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孔尚任罢官真相:康熙为何要砍掉自己的政治木偶

华里士 2023-07-20 14:28:03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风头正劲的孔尚任被莫名其妙地罢官了。 300多年来,人们众说纷纭,尤其“给只棒槌就当针(真)”的文人书生们,一头钻进故纸堆,皓首穷经找证据,企图弄明白这位“天下第一家”的文化明星、剧作大腕儿,到底因何突然被罢官?结果,弄去弄来弄成一个“谜”。

要研究孔尚任罢官,首先要看看他的官是怎么当上去的?

孔尚任虽出生高门望户,书香世代,可竟屡试不第。“学得文武道,货与帝王家”,眼看就没什么戏了,谁料人到中年居然会时来运转,被九五之尊的年轻皇帝一眼看中。

起承转合,事情的转机发生在康熙二十三年。

那一年,30岁的康熙来曲阜祭孔。那是满人入主中原之后的第41个年头,作为一个政权,大清尚在襁褓中。因此,康熙祭孔有没有顺便当当伯乐的意图,我们不太清楚,但他需要用尊孔的政治大旗笼络人心,以巩固清初统治则是没有任何疑义的。这个时候,孔尚任恐怕做梦也没有想到,隐居曲阜石门山苦修,梦想咸鱼翻身的他,会被孔府推荐为引驾官,并在御前讲经。这便是历史的偶然。

时年36岁的孔尚任,把握住了这千载难逢的机遇,他的“引驾”和“御前讲经”都非常成功,因此深得皇帝青睐:“孔尚任等,陈书讲说,克副朕怀,著不拘例议用”。这个“不拘例”就是破格,孔尚任由一名胡子童生,被破格“议用”为国子监博士。别看这官不咋地,只分管个教育什么的,也就是个副处级的样子,可那却是皇恩浩荡。钦赐的顶戴,有几人能获此荣耀?

但是,也并非没有疑问。按常理,所谓“不拘例”,即使不安排“坐火箭”,也得让“坐飞机”。试想,圣上那么大的来头,“议用”到“凤凰池”还能成问题?可朝廷并没有让他一步登天,而是缩水又打折,仅给了套七八品的行头。既没有许以高官显位,也没让进枢密要害,这就未免令人起疑了,天晓得康熙的所谓“不拘例”,是不是哄妹妹上轿?所谓“青睐”是不是故作姿态?所谓“克副朕怀”是不是场面话?

其实,统治者的这些把戏说穿了就漏水。

康熙煞有介事亲临曲阜,哪是什么祭孔来了?分明是为自己画像来了嘛!他要为自己画张尊孔崇儒的政治粉墨像,让天下人尤其汉族知识分子都知道,他爱新觉罗 玄烨和你们是一样的,也是圣人门徒,也是高举孔儒大旗的!既然是为自己画像,何不就此机会,顺手给一介布衣的孔家之后赏副顶戴花翎,给自己尊孔崇儒的外表,再增加一道爱才惜才、求贤若渴、不分满汉、唯才是举的光环?那样,他的“光辉形象”岂不是更夺目,更能迷人?而这种事往往点到便成,一个弼马温就足矣够矣。

说白了,孔尚任进身为官,哪是什么学问造化运气来着?分明是人家要用他这张牌,要扯这只政治小线!这就叫历史的必然。

其次,要研究孔尚任罢官,得问问谁能动他。

这不需要多说,当然是康熙了。孔尚任的官既是御赐,他的身份也就跟一般科举入仕不一样了。换句话说,他那才是真正的“恩科”进身,“殿试”登堂。如此一个跟天子门生没什么两样的人物,又是圣人之后,正是需要大加利用的时候,谁能不识相?不要说参他动他了,就是巴结都还唯恐不及呢。因此,“倒孔”除了康熙本人,谁也办不到。

事实上,康熙一直都在将这只木偶做真做大做强。孔尚任在出任国子监博士期间,曾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到淮、扬一带治河三年。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下派挂职锻炼去了。回京后调任户部主事,官虽不算大,但级别升上来了,成为正六品的朝廷命官,而且开始进入掌管国家经济命脉的实权机构了。之后不久,又升任广东清吏司员外郎,虽说只是个从五品,但比照现在的官阶,也算是正式步入高级干部行列了。

可以说,孔尚任如果精明,能够好自为之,也就是与康熙政治上保持一致,他的前途可能就无可限量。可惜,他不识时务。

这就说到第三条来了,既是政治木偶,康熙为什么又要废了他?

这对康熙来说是一件异常痛苦和分外尴尬的事。明摆着的,当初“选马”是你,今日“杀马”也是你,既有今日,何必当初?你不是圣明天子么?因此,谁都不难想见,但凡稍有回旋余地,康熙是决不会自抠眼珠子的。换言之,依当时的情形看,孔尚任如果不是犯了“天条”,康熙再怎么都不会摊牌的。那么,孔尚任能够犯下什么“天条”呢?“不务正业”?“贪污牵连”?这些在政治木偶那里能算个甚?很显然,一准是孔尚任政治上出大问题,康熙绕不过去了!

共2页:12下一页

一人写了一本书,康熙气得要诛其九族,为何却又放了?

因为这人是孔子的后人,历代帝王都非常尊重孔子和他的后人,如果他把这人给杀了,天下人一定会揭竿起义。这人就是孔尚任,当时清朝刚推翻了明朝的统治,可是并未得到天下人的信任,因为清朝统治者大多数是满族人,而天下大多数都是汉人,满人统治汉人肯定会引起汉人的不满。清朝统治者也知道汉人不服自己的管教,但是用武力肯定没有办法解决,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满族的文化代替汉人自己的文化。他们为此做了很多努力,希望汉人能接受自己的统治,甚至当时他们会让汉人都穿上自己的衣服,希望长久下去,汉人慢慢就被同化。虽然有一部分人接受了他们的统治,可真正有骨气的人认为这是一种耻辱,因为这可以说是强制性地改变汉人原本的生活方式。一些文人提出了反对的声音,清政府也做一系列措施,他们引用了很多汉人入朝为官,甚至选拔了很多汉族的妃子进入后宫,这样一来,造成了满汉一家亲的局面,天下反对的声音稍稍减弱。孔尚任就是被康熙选拔到朝廷中的一个人,因为孔尚任是汉族人,而且能力又比较出众,所以康熙为了表示满族人的诚意,对孔尚任十分宠信。康熙原本以为这样一来就能够笼络住人心,而这个时候有人写了一本书,这本书里写的是关于明朝衰亡的一些观点。康熙认为这本书是大不敬,他想要找出写这本书的人处置,可是后来他才发现这人是孔尚任。孔尚任根本不能杀,暂且不说他入朝为官了,而且他还是孔子的后人,杀了孔尚任,必定引起全国人的不满。

康熙欲将一人诛九族,为何看到他姓氏后却说:杀了会有大麻烦?

因为这个人姓孔,当时康熙皇帝正在大力推崇儒家思想,大范围的提拔孔子的后人,虽然这个人所犯的罪孽可以株连九族,但是不得不碍于当时的形式,放过此人一马,仅仅是罢官永不录用而已,若是杀了,在儒生口中又会怎么宣扬,自己推崇的儒家反过来说自己,所以康熙皇帝就将他放了。

我想大家都对清朝这个王朝有所了解,它是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就是说不是汉人建立起来的,所以当时就有许许多多的汉人想要反清复明。康熙皇帝当政时,也有不少的反清复明分子,康熙为了能够更好的统治这个国家,想出了思想控制这一招。



百家争鸣,最后是儒家杀出重围。许多百姓从小耳濡目染的就是儒家之道,所以康熙皇帝决定重用孔子后人,任用汉人为官,不仅如此还亲自去孔子的墓地上祭奠圣人。当时就有一名屡屡不得志的孔姓后人,名叫孔尚任,读书读了大半辈子还只是一个芝麻大的小官。


后来机缘之下得到康熙赏识,提拔为监国,原本孔尚任应该感恩戴德,好好地坐着他的官,安安分分地为康熙效力,可他呢,在几年得不到重用之后,居然开始写书抱怨起来!仕途不顺,雄才大略无人赏识,抱怨抱怨也正常!

可他千不该万不该将这本书发表出去,书中写了很多有关于实时朝政的议论,虽然他没有接触到最核心的机密,但是光是这本书就足以让那些反清复明的人蠢蠢欲动了。所以他们三番两次的发动战争,康熙就开始追查这本书的作者,后来发现是孔尚任,原本要株连九族的罪行也只好因为姓氏问题改为罢官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14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