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西汉末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古经文和今经文之争是什么?内容)

话历史 2023-07-20 16:49:51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所谓“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两种字体。“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古文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

“今文家”和“古文家”的相互对立,是从西汉哀帝时开始的。成帝时,刘歆“校秘书,见古文《春秋左氏传》” (引自《汉书•楚元王传》),认为左丘明与孔子好恶相同并亲见孔子,故《春秋左氏传》比以后世口说为据的《公羊》、《谷梁》更为可信,于是引《左传》解释《春秋》。哀帝建平元年(前6),刘歆又在今文诸经立于学官并置博士的情况下,作《移让太常博士书》,争立古文经传于学官。但因为在西汉朝廷中,不仅担任教职的太常博士都是今文家,就连那些达官显宦也都是通过学今文经而得官的,因此,刘歆的要求遭到诸儒博士的反对,未能成功。也因为此,才有派别含义的“古文”名称。而“今文”则是由于古文家独树一帜,迫使原有经师结成一派之后,到东汉时才出现的名称,它是古文经师加给立于学官的经书、经说和经师的。

经今古文学之争虽始于西汉末年,但其争斗的高峰却在东汉。而在这场斗争中,却是古文经学日益抬头,在民间流传甚广,并逐渐占据优势。直至郑学起,经今古文才。趋近混于一同。到清末,以皮锡瑞、康有为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与以章太炎、刘师培为代表的古文经学,又形成了近代的今古文经学之争。时起时伏的今文古文经学之争,影响到了二千年左右的不少学术领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在经书的字体、文字、篇章等形式上,在经书中重要的名物、制度、解说等内容上都不相同。今文经学近于哲学,强调“经世致用”;古文经学近于史学,讲究考据。在东汉,两者之间还有有神论与无神论、政治与学术的区别。但从纯学术的观点来看,今文经说有异说,古文经学中也有异说,谁也不能算解释五经的权威,更不能说谁得了孔子的真传。

今古文经的区别大致有下列几点:

一、今文经学以六经皆孔子所作,系托古改制之书;古文经则以六经皆史。
二、今文经学家崇奉孔子,认为孔子为政治家、哲学家;古文经则崇奉周公。
三、今文经学家信纬书,讲微言大义;古文经学家斥纬书荒诞,谓六经皆史,主考据。

东汉时期,经今古文学的争论,其实质问题是谁是经学的正统和如何统一经学的思想。今文经学既已立于学官,士子也依赖学习今文经入仕,朝臣又通过学习今文经而获位,因此古文经学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学术一旦跟政治利益结合起来,学术问题也就成为政治问题了。正因为此,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由单纯的对书籍本身的不同看法,扩大到了学术思想、学派体系、政治观念和社会地位等诸方面,几乎贯穿了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不仅对经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今古经学纷争

用先秦六国的文字“古文”书写的儒家经书称为古文经,训释、研究古文经的学问称为古文经学。

今古经学产生原因

秦始皇焚书时,六经、诸子都被焚毁

汉朝学者传习的经书,大都是用“隶书”书写的,称今文经。但是以后在山崖屋壁陆续发现了一些被埋藏的儒家经书。例如,汉景帝时,鲁恭王刘馀从孔子旧宅壁中发现古文经传,得《尚书》、《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又例如,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从民间得到不少古文先秦旧书,有《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等,并在他自己的王国里为《毛诗》、《左氏春秋》立博士。《毛诗》、《左氏春秋》也属古文。汉宣帝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逸《易》、《礼》、《尚书》各一篇,都是古文。这些古文经传,都藏于汉朝的秘府,不立官学,只是民间学者私相传习而已。

历代今古经学纷争

西汉末年

汉哀帝时,刘歆领校秘书,发现古文经不但文字与当时立于学官的博士本有异,而且有的博士本定为今文经。他指责今文经为秦代焚书之余,残阙不全。基于此,刘歆请立古文经《毛诗》、《左传》、逸《礼》于学官。因遭到太常博士群起反对,刘歆离开京都。这是今古文经学的第一次重要争论。

西汉末,王莽欲篡权,提出“王田”的主张,要将土地收归国有,利用《周礼》关于井田制的说法,以为现论依据。《周礼》属古文经,古文经学地位因得以提高。平帝时,立五个古文博士,以与今文经学对抗。

东汉初 东汉初,刘秀利用谶语巩固政权,即位后,倡今文,废古文。谶纬之风影响了东汉经学的今古两派。

东汉光武帝立今文经十四博士,再次确立今文经学在官学中的统治地位。但是尚书令韩歆上疏,欲为古文《费氏易》、《左氏春秋》置博士。博士范升反对,与韩歆等争论,并奏《左氏》错失十四事,不可采三十一事。学者陈元上书与范升辩论,认为左丘明亲受业于孔子,其书弘美,宜立博士,书凡十馀上。

光武帝乃立《左氏》博士,诸儒议论喧哗,从公卿以下,多次在朝廷上争论,终于又被罢废。汉章帝时,贾逵(公元 30~101)作《长义》四十一条,说“《公羊》理短,《左氏》理长”,为古文经张目。博士李育乃作《难左氏义》四十一事,以《公羊》难逵。这是今古文经学的又一次重要争论。

汉章帝赞同贾逵的主张,诏诸儒选高材生从逵受《左氏》、《谷梁》、《古文尚书》、《毛诗》,四经遂行于世。东汉马融(公元79~166)以古学授郑玄,玄遍注群经,于是郑、贾之学流行数百年,为诸儒所宗。

东汉中叶后 

中叶以后,古文经学压倒今文经学,著名古文经学大师如大卫宏、贾逵、马融、许慎等,以学术取高官。或有门弟子几千人,势力极盛。古文经学斥责今文经学附会谶纬的妖妄,强调文字训诂对于治经的重要性。为了准确解释儒家经书,古文经学者对文字、音韵、训诂作了精深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学术观点,撰为著述,如齐歆认为“六书”是汉字造字的基本法则,扬雄著《方言》,许慎著《说文解字》等,皆有相当程度的科学性,至今仍为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钥匙,受到学者的重视。至东汉末,儒学大师郑玄以古文经学为宗,兼采今文之说,综合两派,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唐宋

唐代,太宗诏使国子祭酒孔颖达统一异说纷纭的南北经说,撰定《五经正义》一百八十卷,使明经取学者屏弃今古文的门户之见,自出亲意,宋人抛开旧注,直接往经文中寻求义理,敢于怀疑和独立思考,遂成为“宋学”。明代经学衰弱,少有建树。

清代

直至清代,乾嘉学者所用方法,称为“汉学”、“朴学”,无论吴派、皖派、扬州学派,皆与古文经学为近。惟常州学派上承汉代的今文经学,依据《公羊传》及董仲舒、何休等人著作,借阐发孔子“微言大义”表达自己的历史哲学和政治态度,影响及于龚自珍、魏源、康有为等思想家。

近代章太炎是古文经学的著名大师。 古文经学的特点是讲文字训诂,明典章制度,研究经文本身的涵义,不讲“非常疑义可怪之论”及“阴阳灾异”。

古人以后,经学今古文之争遂告结束。然作为不同的治学方法与对待古代思想文化典籍的不同态度,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影响并未结束。

古经文和今经文之争是什么?内容

是古文经与今文经之争.我是中文系毕业的.可以帮你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汉代尊崇儒学,而先秦的经籍,经过秦始皇焚书和项羽火烧咸阳
,损毁殆尽。由于经书散亡,文帝时,由老师宿儒凭记忆口授用当时
通行的隶书写定,即所谓“今文经”。至汉武帝末期,鲁恭王在曲阜
孔子宅壁中,发现了用古文字体写的“孝经”和“逸礼”,所以称为
“古文经”。其内容也与今文经有异,因此,汉代的儒学便分成了“
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 一.汉代今古文之争的由来。 先秦典籍经秦代焚书及秦末的战争后,民间及政府的藏书,荡然无存,所以没有资料,从事学术研究。自惠帝废挟书令,文帝奖励献书,研究经书的风气才渐开展,至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设立五经博士,经学渐变成博取利禄的工具,而经学家都希望立为博士,结果有十四博士并列于学官,他们均属“今文学派”。而十四博士的经传,皆凭秦末的儒者口头传述,靠记忆背诵出来,用当时流行的文字隶书记录成书,辗转传授。至于“古文经”则是用大篆蝌蚪等古文写成,据说其来源或由墙壁中发现,或为民间献纳,如鲁恭王拆毁孔子故居,在其墙壁获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等书。西汉平帝时,刘歆奉命校阅秘阁藏书,觉得这些经传极为珍贵难得,主张立于学官,但遭受今文经学家反对而放弃。其后,王莽当政,与刘歆关系密切,就凭藉政治力量把《古文尚书》、《周官礼》、《左氏春秋》与《毛诗》列入学官。自此,拥护今文的旧派,与提倡古文的新派,相互针锋相对,于是造成今古文之争。 今古文之争除了因文字及解经不同而有争论外,其实最主要是利禄之争。两家争立为学官及置博士弟子,无非是争利禄,因为伏生所传的尚书的原本,也是古文,伏生于秦焚书时将经书藏于壁内,至汉时才从墙壁取出经书。此等经书必定是古文经,而且亦可见藏书于壁中是普遍现象,并非孔宅是这样。故当文帝奖励献书以后,古文经便会陆续发掘出来,并献上朝廷,故宫中秘藏有古文经是可能的,若指古文经全属刘歆伪作,未免武断。同时,伏生将所藏的古文经传与晁错,经晁错用汉代通行的隶书记下,就变成今文经。所以钱穆在《国学概论》指出今古文之争:“其实则争利禄....非真学术之争也。”他说得十分正确。 二.汉代今古文经相争之经过. 自从刘歆建议立古文经于学官,但受今文经学者反对后,今、古文经壁垒分明,两者的争论从西汉末年一直延至东汉末年,郑玄遍注群经,混糅今古文的家法,争辩才结束,前后达二百多年。今、古经之争论,较重要的,大约有四次。 第一次是刘歆(古)与太常、博士(今)之争立毛诗、古文尚书、左氏春秋及逸礼。刘歆于成帝时受诏校订秘阁藏书,发现有古文经传,“欲建立左氏春秋及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皆立于学官。”他认为今文经传是秦焚书及禁挟书后的残存,又宣传古文经传的可靠,可添补今文经传的残缺。刘歆的意见遭到今文经学家的激烈反击。今文经儒者师丹指摘刘歆“改乱旧章,非毁先帝所立”,更认为古文经传是刘歆伪作。由于遭受集体攻击,古文经立学官的事终归失败,刘歆亦被外放为地方太守。这次争论,揭开今、古文经之争的序幕。 第二次是韩歆(古)与范升(今)之争立费氏易及左氏春秋。东汉初年,太学五经博士恢复西汉时情况,但古文经学经过刘歆的提倡及王莽时之一度立于学官后,已引起儒生的普遍重视。于是,光武帝年间,韩歆上书,“欲为费氏易、左氏春秋立博士”。但其建议遭范升等人反对,认为左传出于左丘明,师徒相传又无其人。韩歆便与范升互相辩难;其后陈元亦上疏与范升辩难。最后,光武终于立左氏为学官,以李封为博士,但公卿以下很多人反对,到李封病死,左氏博士又被废。于是第二次的争论,也终在无结果而作罢。但这一次争论,依皈古文学的人渐多,君主亦渐倾向古文。争论的对象,又渐由古文尚书、逸礼、左氏春秋而专移至左传,此与两汉学术风气的渐变与古文学渐兴有关。 第三次是贾逵(古)与李育(今)之争。章帝时,诏贾逵入宫讲论各经,贾逵便分析《左传》的大义长于《公羊》与《谷梁》二传的地方,贾逵又为章帝讲述今、古文尚书的异同。当时今文学家李育“习公羊春秋”,也涉猎古文经学,曾读左氏传,但认为“不得圣人深意”。建初四年,章帝鉴于今古文经两者争论不休,便下诏各儒在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李育以公羊春秋之义驳贾逵,各儒激烈辩论。辩论经过辑成《白虎通义》。最后,古文经虽仍不能立于学官,但章帝令各儒今、古文经兼习,古文经地位又获进一步提高。 第四次是郑玄(古)与何休(今)争论公羊及左氏的优劣。桓、灵时期,今文经学家何休作《春秋公羊解诂》,以责难《左氏》及《谷梁》;而古文家郑玄加以反驳,服虔也以左传反驳何休。这次争辩,不及前三次激烈。三.今文经与古文经之主要分别。今古文经的分别,不仅在于书写文字的不同,还有多方面之不同。现分述两家之主要分别如下:1.从经传版本来比较。今文家的经典底本,除了公羊、谷梁外,大体是古文所写;但自改成隶书后,一切经典以当时流行的隶书写本为根据。这些经典,口耳相传,文义和字句难免有出入,或夹杂有经师个人的意见或解释。而古文家所根据的经典是流传于战国时代以大篆蝌蚪等古文写成,其中在传授过程中,为了便利,亦多写成隶书,但当引经据典时,便经常以原本的古文经典作根据。 2. 从学说渊源来比较。今文家源于战国至汉初的齐学,喜欢谈论天人之理和信奉董仲舒主张的阴阳五行学说,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至西汉末年,更出现了“谶纬”。王莽为了实现篡汉,曾利用图谶作工具;东汉光武帝亦利用谶书作为自己继承西汉政权的合法根据。今文经学因而逐渐吸收了“谶纬”的内容。古文家源于战国至汉初的鲁学,比较谨守典章之道,是原始、质朴而扎实的学派。故古文经学家力斥谶纬,以为不合经义,非圣人之作。故两派学者对“谶纬”分别采取了信奉和排斥的态度。3.从研究方法来比较。他们在方法上有“笃守师法”与“通训诂,举大义”的不同。今文经的大师,对文字的训诂和内容的解释,常有个人的见解,与另一传经者不同,便形成有“师法”,弟子按师法讲经,称为“守家法”,故经之传授皆可考。古文家则特重训诂,而经的内容,由学者细心体会,故经之传授不可考。4.从对孔子的态度来比较。今文家视孔子为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认为六经大部分是孔子所作,亦是孔子“托古改制”的手段,他的微言大义是另有目的,故对六经的排列,是含有教育家排列课程的意味。今文家以为易、春秋是孔子的哲学,亦是孔子的社会学及政治学思想的所在,所以列在最后。而诗、书是文字的教育,礼乐是道德的陶冶,故诗、书排最先,礼、乐列于次位,而易、春秋排最后。其排列是完全依照程度,由浅至深。但是,古文学家视孔子为史学家,而六经亦只是古代史料,故对六经的排列是按六经的产生先后次序,分别是易、书、诗、礼、乐及春秋;又认为孔子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圣人;亦是古代史乘的继往开来者。进一步来说,今文家认为六经是孔子所作,而偏重春秋,其微言大义的精神蕴藏于今文《公羊传》中;古文学家以六经为古代史料,偏重《周礼》。四.今古文之争至东汉中叶之衍变与结束. 东汉中兴后,取消王莽所建立的古文学官,仍恢复五经博士,立十四今文博士。在形制上虽然维持今文,取消古文,但经过一番激荡,反而引起一般读书人对古文经的研究兴趣,拥护古文经的反而多起来。东汉章帝时因今古文之争论不休,特于建初四年,召集儒者于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经过一番辩论之后,虽未明白建立古文于学官,却诏令各儒者兼习今古文,对于古今是兼收并蓄,无形中把古文经的地位提高了。东汉中叶以后,博士的选择,已不如西汉的严格,所以有以治《古文》为今文博士,有兼通今古学而为博士,所以东汉中叶以后,今古文学虽然地位逐步提升,但今文学的势力仍较大。 同时,东汉中叶以后,两派亦渐有调和的趋势。古文学家虽专研究音韵训诂,专心于笺注,但已有采纳谶纬于说经中。而今古文学的调和人郑玄,也有为纬书注释。由此可见,东汉中叶以后,古文学家对谶纬已不再采排斥的态度,两派已渐有调和的趋势。 东汉末年,马融的弟子郑玄,博通群经,但不拘于家法,注释经书,多采今古两家之说。当时学者苦于今文荒诞,又敬佩郑玄的博洽,故多信服及跟随其研究方法,因而今古文经之争,便得以折衷调和。同时,灵帝熹平四年,诏令各儒订正五经文字,并刊刻于石碑上,立于京师洛阳太学门外,后世称“熹平石经”,于是五经的文字也有定本。于是,古今文之争,自西汉时的刘歆开始,中间经过白虎通议的调解、东汉的调和,到五经的定本及郑玄注经,集古今文经学大成,古今文经学之争,便告结束。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不同?

两汉经学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分。历经秦火战乱,汉初儒家经典大都无先秦旧本。今文经指汉初由儒生口传,并用当时流行的隶书记录下来的经籍。古文经指汉代前期从民间征集或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用先秦古
籀文字写成的经籍。今文经学认为六经皆孔子所作,视孔子为托古改制的“素王”;注重阐发经文的“微言大义”,主张通经致用;以董仲舒、何休等为代表,最重《春秋公羊传》。而古文经学崇奉周公,视孔子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师;偏重训诂,与现实政治问题联系较弱;以刘歆、贾逵等为代表,最重《周礼》。汉武帝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学,今文经学长期垄断汉代官学。后今文经学逐渐陷入了僵化和烦琐,且又与谶纬结合,流于妄诞,西汉后期见衰。同时,古文经学却不断发展壮大,王莽当政时一度得立学官,东汉后期逐成压倒今文经学之势。迨汉末,古文经学家马融、郑玄兼采今、古文之说,今、古文之争遂息。至清代,今、古文经学之争再起,古文经学的治学路数为乾嘉学派和章太炎等所发扬,今文经学则为常州学派所复兴,并最终成为康有为推动变法维新的理论依据。

古文经学的纷争

用先秦六国的文字“古文”书写的儒家经书称为古文经,训释、研究古文经的学问称为古文经学。 秦始皇焚书时,六经、诸子都被焚毁
汉朝学者传习的经书,大都是用“隶书”书写的,称今文经。但是以后在山崖屋壁陆续发现了一些被埋藏的儒家经书。例如,汉景帝时,鲁恭王刘馀从孔子旧宅壁中发现古文经传,得《尚书》、《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又例如,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从民间得到不少古文先秦旧书,有《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等,并在他自己的王国里为《毛诗》、《左氏春秋》立博士。《毛诗》、《左氏春秋》也属古文。汉宣帝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逸《易》、《礼》、《尚书》各一篇,都是古文。这些古文经传,都藏于汉朝的秘府,不立官学,只是民间学者私相传习而已。 西汉末年
汉哀帝时,刘歆领校秘书,发现古文经不但文字与当时立于学官的博士本有异,而且有的博士本定为今文经。他指责今文经为秦代焚书之余,残阙不全。基于此,刘歆请立古文经《毛诗》、《左传》、逸《礼》于学官。因遭到太常博士群起反对,刘歆离开京都。这是今古文经学的第一次重要争论。
西汉末,王莽欲篡权,提出“王田”的主张,要将土地收归国有,利用《周礼》关于井田制的说法,以为现论依据。《周礼》属古文经,古文经学地位因得以提高。平帝时,立五个古文博士,以与今文经学对抗。
东汉初 东汉初,刘秀利用谶语巩固政权,即位后,倡今文,废古文。谶纬之风影响了东汉经学的今古两派。
东汉光武帝立今文经十四博士,再次确立今文经学在官学中的统治地位。但是尚书令韩歆上疏,欲为古文《费氏易》、《左氏春秋》置博士。博士范升反对,与韩歆等争论,并奏《左氏》错失十四事,不可采三十一事。学者陈元上书与范升辩论,认为左丘明亲受业于孔子,其书弘美,宜立博士,书凡十馀上。
光武帝乃立《左氏》博士,诸儒议论喧哗,从公卿以下,多次在朝廷上争论,终于又被罢废。汉章帝时,贾逵(公元 30~101)作《长义》四十一条,说“《公羊》理短,《左氏》理长”,为古文经张目。博士李育乃作《难左氏义》四十一事,以《公羊》难逵。这是今古文经学的又一次重要争论。
汉章帝赞同贾逵的主张,诏诸儒选高材生从逵受《左氏》、《谷梁》、《古文尚书》、《毛诗》,四经遂行于世。东汉马融(公元79~166)以古学授郑玄,玄遍注群经,于是郑、贾之学流行数百年,为诸儒所宗。
东汉中叶后 
中叶以后,古文经学压倒今文经学,著名古文经学大师如大卫宏、贾逵、马融、许慎等,以学术取高官。或有门弟子几千人,势力极盛。古文经学斥责今文经学附会谶纬的妖妄,强调文字训诂对于治经的重要性。为了准确解释儒家经书,古文经学者对文字、音韵、训诂作了精深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学术观点,撰为著述,如齐歆认为“六书”是汉字造字的基本法则,扬雄著《方言》,许慎著《说文解字》等,皆有相当程度的科学性,至今仍为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钥匙,受到学者的重视。至东汉末,儒学大师郑玄以古文经学为宗,兼采今文之说,综合两派,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唐宋
唐代,太宗诏使国子祭酒孔颖达统一异说纷纭的南北经说,撰定《五经正义》一百八十卷,使明经取学者屏弃今古文的门户之见,自出亲意,宋人抛开旧注,直接往经文中寻求义理,敢于怀疑和独立思考,遂成为“宋学”。明代经学衰弱,少有建树。
清代
直至清代,乾嘉学者所用方法,称为“汉学”、“朴学”,无论吴派、皖派、扬州学派,皆与古文经学为近。惟常州学派上承汉代的今文经学,依据《公羊传》及董仲舒、何休等人著作,借阐发孔子“微言大义”表达自己的历史哲学和政治态度,影响及于龚自珍、魏源、康有为等思想家。
近代章太炎是古文经学的著名大师。 古文经学的特点是讲文字训诂,明典章制度,研究经文本身的涵义,不讲“非常疑义可怪之论”及“阴阳灾异”。
古人以后,经学今古文之争遂告结束。然作为不同的治学方法与对待古代思想文化典籍的不同态度,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影响并未结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21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