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细数乾隆的五大罪责

历史典故 2023-07-20 13:41:11

大家一提起清朝的皇帝,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康熙和乾隆。清朝在他们的手上发展到鼎盛时期,人称“康乾盛世”。然而,其实在这个“康乾盛世”,康熙有奠基之功,但晚年有所懈怠;雍正有革新之功,但过于杀伐严苛。

而乾隆呢?他站在父辈为自己奠定的高峰上,享受着这一切,甚至还透支了这些父辈奠定的基业。可以说,乾隆在位期间的犯下了不少的罪责,清朝的衰败自乾隆开始。

下面是乾隆在位时的五大罪责。

No.1、吏治废弛,腐败盛行

贪腐在那个朝代都是存在的,这个是不可能完全禁除的。然而,达到乾隆时期那种贪腐程度是前所未闻的。乾隆手下的第一贪官当然要数和珅了,在当时整个清朝的官僚机构可以用一句来表现贪腐程度——自和珅以下,无官不贪,无官不腐,整个官场可以说是全盘腐化。

这种贪腐的苗头虽然在康熙后期就有了,但是被雍正皇帝及时的掐灭了。等到乾隆继位之后,由于乾隆的疏忽和放任,导致雍正大力整治贪腐的努力付之东流。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官场贪腐的情况每况愈下。乾隆需要为这件事负责。

NO2、浪费奢侈,挥霍无度

原本,经过康熙和雍正励精图治的努力,国富民强,国库充盈。然而,在皇位传到乾隆的手上之后,在乾隆的挥霍下国库变得囊中羞涩。其中最为代表的就是六下江南。乾隆下江南是为仿其皇祖父康熙,前去探访民生,调查水利。弘历自己说:“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

然而,和康熙相比,乾隆下江南游乐的目的大大增加。康熙帝六次南巡轻车简从“所有巡狩行宫,不施彩绘,每处所费,不过一二万金。较之河工岁费三百余万,尚不及百分之一。”而乾隆帝则是前呼后拥,大批后妃、王公亲贵、文武官员相随。沿途修行宫,搭彩棚,舳舻相接,旌旗蔽空。为搬运帐篷、衣物、器具,动用马六千匹,骡马车四百辆,骆驼八百只,征调夫役近万人。不仅沿途地方官要进献山珍海味,还要从全国各地运来许多食品,连饮水都是从北京、济南、镇江等地远道运去的著名泉水。

六下江南没有给百姓带来福音,相反造成了非常重大的灾难,就连他儿子颙琰都说“天泪落时人泪落,歌声高处哭声高”。

NO.3、军队荒废,军力衰退

在清朝有两大军队最为著名——八旗和绿营,那都是骁勇善战之辈。在满清入关之时,八旗兵各个都是以一当十,所向披靡;康熙平定三藩叛乱时,绿营兵独当一面,转战南北。等到乾隆当皇帝的时候,这两个军队全都堕落了。吃喝玩乐,架鹰遛鸟,一个个成了只知享受的纨绔子弟,曾经那让敌人胆寒的英勇早已消磨殆尽。这也为后期饱受外强的欺辱埋下了祸根。

NO.4、大兴文字狱

文字狱可以说是满清一代最丑陋的冤狱,康熙、雍正也是制造文字狱的高手。顺治二年(1645年),江阴人黄毓祺被告发写有诗句“纵使逆天成底事,倒行日暮不知还”,被指为反清复明,抄家灭门戮尸,儿女发配给旗人为奴。

而乾隆比他的爷爷爸爸更甚一筹。隆年间的文网之密,文祸之多,是中国历史上文字狱的顶峰,由牵强附会、望文生义、捕风捉影造出的文字狱,如脱缰野马不可控制。在乾隆时期,共发生一百三十余案。其中四十七案的案犯被处以死刑,这意味着生者凌迟、死者戮尸、男性亲族十五岁以上者连坐立斩。在清朝近300年,乾隆就制造了的文字狱就占了80%。

NO.5、故步自封,妄自尊大,错过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机会

在清军入关之后,清朝依然还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然而这一切在乾隆年间发生了改变。此时的西方诸国正在奋勇发展、一日千里的时代,但是乾隆仍旧沉醉在自己天朝上国的幻象之中。在乾隆愚蠢的自大之中,西方国家已经开始了第一次产业革命,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大清国被远远地落在了后面。

但是此时的乾隆皇帝依然不觉醒、不追赶。在1793年,英国国王派出特使马嘎尔尼来到中国,希望与大清建立外交关系,但是仅仅因为马嘎尔尼不愿磕头,乾隆皇帝就拒绝接见他——这就是乾隆向西方诸国展示的“天朝上国”的形象。

中国就此错过了和西方同步发展的机会,乾隆埋下了让清朝从“康乾盛世”极快的转向了“道咸衰世”之后一蹶不振走向灭亡的种子。可以说,是乾隆让中国陷入到了百年欺辱之中。

乾隆朝的领班军机大臣讷亲,为何升职很快,又突然被乾隆赐自尽的结局?

没有一个人能够永远站在权力的顶峰,没有一个臣子会一直得到君王的宠幸。在大金川的首领莎罗奔叛乱的平叛过程中,让康熙对讷亲产生了反感,后来大军失败之后,乾隆就把讷亲当做替罪羊,给了他一把剑,让他自裁了。自古伴君如伴虎,君王翻脸的速度比翻书的速度还快,讷亲在雍正王朝的时候就是被重用的大臣,在乾隆执政的前期也是很受宠,就因为乾隆要给自己的失败找一个借口,就把讷亲当做了牺牲品。

讷亲年纪轻轻就入值军机处, 成为了清朝权力中心的核心人物。雍正是非常倚重讷亲的,讷亲也在不断的磨练中成长成了清政治界的一颗新星。乾隆刚刚继位时,讷亲也是勤勤恳恳的做事情,帮助乾隆解决了很多的难题,他身兼数职,公务繁忙,但是所有的事情都处理的很妥当,乾隆有了他也轻松了很多,对讷亲这个人很满意。

大金川的首领莎罗奔叛乱,乾隆需要挑选一个人前去平叛。也不知道乾隆是不是故意的,竟然让讷亲一个文臣去平叛,这从逻辑上讲不通的。讷亲在处理政务上是一个高手,但是他没有任何带兵打仗的经验,这简直就是给讷亲挖了一个大坑,让讷亲自己往里面跳。

讷亲也不能违抗圣旨,只能硬着头皮上。事情的结果可想而知,一个文臣怎么能解决这么大的叛乱,怎么能率领这么庞大军队。,讷亲无军事韬略,遇到挫折就方寸大乱,最后清朝的军队败给了叛军,乾隆是一个很好面子的人,把所有的罪责都推到了讷亲头上,让他自杀了。

紫禁城头等侍卫钮祜禄·讷亲,曾贴身保护雍正,为何却被乾隆下令自裁呢?

伴君如伴虎,作为一个皇权的拥有者,皇帝是有最高的权利,掌握着周围人的生死大权,虽然历史上有许多皇帝无故斩杀功臣,但是历史上也有很多的明君,他们都是靠能力治理朝政,在下达任何命令的时候都会进行斟酌和考量。

作为一个明君,乾隆虽然也有过过错,但是他对于自己手下的大臣却是十分的严格,甚至心腹的肱股之臣,一旦做错事,他也会不留情面,于是尊贵的讷亲就被皇帝治理。


讷亲出生于一个权贵之家,大家都知道钮祜禄氏是尊贵的皇权象征,而他的祖上都是在清朝时期有过突出政绩的大臣,作为开国元勋的世家,他有着雄厚的家庭背景,祖父是著名的四个辅政大臣之一,父亲是统领侍卫的大臣,姑母是显贵的孝昭仁皇后,可以说一门尊贵,所以在这样家庭环境下出生的讷亲自然也是拥有无上荣宠。

作为雍正时期就被重用的大臣,讷亲曾经积极救驾,获得皇帝的认可,但是到了乾隆时期的他,已经有了很多的势力,此时面对一个小皇帝他心中其实有点不尊敬,但是他低估了乾隆的能力,于是两个人产生了嫌隙和分歧。


作为雍正时期的老臣子们,讷亲是最年轻的一个,于是乾隆皇帝认为他是一个可以塑造的人才,也给了很多的特权和关注,最开始任用他其实是为了培养御用大臣,这种尝试对他来说是一次冒险,于是讷亲在朝廷中的地位逐渐开始发生了变化。

而在此期间他尽心的替皇帝照相,虽然身居要职但是行事低调。皇帝即将南巡之前都会让讷亲先去进行安排和部署,于是很多官员打算借此机会拉拢他,讷亲面对这些谄媚的姿态不为所动,甚至对那些名胜古迹的秀美之地不做过多的逗留,只要是工作结束立刻往下一个地方去,经所看到的实际情况对皇帝进行详细的汇报,还把自己遇到的官员拉拢贿赂的丑态全都据实禀报,于是皇帝更加信任他。


乾隆十年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候,因为皇帝看好并且重用他,于是给了很多的赏赐和恩宠,这样史无前例的做法让所有人都羡慕,但是也让讷亲十分担忧,觉得自己得到的本不应该有这么多,虽然皇帝就此做了更多的平衡,但是当时实际上他的权力和恩宠都是旁人不能比的,这也是他最被皇帝认可的时候。但是皇帝能够给他一切,就能够毁了他的一切。


当时的金川战事告急,皇帝正处于悲痛中,于是只好派出了讷亲去迎战。但是从来没有接触过军事的他根本不懂得如何带兵打仗,在很多时候的决策都是错误的,生性又是刚愎自用听不得他人的建议,所以手下的人都不敢直接进言,这就导致了整个战事最终失败。但是这样的结果他不敢告诉皇帝,只好选择推诿,这就更大程度的将大军陷入不利之地,这也成为乾隆气愤的原因。

由于对其十分失望,后来又听到底下官员说出了其中的隐情,讷亲据实不报的行为彻底让皇帝伤心,因为这就意味他与皇帝藏了二心,这是皇帝无法容忍的,综合许多因素之后他将其关进了大牢,御赐他自我了断。


虽然讷亲十分不服气,毕竟自己也有过很多辉煌政绩,但是对这场失败的战役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打败仗不可怕,但是一直隐瞒实际情况不对皇帝言明,并且是由于他的原因导致了战事失利,所以说他终究是难逃这个事件的罪责,也难逃皇帝的怀疑和惩治。一代大权臣,就这样败给自己。

雍正皇帝去世之后,乾隆是如何对付李卫的?

自古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任皇帝都希望培养属于自己的心腹大臣。李卫作为雍正手下的红人,在乾隆朝是否能继续被皇恩宠信呢?下面来就为你一一详解。

善于做官的人李卫一生历经康雍乾三朝,作为见证过康乾盛世的人,一生也是顺风顺水。他步入官场并不是通过科举考场,因为李卫没什么文化,字也识不了几箩筐,但这并不影响他官运亨通,平步青云。

李卫出生于江苏丰县,自小就家境殷实,生活优渥。在他三十岁时,也正是康熙朝的末期,晚期的康熙朝史治不清,财政紧张,各地亏空非常普遍,为了解决财政赤字问题,便向民间售卖官职。只要出得起钱,就可以买个官来做。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来说,有个官帽子罩着,比啥都安全,于是,李卫就掏钱为自己捐了从五品的员外郎,不久便到了朝廷担任兵部的员外郎。

李卫这一入官场不打紧,他像是手握当官秘笈一般,从此开始稳步提升,不久就从兵部员外郎升为户部郎中。在康熙朝实习了几年官场文化,在雍正即位后,李卫就开始大放异彩了,也是雍正能慧人识人,直接就任命李卫为云南的盐驿道。

雍正上任的首要任务就是整治吏治,清查亏空,振兴财政。而盐业无疑是朝廷的主要财脉,雍正把李卫放在盐驿道这个位置上,可见对李卫是充足的信任。

李卫是块当官的料,虽然不大识字,可是有师爷啊,来往的疏令公函由师爷一手操办,自己只需要做好决断就够了。李卫捐个官可不是抱着干几年把捐的钱赚回来的心思。也许家里不差钱,也许是看多了官场的许多不堪,对许多官员的作为不满意,他是真心抱着做个好官做出成绩才步入官场的。李卫在任云南盐驿道期间,为官清廉,政绩突出。不久便当了云南省的布政使,换现在的话说,就是一省的省长,同时,仍然兼管盐驿道。

在雍正三年,李卫升任为浙江巡抚,这么说吧,李卫在雍正年间的官职是一年一换,年年升官,不久又做到了浙江总督一品大员。浙江可是朝廷的主要钱袋子,雍正把李卫放在这个位置上,就等于把国家的国库扛在了李卫肩上。后来又当了直隶总督。

顺应雍正的心意雍正升李卫的官可不是说和李卫的关系好,而是李卫当官确实做出了成绩,主管盐业时,有力的打击了私盐,提振了官盐的销售,为国家贡献了大笔大笔的财税银子。贩私盐的可都是些厉害主,元末明初时的张士诚就是贩私盐的,还有唐朝末年造反的黄巢也是贩私盐的。和贩私盐的作斗争,没两把过硬的刷子根本就玩不转。李卫就是凭着把盐业治理得井井有条,才会在官场上平步青云一路高升。

在雍正朝锐意改革下,李卫凭着杰出的政绩有力地支持了雍正的政策,成为雍正朝的四大宠臣之一。雍正去世后,乾隆即位,所谓,雍正累死,乾隆乐死。意思就是雍正玩命干,积攒下充盈的国库,乾隆即位后,有大把大把的银子花,当然乐得要死。

乾隆的嫉妒乾隆即位后,对李卫还是很厚待的,很能听取李卫的进谏,在处理诚亲王府的护卫库克与安州百姓淤池之争时,李卫依法秉公处理,乾隆很是嘉赏李卫的办事能力,特赐予四团龙补服。在弹劾总河道管理朱藻贪污,其弟挟制地方官员干预赈灾之事时,乾隆听取了建议对两人进行治罪。在李卫生病时,乾隆还专门派自己御用的太医去给他治病,很是体恤。可能卫因病去近后,以总督之礼厚葬。不过,李卫在乾隆没呆两年,在乾隆三年时,李卫就病逝了。也由于死得早,没来得及让乾隆对他翻脸。

在乾隆四十二年时,乾隆又一次下江南,在游赏西湖时,看到西湖的花神庙里立着李卫和他的妻妾的神像,乾隆帝突然开始暴怒,称:“李卫于督抚中并非公正纯臣,在浙江没有为当地人民建立功德,仰借着皇恩宠幸,反而多有任性骄纵的行为。如果他现在还活在,朕一定要追究他的罪责并处置他”。下令撤掉了李卫的神像,并且捣毁。

显然,自诩十全老人的乾隆是吃醋了。吃李卫的醋,这位好大喜功的皇帝对李卫是好生嫉妒,嫉妒李卫被当地人民如此爱戴。作为一国之君,自以为文治武功无人能及的他,都没有被人如此供奉过,而一个小小的李卫竟然如此受厚待,还被浙江人民自发建庙供像,这让他大为光火。归根结底,乾隆是把臣子当奴才看待的,作为奴才,你什么都是主子给予你的,所以,你所作出的一切都应该属于主子的,只有主子才能尊享。而奴才,只有乖乖当好奴才就好了,哪有资格登殿入庙呢?

乾隆年间,混账弟弟为家产,竟诬陷亲哥哥谋反,最终落得凌迟下场

清乾隆三十四年,浙江巡抚接到一份匿名举报信,信中称浙江金华县有人勾结盗匪、私造兵刃,意图行谋反之事。

要知道,谋反可是“十恶之首”,若浙江真的出现如此谋反大逆的事情,不但浙江巡抚的职位有可能不保,就连浙江的百姓,也势必会受到牵连,以至于生灵涂炭。

因此,虽然这封举报信是匿名投送,谋反之事有很大的可能是无中生有,但浙江巡抚却不敢心存侥幸,其在接到匿名举报信的第一时间,就立刻派人前往金华县调查。

而调查的结果,让浙江巡抚长舒了一口气,谋反之事确实是假的,那封匿名举报信,其实是一个对哥哥心怀怨恨的弟弟写的,他妄图以此来除掉哥哥,乃至于整个家族的人。

那么,哥哥到底做了什么事,让弟弟如此怨恨?这其中到底有何隐情?大家好,我是西凉烟雨,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起发生在清乾隆年间的诬告大案——分家不成诬谋反:

这个诬陷亲哥哥谋反的混账弟弟名叫朱汝祖,其父亲是江浙地区有名的“火腿大王”,他们家族所生产的火腿,在江浙地区非常畅销,这为朱家聚拢了不菲的财富。

朱汝祖在家中排行老四,上面有三个哥哥,分别是大哥朱汝赞、二哥朱汝尧,以及三哥朱汝厚,下面则有一个弟弟,名叫朱汝经。

朱家五兄弟相继懂事后,朱父便分别给他们安排了活计,其中老大朱汝赞主要负责苦读诗书,以待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剩下的几个兄弟,则负责协助父亲管理家族产业。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家五兄弟相继结婚生子,按照常理来说,既然儿子们都各自娶妻生子了,朱父就理应主持分家了,可朱父和妻子孔氏却因为舍不得儿子们,一直不同意分家。

对此,朱家五兄弟都有些不满,特别是老四朱汝祖,在他看来,所有兄弟中属他最能干,也是挣钱最多的,可他挣的钱,却要平白分给其他几个兄弟,实在太亏了。

因此,朱汝祖不止一次地向父亲提出想要分家另过,可不管朱汝祖说得如何天花乱坠,朱父就是不答应,百般无奈之下,朱汝祖最终只能忍下心中的怨气,不再提分家之事。

就这样,在朱父的强势镇压下,朱家兄弟维持着表面的和睦,可人总有生老病死,朱父也不可能永远活着,在朱父去世后,这表面的和睦顿时被打破。

朱父刚去世不久,老四朱汝祖就向母亲孔氏提出了分家之事,其他几个兄弟见老四打了头,也连忙劝母亲将家分了。

然而,不管朱家五兄弟如何劝说,孔氏却始终不答应分家,而且还指责儿子们不孝,说儿子们是想扔下她这个孤老婆子不管。

其他兄弟见母亲态度如此坚决,便暂时熄了分家的心思,只有老四朱汝祖始终没有放弃,他见说不动母亲,便让妻子方氏去游说妯娌们,让她们一起去劝说母亲。

然而,方氏虽然也想分家单过,可婆婆却坚决反对此事,若她真去鼓动妯娌们分家,那必然会得罪婆婆,所以方氏虽然表面答应了丈夫,却并没有去鼓动妯娌们。

朱汝祖察觉妻子是在敷衍自己后,顿时暴怒不已,大骂妻子吃里扒外,不知道为丈夫和孩子们着想。

而骂完妻子后,朱汝祖又开始为分家之事发愁,可他左思右想,却始终想不出怎样才能让母亲同意分家。

直到有一次,朱汝祖在外出做生意时,偶然买了一本叫做《轰天雷》的书籍后,朱汝祖终于在上面找到了能分家的办法。

这本《轰天雷》,其实是一本朝廷严律禁止的禁书,上面记载的都是教人怎样打官司、怎样诬陷别人的内容。

朱汝祖在翻看此书时,发现只要给人扣上谋反的罪名,那被诬陷的人就很难摆脱罪名,朱汝祖由此想到,若能给兄弟们按上谋反的罪名,那父亲留下的家产,必然会全落入他的手里。

想到这里,朱汝祖兴奋不已,当即就按照《轰天雷》上所载的格式,分别给浙江巡抚和杭州将军写了一封匿名举报信,诬陷其大哥朱汝赞勾结盗匪、私造兵器,意图行谋反之事。

不得不说,这个朱汝祖是真的蠢,要知道谋反可是抄家灭族的大罪,这个罪名若真的做实了,朱汝祖肯定也会被砍头,真的是蠢到家了。

说回正题,浙江巡抚和杭州将军接到匿名举报信后,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立即派遣了一名候补道员带领300兵丁前往金华县,调查信中所言的谋反之事。

候补道员来到金华后,第一时间带人将朱家上下共计25口人全部抓捕入狱,并查封了朱家的所有财产,然后让本地官员对朱家人进行审讯。

因为是涉及谋反的大案,所以当地官员在审讯朱家人时,直接动用了大刑,而在严刑逼供下,老四朱汝祖很快就交代了诬陷其兄谋反之事。

按照当时的律法,像朱汝祖这种诬陷同胞兄弟谋反的案件,朝廷不仅要将首犯处死,还要株连其家族。

也就是说,如果严格按照当时的律法来处置,其他朱家人虽然摆脱了谋反的罪名,但依然要被朱汝祖牵连致死。

好在幸运的是,乾隆帝在得知此事后,觉得此案罪责全在朱汝祖一人,不应将其他朱家人也牵连其中,所以乾隆帝亲自下旨,赦免了其他朱家人的罪名。

不得不说,这时候的乾隆帝还是非常圣明的,若没有他的赦免,朱家男性必然会被全部斩首,女性也将全部被发配为奴,好好的大家庭,将因朱汝祖一人,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

文/西凉烟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12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