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如何理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历史典故 2023-07-20 16:47:16

理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究天人之际体现在:1.对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观点有自己的看法,著《天官书》,认为天人感应确实存在,但强调人事起根本作用。2.批判封建迷信思想,揭历来鬼神之事诬妄,著《封禅书》。3.特别重视人心向背在历史上的作用,著《项羽本纪》、《高祖本纪》。4.强调人谋和时势、际遇的重要作用。

总之,司马迁对天人关系作了极有意义的探索,怀疑天意灾祥之说。

通古今之变体现在:

1、实行祥今略古的原则。据历史变化提阶段性看法,表现为十表,通过这些来体现古今之变的状况。

2、提出承敝通变观点,重视历史发展变革。

3、提出见盛观衰的观点,强调要善于总结经验。

成一家之言体现在:

1、回答天意与人事之间的关系。

2、探究古今历史演变趋势。

总之,就是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寄托本人的进步社会思想。其所取得的高度成就为中国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鲁迅先生评价它为什么

此语出自司马迁《报任安书》,前后文如下: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也就是讲到自己写《史记》的初衷。
后来,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什么意思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就说,他撰述太史公书的目的是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希望能够穷尽天人之间的关系,贯通/通晓从古至今的变化,形成一家的学说

类似的话语:

“酌古之要,通今之宜,既弊而思变,乃泽流无竭”。
——杜佑《通典》 卷一二“议曰”

这句话可以算作杜佑编撰《通典》的宗旨、目的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及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报任安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21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