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时,“退休”一词只指官员。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最早,“退休”一词可见于唐宋的一些文籍,如:韩愈在《复志赋序》写道:“退休于居……”此外,那时的官员退休不像现在,到了年龄就能享受晚年生活,先要打报告申请,批不批还得看皇帝的意思。
在2000多年前的周朝,官员退休倒是有年龄限制的。如《礼记·曲礼》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事。”不过,到了后来的朝代,退休的平均年龄都提前了,且由不得自己。
到了唐代,退休制度较前代完备了很多,并完善了退休金制度。进入宋代,该项制度又有了变革。首先,对年龄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文官和武官不同,前者在70岁可准备退休,可是,武官还得往后再延10年。
以此同时,还有补充,如果官员想提早退休,可以提前申请。但是,不包括那些少数的元老大臣。以至于,宋朝有了很多活到老做到老的官员。
文彦博在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四朝为官,曾两次致仕(退休)。期间,经司马光(当时为宰相)举荐,再次复出,第二次致仕时,已经是85岁高龄了。
看到文彦博的退休年龄,都以为是皇帝器重这位老臣。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文彦博去世同年,官衔被降授至太子少保。后来,宋微宗追复他为太师。
范延召是宋真宗时期的一员猛将,想来,那时能真正上阵杀敌还得是皇帝信任的将领,算是稀缺资源。咸平二年,已经73岁的范延召依然随驾北征。
那时,契丹欺负宋朝边防守卫吃力,不停侵犯。于是,范延召和契丹在瀛洲西交战,取对方首级2万。之后,一直追赶对方到离莫州东30里处杀敌万人,并且,将他们掠夺走的老幼数万人都抢了回来。
宋仁宗期间,也有一员老将王德用。当时,他声名在外,一直为契丹所忌惮。在78岁时,王德用被授予枢密使委予重任,连契丹使者来宋时,都夸他。
宋朝的几位“老臣”,他们的年龄,即使放在现在,也是让不少人望其项背,更别提工作了。当然,朝廷也体谅到了这一点,对于他们赴朝堂、赴经筵的次数要求,都做出了很人性的安排,只要保证不影响工作就好。
再提文彦博,刚开始的时候,允许他六日上朝堂一次,经筵是一个月二次。后来,改为了十日来朝堂一次,经筵是一个月一次。
虽然,皇帝的确需要有经验的人更好地服务朝政,不过,身体情况却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这些老臣,即使再有心报效朝廷,身体还是会拖了后腿。
而这一点也正好成了其他大臣弹劾他们的把柄。
还是宋仁宗时期,陈尧佐拜相时75岁,同时拜相的还有王随。虽然,王随比陈尧佐小10岁,但他当时却是告病在家休养,导致政务积压过多,遭到了时人的讥讽。说是一个好好的中书番(宰相议事机构),竟然成了养病的机构。于是,二人都被解了职。
继任者张士逊75岁,运气更背,赶上朝廷精简人员,要将辇官改编为禁军,于是,遭到了抗议。当时,张士逊一上朝,马见此情况受惊,当即,他跌落在地,受到了惊吓。以至于,皇帝改了他的上朝时间,五日来一次。
不过,张士逊却是碍了谏官们的眼,说他没有做出什么功绩,且机构不是养病之地等。于是,张士逊很是不安,连续七次申请退休后,才得偿所愿。
不知宋朝皇帝是真糊涂还是装糊涂,谏官们这么做,真实用意是想让皇帝用一些青壮派。但在皇帝眼中,还是听话的大臣用起来比较顺手。
不过,年龄大的大臣,相对于卒于任上的大臣,应是要幸运很多。身为两朝元老的向敏中居大任三十年,“时以重德目之,为人主所优礼,故虽衰疾,终不得谢(退休)”,72岁死于宰相任上。
宋哲宗时期,老臣孙固再三请辞,但是,太皇太后还是诚意挽留。于是,孙固不便再提致仕之请,只得“强起视事”。之后,忙碌了两三年,75岁死于任上。
更甚者,宋神宗时期,因守边大臣的挑选,老臣孙沔被授予边地重职。可怜已71岁高龄的他,一把年龄还得赴任,结果没到目的地,就亡于途中了。
不知皇帝心里是如何想的,尤其是边防重事,更应该培养后来者,不是每个人都像范延召,不存在年龄问题。
其实,重用老臣的现象每个朝代都有。由此,在无形之中就延缓了官员的提拔速度,导致了官僚体系的僵化。
皇帝怎能不知?
不过,他就是要用这种方式昭告天下,听话者会恩泽不断。
此外,宋代的退休俸禄很是优渥,即使父亲退休,儿子也可以顶替。如果有了战功,退休没准还可以食全俸。
不过,话又说回来,真心要退休也不难,就只看个人想要什么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1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