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早期将领王錱(音真),上马打仗,下马读书,他的军营晚上书声琅琅,路过的人还以为是个私塾。王錱(1825—1857),湖南湘乡人,十五岁时,便以天下为己任,常大言“人生一息尚存,即当以天下万世为念”。
道光二十八年(1848),同县罗泽南居家讲学,王錱归其门下,研究经学。王錱读书时喜发议论,滔滔不绝。左枢《王壮武公传》记载:“忠节公(罗泽南)徐哂曰:璞山盍少休,让吾侪一言乎?公亦自笑也。”意思是,你就消停一会,让我们也说一句行不?
太平军兴起,王錱自募乡勇从军,老湘营部系王錱一手创建调教,还早于曾国藩督办团练三年。王錱以书生领兵,以治心之学治兵,即使戎马疆场,仍无日不读书,不仅自己勤读书,还教士卒读书。他的军营亦是学校,白天打仗,晚上读书,“每营门夜扃,书声琅琅出壕外,不知者,疑为村塾也”。
咸丰七年(1857)七月,王錱已染热疾,但仍带病作战。八月,殁于军,年仅33岁。临终时不忘将曾国藩所赠《二十三史》赠爱将张运兰。(摘编自《近代藏书家王礼培》)
本文摘自:《快乐老人报》2016年11月24日T4版,作者:王礼培,原题为:《书生领兵军营像私塾》
1、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
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2、食言而肥
春秋时,鲁国大夫孟武伯,说话一贯无信,鲁哀公对他很不满。有一次,鲁哀公在五梧举行宴会,孟武伯照例参加,有个名叫郭重的大臣也在座。这郭重长得很肥胖,平时颇受哀公宠爱,因而常遭孟武伯的嫉妒和讥辱。这次孟武伯借着向哀公敬酒的机会,又向郭重道:“你吃了什么东西这样肥胖啊?”
鲁哀公听了,很觉厌恶,便代替郭重答道:“食言多也,能无肥乎!”这句话分明是反过来讽刺孟武伯惯于说话不算数,而且在宴会上当着群臣之面,出于国君之口,孟武伯顿时面红耳赤,感到万分难堪。
3、齐襄公言而无信
春秋时,齐襄公派大将连称、管至父去守卫葵丘。连称问齐襄公:“我们何时能回来?”当时正是西瓜上市季节,齐庄公一边吃瓜一边说:“明年吃瓜时派人替换你们。”
一年之后,齐襄公却忘了约定。管至父只好送回一瓜,并提出按时替换的要求。齐襄公十分振怒,平静下来之后,对送瓜的人说:“他们要想回来,在等一次瓜熟吧。”连称、管至父见齐襄公言而无信,又气又恨。后来,他们二人参加叛乱,杀死齐襄公。
齐襄公言而无信,最终落得被人推翻,死于非命的下场。告诉我们人是要讲信用的,既然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兑现承诺。言而无信,必然失信。
4、曾子杀猪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妻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
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杀了。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5、晏殊信誉的树立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
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
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
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中国千年 历史 ,有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两晋以前的读书人,以汉朝为最,能当得了丞相,也能当得了大将、军师。
简单来说,就是汉朝的读书人放在朝堂上,可以当明察秋毫的文臣,放在战场上,厉害的能当大将,不厉害的也能当个军师指挥千军万马作战。
以三国为例,周瑜是江东大都督,有名的儒将,他是读书人,但却能够上战场杀敌;
其次还有徐庶,徐庶因为曹操和刘备的联合算计,让自己成为三国中唯一一位才华不能施展的文人。
但他的能力是很强的,给刘备当军师的时候,亲自带着军队上阵杀敌;
最后还有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人,两人毫无疑问都是读书人,但两个人都可以指挥千军万马作战,诸葛亮还能发明诸葛连弩、木牛流马。
就汉朝这些读书人的实力,放到后面的各个朝代,都是少之又少的,汉朝以后,读书人大多都只能在朝堂上挥斥方遒,到战场上,并没有多大能力,那为何汉朝人的能力这么强呢?
在古代,读书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一般人家都读不起书,能读起书的都是有一定能力的家庭。
当时读书一定要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有书可读,另一个是有人教导,一般人家连给孩子启蒙的能力都没有,怎么可能让孩子读书呢!
当时的寒门学子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家里条件不算差的,至少也是农民中比较富裕的家庭,这种家庭才能让一个孩子读得起书,
另一类就是家学渊源比较深厚的,家里虽然落魄了,但藏书还在,父母多多少少都认识一些字,主要是父亲,这样才能够读得起书。
但当时读书可不是后世的读书,后世的学子读书往往都是只读书,别的什么都不干。
蒲松龄的聊斋还专门讽刺过这种现象,一书生只读书,然后被仙家女儿看上,结为了夫妻,这位书生就以为书中真的有颜如玉,有黄金屋,更是不停读书,什么也不干,当时他家里都揭不开锅了,他依然不顾。
汉朝的读书人不是这样,汉朝的读书人除了读书之外,还有很多副业。
比如农户家的儿子,往往都是白天做农活,晚上回去才读书。
诸葛亮就是如此,他的传记开头就写道"躬耕陇亩",躬耕就是亲自耕种的意思,诸葛亮读书,但他也要种地,别看他总是外出游行,那都是趁着农闲的时候去的。
除了种地,汉朝读书人还会经商,做一些小本生意来维持自己的生计。
后代统治体系是士农工商,商人是最低的一个等级,甚至都不允许参加科举,但是汉朝不一样,汉朝商人的地位虽然低,但却没有到不允许参与举孝廉的情况。
当然,经商之后,被举孝廉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所以汉朝读书人虽然会经商,但都是实在没钱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是绝对不会去经商的,否则就是给自己的履历留下一个污点。
不能经商,那就去做仆役,或者做工来养活自己,在汉朝,半工半读是读书人的常态,凿壁偷光的匡衡就是其一,他为了生活就做过仆役,给大户人家打过工。
给大户人家打工并不算是读书人最好的工作,读书人最好的工作是给官府抄书,抄书的过程中不仅能赚到生活费,还能增加自己的知识,是很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工作。
汉朝读书人的这些副业,对读书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对他们性格的塑造,包括以后的当官,都有一定的影响,因为了解了生存不易,所以他们更能体会民生艰难。
汉朝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全国思想得到了统一,儒学开始绽放出无比璀璨的光芒。
无数的读书人开始学习儒家经典,虽然不复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但儒学却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无数寒门读书人废寝忘食地学习儒学著作,汉朝不少私塾和官办的官学,教授的也都是儒学,一时间,汉朝遍地都是儒家学派的读书人。
当时的读书人,年幼的时候,学习《孝经》和《论语》,年长之后学习《五经》,形成了一整套教学体系。
这样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完全碾压了诸子百家的其余学派。
儒学是汉朝读书人主要学习的内容,但除了儒学,汉朝的读书人还要学习很多技能,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技能。
比如医学,医学就是汉朝平民百姓非常热衷的一种技能,一些读书人,他们的资质有限,在读儒学感觉没有出路的时候,就会学一些杂学技能,比如医学。
这些技能也是读书人谋生的手段,古代很多读书人都是皓首穷经的,他们不能只读书,必须要为自己的生计考虑。
除了医学,汉朝还出现了很多杂七杂八的书籍,比如养猪的书籍,汉朝也出现了,还有各种生产的书籍,这一类知识,私塾教授的比较多。
汉阳一位叫姜岐的人,他就以养蜂和养猪闻名于世,很多读书人都来找他学习,当他的学生,他的学生数量一度突破三百人。
姜岐是教授这种杂学的佼佼者。汉朝的这种学习模式,和现在的大专院校有很多相似之处。
不同的是,汉朝学子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学习方向,学习这些杂学也只是为了生计,为了更好地进行儒家经典的学习。
三国时期有一个著名的书院,曹操麾下的诸多谋士大多都是这个书院的学生,这个书院就是颍川书院。
颍川书院是汉朝书院的一个缩影,汉朝存在很多书院,有官方的,也有私人的。
汉朝的对文学方面还是非常开放的,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却开放了书籍,以前书籍都是被官府和大家族垄断的。
而且汉朝统治者为了防止书籍被破坏,或再来一次焚书事件,就向民间征集书籍,然后让官府雇人抄写,以增加书籍的流传。
当时的文字都是刻在竹简上的,竹简虽然经过了处理,但时间一久还是会受潮,所以每到七月份,就有读书人晒书,久而久之,都形成了一种习俗。
抄写的书籍一多,书店也出现了,汉朝书店非常普遍,这一方面是书籍被官府雇人抄写的缘故,另一方面还是汉朝民众对书籍有着非同一般的渴求。
汉朝虽然不实行科举,但是实行举孝廉,这是很重要的一种取士制度,这种制度让很多寒门学子都有机会出将入相,比如公孙弘,他就以寒门学子的身份成为了当朝宰相。
举孝廉有缺陷,但也有优点,缺陷是这种制度存在很大的可操作性,官员们容易举人唯亲,而优点则是真正的人才不容易被埋没。
在举孝廉制度的刺激下,很多读书人都是皓首穷经地读书,以期望被人举孝廉,进入朝堂。
因此,书店成为了门客络绎不绝之地,加上书店可以免费看书,让很多寒门出身的读书人流连忘返。
这种开放的风气,为汉朝输送了大量人才,也让汉朝的文学氛围达到了很高的程度,超过了很多朝代。
汉朝读书人可以说是封建王朝中,除去诸子百家时代最优秀的读书人了,他们能文能武,而且掌握各种技能,意志也非常坚定,这才是真正国家需要的读书人。
汉朝之后,读书人逐渐被固化,开始变得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虽然也出现了一些名臣、大儒。
但比起汉朝,依然略逊一筹,特别是士农工商的固定化,更让读书人沦为了单纯的读书人,不复汉朝那般,读书人也能骑马射箭,指挥打仗,做一代儒帅,还能一边种地、打工,一边学习。
汉朝之后,真正的读书人鲜矣!
掩耳盗铃,
望梅止渴,
曹冲称象,
凿壁偷光,
守株待兔,
草船借箭,
三顾茅庐,
完璧归赵,
霸王别姬,
空城计,
借东风,
捉放曹,
只许州官放火 不许百姓点灯,
林冲夜奔,
此地无银,
刻舟求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12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细数乾隆的五大罪责
下一篇: 君臣互贪乾隆爷夺赃的一场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