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迈说得唾沫横飞,他可没有注意到曾国藩已竖起三角眼,脸上笼起乌云。曾国藩始终坚信这样的人生哲理:在我未完成大业(消灭长毛贼)前,我不可能交出兵权,谁来抢我的兵权,谁就是我的敌人。
这条人生哲理和当时的形势紧密相连,因为政府正规军不能打仗,政府正规军不能打仗的原因是腐败,所以纵然是十万天兵天将,一旦被政府领导,就会变成一群虾兵蟹将。
这是曾国藩的底线,陈启迈勇猛地跨过了这条线:他想直接指挥湘军罗泽南部。罗泽南部湘军在一个月前从九江前线撤入江西东部,防御从安徽南部向江西推进的太平军。当时曾国藩正在手忙脚乱地收税,无暇和罗泽南做亲密联系。陈启迈趁机插脚进来,向罗泽南发布命令。
曾国藩动了大肝火,儒家的自我克制荡然无存,他暴跳如雷,当着湘军高级将领们的面咒骂陈启迈越权,毁坏了同学情谊。曾国藩痛斥道:“陈启迈简直比洪秀全还可恶。”有位高级顾问腼腆地站起来,用手在脖子上一比划:“很简单,就这样。”
曾国藩倒抽一口凉气,他从未想过要对陈启迈动刀子,这是流氓做派。他毕竟和陈启迈有同学之谊,别人不仁,他不能不义,儒家思想告诉他,要想搞别人之前,必须先仁义一下。
他火冒三丈地来找陈启迈,陈启迈预料到他会来,早已准备好一切。曾国藩一闯进来,还未开口,陈启迈拿出十二分的热情,冲到曾国藩身前,手里托着一幅人物肖像:“同学,来得正好,我新得一人才,早就听说你相面功夫一流,今日帮我把把关如何?”
换做别人,早已对陈启迈挥舞老拳,但曾国藩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学习到了自我克制的本领,他用尽大力气使自己忍耐下来,不愠不火地回了一句:“我不会看相!”
陈启迈故作惊讶地向后一退,“不可能啊,我听说多年前您在京城见过江忠源后,就对人说,我看他这面相将来必立功名于天下,但当以节义死。当时可是太平盛世,长毛未起,您就从面相上看出江忠源的命运来,真是非同凡响。如今怎么谦虚起来?”
曾国藩不想和陈启迈扯皮,想了一想,问道:“罗泽南是我的人,你直接指挥他,恐怕多有不妥。”
陈启迈一笑,没有搭话。
曾国藩一拳出去,似乎打到棉花上,很不通透,只好换个角度:“我平生做人做事,最讲究一个字……”
“诚嘛……”陈启迈拉长了声音,露出轻蔑的哂笑。
“错!”曾国藩睁着三角眼,“是‘和’,和衷共济,才能移山填海。但你却总搞小动作,闹得大家很不和,如此下去,不必长毛来,我们自己就完蛋了。”
陈启迈激动起来,把罗泽南的肖像拍到桌子上,怒气冲天:“同学,注意你的措辞!先不说你那‘和’字是否真有奇效,我们只说到底谁在搞小动作,闹不和。我是江西巡抚,掌握江西军政大权,你只是中央的一个侍郎,凭什么你要在江西行使你不该有的权力?这是越权,我不参奏你一本,已是给足你面子!”
“参奏”两个字如闪电一样射入曾国藩的脑海,他立在那里,愣了半天,突然向陈启迈一笑,“多谢,多谢!”
说完转身就走,陈启迈被搞得莫名其妙,也愣在那里,琢磨了半天,也没有想明白曾国藩那四个字的意思。半月后,他才明白了曾国藩多谢他的原因。
曾国藩跑回办公室,找来高级参谋刘蓉,要他写一道参劾陈启迈的罪状。刘蓉是恶人先告状和无理也能夺三分的主,很快就写好了参劾状,参劾状指出了陈启迈有十大罪状,这十大罪状非常朦胧,比如“纵兵扰民”“用兵无章”。咸丰皇帝看了半天,凭借圣明,终于明白了,不拿掉陈启迈,曾国藩就难以施展拳脚。曾国藩难以施展拳脚,长毛贼就会继续猖狂,那他的江山就不稳固。这递进思维要他迅速做出决断:撤了陈启迈的职。
(摘自《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
克制忍让是低调做人的要义,也是超凡品性的集中体现。能抑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人是内心坚韧的人,也是更能融于社会的人。
古人说:“行忍情性,然后能修”、“能忍则安,全身远祸”。忍能表现一个人的肚量,突出一个人的修养;忍的同时,可以换来和气,另外,忍还可以减少损失或得到实惠。能不能做到“忍”,是是否能成大事的关键条件。曾国藩的“忍”功练得很好,在别人看来难以忍受的事情,他却能泰然处之。
曾国藩曾说过:“第一贵忍辱耐烦,次则贵得人和。”人只有学会忍气才能静心,才会有出息。曾国藩深知其中的道理,且清代满汉有别,身为汉宫的他在很多事情上都存有疑虑,时时警惕“功高震主”而以“忍”字当先。
胡林翼身为湘军集团首领,受曾国藩的影响也学会了“忍”。湖广总督官文非常宠爱一位小妾,在这位小妾生日之际,官文用正室夫人的名义向各方宾客散发请帖,可见他对这位爱妾的宠爱程度之深。被邀请的各路宾客来到官文府邸后,才知道事情真相。
在当时,名分异常重要,只有正房可以以夫为贵,小妾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为小妾庆贺无异于侮辱自身,贬低自己。官文所请宾客中有一位藩司,他知道实情后异常愤怒,气鼓鼓地说道,如果真是夫人寿辰,大家一起前来祝贺,这是礼节。可是现在是为小妾庆贺,对朝廷里的官员来说无疑是大侮辱。于是要退回贺帖,一些人也照他的样子做,顿时使得官文脸上无光。
胡林翼在旁将藩司的话听得一清二楚,并一再称赞此人说得极是。但是刚称赞完毕,便来了个大转弯,他将手中贺帖递出,传诸官文宠妾。要回贺帖的那些人过意不去,纷纷祝拜。
胡林翼在官文宠妾生日那天帮助他化解了尴尬局面,得到官文欢心的同时,也使官文的宠妾对他有了好感。后来,官文的这位爱妾去胡林翼家看望其母时,胡林翼吩咐左右,同样以夫人的身份来对待她。又过了一些日子,官文的宠妾便成了胡林翼老母亲的干女儿。这位小妾在官文那里不时称赞胡林翼,官文受到枕边风的吹拂格外善待胡林翼,使得官文与胡林翼两人关系越来越好。在以后湘军与太平军作战的过程中,二人的合作为湘军的成功奏响序曲。曾国藩的“忍”成就了一代“圣贤”之名,成为了“官场楷模”。
他教育二子曾纪泽说:“吾服官多年,亦常在‘耐劳忍气’上下功夫。”
曾国藩也常提示自家兄弟:“当此乱世,黑白颠倒……即家中偶遇横逆之来,亦当再三隐忍,勿与计较。”“兄在外年余,惟有‘忍气’二字日日长进。”在处理与沈葆桢的矛盾上,他就突出地体现“忍气”二字。
咸丰十一年(1861年),曾国藩将安庆攻下后,令湘军东下,并以两江总督身份保奏沈葆桢为江西巡抚。曾国藩保奏沈葆桢也是有目的的,曾国藩早在咸丰四年(1854年)为保江西安稳,就派兵移驻该省。而要想稳定军心,必须有军饷保障。曾国藩为此大伤脑筋,与当时的巡抚陈启迈发生激烈冲突。有了那次的教训后,曾国藩未雨绸缪,为解湘军军饷之难保奏沈葆桢,使其被加授安察使衔。
李秀成获悉湘军东进后,立即派兵入江西。沈葆桢见大敌逼近,迅速建成一支军队,并调请了好几支军队共同守卫江西。为保军饷,沈葆桢竟提出不再给湘军供应。在这之前,曾国荃所率湘军的军饷都是经朝廷批准由江西提供的,比如江西厘金,九江关洋税银等。此时,曾国荃部的湘军正驻扎在雨花台,形势非常危急,如果此时没有军饷,后果不堪设想。沈葆桢非但没有记挂曾国藩的恩情,于危难之际反而向曾国荃发难,这引起了曾国藩的愤怒。
曾国藩分析形势,就轻重缓急而言,当以雨花台为重。为解燃眉之急,曾国藩私下给九江关道蔡锦青写了封信,要他抽3万九江关洋税银给雨花台大营。在蔡锦青向南京运银时,被沈葆桢发现了,运银之事未成。
曾国藩虽心中有不平,但经过多方考虑后,没有参奏沈葆桢,而是上奏要求“引退”。沈葆桢随后也呈上折,欲辞去巡抚之位,回家赡养高堂。面对二人的奏请,清廷下旨将江西厘金对半分给曾国藩和沈葆桢,并从其他方面给湘军筹集军饷。因为曾国藩委曲求全,就停止了两人之间的纷争。
曾国藩不仅能忍,他也很佩服能忍的人,并且很重视这样的人。
李续宾是湘军中一位非常勇敢的将领,曾国藩重视他,不仅在于他的勇敢,更看重的是他的“忍”功。他在给其子李光久的信中写道:“昔年令尊忠武公虽有不悦之人,从不形诸词色……愿足下力法家训,专从‘忍耐’字上用功。内则读书写字,令人起敬,外则忍气寡言,令人起慕·…一”
能忍之人必有过人之处。曾国藩的“忍”字功夫也是日积月累,官宦沉浮中锻炼出来的。行事谨慎,自减锋芒,这才是智者的保身之道。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如果想成大业而不去了解曾国藩,哪怕你读了成千上百的书籍也是没有用的。
清史专家张宏杰在其著作《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中曾说:“曾国藩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本领可以增长十倍,见识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扩展十倍,气质可以纯净十倍。”
所谓自古圣贤可佩但不可学,唯有曾国藩可佩亦可学。这是为什么呢?
曾国藩身为湘军主帅,大权在握,每年来往军费超过几十万两,想要在军费里做点文章简直太简单了。但是曾国藩去世之后,家无余财。
在几十年从军生涯里,他应该是大清王朝最清廉的总督了。曾国藩人脉宽广,十三省的封疆大吏几乎都受过他的保举,他时常收到谢礼。他不愿拒人于千里之外,拂了别人的面子,就在每个人的礼物中,挑一个最不起眼的收下。
鲍超曾经送了他十六包金银珠宝,他在里面挑了一个小毡帽收下,又让鲍超原封不动地提了回去。久而久之,大家都对曾国藩另眼相看,愿意和他共事,也愿意服从他的指挥。
扩展资料:
自古以来,成大事者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但除了这些因素,自身的心态同样十分重要。曾国藩天资平庸,却位极人臣,被誉为近代唯一的圣人。他的成功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具有十足的借鉴学习意义。
曾国藩在日记中记载了成大事者必备的三种心态,静心研读,学习圣人智慧。
一、既往不恋
曾国藩认为,如果沉湎与过去取得的成就,就会止步不前,难以成大事。如果满足过去的认知,就无法接受新的观点和知识,让自己目光短浅。如果懊恼以往的过错,会令自己畏首畏尾,但于事无补。
人应当摒弃过去的成就,保持谦虚的心态,拥抱未知的知识。曾国藩虽身居高位,但从来没有利用权势作威作福,对待同僚谦虚有礼。曾国藩的待人接物一直备受他人推崇,其他人评价曾国藩时,称和他交往,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二、当下不杂
过去的无法改变,未来无法预测,唯一能做的就是活在当下,专注于现在的每一件事。曾国藩认为,做事时必须保持专注,心无杂念,才能将事情做到最好。修塔修到塔尖,渡人渡到江边。做人做事最忌讳三心二意,如果没有恒心,最终碌碌无为,一事无成。
曾国藩读书有一个习惯,一页书没读透,坚决不读下一页,一本书没读完,坚决不读另一本。他知道自己天分不高,只能加倍努力,弥补和他人的差距。事实证明,普通人下笨功夫,同样能取得大成就。
三、未来不迎
曾国藩做人的宗旨是“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正是他内心的写照。他告诫子女,做事时全神贯注,不要想这件事能带来多大的收获。只要竭尽全力,即使最终失败也没什么可后悔。
许多人做一件事的时候,做到一半就浮想联翩,最后失败时接受不了。成大事者,都通晓一个道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做好自己的本分,成功不强求,顺其自然便是。
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做到这三点,成功便离你不远。
参考资料:-曾国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12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