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中国古代蚕种西传的三种说法

历史典故 2023-07-20 16:52:55

恺撒(前100—前44)是罗马帝国一个显赫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他不但是一个政治上的独裁者,而且是一个感情丰富、爱好打扮的普通人。有一次,恺撒身穿一件丝绸制作的长袍,出现在罗马剧场,那轻柔光亮的质地、轻盈飘逸的效果让恺撒显得更加与众不同,剧场的人顿时对恺撒的这件丝制长袍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认为那简直是“天堂上才有的东西”,因此称恺撒穿的丝制衣服为“天衣”。


(雪白的蚕丝)

没过多久,在罗马帝国贵族当中,穿丝绸制作的衣服已成为一种身份的标志,也是当时人追求的一种时尚。罗马人称这种衣料为“西尔克”(Silk的译音),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生产“赛尔”(ser)的“赛里斯国”(Serice)。这个被称为“赛里斯国”的国家就是中国,在罗马人心目中,那是一个神秘的国家。


(雪白的蚕丝)

首先让罗马人感到神秘的就是这种丝绸原料是如何产生的?那简直是他们发挥想象力的最佳话题,有的人说是用各种各样的工具把普通的亚麻皮弄细而制成的,这个过程是很辛苦的;有的人说是用某种树的叶子通过梳理后而采集的细线,这种树不是我们罗马人常见的普通树……直到公元2世纪,一个希腊的旅行家由于亲自到过很多地方,见多识广,才向他们国家的人宣布:丝是由一种叫做蚕的小虫子吐出来的。他的权威性的观点立刻引起了当时人的兴趣,他们继续向他询问,那是一种什么样的虫子?它靠吃什么东西长大?而这位自称学问渊博的旅行者的回答简直是可笑极了:蚕是一种类似蜘蛛的小昆虫,它是吃小米和青芦长大的,等长到第五年时,虫的肚子会胀裂开,便从里面吐出丝来。他那绘声绘色的解释让那些好奇的人更迷惑了。

当时的东西方有两个大帝国,那就是西方的罗马帝国和东方的秦汉帝国。两个帝国国势都非常强盛,但由于交通的阻隔使互相都不是十分了解。所以罗马人对中国丝的产生才会提出这么多奇怪的解释。而中国的丝绸对他们来说是多大的诱惑,所以他们还是会想尽办法把这种神秘的东西带到自己的国家。中国养蚕制丝技术是怎样传人西方的呢?各种各样的答案也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也都带有传奇的经历。

归纳起来,主要有公主神帽说、商人魔杖说和僧侣的惊人巧术说三种:

“公主神帽说”的说法早巳经存在。中国唐代大旅行家玄奘西游经过新疆西部的瞿萨旦那国(于阗)时,就听到当地人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古时候于阗人不知道用桑养蚕制丝,但对来到他们国家的那些东方贵族身上穿的丝绸衣服很喜欢,便向这个东方国家询问养蚕制丝的技术,遭到了拒绝。东方国家的国君还下了一道命令,对通往西方国家的边防关卡严加防范,禁止本国蚕种外传。于阗国国王向这个东方国家国王求婚,东国国君爽快地答应了,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于阗国国君派使节去迎接公主,并秘密地告诉公主,本国一直没有养蚕种子,务必请公主想法带来,以便制作衣服。公主搜集到了桑、蚕种子后,苦思冥想,终于有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她把桑蚕种子藏到了自己戴的高帽里。当通过边防关卡时,关防官吏对公主和随行人员进行了严密的检查,惟独没有搜查公主的帽子。就这样,公主把桑蚕种子带到了于阗国,并在当地种下了第一排桑树,养殖了第一群蚕,制出了第一批丝。从此之后,这个国家就学会了养蚕制丝技术。为了纪念公主的功绩,当地人还把这个传奇的经历用画的形式记录下来。20世纪初,一个名叫斯坦因的西方探险家在该国的一个遗址中发掘到了一块古代画板。板上共画有四个人,中间是一位盛装的贵妇人,头戴一个高高的帽子,右侧一人拿着一架纺车,左侧地上放着一个盛满蚕茧的篮子,还有一个侍女左手指着贵妇奇特的高帽子,向人们示意所有的秘密都在那里……于阗国人用这种方式感谢公主给他们带来了这神奇的技术。而对这位“东国公主”的身份还是有争议的,有的书中介绍,这位东国公主是中国公主,是中国公主充当了蚕种西传神话的主角。有专家认为这位东国公主是鄯善国的公主,因为当时鄯善国在于阗国的东边,与于阗国相邻。


(蚕卵)

“商人魔杖说”认为,在公元6世纪时,有一个波斯人曾到拜占庭传授养蚕制丝技术。这个波斯人曾在中国生活过,临回国时,他把蚕子藏在了行路用的手杖中,巧妙地通过了各种关卡,带到了拜占庭。春天桑叶发芽时,把蚕卵放到嫩叶上,蚕卵孵化成蚕,食叶长大,生翅膀飞了。从此东罗马的拜占庭人学会了养蚕制丝技术。据说,当时的突厥人严禁养蚕制丝技术传人拜占庭,多次从中作梗,以达到垄断中国与西方丝绸贸易的目的。当突厥人知道拜占庭人会养蚕制丝时大吃一惊,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出蚕是如何越过突厥而飞到了拜占庭。


(蚕虫,出来就能吃桑叶)

“僧侣的惊人巧术说”认为,公元6世纪时,一位在东罗马传教的印度僧人听说东罗马皇帝不愿再从波斯人手中高价购买中国出产的丝绸制品,希望本国能自产丝绸,于是,他向皇帝献技说:我在中国住过多年,对他们养蚕制丝的方法略知一二。丝是由一种虫子吐出来的,但要从中国取虫到罗马是不可能的,不过我可以想方设法把这种虫卵带来。东罗马皇帝听后非常高兴,让印度僧人赶快行动,成功后必有重奖。印度僧人于是回到印度取得蚕种,巧妙地带到了东罗马的君士坦丁堡。从这个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养蚕制丝技术是间接传人西方的,即先由居住在中国的印度人学会后,并设法将蚕种秘密带到印度,然后再由印度的僧人传到了西方。据可靠的史料记载,蚕丝制作技术早在公元前即传人印度,从印度到东罗马的交通有海、陆两道,都很便利,所以这个传说有其存在的可能性。


(吃得白白胖胖的蚕虫)

为什么古代中国出产丝绸,古代西方却不能出产?西方不养蚕吗?

华美到极致的布料

丝绸这东西大抵算上天赐给华夏人最美好的礼物,你能想象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华夏先民就已经在生产丝织品了吗?很多时候吐槽机甚至会怀疑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嫘祖养蚕取丝的传说是真的,总归应该有个聪明的先民迈出了伟大的一步。

在东西方贸易兴起的时候,这些丝绸成了最抢手的货物,古罗马帝国为了避免黄金外流,甚至立法禁止男性穿丝绸衣服,然而毫无作用。为了取得丝绸的秘密,他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向东方远行。

事实上华夏确实对丝绸的秘密很珍视,足足保持了几百年才渐渐流传出去,最初是在公元前200年随移民传到朝鲜半岛,又经过对马海峡去了日本。向西的传播则明显滞后许多,虽然印度自称公元前300年就会养蚕,但他们的丝绸明显质量不行。

西方其实也产丝绸

欧洲国家养蚕抽丝可以追溯到公元552年,有传说是东罗马帝国的几个僧侣把蚕种放在中空的手杖里带了回去,吐槽机本人不太相信这个说法。蚕可以带回去,与之配套的桑树种植和饲养技术没法带的,我觉得大概率还是通过印度自然传播过去的。

欧洲的环境不太适合养蚕,大抵也就意大利和法国南部一些地方能够成功制作丝绸,这帮哥们借由这玩意儿发了大财,只是因为生产成本太高,他们制作的丝绸卖价比中国运输过去的还贵,竞争力不怎么强。

而且在织布这个领域里欧洲的技能树点的有点歪,我们做丝绸取其轻滑艳丽,这帮哥们就是喜欢往厚了织,热那亚的天鹅绒曾经是西地中海最华美的布料,至于法国混纺的塔夫绸之类的也不算轻薄。顺便说一下,英格兰也曾经尝试种桑树,然而不太成功,所以他们更喜欢羊毛织物。

丝绸在西方的没落

晃荡到工业革命前后,西方的丝绸产量其实提高了很多,成本下降也不少,但是棉纺织品的盛行让这帮人没太把丝绸彻底工业化。说来也是有趣,1845年开始欧洲的蚕宝宝们开始生病,而且愈演愈烈,大面积死亡。

长期萧条后法国人夏多内伯爵又发明出人造丝,这玩意的造价比天然丝低太多,一票工业党自然兴高采烈的冲进这个领域,种桑养蚕那么费劲的事儿没人再做了。就这样,丝绸产业在欧洲逐渐没落下去。

欧洲丝绸产业没落后,生产重心自然再次回到了东亚,中国与日本迅速填补了这个空白,目前咱们国家依然是世界第一大丝绸生产国,每年生产总值接近10亿美元,是第二名印度的三倍以上。

总结起来吧,古代西方是可以出产丝绸,自然也是会养蚕的,只是他们的技术落后华夏很多,丝绸的制造成本高得吓人,故此没能普及。扯淡完毕。

回眸创新潮:创新中国6潮起观后感

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到公元16世纪之前,中国人对世界科技文明和创新文化的贡献是斑斓炫目的,更是举足轻重的。四大发明不是中国人的结论,而是对中国文明持现实态度的外国学者的论断。四大发明的文化价值为世界所公认,美国学者德克波德(Derk Bodde,1909~2003)说“倘使没有纸和印刷术,我们将仍然生活在中世纪。如果没有火药,世界也许会少受点痛苦,但另一方面,中世纪欧洲那穿戴盔甲的骑士们可能仍然在他们有护城河围绕的城堡里称王称霸,不可一世,而我们的社会可能仍然处在封建制度的奴役之下。最后,如果没有指南针,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可能永远不会到来,正是这个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刺激了欧洲的物质文化生活,把知识带给了当时人们还不了解的世界,包括我们美国。”弗朗西斯?培根说“我们应该看到各种发明所具有的力量、效能和后果。这些发明,无论从哪方面看,都不如古人所闻所未闻的那些发明,即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来得惹人注目。因为这三项发明已经使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况为之一变。”由于培根在科学和哲学方面的崇高影响,四大发明学说因此得到广泛认同和传播。
但是四大发明之说并不一定能准确全面地反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明的成就,因为它仅仅是从东西方交流这一层面所作的评判,尤其是仅仅作为助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而广受西方历史肯定而作的判断。于是,这几项西方当时最缺乏、最需要的技术被当作了中国最重要的科学技术成就而被广为流传。其实,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远不止这四大发明,我们在农耕技术、铁铜冶炼、油煤开采、机械制作、中医药学、天文数学、陶瓷、丝织和酿酒等许多领域都取得了丰硕而巨大的成就。这些和国计民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创新与发明极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生产力和社会生活的进展。有些发明的价值是远远超过四大发明的,至少可以这么说,很多发明起码可以和四大发明的伟大成就相提并论。
中华创新,于斯为盛。上下五千年智慧光芒又岂止是“四大领域”可以包揽涵盖的。就让我们暂且搁下四大发明的成规定势,一起回过头来做一次彻底的中华发明之旅的粗略盘点吧,盘点过罢,想必收获的不仅是光荣,还将是无尽的梦想……

中医药

中医药是中国极有特色的医药学体系,在西医进入中国以前的几千年中保护着中国人的健康,其基本理念,诊断方法、医疗机制、药物构成和现代西方医药学区别甚大,具有极其独特的色彩,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领先于世界水平,直到近现代仍然是中国人保健医疗的重要手段,而且能解决现代医学无法解决的一些重大疑难病症,保持着特别的优势,焕发出源源不断的活力。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医学就建立了完备的理论基础和医疗实践的体系。中医药的理论基础是把人看作一个整体,把人和自然看作一个整体,认为人的疾病都是和外界自然世界不协调引起的,和自然世界关系的失调就会在身体外部表现出来,其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论。
在中医学基础上产生了中药学。中药全都来自自然界,有益人的健康。中医的困难和魅力就在于辨症施治,开处方就是在千百种药物名单中排列组合,几乎每一个病人、每一种疾病,甚至每一个阶段的处方都不同。历代名医积累了大量验方,这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宝贵财富。
风靡了全世界的针灸疗法操作简便、适应病症广。针灸疗法所依据的人体经络系统既无解剖实体,也无法在各种医学检验中显现图像,那些密密麻麻的、各有奇异美丽名字的、成百上千的穴位,不过是光洁皮肤上一些毫无痕迹的虚拟的点。但是针灸的疗效却如此确切而神速,甚至能达到针到病除的奇效,可谓是中国中医体系中最不可思议的医疗技术。这项伟大技术是始自何时,何人创造,已经无法考究了。但对这种古老技术的记载,往往和黄帝、伏羲的名字连在一起,可见其历史之久远。
针灸技术本来还包括灸,就是在身体的某些特定穴位进行炙烤,以取得特殊疗效,但是针法比灸法疗效大得多,于是在谈到针灸时,大多是在谈针法。最初的针灸大致经过了从砭石-石针-骨针-竹针木刺-青铜针-铁针-金银针这样一个发展变化过程。也许古代人类偶然发现把砭石扎在身上某些受伤或病痛的特殊部位会减轻疼痛,促进愈合,这就是针灸的起源。

麻沸散

手术麻醉剂是手术过程中极其重要的条件,没有麻醉的手术会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痛苦。19世纪之初的欧洲尚没有可靠的手术麻醉剂,据说拿破仑的御医给伤兵动手术的惟一法宝就是动作的极端快速,以减轻伤员的痛苦,他在一夜之中曾经动了100多个截肢手术。而古代中国,早在公元前几百年的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就配制了可以让人麻醉以实行手术的“毒酒”,而公元3世纪的名医华佗(?―208)更是配制了全身麻醉剂麻沸散,给患者动了腹部手术。但华佗后来被曹操杀死,麻沸散也就失传了。据《后汉书》记载,华佗使用麻沸散先后成功地做过开腹切肠,开腹取胎、切除肿瘤等手术。华佗所进行的手术在今天看来也是难度很大的大型手术,麻沸散的发明更是一项划时代的重大贡献,远远走在世界的前面。华佗的麻醉术和麻沸散对中国后世医学有很大影响,宋元明清时代,出现了局部麻醉和正骨专科麻醉等等方法。非常可惜的是,后人无法找到麻沸散的确切配方,只大致知道其中有山茄花(曼陀罗花)的成分,因为曼陀罗花具有麻醉作用。100多年前,日本医生华冈青洲宣称找到了配制麻沸散的秘方,有曼陀罗花、川芎、白芷、乌头、天南星等,但在参与试验中的两人中,一死一盲,所以麻沸散的配方几乎成了永久的秘密。
欧洲人在古代乃至中世纪治疗疾病需要动手术的时候,往往运用放血疗法。实在需要动手术时,只有动作迅速来减轻痛苦。1844年,美国人柯尔顿使用笑气(一氧化二氮)做麻醉药,但效果不理想。直到1848年,美国人莫尔顿又使用乙醚做麻醉药,从此才得到广泛应用。

接种人痘

天花作为一种烈性传染病,危害人类至为惨重。中国在免疫学上的重大成就就是最晚于16世纪发明了接种人痘以预防天花传染的卓越技术。这项发明为英国人琴纳于1796年发明牛痘接种和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在全世界消灭了天花病这两项光辉胜利开辟了道路。
中国本来没有天花,天花是公元2世纪左右从国外经南方传入的。对于这种可怕的传染病,中国医学家一直在进行战胜它、预防它的可贵探索。是什么时候发明出了接种人痘的有效方法呢?有三种说法,即始于公元8世纪的唐代的赵氏鼻苗法、公元11世纪的宋代峨眉山神医和公元16世纪明代安徽宁国种痘三种。这几种说法都是古代以毒攻毒医疗思想的体现,都是采取天花病人结痂和脓汁接种到健康人身上以达到预防天花的目的。一般学者从论据充分、有旁证资料的角度出发,多承认公元16世纪之说,但是也都认为人痘起源于唐代、宋代之说应该不是空穴来风,有一定道理。
接种人痘防疫技术的推广,清代康熙皇帝有莫大功劳。由于康熙坚决推广人痘接种,且成功率达到97%~98%之高,因此天花流行的猖獗势头被遏止了。种痘技术17世纪相继传到欧洲、美洲,也传到了中国的邻邦日本和朝鲜,他们在18世纪初也推广了这项技术。英国的一位人痘接种技师琴纳(E.Jenner,1749~1823),在中国人的人痘接种基础上于1 796年创造牛痘接种成功。牛痘在1805年传入中国。人类彻底消灭了烈性传染病天花,琴纳的牛痘和中国人的人痘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星表和星图

中国古代天文学产生很早,一些新石器时代出土的文物如甲骨文和陶片上已经有象征天文观测的图形和文字。
战国时齐国的甘德和魏国的石申是两位著名的皇家天文学家,石申著有《天文》八卷,甘德著有《天文星占》八卷,均已失传。后人将一些古书中引录的这两部著作的片断加以辑录,称为《甘石星经》。甘德和石申都记录了一些恒星的名称,方位,两人的记录互有交叉,所以三国时代的天文学家陈卓将甘德、石申,巫成三家所记录的恒星汇总起来,共得全天283个星官(即古代为了观测方便把所观察到的恒星分成的小组,和后世星座的涵义不同),1464颗星,并以不同的颜色标在星图上,后人依此绘制星图,制造浑象(一种天文仪器)。《甘石星经》中,石申区划的星官有120个,计815颗,甘德区划的星官有146个,计687颗。最有价值的是,石申还列出120个星官的标准星具体坐标值,并对120颗标准星具体坐标值加以测定,列出其赤道坐标,其中,二十八宿以“距度”和“去极度”记述,其他恒星则用“入宿度”和“去极度”记述。所谓“距度”就是指二十八宿沿赤道自西向东排列,每一宿选出一个代表星,叫做“距星”,“距度”就是两“距星”之间的“赤经差”。“入宿度”就是这颗恒星和“距星”之间的“赤经差”。“去极度”指该恒星和天极的角度。由此可见,星表采用了赤道坐标系统,也就是以赤经和赤纬两个坐标表示天球上任一天体位置。石申表述了一个完全数量化的著名星表《石氏星经》。以赤道坐标系统记录恒星的坐标值,是古代中国天文学的一项独特的重大贡献,而西方天文学都是以黄道坐标来标注恒星位置的。和战国时间同时的希腊还是采用从巴比伦沿袭下来的黄道坐标系统,到了十六七世纪之后才使用赤道坐标系统,直到现在。赤道坐标和黄道坐标系的互相参照,提高了天文观测和记载的精确度。

张衡和地动仪

中国天文学家们研制了很多天文观测仪器,好多仪器都准确而形象地演示天体的位置变化。东汉的著名天文学家张衡(78~139)是制造天文仪器的专家,他发明的候风地动仪制作得十分精致严密,道理却比较浅显,容易理解,这里就把它当作中国古代科技仪器的代表吧。
张衡的地震仪是一个精铜制成的大酒桶形的容器,直径八尺,八面有八条头朝下的龙,龙口里衔着铜丸,每条龙下方蹲着一只张着嘴的铜制蟾蜍。仪器中间悬有一根极其灵活的中心柱,叫“都柱”,上粗下细,平时,处在一种不稳定平衡状态,下有东、西、南、北、西北、西南、东南、东北八个方向的轨道。八个龙头就是八个曲杠杆,铜珠就靠曲杠杆压着,当地面有了一点震动,受到一个惯力,这只重心很高的“都柱”下端就会向前方产生极其微小的位移,整个都柱就会向后方,也就是地震方向倒去,触动曲杠杆,那条龙口里的开关就张开,把嘴里的铜丸吐到螗蜍口中,并发出响亮的声音,这样就知道在这个方向发生了地震。其精妙处就在于,“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
这架候风地动仪安装在当时东汉的首都洛阳,几次地震预报都很准确。在国外,直到13世纪在波斯的马哈拉才出现了一样原理的地震仪器。这种利用物体的惯性拾取、扩大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一直到现在还在使用。

十进位制和二进位制

从古到今的数学运算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了十进位制的伟大发明,而当今几乎主宰了生产和生活的一切领域的计算机靠的是二进位制才形成了它的千变万化。这两种进位制的发明和确定,都和古代中国人的探索、创造有关。
正整数逢十进一位,逢百进二位,逢千进三位,这种以十为基数的十进位制,今天看起来是十分简单合理、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人类还是经过艰辛探索才创造了这种进位制的。中国使用十进位制在全世界最早。十进位制之所以在中国最早出现,和中国固有的文化是分不开的,汉字是方块字而不是拼音文字,极大地促进了十进位制的形成。据史料记载,古代巴比伦人一直像后来的罗马数码那样,用相加或累积计数,古埃及和古希腊也都是用特殊的记号来表示20、30、40等10的倍数,印度人在公元6世纪才开始使用十进位制。而欧洲人正式采用十进位制的最早证据,是公元976年的一份西班牙文的抄本。十进位制是中国对人类做出的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正如李约瑟博士所说:“如果没有这种十进位制,就几乎不可能出现我们现在这个统一化的世界了。”
众所周知,二进位制是电子计算机的运算基础,而二进位制的发明人是德国杰出数学家莱布尼茨(G.W.Lelbniz,1646~1716),不过他发明二进位制是受了中国古代“先天八卦”的启发。易经八卦相传是伏羲画卦,周文王重卦,太公作爻辞,是一双鱼太极图,四周围绕有乾坎震艮巽离坤兑八卦,这八卦就是由长短划不同排列组合而成的符号。它的象征意义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是由阳爻( )和阴爻(一一)构成。如果以阳爻(一)为1,以阴爻(一一)为0,按照二进位制的逢2进1的规则,则这从乾到坤的64卦均可以用O和1两个数字表示出来。如第一卦乾卦为1111.1=63,第二卦为011111=62,第三卦为101111=61,这样排列下去,第六十二卦为010000=2,第六十三卦为100000=1,最后一卦为000000=0。统观这从乾到坤的六十四卦的排列,其二进位制数序排列恰好为从63至0的自然数顺序排列,真是天衣无缝,巧夺天工!当时,德国大数学家、微积分和数理逻辑的创始人莱布尼茨正在为创造一部乘法机而遇到困难,一筹莫展,正好他的朋友、到中国去传教的教士白晋(J Bouvet,1655~1730)从中国归来,带来了《六十四卦次序图》和《六十四卦方位图》,莱布尼茨如获至宝,顿时感到阴阳两个对立矛盾的面千变万化的奇妙,对易经和八卦以及它最初的发明者伏羲充满敬意,受到点拨和启发,产生了他的二进位制的最早灵感。他认为,“只有0和1的二进位制不但具有简洁的形式,更可以表示宇宙间所有的量。这是上帝的语言!所有的数通过1和0的方式表达,是何等美妙!”
其实早在莱布尼茨之前,北宋的哲学家邵雍(101~1077)就在他研究《易经》的著作中提出了比较完备的二进位制思想,可惜没有传播开来。

十二平均律

最早记录中国古代乐律学研究的是写于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书中记载了对声音阶弦长比例的研究成果,在宫、商、角、徵、羽五音中,下一音阶一般为上一音阶的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故称为三分损益法。而音阶又是由若干相差五度的音组构成,在乐律学中被称为“五度相生律”。五音加上变徵和变宫两个半音,就组成七音阶。五度相生律不仅是五声体系的基础,也导致了更为全面的十二律体系的诞生。
按照五律相生法,在生律11次之后,最后一个音应该是最初那个音频率的二倍:但是情况并不是如此,这给古代律学家们造成很大烦恼,也激发了他们创造和探索的激情。对十二个音阶的绝对值和相邻音阶之间的比例关系的准确数值的探求几乎贯穿了中华古代文明历史的始终。1957年在河南信阳出土的春秋编钟和1978年在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曾侯乙墓编钟,每只钟的音律分配都逐渐趋近十二平均律,音高和音频都接近当今所确定的数值。但是这些还是在三分损益法基础上的改进和提高,还不够准确和精准。两汉、魏晋、隋唐、五代、宋代都有人不屈不挠地探求着,就是不能彻底解决这一千古难题。
公元1584年,明代杰出的音乐家、数学家和天文历算家朱载(1536~1611),在他的科学名著《律学新说》中第一次提出了十二平均律的理论及计算方法,向自古沿袭的三分损益说发起挑战,使各律之间的比例更准确。这是中国,也是世界音乐文化史上的一个光辉的创造,比西方人发明此律要早100多年。
朱载还根据十二平均律的理论反复研制、创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发音准确的乐器――弦准。他把开平方、开立方的数学运算应用到律学中,得出两律之间的音频差距为2开12次方,使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之后十几位,推导出最完美的等比数列,获得了各律音高间隔的等程性,成功地解决了音阶在音律上的转调问题。这是乐律史上的一次革命。现在,十二平均律的理论已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980年,比利时音响学家马容说,他曾经验证过朱载的管律实验,并证实是正确的。

钢铁冶炼和铁器制作

铸铁柔化术是中国古代钢铁业的一项重大发明。铸铁炼制出来之后,因为性脆、缺乏韧性而不适合锻造优良的铁器。而适合锻造铁器的铸铁,因热处理的温度和方法的不同,分作白心可锻铸铁和黑心可锻铸铁两种。白心可锻铸铁具有比较高的硬度和强度,黑心可锻铸铁具有较好的耐冲击性。西方人写的冶金史著作都认为,这两种极其重要的、有实用价值的铸铁都是欧美的发明,其中白心可锻铸铁是法国人在1722年发明的,所以又称“欧洲式可锻铸铁”,黑心可锻铸铁则是美国人在1826年发明的,又称“美国式可锻铸铁”。然而,根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提供的证明,中国比西方早近两千年就发明了制造黑心和白心可锻铸铁的技术。这种技术的关键是将普通铸铁长时间高温加热,使其中的化合碳发生变化,当碳的含量介于铸铁和钢之间,其性质也随之变化,具有较强的延展性并保持了一定的硬度。这种技术叫铸铁柔化术。
炒铁是古代中国钢铁冶炼的另一重大发明,是一种简便有效的炼铁术。方法是把含碳量过高的可锻铸铁加热到半流体状态,再和铁矿石粉混和起来不断“翻炒”,让铸铁中所含碳元素不断渗出、氧化,从而得到中碳钢或低碳钢。如果继续炒下去,就得到含碳更低的熟铁。这种方法始于西汉,东汉的《太平经》中就明确记载了炒铁技术,在河南巩县的古冶铁遗址中也发现了以炒铁制作的铁币和炒铁炉。

陶瓷

中国陶瓷有8000年的历史,几乎在每个时期,中国陶瓷都在不断改进,不断创造,攀登了一个又一个陶瓷技术的高峰。创造出了精妙绝伦的陶瓷产品。中国陶瓷是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是一种物化的文化。中国陶瓷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制造、探索和欣赏陶瓷艺术所形成的精神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陶经过了从灰陶、黑陶、白陶到印纹硬陶、彩陶的发展变化之路,在陶器的造型上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粗放到精细、由平淡到生动的渐进过程。
陶瓷是陶和瓷的总称,其主要区别是,陶由陶土烧制,瓷由瓷土烧制,瓷是陶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产物。烧制瓷的瓷土中含有高岭土、石英石,长石和莫来石,含铁量低,烧制温度为1200~1300度,涂在表面的釉必须和瓷一起经过高温烧制。烧制成的瓷色白,坚硬度提高,不吸水或吸水率在1%以下,扣之有金属声。在经历了铅釉的出现和青瓷、白瓷技术的竞相发展之后,成熟的青瓷成为瓷器的主要代表,中国瓷器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在宋代达到第一个高峰。明清两代的瓷器生产继承了历代之长,以景德镇为中心的瓷器生产又不断攀登新高峰。有人以这样的话称赞瓷器的品质,“薄如纸,明如镜,色如雪,声如磬。”可见明清瓷器已经进入了尽善尽美的境界。

酿酒

中国很早就发现了酒的存在并发明了酿酒术。酿酒大约开始于四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种技术不大像是某位大师的个人发明而更像集体创造,于是人们选取了几位大师作为标志性的酿造名家,后来又引出另一位古代造酒名家杜康的名字。
古代中国的酿酒者把制曲工艺发挥到了极致,由散曲发展到块曲、饼曲、南方曲、北方曲。北魏的科学史家贾思勰在他的名著《齐民要术》中就记述了13种制曲法。酿酒者利用丰富的、各有特色的曲种,加入不同的草药,酿制出风味不同的醇酒,攀登上酿酒技艺一个又一个的高峰。北宋时代红曲的发明和应用是制曲工艺的一项重大成就。红曲不但是中国东南沿海各省酿制红曲酒的主要曲种,而且可以用来造醋和腐乳,是一种优良的调味品和天然食用色素。红曲中的主要微生物是红曲霉,生长极慢,在自然条件下极难繁殖;中国古代酿酒者研究探索出了在特殊条件下快速繁殖红曲的技巧。《天工开物》中记述了制作红曲的几项重大技术措施,选择优良菌种以提高成功率,加入明矾以增加酸度抑制杂菌,分段加水以促使红曲霉进入原料大米内部,这样就可以得到色红心实的大米红曲。制曲技术的先进和丰富,促进了酿酒业的蓬勃发展,仅贾思勰就记述了40余种酿酒方法。中国作为一个酒的王国,如今能生产出众多誉满天下的名酒,其渊源照此看来显然是既清晰又悠久的。

养蚕缫丝

养蚕是中国古代开发利用昆虫资源为人类服务的最成功的范例。蚕本是以桑叶为食的野生昆虫,在被驯养之前,人们就懂得利用野蚕抽丝了。从野蚕到驯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考古专家在山西的一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了半个切割过的蚕茧,那已经是5000多年前的事情了。甲骨文中不但有蚕、桑、丝、帛等字,而且有祭祀桑神和派人察看蚕事的卜辞,说明养蚕已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
中国古代养蚕技术发达,《礼记》中就对蚕卵的消毒进行了总结,指出,用朱砂溶液,盐水、石灰水和其他具有消毒效果的消毒液浴洗卵面,对防止蚕病发生非常重要。
养蚕事业直接促进了纺织绸缎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独一无二的丝绸纺织技术。一路领先的印染工艺,五彩缤纷的花色、品种,使丝绸成为装点帝王将相威仪和衬托女性美丽的绝妙物品。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也成为中国主要的对外贸易产品。绵延几千公里、活跃了上千年的丝绸之路,是古老的中华和世界交流的主要渠道,也是促进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活力源泉。世界上所有养蚕的国家,其蚕种和养蚕方法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去的3000年前传到朝鲜,2000年前传到日本和越南,1600年前传到中亚诸国,1400年前传到欧洲,400年前又传到南美洲。中国不但是养蚕、缫丝、织绸技术的发明者,而且在长时期内保持着绝对领先的地位,这是中国对人类的又一伟大贡献。

茶和茶文化

茶是风行全世界的饮料,和咖啡,可可并列,鼎足而三。茶是中国人的骄傲,从野生培育,长期种植、品种选育、精心制作、品尝饮用,茶具争艳到出口贸易,香满全球,每个环节中国人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它包含着中国人世世代代的开拓、创造和劳动。
中国人将茶由山林采摘野生茶树到培育栽种,由不宜栽种和采摘的高大乔木培育为矮小的灌木,这是一大飞跃。
古代中国人民对茶园的选址、茶子沙藏催芽,种植、灌溉、施肥和茶树遮阴等生产环节都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文人雅士们则对茶芬芳淡雅的风味情有独钟,生发出品茶、咏茶的茶文化。中国在唐代发明了茶的蒸青剥法,元末明初又发明了炒青绿茶及制作茶饼法,制茶技术日益精湛,各地根据当地茶的风味特点和制作方法的不同,形成了绿茶、白茶、黄茶、黑茶,红茶和乌龙茶六大类。饮茶的普及,又促进制茶工具和茶具制作的进步。
公元5世纪,茶开始传到亚洲各国,17世纪运往欧美各国。茶一旦被外国人接触,无不立即引起无比珍视和热情欣赏,饮茶之风逐渐风靡全世界。中国不仅输出茶叶,也先后向很多国家提供茶树和茶籽,如今日本、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俄罗斯等国都种植茶树,而日本在中国古代饮茶风习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茶道,把中国的茶文化发扬光大了。

(转自show china看中国网站)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21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