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朝以青词得宠者甚众,最称上意者无如袁文荣。如世所传对联云:“洛水玄龟初献瑞,阴数九,阳数九,九九八十一数,数通乎道,道合原始天尊,一诚有感;岐山丹凤两呈祥,雄鸣六,雌鸣六,六六三十六声,声闻于天,天生嘉靖皇帝,万寿无疆。”此袁所撰。(源自《万历野获编》)
嘉靖年间被人称为?鬼才?的严世蕃,之所以被称为鬼才,是因为严世蕃这个人特别聪明,而且极为了解嘉靖的处事风格,可以说是嘉靖肚子里的蛔虫也不为过,凭借着这项特殊的能力,使得严家度过了多次危机。
明朝的嘉靖帝可以说是一位非常聪明的皇帝,其在位期间二十年不上朝,但是依然将内阁的大臣玩弄于股掌之间,而且嘉靖帝非常贪财,大奸臣严嵩可以说就是嘉靖贪财的工具,其在位期间不仅没有起到内阁首辅的作用,帮助嘉靖治理国家,反而一味迁就嘉靖,同时自己还贪图享受,严嵩在嘉靖时期经历多次党争而不倒,除了严嵩对嘉靖有用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一个极为聪明的儿子严世蕃,严世蕃不仅智商很高,而且特别善于揣摩嘉靖的心思,下面就来说一说严世蕃为何被称为?鬼才?:
一、善于揣摩嘉靖心思,具有很高的政治智慧
严世蕃之所以被称为?鬼才?,很大一部分原因得益于其善于揣摩嘉靖的心思,嘉靖发明了一种通过青词来传递旨意的独特方式,所谓青词就是道士用来向上天祷告的,很多大臣都不明白嘉靖青词中表达的意思,有些甚至解读的背道而驰,惹得嘉靖大怒,而严世蕃却在解读青词方面具有特殊的才能,甚至严嵩都得请教严世蕃,依靠这个能力,使得严家在多次党政中屹立不倒。
二、智商非常高,精于算计
除了善于揣摩圣意外,严世蕃还特别聪明,其当官期间主管工部,在检查工程时,看一眼账本就知道官员贪墨了多少,可以说是一部行走的人体计算机。
你知道嘉靖年间被人称为?鬼才?的严世蕃,为何能称的上是?鬼才?? 欢迎留言讨论。
历史上的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可以说是极富传奇色彩,他本不是太子,却意外获得了天下掉下的皇位,他本性懦弱,却极富个性,他昏庸无道却拥有忠臣良将,他荒唐与理智并存,冒险与守旧同在,他在位45年,在历代皇帝在位时间,排行第五。一般人对嘉靖的认知好像没什么印象,只是通过嘉靖通宝这个明代的钱币而对其稍有认知,但是一说到海瑞罢官、奸臣严嵩,25年不上朝,15年不见儿,明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始亡于嘉靖,却是人尽皆知。
严嵩肩负奸臣历史骂名,却在嘉靖年间把持国政近20年,海瑞虽享有“海青天”的美名,却在嘉靖一朝始终不得重用,从严嵩和海瑞这两位明朝著名大臣的宦海经历来看,嘉靖帝似乎用人不明,昏聩无比,以至民间认为嘉靖是个崇尚奢侈,嗜好刑戮,暴虐不仁,喜怒无常,昏庸无能,好色无比的皇帝。但是翻开史书,又发现对他评价颇高,称其为"中兴之主",说他"有不世之奇谟六,无竞之伟烈四,而又有震世之独行五"。那么嘉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皇帝呢?
实际嘉靖皇帝是个最懂得怎样做皇帝的人,正是因为他精通帝王心术,以至他不像明太祖朱元璋那样日夜操劳,也不像明熹宗朱由校那样大权旁落。对于嘉靖而言,尽职而不累,尽兴而不废,利用文字、精神、心理因素,去驾驭权力,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洞察权力运作方式的大家。所谓知人者王道也,知事者,臣道也,知天地人三道者,乃帝道也,而“帝王术”无非是驭人之术,其本质上就是一种控制术,是一种融合了许多权谋、手段、暴力、思想控制在一起的谋略而已。
嘉靖自幼就聪敏过人,15岁时,以藩王身份继承大统,登基后,在议礼派领袖人物张璁等人的支持下,不顾礼制,为了追封自己的生父朱祐杬为睿宗,不惜与群臣反目,由此引发了围绕"继统"与"继嗣"礼仪形式所进行的"大礼议"之争。大礼议之争不仅是明代中后期争夺首辅权利的斗争,也是皇权与阁权的冲突,更体现了正统程朱理学与新兴王阳明心学的冲突和较量,其本质实际上是天理与人情之争的反映。
以首辅杨廷和为代表的"继嗣"与中下级官员桂萼等人为代表的“继统”,双方展开激烈争论。公元1524年嘉靖三年,追尊其父为兴献帝,并按皇太后之礼仪接其母兴献王妃蒋氏入城进宫,二百余朝臣跪于左顺门前力争,由此激怒嘉靖皇帝,下狱者一百三十四人,廷杖而死者十六人。结果,中下级官员大获全胜,杨廷和被罢官。
自此之后,朝中再无人敢非议皇帝意见。此时的嘉靖年方十八,还应该算个小皇帝,在历朝历代中,他这个年龄的皇帝或是不能亲政,或是名义上亲政实际还是个提线木偶,但此时嘉靖的无上权威已无人再敢质疑,从毫无根基、毫无势力的藩王到雷霆万钧的帝王,嘉靖皇帝不仅转变的非常快,也表现的非常出色,以至从这一刻起,嘉靖皇帝一辈子都令朝中大臣们们诚惶诚恐,搅尽脑汁应付的应对。
大礼议之争,在明朝前后延续了大概十年之久,对明朝的统治也是影响颇深。因为首辅专权和内阁纷争,使得朝廷混乱,统治的连续性中断,造成了朝廷内部党同伐异,君臣关系恶化,这次事件,也使得几乎所有的朝廷官员站到了嘉靖皇帝的对立面,令他明白一个道理,皇帝也不是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这也就成了嘉靖不上朝的开端。
嘉靖皇帝一生向道,因此也常受世人诟病,但是人活于世,何人又能没有爱好?纣王杨广,喜好游山玩水,正德皇帝喜欢排兵布阵,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哪一个又不是求佛问道之人?公元1542年大明嘉靖21年,嘉靖因一心求长生不老,为了炼出长生不老药,而引发了由杨金英为首的宫女们的“宫婢之变”,本来嘉靖就对朝中大臣就有种种蔑视和敌视,加之“宫婢之变”,嘉靖就开始彻底不上早朝,在幕后把握朝政。
嘉靖不上朝并非是不理政,在西苑修道的同时,嘉靖白天潜心修道,晚上批改奏章,始终牢牢掌控着大明朝政,精于玩弄帝王术,试图在大臣之间平稳权力天平,琢磨人心。此时的大明外患严重,北有蒙古不断侵扰,东南沿海倭寇肆虐,南北夹击,朝廷一片忙乱,然而嘉靖皇帝却是忧而不惧,分选重臣,各个击破。
对地方大员,不仅赋予大权而且责以重任,办好的加官进爵,毫不吝惜,办不好的,毫不手软,逮回京城,下狱论死,至此南北纷扰基本停息,由此出现了嘉靖中兴”的局面。嘉靖积极推行“新政”,集异纳谏,勤于政务,诛杀钱宁、江彬等佞臣,整顿朝纲,即便是受宠乃至擅权二十余年的严嵩,也被一道饬令令其丢官回家。
嘉靖喜欢严嵩一方面严嵩确实是个人才,君臣合作,配合默契,嘉靖用严嵩担任内阁首辅来控制朝堂运转,另一方面,严嵩溜须拍马、曲意逢迎,更是凭借其极其华丽文笔所撰写出来的青词来表达嘉靖对天帝的敬意和求仙的诚意,博得了皇帝欢心。由于嘉靖一心问道,热衷于炼丹制药和祈求长生,由此在皇宫中建起了斋醮,简直就把皇宫变成了道场。上有所好,下必效之。“青词”本是道家弟子们在举行斋醮时献给天神的奏章祝文,然而他们文化水平有限,味同嚼蜡,嘉靖很不满意。
一些谄媚的臣子看准时机,利用自己文化素养较高主动帮嘉靖撰写“青词”玄文,皇帝龙颜大悦,由此飞黄腾达的不在少数,严嵩便是因此受宠被称之为青词宰相,擅权二达十余年。其他宰辅如徐阶、夏言等人也都精心撰写青词,一度使得青词成为内阁大臣们勾心斗角的工具,即便如此,深谙帝王术其中之道的嘉靖皇帝仍牢牢掌控着大明王朝,将无数朝堂官员玩弄于弄股掌之间。
晚年的嘉靖皇帝疏远严嵩之后,开始起用徐阶为内阁首辅,大明王朝这才得以再次走上正轨。公元1566年嘉靖45年,六十岁的嘉靖皇帝在一次道场祈福中,遭遇冷雨而病倒,三个月后驾崩于乾清宫,葬于永陵, 庙号世宗,自此这位一生运用帝王心术皇帝的传奇故事终于落下了帷幕。天纵聪明、悟性超人的嘉靖皇帝因其精于玩弄帝王心术,这便是其长期不理朝政的情况下,仍能执政45年的关键所在。
五色云彩
根据民间留存下来的传说,我们知道袁炜的母亲曾经嫁过多次丈夫,并且跟每个丈夫都生下来了一个儿子,之后那个丈夫就会死去,但是她所生下来的每个儿子,都是很有出息的,例如龚辉,曾经当过工部侍郎,他跟袁炜不就是同母异父的兄弟吗,虽然这么说,但是也没有明确的史料证据。有一天,龚辉还只是一介书生,进京赶考,突逢大雨,就到了一个屋檐下躲躲雨,正好听到屋内一位妇女在生产,“哇――”的一声,孩儿落地,龚辉就上前祝福这对夫妇,说道:“这个孩子将来肯定当四品官员。”这对夫妇并不懂官阶,以为四大于一,就谦虚地说道:“能当一品官就很不错了。”等到天晴,龚辉就离去,而他所看到的这个婴儿就是袁炜,不料以后还真的当上了一品大官。
在袁炜幼年时期,就早会作对子。有一天,他的父亲带着他去看县令判案,因为他个子小,就站在最前面。县令看到他深情专注,看上去就觉得气质不凡,就问袁炜的父亲他会不会作对子,就信手拈来作出了一个对子,以待袁炜回答,袁炜应声答道:“五色云中驾六龙。”让县令大吃一惊,直呼神童。
冬天萧萧然的景象
明世宗常常让百官撰写青词,没当这个时候,唯独袁炜最为才思敏捷,作的也是最为工巧,深得明世宗心意。而且每次朝贡的时候,有珍奇宝贝出现,也是袁炜所作赞词最美。他曾写了一幅长联,至少流传至今,是“洛水玄龟初献瑞……万寿无疆。”这幅对联在当时,那可是脍炙人口,达到了无人不知晓的地步。
袁炜自恃博学,每次看到别人的作品,都喜欢做出评论,假如不满他的心意,就大肆诋毁,就算是他的门生,他也毫不留情,给予批判。但他的确是有实力,曾著有《袁文荣公集》,其中收所很多自己的作品,例如《塞上曲》。用的也是唐诗七律的格式,也没有多少的对偶,但是能够描绘出塞外的凄凉,以及对战士征战沙场,却不知道能有几人能够回归的无奈之感,表达出了战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冬夜院中斋宿》中描绘的是冬天庭院的景象,虽已入冬,院内存有萧萧然的氛围,虽然云层缥缈,但“我”这里是玉堂,是神仙的场所。此诗歌意蕴并不突出,只是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如今悠闲自在生活的满足感,是袁炜在家无趣的时候所做。
关于袁炜的作品留有很多,但是后人对其的热度并不高,可见他的作品并不能跟李杜诗歌所媲美,但也是精华。
神童袁炜
袁炜自小就识字,喜欢学习,10岁就开始对八股文的执着学习,常常看书达到过目不忘,并且能够达到背诵的程度。17岁的他,已经饱读诗书,他的博学深受周围的人所仰视。年纪轻轻的他,就参加了乡试,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获得了第二名,可谓是出类拔萃。次年,他就夺得了会试的第一名,以会元的身份参加殿试。本来已经内定陆师道为本次状元,但是明世宗看到了袁炜的笔试,决定批他为第一名,但是在读卷的时候,因为袁炜性格比较值,导致改为第三名,但是他的成绩足以傲笑同龄人。
关于袁炜幼年的典故是有的,传说他出生前,他的父母就做梦梦到了一条黑龙入自己家。因此刚生下的袁炜长得极其黑,但是双瞳炯炯有神,让人觉得他很精明。不负众人所期望,5岁的袁炜,就能够做对子,使得当时有个县令听到他的对子,直呼他为当世神童。
取得探花的袁炜,就到翰林院编修。又因为其撰写了青词,受到了世宗的喜爱,破格提升他为侍读学士。过去两个月,就又封他为礼部右侍郎。次年,他就被封为太子的宾客和兼加学士的职位。嘉靖四十一年,他就升为少保和任命为礼部尚书。过了两年,就晋升为太子太傅,以及建极殿大学士,后人对他的称呼,都是称他为建极殿大学士,是对他的学识的肯定。
嘉靖四十四年,他就因病去世,享年58岁。在他死后不久,就追封他为少师。
严世蕃因为“谋反”及“通倭”等各种大罪,嘉靖帝把他处死。但是对同样犯了大罪的严嵩,嘉靖帝为什么却饶过他呢?而且当朝臣要求严厉处置严嵩时,嘉靖帝还下旨说:“嵩已退,其子已伏辜,敢再言者,斩之。”嘉靖帝对严嵩为什么这么宽大呢?
咱们先说嘉靖帝为什么要严世蕃的命。严世蕃被捕后,三司最开始给他定的罪名是贪赃枉法,卖官鬻爵,大肆敛财,恶贯满盈。严世蕃确实嚣张。他借助父亲严嵩的权势,把持朝廷官员的升迁和任免,将朝廷官职按职位大小明码标价,大肆卖官鬻爵,聚敛无数钱财。搜刮来的钱财家里实在放不下了,就在花园里挖地窖,将古玩珍宝、黄金白银埋在其中。还特地请严嵩前来观赏,严嵩都面露惊色,唯恐遭来杀身之祸,但严世蕃反而不以为然。
更过分的是,严世蕃居然笑纳嘉靖帝皇子裕王朱载垕的贿赂。因嘉靖帝一直不待见裕王,严世蕃也就没有按月拨给裕王府岁赐,裕王府竟然三年没有领到户部的银子。裕王无奈,着人给严世蕃送上1500两银子,才得到了按例的岁赐。严世蕃逢人便夸耀:“皇帝的儿子尚且要送给我银子,谁敢不孝敬我?”贪婪程度无以复加。朝廷在抄没严世蕃的家产时,光是记录其财物的文书,就达6万多字。共抄得黄金三十万两、白银二百万两、良田美宅无数。
贪得无厌让人触目惊心。严世蕃妻妾成群,有史记载的妻妾达二十七个。他发明了“美人盂”,挑选姿色出众的美女蹲在地上,随时准备用嘴承接严世蕃吐出的口痰。他还有一个嗜好,就是每次和妻妾同房后,都要用一条新的白绢巾擦拭秽物,随手弃之于床下,到年底着人统计数目。“此秽巾,每与妇人合,辄弃其一,岁终数之”。严世蕃的荒淫到了何种地步。但这些都不足以致命。
徐阶为了置严氏父子于死地,将严世蕃的罪状改为“谋反和通倭”,指责其“多聚亡命,南通倭,北通虏,共相响应”。“谋反”是指严世蕃在一块有王气的土地上修建房屋,还密养武士,意图不轨。“通倭”是说严世蕃伙同罗龙文勾结倭寇,里通日本,欲逃亡海外。这两项罪名可谓刀刀致命,戳中了嘉靖帝的要害。嘉靖帝能容忍严氏父子贪赃枉法,骄横跋扈,但无法容忍他们犯上作乱,里通外国。于是,嘉靖帝要了严世蕃的命。严世蕃是严嵩儿子,嘉靖要了严世蕃的命,为何放过严嵩呢?
第一,严嵩极讨嘉靖帝喜欢。《明史》载严嵩的一大特点是“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说明严嵩非常善于揣摩嘉靖帝的心思,特讨嘉靖帝的欢心。嘉靖帝一生喜欢求仙问道,信奉道教。他重用方士邵元节、陶仲文等人,予以高官厚禄。邵元节官至礼部尚书;陶仲文被封为少师、少傅、少保等职。他还迷信丹药,在全国大肆收集灵芝仙草,配以宫女们采集的甘露炼制成丹,累坏了数百名宫女。宫女们不胜其烦,联手上演了“壬寅宫变”,差点将嘉靖帝勒死。严嵩抓住嘉靖帝的这一嗜好,处处迎合。
严嵩写得一手好“青词”。 青词就是道教在举行仪式时祷告上天的祝文。严嵩在青词的写作手法上狠下功夫,从内容上独辟蹊径。其青词作品深受皇上喜爱,因此落得个“青词宰相”的称号。严嵩为了写出优秀的青词文章,苦练书法,无心插柳地成就了自己的书法造诣。顺天府乡试贡院大殿匾额上的“至公堂”三个大字,就是严嵩写的。后来,乾隆皇帝看着很是不爽,堂堂帝王考场,悬挂奸臣的书法,这算啥事?下令朝臣将其换掉,但屡次撤换均不如意。
于是乾隆亲笔御书,但和严嵩相比,仍有差距,只好作罢。严嵩充当嘉靖帝的小白鼠,为他试丹药。每次道士炼好丹药,嘉靖帝都会找人试吃,严嵩往往是不二人选。严嵩年逾七旬,屡次试尝后“至冬发为痔疾,痛下淤血二碗”,导致中毒。嘉靖帝专门下令道家方士制作了一种香叶冠,赏赐群臣,要求人人必须佩戴。当时的首辅夏言却不屑一顾:“非人臣法服,不敢当。”但严嵩不但整日佩戴,还以此为荣,逢人便说,这是御赐宝物,可逢凶化吉。
第二,严嵩是嘉靖帝的挡箭牌。严嵩在嘉靖帝身边做辅臣20多年,成了皇帝的挡箭牌,很多错误的决策都来至于嘉靖帝,但严嵩义无反顾地帮嘉靖帝背了黑锅。
沈鍊和杨继盛弹劾严嵩,罗列其十大罪状,诸如“要贿鬻官、沽恩结客、妒贤嫉能、阴制谏官、擅宠害政”等。甚至将严嵩的罪状和嘉靖帝颇为忌惮的边关安危、天生意象等联系在一起。嘉靖帝不胜其扰,最后下令处斩了沈、杨二人,但群臣将这笔账算在了严嵩的头上。嘉靖帝可不管这些,只要能让他专心修道,保证他能随时“斋醮”,首辅是谁其实并不重要。
而严嵩既能为他提供经济支撑,还对他鼎力支撑,随时准备为他挡箭。这样的人,嘉靖帝能不喜欢?嘉靖帝20多年不上朝,任由严嵩父子把持朝政,偶尔用递纸条的方式发号施令,这期间所有失当的决策,几乎都由严嵩承担。关于这点,嘉靖帝是心知肚明的。这样好的臣子,嘉靖怎么舍得杀呢?(参考资料:《明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10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明代茶道十三宜与七禁忌
下一篇: 明朝人过年:男女老幼戴金箔纸饰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