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中,孙可望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提起南明,人们往往唏嘘一番,不为别的,因为南明存在时间太短,只有区区十余年,就消失在历史风烟之中。
这十余年的南明史,多达十多位皇帝,乱花渐欲迷人眼,其中弘光、隆武、永历三朝,堪堪一提,真的伤不起,忆不得。
最为悲凄,最让人难忘的,应该是最后的永历朝廷。
1662年4月15日,永历帝朱由榔与儿子朱慈煊被吴三桂绞杀在昆明,标志着南明政权寿终正寝,尽管后面有人抗清,且有南明王爷做背景,但流水落花春去也,无济于事。
南明政权有没有机会击败清廷?应该是有的,如果南明内部团结一心,不但能收复失地,而且能延续明祚。
如果这样,大明政权还能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且对中华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好可惜啊,南明本来有过几把好牌,但都打成了烂牌。
众所周知,明朝之所以覆亡,其腐败的官僚体制是主要原因。无休止的内耗,终于使大明朝轰然倒地,一蹶不振。
而南明小朝廷并没有克服明朝腐败的官僚体制,在不少地方演绎得更厉害,不亡才怪。
在南明史里,有一个叫孙可望的人物,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由于孙可望降清,导致南明对清廷毫无秘密可言,因为孙可望叛卖了南明的核心军政机密,使清军有的放矢,进兵西南,灭了南明。
孙可望何许人也?为何有这么大的能量?
孙可望(?-1660年),原名孙可旺,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大西政权主要将领、南明永历时期权臣,陕西延长县(或作米脂县)人。公元1630年(明崇祯三年),张献忠在陕北起义,孙可望参加义军,被张献忠收为养子,改姓张。孙可望能征惯战,颇受张献忠器重,为张献忠四个养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中之长子。
公元1647年1月2日,张献忠在川北凤凰山被清军袭击而亡,孙可望与李定国等率大西军余部南下攻占云贵一带,坚持抗清。后改投永历政权,以武力挟制永历朝廷。
孙可望本不想和南明联合,但拗不过李定国、刘文秀等大将的一再坚持,勉强和南明粘在一块。在孙可望心里,想等时机成熟,把南明甩开,称王称霸,缺少大局观,过分迷信武力,典型的军阀作风。
四王之一的艾能奇在1647年2月阵亡,孙可望趁机大权独揽,引起李定国、刘文秀等人的不满。这暗藏的矛盾愈演愈烈,严重影响军政发展。
公元1651年4月,孙可望遣冯双礼率步骑兵数万、战象十余只,进攻湖南,占领沅州,攻打辰州,与清沈永忠部激战,僵持不下。
一年后,李定国率部由贵州进入湖南,与冯双礼合兵一处,攻占了湖南大部分州县,天下震动。
李定国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两蹶名王,声望盖过了孙可望。
孙可望这人相当聪明,治理内政是一把好手,但他嫉妒心太重,认为李定国抢了他的风头,遂萌生除李之念。
公元1653年,孙可望遣人召李定国到沅州议事,想趁机除去李定国。
李定国为人机警,一直提防着孙可望,早在孙可望内部安插线人,很快知道了孙可望的阴谋,加上刘文秀之子也来报信,遂退回广西。此后,孙李矛盾进一步加剧。
还没端掉清廷,孙可望就要卸磨杀驴,大局观太差了。
公元1654年,李定国率部进攻广东新会受阻,请孙可望发兵相助,孙可望不但不派兵支援,还燔毁李定国部所过之地粮草,绝李定国部归路。与此同时,派兵马阻拦李定国部回贵州,你们就在外面漂吧,用心歹毒。
由于孙可望倒行逆施,永历帝对孙可望彻底死心,派人向李定国求援,要求李定国回军护驾。
孙可望炮制"十八先生之狱",杀死了吴贞毓等18名南明大臣,此举无异于釜底抽薪,间接导致南明复国无望。你把精英人物杀了,谁来辅佐君王啊。
孙可望一条道走到黑,越玩越离谱,竟然带兵攻打李定国部,把自己推向万劫不复之境。
公元1657年8月,孙可望从贵阳出动十万精兵,杀向云南,欲一举消灭李定国部。
此时李定国部只有三万余人,且先前经过多次恶战,疲惫不堪。
公道自在人心,自恃兵精粮足的孙可望做梦也没想到,双方军队刚刚接触,孙部大将白文选、马唯兴等人阵前倒戈,转而帮助李定国,攻打孙部。
这一战,孙可望大败亏输,只带着数十人逃离战场,名声扫地。
孙可望打不过李定国,竟然跑到长沙,向清廷投降!出卖南明军政机密,猪狗不如!
历史是公正的,叛徒是没有好下场的。后来清军消灭了南明主力,孙可望不再有利用价值,被清廷无情抛弃,爵禄一再削减。
公元1660年,孙可望离奇死亡。当时不少人认为孙可望在一次出猎时,被清兵射杀。
公元1771年6月,清廷决定:"孙可望子孙所有世职,嗣后不必承袭。" 就这样,孙可望家族退出了历史舞台,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个人就是孙可望。如果当时他能够和李定国好好合作的话,那么很有可能让明朝的军事实力大大增强。同时也能让明朝更好的抵御清军的进攻,但是他由于和李定国之间有着非常大的矛盾,也就是这些矛盾让他无法和李定国好好合作,从而也让明朝军队丧失了抵抗清军的最好时机。他原本是张献忠的手下,在张献忠临死之前就嘱托他让大西军联合起来,帮助明朝共同抗击清朝的进攻。可以说当时张献忠的部队已经被孙可望掌握了,但是他一开始并不想按照张献忠吩咐的那样做。他自己最初的意愿就是想要自己单干,因为凭着他手底下的这支军队完全可以在清朝和明朝之间活得非常好。
但是由于当时大西军不少将士都想要跟明朝进行合作,所以他也只能服从大部分将士的意愿。孙可望也开始全力支持明朝军队,共同抵抗清朝军队。就是因为有他军队加入,所以才让清军进攻的时间大大延长。但是他并没有平定下来非常长的一段时间,由于手中权力非常大,所以就导致了它的野心越来越膨胀。孙可望多次想要自立为王,当时他曾经杀了非常多的明朝官员。但是他的这种行为却被李定国阻止。所以两人之间的矛盾也由此产生,李定国当时是张献忠的干儿子,在整个军队中也有非常高的威望。所以在整个军队中也就形成了李定国一派和孙可望一派这两个派别。但是在当时明显李定国一派的呼声更高,所以孙可望就气急败坏的投靠了清军。他的这个举动让清军的军事实力大涨,同时也让明朝丧失了一个助力。也就是因为明朝当时援军不够,所以才会败给清朝的。
清军入关后曾封过五个汉人王爷,分别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定南王孔有德和义王孙可望,今天就来和大家说说孙可望。
孙可望这个人呢,家庭贫困,生存艰难,后来张献忠振臂一呼,起军反明,孙可望欣然跟随,他聪明、圆滑,非常受张献忠的器重,后来张献忠干脆收他做儿子,于是乎,孙可望摇身一变成为张可望。
张可望作战时总是冲在前面,很能带动军队的士气,张献忠对他更是喜欢,于是在张献忠进四川、建立大西政权、定都成都之后,张可望凭借军功和张献忠义子的身份,直接位列群将之首,封为平东将军,节制文武,一时间在大西政权中那是炙手可热。
1644年,清军进入山海关,1646年,清军南下,其中一支队伍负责进攻张献忠在四川的大西政权,张献忠听说清军送上门,果断引兵拒战,结果在西充凤鸣山被流矢击中身亡。张献忠死后,手握重兵的孙可望便引军避开清军,往云南贵州方向活动,后来干脆与李定国(李定国也是非常有能力的人,而且这个人很有原则性)等人一起称王,过一把皇帝瘾,孙可望就成为皇帝。
成为皇帝之后的孙可望本性就暴露出来了,他追求小富即安,和想要联明抗清的李定国格格不入,并几次三番想要置李定国于死地。奈何李定国的想法其实代表了他们这支军队中大多数高层官员的意见,无奈之下的孙可望只得同意联明(南明)抗清。
成功和南明成为朋友后的孙可望便开始的新的盘算,在幕僚的建议下,孙可望想要学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来让李定国听自己的话。公元1652年,李定国在桂林打败清定南王孔有德,一时声名远扬,孙可望的嫉妒达到了顶点,于是派一支人马尾随李定国,想要找机会干掉李定国,结果并没有下手的机会。第二年,李定国率部在衡州杀死清军大将亲王尼堪。孙可望更加嫉妒,也下定了决心赶紧篡权。
想要篡权成功,第一就要赶走李定国,于是孙可望趁清军和李定国作战时落井下石,逼走李定国,孙可望俨然董卓附身,对南明皇帝大加羞辱,南明皇帝忍无可忍要李定国救援。
逼走李定国的孙可望终于自食恶果,孙可望在湖南和清军十万大兵相遇,结果落败。打不过清军的孙可望灰溜溜的离开湖南,跑去云南打昔日的盟友李定国,结果大败,十万大军仅剩余数十人。此时的孙可望,前有南明李定国,后有清军,想了想,他一溜烟折返湖南投降清军。
投降的孙可望知道李定国很多军力部署,当时的顺治皇帝对他非常的看中,他感动不已,于是干净地出卖了李定国在西南的所有信息给清朝。也于是乎,李定国败于清朝手中,立了大功的孙可望被清朝封为义王,红极一时。
话再说回来,其实孙可望这人结局不太好,毕竟出来混始终要还,他犯错被清廷御史弹劾、被顺治问罪,为了求生存的孙可望主动要去除去王爵,不过那会南明势力还在,这个时候整治孙可望可能让南明的人不敢投降,于是拒绝孙可望的要求,同年年底,孙可望病死。(或许不是病死,只是需要他死)
孙可望投降满清后的待遇可以说是先非常优越 ,后来南明大势已去之后,尤其是李定国死后,孙可望的待遇可谓急剧下降。可以说孙可望投降初期受到满清特殊的恩遇,靠的是出卖云贵川抗清事业。他刚刚逃到湖南宝庆就给清廷递上了“愿取三省上献,以大一统之盛事”的奏疏,疏中避而不提张献忠开创的大西军事业,把自己打扮成逐鹿中原的英雄,恬不知耻地把同系张献忠义子和大将的李定国、刘文秀说成是自己“恩拔”起来的,把李定国等人反对他专横跋扈、帝制自为的措施说成“以奴叛主”。后来满清乘着那么李定国等人平定孙可望叛乱后要进行重新洗牌时期,三路进攻云南,尽管出于种种考虑没有让孙可望亲赴前线,却充分利用了他过去在大西军和永历朝廷中的特殊地位,加强了政治攻势,使得不少原大西军系统中忠于孙可望的将领倒戈投降。
投降初期的孙可望对满清确实作用大,故而满清对于孙可望的来归也极为重视。1657年12月,特旨封孙可望为义王。还派派内翰林弘文院学士麻勒吉为正使,礼部尚书兼内翰林秘书院学士胡兆龙、礼部右侍郎祁彻白为副使赍册、印,专程前往正在湖南的孙可望行册封礼。1658年2月在长沙举行典礼。同年5月初2,孙可望在麻勒吉等伴送下到达北京,清廷命和硕简亲王济度、和硕安亲王岳乐带领公、侯、伯、梅勒章京、侍郎等大批高官显爵出城迎接,场面相当隆重;次日,顺治皇帝亲自在太和殿接见孙可望。十天之内,皇帝赐宴多达三次,赐银两次共一万二千两,此外赐府第、赐蟒袍、朝衣、缎匹等,孙可望成了清廷上红极一时的人物。
然而,孙可望本人的地位却随着永历朝廷的衰微逐渐走向没落,曾经红极一时的“义王”越来越感到自己的日子不大好过了,通过一些似微实显的迹象可以看出来。1658年,孙可望意外地同自幼失散的弟弟孙可升相会了,孙可升从驻地松江府上海县来到北京,兄弟久别重逢自是惊喜交集,孙可望向朝廷奏报了“聚合之奇缘”,奉旨同住。可是,孙可升的家属奴婢十余口还在上海,搬来北京筹措路费不易。于是,孙可望请求福临“敕部给予勘合”――利用满清的驿传实现全家团聚,在孙可望看来这不过小事一桩(孙可望自以为自己对满清灭掉南明贡献那么大,而且满清皇帝在其投降初期大肆嘉奖,给他的感觉是满清皇帝和厚恩),所以在疏中写道“想此项恩膏朝廷亦所不靳”。结果满清皇帝福临指使左都御史魏裔介抨击孙可望,最后孙可望惊恐不已,在“伏罪陈情仰吁天鉴”疏中说:“昨闻宪臣有特纠陈请之非,祈正悖谬之罪一疏,本藩汗流浃背,寝食不安,方知前事之非,宪臣之言不谬矣。”
1659年3月,有人揭发孙可望放债取利等事。福临虽然明知这种事情在满八旗中本是习以为常的现象,却不愿放过这个机会
进一步贬损孙可望的政治地位。他派内阁学士马迩吉来到孙可望的住宅宣读谕旨,先训斥一番,然后宣布宽假其罪。孙可望于惊惧之余,连忙上奏本解释自己放债的经过,接着向福临摇尾乞怜,陈述自己“郁积之苦衷并所以招尤招谤之原”。
此后,孙可望的处境益发难堪了,正如古语所说“神龙失势,与蚯蚓同”。1660年6月,他被迫上疏请求辞去义王封爵和册印。这时,南明永历皇帝虽然已经逃入缅甸,西南大势已定,但以李定国为首的明军残部仍在边境地区坚持斗争。满清福临觉得不合适,就没有应允(可见满清对李定国有多恐惧)。
1660年11月20日,孙可望死了。满清官方的说法是病死,但真相如何颇有疑义。清初史家就说孙可望是“随出猎被射死”;或者说“封为义王,寻被G”(《行在阳秋》卷下。王源鲁《小腆纪叙》卷下《孙李构难》)。
孙可望死后,清廷赐谥恪顺,“祭葬加隆”;同时命其子孙征淇袭封义王。几个月后孙征淇病死,弟征淳承袭。1661年,吴三桂等领兵进入缅甸,永历帝被俘回昆明缢杀。1662年玄烨即位,李定国也病殁于边境。此时满清觉得的孙可望家族已经没有多大利用价值了,“恩典”也就逐步降格。1666年满清下令将义王孙征淳的年俸由五千两减为三千两。1670年,孙征淳病死,其弟征灏请求袭封;御史孟熊飞上疏反对,请将孙可望王爵停其袭替或减等降封;经议政王、大臣会议,降封为慕义公;孙征灏死后,其子宏相再降袭一等轻车都尉。
从孙可望投降满清后待遇的变化,一方面说明了孙可望的行动愚蠢,当年他开创了如此好的局面,而且自己基本上是只差一个名义了,做到了位极人臣地位,可以说永历在他那里不过是木偶而已,如果孙可望心胸稍微宽一点,那么完全可以打仗依靠李定国和刘文秀等人,从而至少可以与满清形成对峙局面,那样的话孙可望更多的被后来文人称赞了。结果孙可望自己的私心膨胀过大导致了内讧,而投降到了满清那边后有积极帮助满清出谋划策,过早灭了南明使得自己失去了利用价值,结果不仅待遇不断下降后来甚至连命都丢失。另一方面,也可说明满清的所谓后恩不过是看着你有用而利用而已,一旦你的利用价值没了,那么就可以当做厕所纸一样随时丢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1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