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杀不杀得?汉代曾有一场辩论,见于《史记·儒林列传》: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
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
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黄生曰:“冠虽敝,必加於首;履虽新,必关於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
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
於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
黄生认为杀天子就是弑君恶贼。可是,很多天子都是杀了旧天子才登基的,说他们是恶贼不太好。于是辕固生为旧天子辩解,说旧天子不好被杀,纯属活该。黄生说旧天子不好,臣下该劝谏才是,借机弑君就不对了。辕固生说:你意思是国朝开国之君刘邦代秦即位也错了?汉景帝一听牵涉到对爷爷刘邦的评价,赶紧打圆场说,算了,没吃过有毒马肝的,并不是不知道肉的滋味,今後就别谈汤武革命的事儿了吧。
辕固生、黄生辩论陷入僵局的原因,是他们仅仅着眼于新天子该不该杀旧天子一个问题。其实,他们辩论内容,至少涉及四个问题:一、坏天子可不可杀;二、如果可杀,由谁来杀;三、如果臣下劝谏而天子不听怎么办;汤、武、刘邦曾经是臣下么?
坏天子当然该死,这个从史实看,从理论看,几乎没有争议,不论。臣下杀天子,确实有悖政治道德,因为臣下必定盟誓效忠过天子,从天子获得工资或封邑,应该服务于天子私人;如果臣下劝谏而天子不听,也不能杀,可以退出,所谓“陈力就列,不能则止”。周武王与商纣王是敌对的部族,并且商纣王还杀死过效忠于自己的周文王,周武王报父仇、灭敌国,不是臣下弑君。刘邦在秦时当过“亭长”,约相当于今天的村长兼片警,只是吏,不是“朝廷命官”,所以杀天子不算弑君,而且秦二世是项羽杀的。
如此,这个辩论完全可以继续下去,得出比较明晰的结论:统治集团内部应该和谐,君臣互相规谏、勉励,一起走正道,否则,就会被敌国或民众摧毁。这种摧毁是完全正当的。这正是“大制约”的思想。
西汉文、景之时,尽管儒学的影响正在逐渐加强,但却是黄老之学盛行并达到鼎盛的时期。一个好黄老之言的窦太后、便迫使汉武帝推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行动。同时,此时又是内道家向儒家擅变的开始。辕固生参加的这次争辩,说明占统治地位的道家跟儒家在某些问题的交锋中已处于下风,而儒家的地位正在逐渐上升,并占有一定的优势。它标志着儒家取代道家地位的日子即将来临,成为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先兆。
西汉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它的外戚政治。外戚在西汉长期专政,是皇帝依靠的主要力量。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就在高祖死后专权,几乎要让江山改姓,若不是被意外铲除,西汉的历史,可能比秦朝长不了多少。再以后,景帝时的窦婴,武帝时的田蚡、卫青、霍去病,昭帝时的上官桀、霍光,宣帝时的史高,元帝时的许嘉,莫不如此,到了成帝刘骜即位,他的妈妈王政君,就是王莽的亲姑姑。 皇帝能力强的时候,外戚是一种助力;皇帝能力弱的时候,外戚就威胁皇帝的统治,进而动摇整个王朝。吕姓外戚即是很明显的例证,假使他们中间有一个不是脓包,刘姓皇帝反击失败,西汉的政权一定结束。所以在大的教训之后,文景两任皇帝,对外戚都保持相当距离。到武帝刘彻,虽大量任用外戚,但他能够控制局势,而且还在防范工作上采取残忍手段。他死的前一年(前88),最心爱的小儿子刘弗陵,只有九岁,他想立他当太子,于是先行把年轻美丽的太子生母钩弋夫人杀掉,并解释说:"我死之后,她当了皇太后,一定为非作歹,重用她的家人。为了避免吕雉故事重演,不得不如此。" 西汉外戚政治的特点之一,是新任皇帝往往要启用自己母亲的亲戚,皇帝的舅舅,外公,表兄弟,通常会成为丞相。特点之二,是新的外戚上台,通常要铲除旧的外戚,新旧交替时免不了一场腥风血雨。而像王莽这样曾被赶出权力核心,后来又东山再起的,只有他一个。王莽能最终篡位,除了外戚身份外,靠的是过人的权谋和伪装。
东汉的衰亡大抵不外乎追溯于外戚与宦官的抗争、普遍民变与各地叛乱、州郡割据和武装混战、甚至于皇权低落与经济决定论等因素,或多或少皆有所相关。以下从孙坚的发迹及茁壮,细察秋毫而知晓时代氛围之本末端倪。 二、基层汉官出身-从扬州县吏到徐州官吏,再为郡守经略荆州三郡 出身为扬州吴郡富春县之县吏,后来以吴郡司马募兵讨贼。若按汉朝官制,地方置有郡县,掌管武事者:郡级单位有郡都尉,郡太守之助手则为郡丞及长史,亦可掌管兵马;另外县级单位则为县尉,县令或县长之助手亦有县丞。注意到其中不论是郡或县皆无司马(司马之职在魏晋后始成为刺史属官),若孙坚按汉朝规矩升迁,则应任职县尉或郡都尉,而不是司马。但从孙坚镇压叛乱建功授官,升官成盐渎丞(盐渎县属广陵郡)、盱眙丞(盱眙县属下邳郡)及下邳丞(下邳县属下邳郡),也可看出前称司马的临时性,孙坚经历徐州三县县丞共计九年。 适逢黄巾对抗汉室,以及凉州羌祸严重,孙坚开始镇压黄巾、长征西凉平叛等战事,展开勇骁用兵的仕途。荆州此时受到自称将军的区星一党叛乱,孙坚临危受命成为长沙太守,镇压叛乱克破区星,孙坚以肃清区星党羽(在零陵作乱的周朝及在桂阳叛乱的郭石)为理由,越境讨伐乱贼,成果斐然,孙坚所镇压之荆州三郡,刚好就是后来孙权派吕蒙向刘备争夺的三郡,此为后话不予多提。 当时孙坚不但离开本郡(长沙郡)用兵零陵郡及桂阳郡,甚至还离开荆州,远征扬州豫章郡的宜春县。依照汉朝法律的规定「二千石的官吏,不但不得擅自发兵,用兵也不得出界」,孙坚违法犯纪,已有邈视汉室的不臣,万一因此犯罪而丢官下狱,得不偿失。虽然孙坚很义正严辞地巧妙回避,俨然有获罪无愧之大家风范,但是若把此时讨贼的官军,比照起后来堕落成盗贼,此番义词却变狡辩,这正是孙坚一生忠奸之间的分水岭。 三、从忠臣到叛贼-脱疆野马不受节制 此时局势变化,汉室无力统治的缺点,在孙坚的身上显得非常清楚。其它经济不足或官逼民反等太远的因素暂且搁置,直接切入镇压叛变的战争,从爆发黄巾之变起到天下皆叛,正因地方武力不足以自保,所以汉室才要开始动用非正规军以外的人才。如果汉兵仍然强大而未腐败,利用现成的军队,早已足够完成任务,征召固有的郡尉或县丞等人,理论应该可以平定叛乱,万一无人可用,才会有编制外(例如自称司马)的人参战。孙坚能攻击会稽叛乱,一方面因孙坚(非正式官位:司马)有用兵之才,另一方面也就是当时的汉室官员(正式官位:上有郡守或县令,下有都尉及县尉)等无法对付叛乱。 长沙、零陵及桂阳三郡叛乱,当时各郡太守无法应付,所以汉室才要另外空降孙坚,付责讨贼,但是汉室任命孙坚不过为长沙太守,再从孙坚率兵纵横荆南三郡,除了孙坚镇压叛贼有方,格外突显出汉室已经对地方逐渐失去控制。编制外的人能够取代编制内的组织,正因能力过人,孙坚的崛起,即是明证,另外汉室式微也已来临。 回到孙坚正气凛然的讨贼平叛,话说忠臣保家卫国,以抵抗盗贼侵犯,理所当然。因此孙坚攻击会稽叛贼、镇压荆州黄巾、远征凉州叛乱、击破长沙叛贼区星,甚至于追杀零陵、桂阳及扬州之叛乱,不惜越界擅兵,在在皆为忠国护民的英雄。虽然有些行为已经僭位逾法,但是孙坚旨在救民保全,用心良苦,情有可原。 但是一但权臣擅兵又不受控制时,从野心及犯行而言,作为形同盗贼。从孙坚后来诱杀荆州刺史王睿、斩首南阳太守张咨以及攻击荆州刘表,这与当初会稽叛贼攻击郡县、荆州黄巾燔烧郡县杀害长吏、凉州边章及韩遂之叛乱、还有长沙区星率众攻围城邑等,并无太大的区别。盗贼攻击郡县,孙坚挺身保护郡县;但是孙坚攻击郡县,还有谁能保护郡县? 三、接受袁术指挥-讨伐董卓、入侵豫州、攻击荆州 从名扬荆南三郡(长沙、零陵及桂阳)开始,以及斩杀荆州刺史及南阳太守,加上勾结江夏太守刘祥及武陵太守曹寅,荆州统辖八郡之中,已有五郡偏向孙坚,孙坚对荆州的野望昭然若揭。只是中途意外出现袁术及刘表两人横刀夺爱,硬是把孙坚即将入喉的禁脔吐出,先不论孙坚如何将南阳奉送给袁术,以及刘表以单马赴任而传檄荆州八郡,此时袁术又掷下诱饵引开孙坚,促使孙坚进攻董卓及攻略豫州。孙坚因此放弃荆州,听命出征董卓及侵略豫州,最后孙坚死后部曲被袁术并吞,孙坚虽然骁勇,却有百战天下而无立足之地的遗憾。 刀在笔的前面必须低头,蛮力仍不敌智谋。 先插一段办诬,世人常以为孙坚为袁术手下,其实不然:最初,孙坚从事县吏时,袁术并不领导孙坚。袁术自从「举孝廉,除郎中,历职内外,后为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一直是中央官员,本不为地方官员。加计孙坚的县吏生涯,以及后来孙坚历练徐州三郡之时间长达九年,前后共计十来年,当然这与袁术再次无关。再紧接的三年之中,孙坚讨黄巾及远征西凉,袁术仍不为长官。长沙太守是汉朝封赐孙坚的最高官职,孙坚起码坚守岗位又长达三年,此时袁术还无对孙坚举足轻重。因此起码十六年以上,孙坚的汉官生涯,不曾被袁术所指挥。自袁术得到孙坚所奉送的南阳太守后,袁术理论上与孙坚平起平坐(袁术为南阳太守,孙坚为长沙太守,两人同为荆州八郡所属的各郡太守),但是孙坚却服从袁术的摆布,征战送命,前后共计六年,一直到建安二年,孙坚修书袁术绝交,结束服从袁术的日子。这种上下关系还真奇怪,袁术一来没有身居孙坚上司的经历过程,也不知存在任何要挟,孙坚却自愿听命袁术,而且这种领导关系还可以写信断绝,相当质疑孙坚是否真的有过曾经身为袁术手下的关系。 侵略豫州方面,自袁术表孙坚为豫州太守后,孙坚首先进进军洛阳攻击董卓,烹杀颍川郡太守李旻,加上袁术所任命的汝南郡太守孙香、沛国相舒仲及陈国相袁嗣,豫州所属六郡国至少有四郡国在袁术及孙坚的控制之下。 此时汉室任命荆州刺史刘表,已依计划入主荆州,此时换成南阳太守袁术开始感到不安,因此袁术命令孙坚先放下豫州,准备入侵荆州。当初孙坚纵横荆州时,袁术让孙坚转攻豫州,等到孙坚改向豫州,袁术又叫孙坚回攻荆州,看起来孙坚左右逢源,又攻荆州又取豫州,实际上却两头落空。所谓「百战百胜,非善之善战者」正是此类一场辛苦为谁忙的奔波,没有整体目标的搏斗,耗日费时而终无所得,而且多行险路难免遭遇不测。曹操在批注《孙子兵法》之「必死可杀」时,诠释为:「勇无虑也」,勇蛮虽力,但缺智谋,不知怯弱的恃勇,终有被智取之刻。 就在孙坚进攻荆州时,遇到强烈的反抗,刘表派兵抵抗孙坚,而且成功狙杀孙坚。其中不管是黄祖欺以孙坚单骑而遣军士射杀、或在黑夜中暗射孙坚以及孙坚轻骑被吕公埋伏砸石打死等说法,皆可得到孙坚遇伏被杀的结论。刘表文人出身,自知其分量不足与以战事闻名的孙坚硬碰硬,所以刘表指派将兵迎击,决策正确。恰如项羽欲向刘邦单挑,但是刘邦回答宁愿斗智而不斗力,最后的胜利当然属于能发挥优才之人。孙坚死后,所有部曲兵卒全被袁术并吞,荆州三郡被刘表派兵夺取,豫州南端汝南郡、颖川郡以及扬州丹杨郡、庐江郡等一带皆被袁术所囊括。孙坚出力流汗摘果子,袁术坐享其成吃果子。 四、汉室影响式微-中央统治不力与地方脱幅离开 袁术及袁绍互相任命官职的行为,挑战汉室对地方控制的人事权力,然而孙坚亲自率众攻打郡县,实际上可称公然叛乱,身为汉室任命的地方官员,食领汉朝的薪俸财碌,结果居然武装攻击汉朝土地上的汉郡、汉县及汉民。或许有人会把后来三国乱世的相互混战相提并论,不过孙坚此时的汉朝天下虽有黄巾起事及地方民变,一但镇压平定之后,应该就是和平时期,如果没有野心家发动战争,如果没有叛变穷兵黩武用兵打仗,汉朝的和平天下也不会因此战祸屡起而生灵涂炭。 魏蜀吴三国并立时,汉室名存实亡,彼此之间汲汲于互斗,但是桓灵之时,汉室天下仍非全国互战,除了地方上零星战争外,基本上天下和平。孙坚本人甚至是镇压这些零星战争的英雄,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当郡县受到盗贼的攻击,汉将孙坚前来救援;当地方受到叛乱欺凌盗抢时,汉将孙坚不惜越界相助。但是一但汉郡、汉县受到昔日的汉将孙坚攻击时,或杀其刺史、或斩其郡守,意图拥有大量土地为地主,统治郡县成霸主,孙坚这种叛乱的行为,与会稽许昌称帝、长沙区星自称将军等人自恃武力割据的军阀,有什么不同?更何况孙坚还是汉朝所任命的官员将领,实在有辱身为汉将的光荣。 如果有一天,孙坚能够晋见汉室天子,万一汉天子质询汉将孙坚有关荆州及豫州的朝廷命官的死因,不知孙坚还有脸顶着忠臣的身分回应吗?孙坚诈杀荆州刺史王睿,所加「莫须有」之罪名为「无知」罪。孙坚斩杀南阳太守所诬「莫须有」之罪名为「讨贼不力」,因此斩立决。当时孙坚不过身为汉朝的长沙太守,用诈骗的手法,袭杀同僚南阳太守与长官荆州刺史,如果每个太守都互相攻击撕杀,天下不就乱了? 事实果然没错,汉朝末叶,正是由于各郡太守州牧的互相捉对搏杀,甚至于有的州牧还以兵力强大闻名,其中有冀州牧袁绍、兖州牧曹操及荆州牧刘表,有能力屡屡发动大规战争,至于郡县彼此斗争,数目多到族繁不及备载。州郡割据来自中央统治失控,鞭长莫及;中央统治失控又因由地方群雄并起,不听号令。如此恶性循环,反叛的将领愈来愈多,四处互斗而惹事生战,于是汉朝逐步灭亡。 五、结论 这就是汉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中央对地方统治不力,因此造成全国混战、天下互打、太守互攻太守、郡县相讨郡县、州牧对杀州牧、认识的人抢劫杀害认识的人,不认识的人也抢劫杀害不认识的人,还好现在不是活在汉末三国的年代,没有当时的打打杀杀。 外戚与宦官对郡县虽有影响、皇权低落与经济决定或许可能、州郡割据与叛乱四起造成衰败、还有黄巾及宗教惑众的魅力亦能凑数,但是汉室统治无法平定叛乱以及汉官将领的众叛亲离无法阻止,这才是汉室失去天下的直接原因。如果没有派兵平定会稽叛乱,许昌的阳明皇帝就因此独霸一隅;如果曹操无法收服张鲁,汉中因此就会脱幅而走。正因汉室派兵平定叛乱,会稽重回统治;曹操用兵收降张鲁,汉中重归听命——不过一但平定会稽的汉将不听指挥,或者汉中又被刘备争夺;汉室再失会稽,汉中又脱掌握。 争乱时互战,不为特别;和平时生战,罪魁祸首。诚然赤壁、官渡及夷陵时,在乱世中用兵,本为无可厚非;但是甫定黄巾之后天下太平,却在和平中求战,正是开启战端的好战。虽然情形同样用兵战争,但是时代背景不一样,评价也应有所不同。 卫国护民之下,战乱才会变和平;为了争权夺利,和平才会变乱世。孙坚击黄巾米贼、镇许昌及区星、讨董卓乱臣,此为忠于国家,消弭战争为和平;但是杀荆州刺史王睿、斩南阳太守张咨、攻击荆州刘表,已形同盗贼,反把和平升华成战乱。不必单纯评价孙坚的忠奸,忠臣与叛乱各半,难以区别。就事论事的话,孙坚当过忠臣,也作过奸佞,曾经挺身为英雄保护汉室郡县,也会堕落成盗贼攻击汉朝郡县。 从孙坚称霸的过程,可以看到从汉臣由忠生变的历程,就在郡县叛离,不再听命控制,汉朝从此瓦解。
人物生平
刘据既已杀死江充率兵反叛,于是宣称汉武帝在甘泉宫病重,刘据发兵是怀疑京城有变,奸臣想作乱。汉武帝在这时从甘泉宫回长安,驾临长安城西建章宫,下诏征发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辅靠近长安各县的军队,部署中二千石以下官吏带领,左丞相刘屈蛹嫒谓军。刘据也派遣使者假传诏令赦免长安城中京师诸官府中的囚徒,征发看守武库的军队,命少傅石德和门客张光等人分别率领,派长安城里的囚犯如侯持节征发长水校尉和宣曲宫的胡骑,全部携带武器装备到长安城中 *** 。
侍郎莽通奉令出使长安城,因此追捕如侯,并告诉胡骑说: 调兵的节有诈,不要听如侯的。于是斩杀如侯,带领胡骑进入长安,又征发用驶船士兵,交给大鸿胪商丘成率领.当初,汉朝调兵的符节全是红色,因为刘据持有红色的符节,所以后来皇帝的调兵符节上又安有染成黄色的牦牛尾的装饰,以相区别。刘据征召监北军使者任安调动北军兵,任安接受调兵符节以后,关闭北军军门不肯响应刘据。刘据只好领兵离开北军,驱使长安四市的百姓共有几万人,来到长乐宫西阙下面时,碰上了刘屈拥木队,混战了五天,死了几万人,鲜血流进街道两旁的下水道中,归附刘屈拥木队逐渐增多,刘据的军队失败,向南逃奔覆盎城门,逃出城去。
这天夜晚正巧丞相司直田仁带领的军队关闭看守城门,田仁因为让刘据逃出城而获罪,刘屈右杀田仁。御史大夫暴胜之对刘屈铀担核局笔嵌千石官,应该先请示皇上如何处置,怎么能擅自杀他呢?刘屈泳褪头帕颂锶省:何涞厶到报告后非常愤怒,派官吏责问御史大夫暴胜之说:司直田仁放跑了反叛者,丞相杀他,是依法处置,你凭什么擅自制止丞相?暴胜之十分惶恐,就自杀了。至于北军使者任安,接受刘据调兵的符节,因怀有二心而获罪,田仁放跑刘据,二人都判处腰斩。
汉武帝说:侍郎莽通捕获叛将如侯,长安男子景建跟随莽通捕获少傅石德,可以说是立下大功啦。大鸿胪商丘成奋力拼杀,捉住叛将张光。封莽通为重合侯,景建为德侯,商丘成为侯。刘据的门客,凡是曾经进出过皇宫宫门的,一律斩首。那些追随刘据发兵反叛的,按照制裁反叛者的法律规定,族灭全家。官吏和士兵有乘乱抢劫的,全部流放到敦煌郡。因为刘据逃亡在外,从这时开始在长安城各城门屯驻军队。过了二十多天,刘据在湖县被抓住。
这时,审理巫蛊之案的官员追查得很紧,内者令郭y告发刘屈拥姆蛉艘蛭刘屈佣啻问艿胶何涞矍丛穑所以指使巫师在祭祀土地神时诅咒汉武帝,有恶毒的语言,以及刘屈佑肜罟憷共同祷告祭祀,想使昌邑王刘m当皇帝。主管官员将此事奏告汉武帝,请求审讯查验,汉武帝批准,办案人员将刘屈佣ㄗ镂大逆不道。汉武帝下令把刘屈臃旁谠卦耸称返某瞪嫌谓质局冢然后在长安东市腰斩,刘屈拥钠拮友焊盎阳街斩首示众。李广利的妻子儿女也收捕入狱。李广利听到这个消息,投降了匈奴,其宗族全部被处死。
历史评价 黄道周:自古宰相,生值明时,无大故而伏斧e者,唯汉刘屈蛹跋瘸夏言耳。汉武帝决意空汉南,心疑丞相坠北伐之师,故一旦破法而戮屈印
蔡东藩:太子据死,刘屈蛹袄罟憷一诛一叛,是正所以促武帝之悔心,使之力图晚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21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8年1月15日王莽建立新朝西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