三十三人,其中有韩琮等。考官:中书舍人李宗闵。
李群早年与杨衡、符载、王简言等同隐于庐山,号称"山中四友",有文名,为宰相李宗闵所知。李曾传言:"如主考,庐山四友当以到京先后次序取中。"后李宗闵任主考官,李群年方十八岁,独自一人离山。到京应试时,贡院已锁门,就捶门请求入院应考。李群容貌秀美,气质不凡,主司为之动容,便放其入考。一举夺魁。
入仕后官授奉先县丞,至大和五年(831)任拾遗之职,后为户部员外郎。余事不详。

◆柳璟
柳璟,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县西)人。字德辉。生年不详。约卒于武宗会昌五年(846)。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乙巳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三人。考官:礼部侍郎杨嗣复。
柳璟生于书香门第,其家多从事史学,其时多与蒋氏、沈氏家族参修国史实录,祖父柳芳尤以儒史擅长。柳璟中状元后又登博学宏词科甲等,小有名气,破格提为监察御史,官至吏部员外郎。唐文宗开成元年(836)为库部员外郎、翰林学士。文宗命其在其祖父所撰《永泰新谱》二十篇基础上取永泰之后事缀成十篇。开成五年(840)拜中书舍人。后因其子受贿事被牵连贬为信州司马,约在会昌末年,死于郴州刺史任上。
柳璟博学能文,为人宽厚,喜称人之长,有君子之风。处事公允,任礼部侍郎时,两次主试,均取有真才实学之人。

◆裴俅
裴俅,孟州济源(今河南济源)人。字冠识,一作冠仪,生卒年不详。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丙午科状元。该科进士及第三十五人。考官:礼部侍郎杨嗣复。
裴俅自幼与兄长裴俦、裴休苦读于济源别墅。取状元后入仕,官至谏议大夫。
其父裴肃贞元年间官至常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因平定地方之事颇得德宗赏识。其兄裴休官至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未完。。。网址上还有。

关于古时状元的疑问?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状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以来,从中经历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绪31年(1905)废除,历经1000多年。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封建社会的文人都把考状元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些千古名言不知激励多少学子卧薪尝胆、悬梁刺股、死钻八股、勇跳龙门。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因其为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亦别称殿元。又因居三鼎甲之首,亦别称鼎元。但古时的状元也不是全部是殿试第一名。唐郑谷及第后,作《宿平康里》诗“好是五更残酒醒,耳边闻唤状元声。”但是郑谷当年是第八名,而不是第一。五代时南汉《十国春秋》云“刘龑(Yan)定例,作状元者,必先受宫刑。故罗履先《南汉宫词》曰:“莫怪宫人夸对食,尚衣多半状元郎。”
[编辑本段]状元的历史
状元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为炫耀的一个。科举制选状元肇基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举考试开始,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凡1282年间历代王朝共选拔了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有姓名记载的)。
状元就是类似今天高普考的榜首。目前在史籍中留有名号的状元约有七百多人左右,他们都是在苦读之后,才一举天下知,成为当时科考上的佼佼者。因历朝历代多以文艺及哲理为取才的标准,虽然这些状元中不乏政治家、史学家,但仍以文学家为多。其中较为人知的有,唐代的贺知章、王维、柳公权,宋代的张孝祥、文天祥,明代的胡广、杨慎,清代的翁同龢、张謇等。中状元称为“大魁天下”,是读书人的最高荣誉,但大多数的状元,因为个人的因素或当时环境的牵制,使其一生不能大伸手脚,有所作为,而终至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状元起初称为“状头”,原来在唐朝参加考试的士子,经由各州贡送到京城,在应试前需递送“投状”,即类似今日考试报时填写资料的情形一样。考试结束之后,将最高的成绩放在最前面,就叫做“状头”。居首者因曰状头,亦曰状元。 明清两代,殿试一二三名,确定其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状元的地位日益特殊,新进状元照例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翰林素有“储相”之名,因为这个职位较接近皇帝,升迁的机会比同榜者快。
在清朝的殿试主要以应考者的书法来定优劣,清朝政府原本只是要求试卷形式上的整齐,以利阅卷者评阅考卷。到了康熙年间,中年时的康熙对书法产生爱好之心,于是天下的士子在上行下效的风气下,纷纷勤练书法。而这个风潮对于状元的择取也有莫大的影响力,在康熙三十年,殿试拟吴昺为状元,可是康熙喜欢第二名的戴有祺的书法字,于是戴有祺便成为钦点的状元了。
中国科举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的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的刘春霖。
[编辑本段]中国历代状元之最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
2.历代状元中,最为后世崇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宝佑四年(1256年) 丙辰科状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
3.历代状元中,对中国政治局势起过重大影响和作用的,是清咸丰六年(1856 年) 丙辰科状元翁同龢。他一生两次为帝师,在晚清帝、后两党之争中为帝党首领。甲午中日战争后,积极支持康有为变法主张,并密荐之于光绪皇帝,最终促成“戊戌变法”,使当时政局发生重大变化。
4.历代状元中,唯一由状元而成为皇帝的,是西夏天庆十年(1203年) 癸亥科状元李遵顼。他是夏宗室齐王李彦宗之子,于天庆十年(1203 年) 参加西夏科举考试,廷试得中第一,成为状元。袭封齐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后于西夏皇建二年(1211 年) 发动宫廷政变,废夏襄宗自立,成为皇帝,是为夏神宗。
6.历代状元中,有据可考最早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的状元,是唐建中二年(781 年) 辛酉科状元崔元翰。他先后考中京兆府解头(解元) 、进士状头(状元) 、博学宏词科敕头、制科三等敕头。
7.历代状元中,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开元初年武举高等(状元) 郭子仪。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同时,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
8.历代科举考试中, 考中“三元”人数最多的是北宋,共有孙何、王曾、宋庠(xiáng,即宋郊)、杨寘(zhì,同‘置’)、冯京、王岩叟等6人。
9.历代状元中,官至宰相(含相当宰相的官职,如内阁首辅、大学士等) 人数最多的是明朝,共有胡广、商辂等17 人。
10.历代状元中,诗、画成就最高的,是唐开元十九年(731 年) 辛未科状元王维。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之一,其诗歌艺术被认为“自李(白) 杜(甫) 而下,当为第一”。其绘画被推为“南宗绘画之祖”,古代文人画亦自他而始。
11.历代状元中,词作成就最高的,是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 年)甲戌科状元张孝祥。其词追踪苏轼,气概凌云,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色彩,与张元干并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是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先行者。
12.历代状元中,书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808 年) 戊子科状元柳公权。他精于楷书,也擅长行草书,和唐代另一大书法家颜真卿并称“颜柳”,历史上还把他和唐代欧阳询、颜真卿、元代赵孟頫合称为我国“楷书四大家”。
13.历代状元中,史学成就最高的,是五代时后汉乾佑二年(949 年)己酉科状元王溥。他在唐代苏冕始创会要体的基础上,据苏冕所编唐九朝《会要》及杨绍复等续修之书,重加整理,撰成《唐会要》一百卷。后又据五代历朝实录撰成《五代会要》三十卷。不仅史料丰富翔实,而且正式建立了会要体分类编纂的体例方法,为后世所仿效。这一贡献被《四库提要》称为“厥功甚伟”。
14.历代状元中,著述最丰的,是明代正德六年(1511 年) 辛未科状元杨慎。他不仅工诗,而且能文、词和曲,并重视民间文学,是颇有成就的文学家和著名学者。其平生著述达四百余种,虽多散佚,仍留存一百多种,现存诗作二千三百首左右,著述之丰,明时推为第一 。
15.历代状元中,植物学成就最高的,是清代嘉庆二十年(1817 年)丁丑科状元吴其浚(jùn,同‘浚’)。他一生历任多省巡抚,所至注意各地丰瘠与民生的关系,依据耳闻目睹,绘图列说,并辑录古籍中有关植物文献,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二十二卷、《植物名实图考》三十八卷,是我国19 世纪一部重要的植物学专著。
16.历代状元中,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南宋绍熙四年 (1193 年) 癸丑科状元陈亮。他提倡注重事业功利有补国计民生的“事功之学”。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的命题, 和朱熹多次进行过义利、王霸关系的辩论。其学说独具体系,为永康学派的创始人。同时又是著名的文学家。
17.历代状元中,最嗜饮茶并对我国茶道研究作出贡献的是唐代元和九年(814 年) 甲午科状元张又新。他所撰《煎茶水记》一卷,评论各种泉水煎茶之优劣,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我国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18.历代状元中,唯一出使过东欧国家的外交使臣,是清同治七年(1868 年) 戊辰科状元洪钧。他于光绪十三年(1887 年) 奉命出使俄、德、荷、奥诸国,任外交使臣三年。他利用西方资料撰著的《元史译文证补》,开创了利用西方著作、资料研究元史的新纪元。
19.历代状元中,有据可考唯一被皇帝招为驸马的,是唐会昌二年(842 年) 壬戌科状元郑颢。他状元及第后七年,即大中三年(849 年) ,被宰相白敏中作为驸马人选推荐给唐宣宗,尚宣宗之女万寿公主。
20.历代状元中,唯一在刚刚及第后即被皇帝下令处死的,是明洪武三十年(1397 年) 丁丑科南榜(或称春榜) 状元陈安。因该科殿试录取的都是南方士人,遭到北方士人不满。明太祖朱元璋怀疑录取有私,大为震怒,竟下令将主考官及陈安等人一并处死。
21.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是太平天国癸丑三年(清咸丰三年癸丑,1853 年) 女科状元傅善祥。
2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文字参加科举考试得中状元的,是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 年) 癸巳女真进士科(又称策论进士) 状元徒单镒,为女真族人。他参加科举考试是用女真文字。
23.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 年) 甲辰科状元刘春霖。他状元及第次年,即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 ,慈禧太后即下诏停止科举,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末科状元。
24.历代状元人数最多的是唐朝。自高祖武德五年(622 年) 壬午科,至哀帝天四年(907 年) 丁卯科,285 年间,科举考试几乎每年一次,约产生状元270 人。在《登科记考》、《玉芝堂谈荟》等古籍中有名可考者,有140 余人。
25.中国历史上,一届科举考试中由同一地区包揽前三名发生在明朝建文二年,来自江西吉安府的胡广、王艮和李贯包揽了一甲前三的状元、榜眼、探花。永乐二年则诞生了一个更加令人瞠目结舌的科举奇迹:同样是来自江西吉安府的才子们包揽了此次科举考试前七名!
26.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省,是清代的江苏省。从顺治四年(1647 年) 丁亥科武进籍状元吕宫,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 甲午科南通籍状元张謇,247 年间,共产生状元49 人。
注:清朝一代正宗江苏籍状元应为43人。之所以有49人的说法的原因是戴有祺(康熙30年状元)、王敬铭(康熙52年状元)、秦大成(乾隆28年状元)、徐郙(同治元年状元)等4人严格说应属上海人,而当时上海属于江苏;吴信中(嘉庆13年状元)、黄思永(光绪6年状元)等2人原籍都是安徽休宁、寄籍在江苏。就算除去这4人,江苏的43人仍大大领先于第二的浙江19人(如不算寄籍在外的应为18人)。
27.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府,是清代的苏州府,共有状元24 人。
28.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在较短时间内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县,是南宋时期的永福县( 今福建永泰) 。自乾道二年(1166 年) 丙戌科,至乾道八年(1172 年)辰科,七年之间,连续产生萧国梁、郑侨、黄定3名状元。
29.历史上产生兄弟状元人数最多的朝代是唐朝,共有张式(兄) 、张正甫(弟) 等兄弟状元19 人。
30.历史上产生父子状元人数最多的朝代是北宋,共有张去华(父) 、张师德(子) 等父子状元6 人。
31.历代兄弟状元中,其及第时间相距最短的,是唐咸通十四年(873 年) 癸巳科状元孔纟熏(兄) 和唐乾符三年(876 年) 丙申科状元(弟)孔缄。兄弟二人状元及第的时间仅相隔三年。
32.历代父子状元中,其及第时间相距最短的,是北宋开宝二年(969 年) 已巳科状元安德裕(父) 和北宋开宝五年(972 年) 壬申科状元安守亮(子) 。父子二个状元及第的时间仅相隔三年。
32.历代状元中,最早开始从事实业活动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 年) 甲午科状元张謇。他于及第后次年(1895 年) 即从事实业活动,先后办起数十个企业及大批社会事业,影响遍及全国,被誉为“中国之大教育家、大实业家”。
33.历代武状元中,唯一参加过两科考试,先中探花后又考中状元的, 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 庚辰武科状元马全。马全初名为马王泉,于乾隆十七年(1752 年) 曾参加一次武科进士考试,并在殿试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 。后因在任职期间与同僚发生矛盾, 被削夺官职。为洗刷耻辱,他更名为全,决意再次夺取功名,终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在武科进士殿试中得。
34.历代状元中,最年轻的状元是唐高宗永徽七年(656年)登第的苏瑰和咸亨四年(673年)登第的郭元振,都是18岁。
35.历代状元中,有史可查的最年老的状元是唐代的尹枢,一直考到70多岁,才因一偶然机会毛遂自荐,成了状元。嘉庆年间,杭州人王严,以80高龄中试,但未及殿试就死了,不然的话他也许会打破尹枢的纪录。
36、历史上唯一一次同年文武两状元均为同一个地方举子,发生在北宋熙宁九年(1076),福建路兴化军(今莆田市)的徐铎和薛奕分别高中文武状元,宋神宗得知大魁天下的文武状元乃是同乡时,不由龙颜大悦,特作诗以赐,诗曰:“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
37、历代状元中、在今天地位最高的,当属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状元陈文龙(福建莆田人),明永乐六年(1409年),朝廷封陈文龙为“水部尚书”;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皇帝加封陈文龙为镇海王,是福州城惶庙神。
38、在历代状元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因为诗赋被罢免的状元,为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状元莆田人徐寅,因梁太祖指其《人生几何赋》中“一皇五帝不死何归”句,要其改写,徐寅答“臣宁无官,赋不可改”,梁太祖怒削其名籍。
39、历代科举唯一一次“四异”同科,为绍兴八年(1138),莆田人黄公度(1109-1156)殿试进士第一名为榜魁(状元);陈俊卿(1113-1186)第二名为亚魁(榜眼);林邓七十三岁,为榜尊;龚茂良(1121-1178)十八岁,为榜幼。时称“四异”同科。又,黄公度与陈俊卿,又被称为“魁亚占双标”。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27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