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三国志》,该句出自《吴孙皓初童谣》,原诗是这样的: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
三国时期,地处东南的吴国是立国时间最长的国家。但在孙权病亡前后,统治集团内部在继承权问题上就乱开了。朝官分成拥嫡、拥庶两派,为废、立太子斗争非常尖锐。公元252年,孙权去世,内部矛盾很快表面化,宗室和大臣间彼此屠戮,长期进行争权夺势的斗争。孙权之后,由孙亮、孙休先后称帝,为时不长。公元264年,由孙皓执政。这个吴国的末代皇帝凶顽残暴,穷奢极侈。他用剥面皮、凿眼睛、灭三族等酷刑杀人。后宫已有数以千计的宫女,还在民间掠夺少女。甚至明令年年上报“将吏家女”的名册,女孩子一到十五、六岁就要“简阅”一番,供其挑选。暴虐的政治,苛酷的剥削,激起人民不断起义,终于将吴国推进覆灭的深渊。
在吴国历史上曾有过多次迁都事件。公元211年,孙权从吴迁都秣陵,并改名建业(即今南京),后来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孙权迁都鄂,改名武昌。229年,又还都建业。很有进取精神的孙权,十分重视这两个军事重镇,通过建都,使两地经济日臻繁荣;尤其是建业,成了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到孙皓时代,公元265年,他在西陵督阐的建议下,也来了一次迁都。什么原因呢?据说“荆州有王气”。而建业宫殿已破旧。这个贪欲无度的暴君但求享尽人间欢乐,于是吹吹打打地从建业搬到武昌,并下令扬州地区的人民远道从长江送去供享乐的一切耗资。沿江人民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政事多谬”,加上“公私穷匮”,虽然孙皓还在醉生梦生之中,可国政已是风雨飘摇、岌岌可危了。左丞相陆凯是孙权留下的旧臣,对孙权的治国之道有切身感受,对孙皓的腐配专横有冷静观察,算得是个统治集团中的清醒者。凭借旧臣身份,还敢于直言疏。《吴孙皓初童谣》就是陆凯在武昌劝孙皓时引用的一首童谣。陆凯在这个奏疏中,痛陈国衰民弱之现状,力劝孙皓“省息百役,罢去苛扰,科出宫女,清选百官。”孙皓当然十分不悦,只是慑于陆凯的“宿望”,才没有加害于他。
《吴孙皓初童谣》仅短短四句,却从中透露出了人民的苦难、怨恨和不平。尽管武昌有美鱼可烹食,有房屋可停居,但百姓宁愿到建业去,即使在那里只能饮水充饥,以至如履死地,也心甘情愿,在所不辞。为什么呢?就因为武昌为孙皓所居,人民苦于暴政久矣,已不能共存于一处。当然,这里还有一层深意,那就是建业曾是孙权的古都,人民向往建业,实是怀念创业皇帝孙权。当时为了备战,孙权虽然也曾强赋厚税,然而他个人尚能自持节俭。在倡导发展农业生产时,他不但赞同陆凯开垦农田的命令,而且主动提出他和儿子们亲自受田耕种,“亦欲与众均等其劳也。”
公元247年,建业宫年久失修,武昌宫已用了二十八年,这些材料不能再用,建议采伐新材以筑新宫。孙权不许。认为正是战争期间,百姓负担已重,如若再有通伐,就会妨损农桑。坚决让臣下搬来武昌宫材瓦改作太初宫。对比孙皓的暴虐贪残,人们能不痛恨万分吗?童谣正是通过向往建业、远避武昌这种直率的语言责孙皓。以宁死而不愿留居武昌的激愤之声,揭露了当时“苛政猛虎”的血淋淋社会现实,控诉了孙皓集团的滔天罪恶,抗议了他们的胡作非为。
当时永安山区的农民忍无可忍,在施但领导下发动了一场起义。初则数千人,发展到万余人,直杀至建业城里,给孙皓政权以极大威胁,就在这种怨人怒的境况下,孙皓不得已于266年冬天灰溜溜地还都建业,一方面血腥镇压施但义军,一方面以此平息朝野反抗。但是,他的骄奢淫欲并就此收敛。一到建业又耗费数以亿计的资财筑起了一座显明宫,“大开园囿,土山楼观,穷极伎巧。”陆凯也曾强劝,而孙皓至死不悟,终于弄到财竭国亡的地步。
这首歌谣为陆凯作为例证引用于奏疏中,但保留着民谣朴实生动的面貌。它用强烈对比的手法,从正反两方面突出反封建暴政的主题思想。相近的句式,相近的韵脚,成为在民间口相传、不胫而走的有利条件。
毛泽东同志《水调歌头·游泳》中的名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显然是从“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点化而来的。然而其意义、意境与原诗全然不同。毛泽东同志的诗句简洁地说明了自己的行踪,在极短的时间里从长沙来到武昌,“才”、“又”两字紧相照应,显现人民领袖风尘仆仆、为革命奔波为人民造福的形象;又用“饮水”和“食鱼”的句式,抒发对两地人民的深厚感情。显得活泼生动,亲切感人。
毛泽东同志善于用典。他能把典故融化进自己的诗篇,把它们的意义加以发展或改变,赋以新的内容,并不着痕迹,使没有读过原文的人也能看懂。这种刷新原故事的意义,增强诗词的气魄,赋予旧故事以新的血液,新的生命,使其为自己的写作目的服务。应该是对照阅读《吴孙皓初童谣》后使我们受到的启发。
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注释】: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三国吴孙皓时欲从南京迁都到武昌,民谣曰,“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子在川上曰:《论语·子罕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指时间如河水飞逝。一桥飞架:指武汉长江大桥,该桥为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桥梁,是五十年代重大工程之一,于五五年开工,五七年建成通车。当时正在施工中,故属“宏图”。天堑:南北朝时陈朝的孔范,称长江为天堑,见《南史·孔范传》。西江石壁:指计划中的长江三峡大坝。巫山云雨:巫山有神女峰。宋玉《高唐赋》,称楚襄王梦见神女,神女说她“旦为行云,暮为行雨。”【题解】一九五六年六月一日,毛泽东从武昌游过长江到达汉口。六月三日,第二次游过长江,从汉阳穿过长江大桥桥洞到武昌。四日,第三次游过长江,也是从汉阳到武昌。
武昌鱼的词语解释是:三国·吴嗣主孙皓从建业迁都武昌,丞相陆凯进谏,疏中引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见《三国志_吴志_陆凯传》。
武昌鱼的词语解释是:三国·吴嗣主孙皓从建业迁都武昌,丞相陆凯进谏,疏中引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见《三国志_吴志_陆凯传》。拼音是:wǔchāngyú。结构是:武(半包围结构)昌(上下结构)鱼(上下结构)。注音是:ㄨˇㄔㄤㄩ_。词性是:名词。
武昌鱼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⒈引三国吴嗣主孙_从建业迁都武昌,丞相陆凯进谏,疏中引童谣:“_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见《三国志·吴志·陆凯传》。武昌鱼指武昌附近所产的团头鲂。唐岑参《送费子归武昌》诗:“秋来倍忆武昌鱼,梦著只在巴陵道。”明李贽《与刘肖川书》:“但恐檀越远去,外护无依,不肖当为武昌鱼,任人_炙矣。”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词:“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二、网络解释
武昌鱼武昌鱼(学名:Megalobramaamblycephala),鲤科,鲂属。上世纪50年代由易伯鲁等30多位中科院水生所研究人员发现梁子湖中有一种鳊鱼是以往文献中没有的。他将它命名为团头鲂,俗称武昌鱼。体长165~456毫米。体侧扁而高,呈菱形,口端位,口裂较宽,呈弧形,体呈青灰色。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中型湖泊。比较适合于静水性生活。武昌鱼营养丰富,一般人都可食用,老少皆宜。
关于武昌鱼的诗词
《太初宫·三军不食武昌鱼》
关于武昌鱼的诗句
此去武昌鱼不少_把武昌鱼送似儿时曾食武昌鱼
关于武昌鱼的成语
日富月昌羊枣昌_谔谔以昌光昌流丽鱼鱼雅雅昌言无忌乐昌之镜昌亭旅食乐昌分镜昌_羊枣
关于武昌鱼的词语
光昌流丽昌言无忌昌_羊枣羊枣昌_武昌剩竹乐昌破镜日富月昌乐昌之镜
关于武昌鱼的造句
1、正所谓“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以荆州蒸菜、楚乡炖品、武昌鱼鲜、汉味小吃为特色的九头鸟大大满足了食客对湖北美食的念想。
2、主庭院以文为脉,水池为中心,由武昌鱼雕塑、松风阁、怡亭构成主体景观。
3、你可以爬磨山,在东湖里划船,还可以吃到独具特色的武昌鱼。
4、据水产大学水产动物种质资源研究室主任蔡完其教授介绍,团头鲂俗名武昌鱼,也就是市场上常见的扁鱼。
5、他做的是——冷菜瓜条、凉拌甘蓝、八宝海鲜汤、红烧武昌鱼、炸鸡翅、软炸虾球啊,原来那都是他拿你的!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武昌鱼的详细信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23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曹丕老师吴质的智谋如何,
下一篇: 三国时期最牛的十大神奇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