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勃是秦末汉初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西汉开国功臣,刘邦封周勃为绛侯。后来,因平诸吕之乱有功,绛侯周勃受封为右丞相。汉文帝十分礼遇这位开国功臣,罢朝的时候还经常亲自将他送出殿门,以表示对他的尊敬。
最初,周勃对于汉文帝的这种特殊对待还感到不好意思,伹日子久了,他就习以为常了,甚至认为汉文帝就应该这么对待自己,有时候还对汉文帝有点儿不太恭敬。中郎将袁盎看到这种情形,便对汉文帝说道:“陛下觉得丞相周勃是哪一类的臣子呢?”
汉文帝答道:“丞相周勃乃社稷重臣。”
袁盎继续说道:“臣以为绛侯乃国家之功臣,而非社稷之重臣。”
汉文帝对于他的这种说法感到极为困惑,便问道:“这有什么分别呢?”
袁盎说道:“所谓的社稷之臣,人主在位时与之共制法度,协理天下,人主即使去世,法度依然存在,则应当奉行以安社稷。绛侯周勃曾经与高祖共誓:非刘氏宗亲不得封王。然而吕后当政时诸吕专政,擅自封王,而当时绛侯周勃身居太尉之职,执掌兵权,却没有登高疾呼、匡扶社稷。等到吕后去世,刘氏子弟和朝中大臣又背叛吕后,而绛侯周勃恰恰执掌兵权,适逢这个机会才能成就如此伟业。因此说,绛侯周勃只能算是功臣,而不是社稷之臣。”
汉文帝听完袁盎的话,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说道:“你说得有道理。但是,无论丞相是社稷重臣,还是国家功臣,都是难能可贵的良臣,因此我向来都十分尊敬丞相。”
袁盎说:“陛下敬重绛侯周勃天下皆知,无人不称赞陛下礼遇贤才,这也实乃国家之大幸。只是,根据我的观察,陛下对丞相愈是尊重,丞相的态度反而愈是显得傲慢。如此一来,陛下礼贤下士的做法反而造成臣下骄主僭越之弊,这些是否应该有所取舍呢?”
听了袁盎的话,汉文帝深以为然。于是,从第二天起,汉文帝上朝的时候便神色庄严,言行沉稳,一切举止都合乎君主的身份和礼制。周勃发觉汉文帝的态度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以前那自高自大的傲慢态度不禁有所收敛,变得毕恭毕敬起来。朝中文武百官到最蒙圣上眷宠的丞相都对汉文帝毕恭毕敬,从此变得更加敬畏天威,不敢有丝毫僭越法度之处。
《文帝之问》----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
孝文帝立,以为太尉勃亲以兵诛吕氏,功多;陈平欲让勃尊位,乃谢病。孝文帝初立,怪平病,问之。平曰:“高祖时,勃功不如臣平。及诛诸吕,臣功亦不如勃。愿以右丞相让勃。”于是孝文帝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赐平金千斤,益封三千户。
居顷之,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
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右丞相大臱,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教我对!”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
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
(汉文帝刘恒画像)
(绛侯周勃画像)
延伸阅读:
【偏袒的来历】偏袒原指露出左臂,现在是偏向、袒护一方的意思。相传,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专权。曾受高祖刘邦重托的太尉周勃决心夺过吕后的兵权,恢复刘氏帝业。一天,周勃把军士们召集在一起说:你们凡是拥护吕后的,就脱掉袖子露出右臂,凡是拥护刘氏就露出左臂!
(绛侯周勃画像)
周勃之历史评价:
刘邦:“安刘氏者必勃也。”
司马迁:“绛侯周勃始为布衣时,鄙朴人也,才能不过凡庸。及从高祖定天下,在将相位,诸吕欲作乱,勃匡国家难,复之乎正。虽伊尹、周公,何以加哉!”
班固:“周勃为布衣时,鄙朴庸人,至登辅佐,匡国家难,诛诸吕,立孝文,为汉伊、周,何其盛也!”“ 懿懿太尉,敦厚朴诚。辅翼受命,应节御营。历位卿相,士国兼并。见危致命,社稷以寍。”
陆机:“安国违亲,悠悠我思。依依哲母,既明且慈。引身伏剑,永言固之。淑人君子,实邦之基。义形于色,愤发于辞。主亡与亡,末命是期。绛侯质木,多略寡言。曾是忠勇,惟帝攸叹。云惊灵丘,景逸上兰。平代禽豨,奄有燕韩。宁乱以武,毙吕以权。涤秽紫宫,徵帝太原。实惟太尉,刘宗以安。挟功震主,自古所难。勋耀上代,身终下藩。”
姚信、士纬:“周勃之勋,不如霍光,此前史所载,较然可见,而以勃功大於光,意窃不安,何者,勃本高帝大臣,官尊势显,众所归向,居太尉位,拥兵百万,既有陈平王陵之力。又有朱虚诸王之援,郦其游说,以谲诸吕,因众之心,易以济事,若霍光者,以仓卒之际,受寄讬之任,辅弼幼主,天下晏然,遇燕王上官之乱,诛除凶逆,以靖王室,废昌邑,立宣帝,任汉家之重,隆中兴之祚,参赞伊周,为汉贤相,推验事效,优劣明矣。”
司马贞:“绛侯佐汉,质厚敦笃。始击砀东,亦围尸北。所攻必取,所讨咸克。陈豨伏诛,臧荼破国。事居送往,推功伏德。列侯还第,太尉下狱。继相条侯,绍封平曲。惜哉贤将,父子代辱!”
崔致远:“谓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绛灌亦一时俊杰,关张非累世勋庸,镂姓名於金鼎玉锺,饰仪形於云台烟阁,永言尽美,孰敢争先?”
陈元靓:“伟哉绛侯,功臣莫俦。明诚贯日,劲气横秋。中涓事汉,右相安刘。性直不挠,木强弗柔。吕宗尽翦,尧绪延休。归尊代邸,方显谟谋。”
归有光:“君德赖以培养,生民赖以滋息,社稷赖以镇定,此忠厚之臣也。其在于古,若偿金、脱骖、翻羹、唾面之类,皆可以言忠厚也。其大者,则如曹参、周勃、丙吉、狄仁杰、郭子仪、裴度、吕端、王旦、韩琦之徒是也。”
袁盎是汉文帝时期的名臣。他出身不好,父亲做过盗贼,是“贼二代”。吕后当政时,他是吕后侄子——赵王吕禄的亲信。汉文帝继位后,他又成为了皇帝的“中郎”——贴身侍从。汉景帝时期,他是皇帝的高级参谋。
这样一个草根出生、没有背景的人,能先后受到两个相互对立的势力重用,这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那么,袁盎是怎样做到的呢?
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坚持了一个原则——直谏。直,就是直接,不绕弯子。谏,就是正直的发表意见。直谏,就是敢于发表有理有据、不偏不倚的意见,做到一心为公、不存私心。
史记中,司马迁记载了袁盎的三件事,把他的直谏表现的淋漓尽致。
汉文帝继位之初,任命绛侯周勃为丞相。周勃因拥立文帝继位有功,又是和刘邦打天下的老臣,加之位居丞相的高位,每次退朝时,都趾高气扬的离开朝堂。
对于周勃的行为,汉文帝不仅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还每次都是恭敬的目送他离开。对此,袁盎看不下去了,在一次在退朝后,他当众问汉文帝认为丞相这个人怎么样?汉文帝说,丞相功劳很大,人品很好,是社稷之臣。
袁盎说,陛下说他是功臣我认可,说他是社稷之臣,我就不认可了。所谓社稷之臣,最重要的是要 “主在与在,主亡与亡” ,说白了就是始终和主子终止站在一条战线,与主子共存亡。
袁盎又说,吕后当政时,随意封诸吕为王,危及刘家政权。当时周勃位居太尉之职,手握兵权,却无动于衷。等到吕后死了,大臣们以及刘氏宗亲起来讨伐诸吕时,周勃也跟着大家一起讨伐,后来成功了,所以说他是功臣,却不是社稷之臣。
袁盎最后说道,周勃在陛下面前如此傲慢,陛下不仅不及时制止,还对他谦让纵容,为臣者为君者,皆有失于礼,长久下去会有不良影响的,臣以为非常不可取。
汉文帝觉得袁盎的话很有道理,后来在朝堂上,逐渐严肃起来,不再像以往那么客气、敬重周勃了,周勃也对汉文帝越来越敬畏。
后来,周勃知道了这件事因袁盎而起,就责备袁盎,说我和你哥哥袁侩关系这么好,你却在朝堂上当众说我的坏话,挑拨我和皇帝之间的关系。
对于周勃的责备,袁盎并没有表达歉意,这件事情也就这样结束了。
周勃这个人是带兵出身的,并不懂政务。一次汉文帝问他:“一年要判决多少案件?”周勃谢罪说:“不知道。”又问:“一年钱粮的收取和支出是多少?”周勃又谢罪说:“不知道。”搞得他汗流浃背。
文帝又问陈平,陈平说:“有主管的官员。”皇上问:“主管的官员是谁?”陈平说:“陛下要是问判决案件,请问廷尉;问钱粮,请问治粟内史。”皇上问:“如果各有主管的官员,那么丞相管什么?”陈平说:“丞相负责管理群臣。”
汉文帝很欣赏陈平的回答,周勃也觉得自己能力不行,就主动提出辞去丞相职务,汉文帝也没客气,顺水推舟的免去了他的丞相一职。
后来,周勃有一次外出,怕有人刺杀他,就披着铠甲,令家仆带着武器,主要是为了保护自己。但就是这件事情惹出了麻烦,有人捕风捉影,告他造反,他也因此被抓进了监狱。
周勃入狱后,皇室宗亲以及诸位大臣怕汉文帝责骂,没人敢为他说话,只有袁盎站出来,说周勃这个人,要说他有些毛病不假,但要说他造反,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汉文帝听了袁盎的话,觉得有道理,就把周勃释放了。因为这件事情,周勃很是感激袁盎,从此和他交好。
又有一次,汉文帝带着窦皇后和宠妃慎夫人游上林苑,由于在宫廷内,三人经常一起就座。到了上林苑后,侍从也这样安排。袁盎却跑出来,把慎夫人的座位向后拉了一点,慎夫人很生气,认为袁盎贬低自己,不肯坐下。
汉文帝也不高兴,就责备袁盎。袁盎则说,尊卑有序则上下和睦,现在陛下既然立了皇后,就应该树立皇后的权威,慎夫人是妾,妾怎么可以和主同样的待遇呢?陛下如果宠幸她,多赐予她一些财物即可,怎能坏了礼法呢?
袁盎见文帝怒气未消,袁盎接着又说道,陛下你现在这样妻妾无别,其实是在害慎夫人啊!您就不怕将来也发生“人雉”事件吗?所谓“人雉”,指把人的把四肢剁掉,挖出眼睛,用铜注入耳朵,使其失聪,用喑药灌进喉咙,割去舌头,破坏声带,使其不能言语。是吕后发明用来对付戚夫人的一种酷刑。
听了这番话后,汉文帝的怒气才逐渐消除,后来又把袁盎的这番话告诉了慎夫人,慎夫人也觉得袁盎说的有道理,很是感激他,就赏赐了他五十金,以为酬谢。
但后来,袁盎因为直谏也遭受了挫折,被排挤到地方任职。在七王之乱时,他劝说景帝杀晁错,使吴楚失去反叛的理由,逼他们退兵,因未达到退兵的目的被罢官。
但袁盎即使闲居家中, “景帝时时使人问策”。 足见他在景帝心中颇有地位。可惜的是,后来袁盎因为旗帜鲜明的反对景帝立梁王为储君,被梁王派人刺杀,这也是“直谏”惹的祸啊!
可见,直谏可以获得利益,但也有风险。今天的人们,不管在职场,还是在官场,很少人敢于直谏,毕竟这种得罪人的事,搞得不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再说了,现在的人们不拍领导马屁就不错了,哪里还敢直谏啊!
谈及?文景之治?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是我国帝国时代出现的第一个盛世,也是政治较为清明的时期。出现这种局面跟一批贤才良将的辅佐密不可分,张释之就是其中的一位。
张释之是西汉赫赫有名的正直谏臣,他以秉公执法、直言敢谏闻名于世,有西汉?包青天?之美誉,当时人们赞颂他?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明代大才子顾璘也曾作诗赞美张释之:?汉庭贤士虽无数,四海偏夸张释之?,所以说张释之在法制建设方面颇有造诣,然而一代名臣张释之他的升迁之路却一波三折。
当时汉文帝是功臣派和少量皇族派共同推举的皇帝,即位之初难免会受制于功臣集团,汉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和培养自己的势力,不断提拔、重用贤才,最初张释之只是汉文帝身边的侍从官,十年没有升职,最终历经重重磨难才官拜廷尉,掌管全国的司法。那么发生了什么事情让文帝改变对张释之的看法,让他一鸣惊人,成为汉文帝的左膀右臂呢?
张释之剧照
一、为郎十年,崭露头角张释之,堵阳(今河南南阳)人,早年与二哥张仲生活在一起,张仲家衣食充裕、生活富足,汉代选官制度主要以?察举制?为主体,除此之外也可?赀选?当官,?赀选?是文帝、景帝两朝比较重要的选官制度,顾名思义就是捐资入朝为官,当时规定家资在十万钱(中产之家)以上的人家,可捐资为郎。
张释之长大成人之后,其二哥张仲捐资五百万钱,他便做了汉文帝的侍从官(骑郎),骑郎是侯补官员,需要通过考核才可以转正。
然而张释之做了十年的骑郎也没有得到提拔,并不是他碌碌无能,而是张释之性格耿直,不善于交际,自然得不到他人的举荐,从而失去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在汉代,骑郎的俸禄并不高,张释之还要靠二哥养活,为此他感到前途渺茫、郁郁寡欢,他觉得白花了二哥的钱,还得不到器重,不如辞职回家。
张释之的领导中郎将袁盎告诉汉文帝说张释之很有才华,现在不得志,准备辞职回家,这样的贤能之才不予以重用,实在是国家的损失。同时袁盎请求汉文帝提拔张释之为谒者,谒者也是皇帝身边的侍从,只不过级别要高些,汉文帝采纳了袁盎的建议,提升张释之为谒者。
汉文帝剧照
二、陈说秦亡汉兴之道,让文帝青睐有加张释之做了谒者之后,一向重视人才的汉文帝召见了张释之,经过一番交谈后,汉文帝对张释之在政治上面的一些看法很不满意,他觉得张释之的见解很一般,不切实际,要求他谈一些能够立刻实施的事。
张释之便向汉文帝陈说秦亡汉兴之道,文帝听后非常满意,立即将张释之从谒者提拔为谒者仆射,一下子连升四级,这是张释之得到重用的一个开始。
?不要高谈阔论,说些接近现实生活、能立刻实施的事吧。《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张释之升任谒者仆射以后,常常跟随汉文帝左右,一次他跟随文帝游上林苑(皇家猎场,供皇帝射猎之地),当他们来到虎圈时,汉文帝拿着册子连问上级官员上林尉十几个关于虎圈的问题,上林尉笨嘴拙舌,加上事先也没有准备,没回答上来,结果看管虎圈的小吏啬夫从旁代上林尉回答,啬夫对答如流,他想借此机会好好表现自己以求得升迁的机会,文帝听后大喜,命张释之升任啬夫为上林令。
张释之从旁提醒汉文帝,选拔人才要注重考察其实际能力和道德素养,考核官员单凭其善于辩论,怎么能行呢?比如绛侯周勃和东阳侯张相如,他们都是忠厚的长者,虽然不善言辞,但是他们却忠于国家和君主。
张释之还以亡秦为例,指出秦朝用人不当,重用舞文弄法、毫无恻隐之心的口辩之才,他们大多虚论浮谈,没有真才实学,玩弄法律于股掌之中,隐瞒天下事实,以致于秦二世不知自己的过错,导致秦二世而亡。如果只是因为啬夫能说会道而越级升迁,恐怕天下臣民会附合这种社会风气,然后上行下效,致使官员耍耍嘴皮子就能升官发财,这样极有可能重蹈亡秦的覆辙。
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汉文帝认为张释之言之有理,并采纳了他的建议,没有提拔啬夫,可见张释之用秦之弊政来劝诫汉文帝起了很大的作用。
后来在回宫的路上,汉文帝召张释之陪乘,并问他秦朝执政的过失,张释之逐一回答,文帝听后非常满意,待他回宫后立即提拔张释之为公车令,主要负责掌管司马门。
简而言之,在文帝即位之前,国家和百姓经历了长期的内乱和动荡,社会经济萧条,汉帝国想要改变这种局面,统治者需要以秦朝弊政作为反面教材,杜绝浮夸,提倡虚心务实的工作作风,以防上行下效。汉文帝以身作则,给社会树立了良好的风气,也就是这种务实精神,使汉初社会经济渐渐恢复了元气。
汉文帝剧照
三、刚正不阿,让文帝大跌眼镜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皇宫内当差不容易,张释之掌管的司马门是供天子专用的驰道,按照汉代律例,为表对天子的尊敬,文武百官驾车走司马门入皇宫,均需至司马门下车,然后步行入宫,违反者罚款四两。
张释之升任公车令后不久,皇太子刘启与弟弟梁王刘武乘同一辆车入朝,经过司马门并没有下车,太子违反了宫卫令,犯了不敬之罪,这件事情可不好处理,冒犯权贵不好说,还有可能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但是刚正不阿的张释之不畏惧权贵,他认为法律需要大家共同遵守,天子也不例外,不应该偏私,任何人都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
?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所以张释之立即追上太子的车马,把他们扣了下来,并以?不敬?之罪向文帝弹劾太子,并请求依法处理,这件事闹得很大,连薄太后都知道了,薄太后闻讯自己的孙子要受到处罚,非常着急,并质问文帝此事,文帝随即摘下皇冠向薄太后赔罪,说是自己教子无方。薄太后便亲自下达特赦令,太子和梁王才得以进宫。司马门事件让太子刘启、梁王刘武以及汉文帝都丢尽了颜面。
皇太子刘启可是法定接班人,而梁王刘武是窦皇后最喜欢的儿子,窦皇后是后来赫赫有名的窦太后。张释之敢得罪他们,确实需要胆魄。
可见,张释之异于常人,他铁面无私,尽职尽责,不管犯法者的身份尊贵与否,一律违法必究,崇尚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从而维护法律的权威,捍卫法律尊严。张释之的刚正不阿让汉文帝大跌眼镜,为此文帝提拔他为中大夫,不久又将张释之提升为中郎将。
张释之剧照
四、霸陵论葬,话语惊人中国古代的帝王对自己的身后事都非常的重视,在文帝之前,皇帝一登基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陵墓富丽堂皇,常常出现被盗的现象,文帝为此担心,怕他百年之后自己的陵墓也被他人盗取。
文帝自即位开始就修建霸陵,一次张释之随同文帝和慎夫人行至霸陵,文帝对大臣们说:?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斫陈,蕠漆其间,岂可动哉!《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意思是如果用北山的石头做外棺,然后用切碎的苎麻丝堵住所有的缝隙,再灌上漆,这样陵墓就不会被打开了。
大臣们听后都纷纷附和,唯独张释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郄;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即陵墓里有吸引人的金银珠宝,不管怎么加固,都避免不了被盗,就算把整个南山都封固起来,只要里面有让人产生欲望的东西,也无济于事,如果陵墓里面没有引发他人贪欲的宝物,怎么修都不会有人偷盗。《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张释之的言外之意是想要不被盗,薄葬最安全。汉文帝听后觉得言之有理,于是采纳了张释之的建议,并提拔他为廷尉,廷尉是主管全国司法的最高官吏。
经考古人员调查发现,在陕西诸多皇陵中,唯独文帝的霸陵?无封土可寻?,可见张释之的劝谏给文帝产生了影响。
汉文帝霸陵
从表面上看张释之提倡俭葬是为了让陵墓能够得到完好的保存,但实际上薄葬的背后却蕴涵着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在汉文帝即位之前,国家处于一个长期动荡不安的政治局面,首先是战国七雄的纷争,其次是秦始皇统一六国残酷的兼并战争,再到后来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最后是楚汉相争。汉朝建立以后,又经历异姓诸侯王之乱和诸吕之乱,到了汉文帝登基以后,社会经济衰败,史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饿。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即汉初,接秦之弊,老百姓失去农作之业而引发饥荒,一石米需要五千钱,人吃人,死者过半,连天子驾车出行,都不能找到相同颜色的四匹马,文武大臣只能乘坐牛车。《汉书?食货志》
在这种情况下,汉朝最需要吸取亡秦教训,避免横征暴敛、大兴土木,浩大的陵墓工程劳民伤财,丰厚的陪葬品都是靠搜刮民脂民膏而来,这样会加重百姓的负担,激化社会矛盾。
可见张释之提出薄葬寓意深远,皇帝若是奢侈浮华,没有做好表率,一大批官员会跟着效仿,上流社会的奢侈生活靠搜刮民脂民膏来支撑,只有提倡节俭,让皇帝克服享乐,然后上行下效,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从而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
张释之画像
五、结语张释之之所以能够受到汉文帝重用,很大一方面取决于他们志同道合,主要在两方面达成了共识。
其一、汉文帝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节俭皇帝,他的生活非常朴素,穿的是粗布麻料衣服,而且还不更换新衣,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为了节省布料,文帝还要求自己的宠妃不穿贵族女子流行的拖地长裙。文帝生性节俭跟他的家庭生长环境有关,他的母亲薄太后不受宠,加上吕后掌权后,皇子相续遇害,让文帝养成了谨慎、低调、节俭的性格。所以当张释之提出薄葬,文帝不但不反感,反而对张释之的想法赞赏有加。
其二、王朝怎么样才能长久不衰是皇帝们最关心的话题,特别是汉文帝,他在西汉统治者中最重视总结秦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比如怎么样才能避免秦朝的弊政再现,怎样才能让父亲辛苦打下的江山传承千秋万代,怎么样才能避免重蹈亡秦的覆辙,对于汉文帝来说这些才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张释之正好帮领导解决了心中的疑惑,让汉文帝刮目相看。
所以汉文帝重用了写《过秦论》的贾谊,提拔了高谈?秦亡汉兴?的张释之,归根就底是因为汉文帝非常重视研究秦朝是如何走向灭亡,自己又如何防止历史重现,故而汉文帝在位期间竭力探究秦朝灭亡的原因,与秦朝的暴政反其道而行之,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样的王朝怎能不兴?
张释之以自己的远见卓识登上了九卿之一?廷尉?的高官,一个?秦亡汉兴?的话题助他成为一代名臣。
都说袁盎是小人,挑拨汉文帝将晁错杀害,其实不然,从袁盎效力汉文帝的种种谏言就能看出他是一个性情刚直的人。他忠诚,直言不讳,懂礼节,一心向国,对汉文帝提出君臣尊卑有别,君主该有的威严和威信一定要有。
从而得罪了丞相周勃,而当丞相周勃被人诬陷造反,其他人都避而不谈,没有人替周勃说话,害怕给自己和家人带来麻烦,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时候袁盎站出来替周勃说话,力挺周勃,证明周勃没有二心,不会造反,最后周勃无罪释放。也是从这件事情后,周勃与袁盎交好。
从周勃这件事就能看出,袁盎是一个公私分明,钉是钉,铆是铆,不会因为个人原因而去陷害一个人的,从这一点也能看出袁盎不是一个小人。
也是因为袁盎性格刚直,对汉文帝汉景帝都是直言劝谏,不顾及君王颜面,这也使得君王容不得他,最后被冷落并调离朝廷成了都尉后,不过他对手下兵将宽宏又爱惜,受到大家的受到拥戴。
从上也能分析出袁盎并不是一个斤斤计较的人。
袁盎和晁错两人,互相都不待见对方,有一部分是因两人的观念和所处的位置不同,但两人都是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为朝廷卖命,只是互相都不认可对方,双方彼此都有猜忌,不信任,才有了后面一些列的事情发生。
到从袁盎一直以来的做事方式和风格都能看出他是一个性格刚直的人。
汉武帝刘彻的奶奶是窦太后。
孝文窦皇后,清河郡观津县(今河北省武邑县)人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皇甫谧言,云窦后名猗房。窦猗房是普通的农家女,平民出身。汉惠帝时窦姬以家人子身份入宫伺候吕太后,后被赐予代王刘恒。刘恒即位后窦姬被立为皇后。景帝即位后尊其为皇太后。
建元元年,汉武帝即位,尊其为太皇太后。窦太后与汉文帝刘恒育有一女二男:长女馆陶长公主刘嫖,长子汉景帝刘启、少子梁孝王刘武。汉武帝建元六年,窦太后去世,与汉文帝合葬霸陵。
扩展资料:
汉武帝即位时,因为年纪太小,初期在朝政上有祖母窦太后听政,很多事情都做不了主,这让初登大位的汉武帝多少有些怨言。但他们二人最大的问题还是政治上的理念的不同。窦太后喜好黄老思想。而天生具有叛逆性格的刘彻却渴望改革当下的一些礼制规范,他认识董仲舒后决定推崇儒术。
而这一思想正好与窦太后的黄老思想是相左的。这引起了窦太后的不满,强制干涉他停止了改革。汉武帝对此有怨言但他知道自己没有实力与祖母抗衡,他开始坚忍,不露锋芒。最终在窦太后离世后,他掌握大权,开始了他的执政生涯。
参考资料:-窦太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21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8年1月15日王莽建立新朝西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