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是在周王朝分封诸侯的时候最早分封的国家之一。齐国地处今天山东省的东北部,物产丰富,历史悠久。那么,这样一个国家为什么会不战而降呢?我们翻开《史记齐世家》,从齐国兴衰过程中也许能找到历史的一丝脉络。
齐国的第一任国君就是周王朝的开国功臣姜太公,齐国还是春秋五霸中第一个称霸的国家。可以说,齐国有着辉煌的历史,然而在战国后期,齐国由于独自灭了宋国,导致五国伐齐,从而元气大伤,使得曾经的辉煌不再。齐国晚期虽然实力衰落,但也有上千里的土地,数十万雄兵。可是在面临秦国进攻的时候,齐国却没有任何抵抗就投降了,这是为什么呢?
1、范睢提出的远交近攻之计,秦国一直与齐国交好,所以秦攻五国而齐不救。
2、齐国四十年无战争,军队数量不少,战斗力却不行(乐毅灭齐也严重打击了齐国)。实战很重要,临武君荀卿论兵时就讲到齐之技击不可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锐士。齐国的技击之士是亡国之兵。
3、秦国是商鞅变法,楚国是吴起变法,魏国是李愧变法,韩国是申不害变法,赵国是胡服骑射,唯独齐国没有变法图强。
4、齐国灭亡还在于:
国策失误:齐国的灭亡,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国策,从齐国的中期到晚期,它的国策出现了一连串的失误。齐国后期奉行的国策就不用武力了,“事秦谨,与诸侯信”,恭恭敬敬对待秦国,不和秦国打仗。制定这个国策的人是一个女人,叫君王后。
政治腐败:秦国灭六国就是用两手,一手是武力,另一手就是金钱。秦国打了一张金钱牌,给后胜送了大量的金钱,不但对后胜行贿,而且对他手下的门客也给好处。结果后胜和他的门客整天给齐王田建灌输一个思想,不要跟秦国打,不要帮助其它国家。
5、史料:《资治通鉴》卷七始皇帝下二十五年:“初,齐君王后贤,事秦谨,与诸侯信;齐亦东边海上。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以故齐王建立四十馀年不受兵。君王后死,后胜相齐,多受秦间金。宾客入秦,秦又多与金。客皆为反间,劝王朝秦,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秦以故得灭五国。 ”
(秦始皇)
(长平之战)
(战国形势图)
(战国地图)
(秦灭六国之战)
(战国七雄图)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秦国相继灭了韩、赵、魏、楚、燕之后,齐国灭亡已经成为了板上钉钉的事,秦国的铁蹄踏平中原势不可挡,想当初六国合纵攻秦都打不下来,那么齐国单凭自己又怎么会秦国的对手呢。
战国末期,战国的局势已经成为了秦赵两个大国之间的博弈,这时候的齐国没有认清虎狼秦国吞并天下的局势,采取了壁上观的态度,其实已经注定了齐国要灭亡。
战国末期齐国已经没落的没有了东边大国该有的势力了,自从齐威王之后,齐国的综合国力、军事实力等等已经再也没有了大国的气魄。
虽然也进行了变法,但是变法并不彻底,尤其是齐威王之后的继承者,总是一副坐山观虎斗的心态,偏居一隅,认为自己只要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行了。
战国末期,渐渐成为秦国一家独大的局势,秦照的长平之战后,赵国实力大损,秦国也损兵折将,假如这时候齐国可以走点心,也是崛起的好时机。
但是,这时候的齐已经没有人才可用了,中原士子也都纷纷跑到了秦国去效力,毕竟良禽择木而栖,在当时士子的眼中,齐国已经是一根腐木了。
秦国打算攻灭六国的时候,采取远交近攻的外交方略,这时候的齐国也被秦国给蒙蔽了,认为秦国随他去灭中原各国吧,秦国割据中原西部而王,我割据东部为王也是不错的选择。
但是,还有一个成语叫做唇亡齿寒,齐国没有能参透,等到秦国灭了五国之后,齐国也不能独善其身,毕竟卧床之榻岂容他人酣眠。
秦国相继灭了五国之后,东海之滨的齐亦不能幸免,因为在辉煌的事业面前,齐国也必是秦始皇的垫脚石。
历史总是有迹可循,齐国的投降,其实也避免了一次没有意义的牺牲,对当时两国的人民来说,也未尝不是好事。
首先是齐国
齐国是战国时代后期高层决策最愚蠢的
放弃了合纵
公开与秦国挤眉弄眼 还与秦国相约 互相承认对方是东帝和西帝
而本身国内矛盾重重 实力不济
最后面对如狼似虎的秦军
只能投降
再说魏国
魏国到战国末期时 国力已经很弱了
大梁城被围困之后 只能等死
燕国太过弱小 已经没有实力对抗了
相反 赵国和楚国
赵国本身与秦国是同宗
秦国的祖先和赵国的祖先是亲兄弟
这在史记里面有记载
赵国其实跟秦国一样 和尚武
主要还是高层比较昏乱
屡次决策失误
而且在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决心上 也不如秦国坚定
在长平之战中,其实赵国的实力是优于秦国的
秦国起征全国15岁以上的男子入伍
可想而知,战斗力并不是很强
相反 赵军确实40万精锐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 还是输了 不能不说是高层决策和指挥者的失当
楚国 楚国条件太好了
太富饶了
让君王失去了进取心
另外一点 楚国的制度问题 楚国在面对少数民族时,实行的是邦国制和部落制
少数民族各自为政
在重大战役时,没有能够拧成一股绳
有这两个原因 自然是必败无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16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成语寡人之疾来源
下一篇: 燕王哙让国与相国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