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王旦(公元957~1017年)为宰相时,有位命相师上书谈论宫廷的事,却因而被杀,在抄没他家时,找出许多朝廷官员和他往来占卜吉凶的一些记录。皇帝很生气,想要一律交由御史去审问情节。王旦说:“这是人之常情,况且所谈的事情,没有牵涉朝廷政事,不足以构成罪状。”于是自己拿出曾经占问过的记录文书,进呈皇帝,说:“臣年轻微贱的时候,不免也去做这些,如果一定要论罪,那么连同臣下也一起送交刑狱吧!”皇帝此时怒意才稍微消解。王旦于是往中书省,将搜得的文书全部焚毁,后来皇帝又后悔,派人去取回,却已经都烧掉了。
1. 明史夏原吉古文翻译 原文:夏原吉,字维哲,其先德兴人。父时敏,官湘阴教谕,遂家焉。原吉早孤,力学养母。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诸生或喧笑,原吉危坐俨然。太祖 ①而异之,擢户部主事。成祖即位,转左侍郎。浙西大水,有司治不效。永乐元年命原吉治之。原吉布衣徒步,日夜经画,盛暑不张盖,曰:“民劳,吾何忍独适。”事竣,还京师。七年,帝北巡,命兼摄行在礼部、兵部、都察院事。有二指挥冒月廪,帝欲斩之。原吉曰:“非律也,假实为盗,将何以加?”乃止……(宣宗)三年,从北巡。帝取原吉橐糗尝之,笑曰:“何恶也?”对曰:“军中犹有馁者。”帝命赐以大官之馔,且犒将士。原吉有雅量,人莫能测其际。同列有善,即采纳之。或有小过,必为之掩覆。吏污所服金织赐衣,原吉曰:“勿怖,污可浣也。”又有污精微文书者,吏叩头请死。原吉不问,自入朝引咎,帝命易之。吕震尝倾原吉。震为子请官,原吉以震在“靖难”时有守城功,为之请。平江伯陈 初亦恶原吉,原吉顾时时称 才。或问原吉:“量可学乎?”曰:“吾幼时,有犯未尝不怒。始忍于色,中忍于心,久则无可忍矣。”尝夜阅爰书②,抚案而叹,笔欲下辄止。妻问之,曰:“此岁终大辟③奏也。”与同列饮他所,夜归值雪,过禁门,有欲不下者。原吉曰:“君子不可以冥冥堕行。”其慎如此。
夏原吉字维哲,他的祖先是德兴人。他的父亲夏时敏在湘阴做教谕官,于是在这里安家。夏原吉很早就成了孤儿,他努力学习,奉养母亲。因州县地方官荐举进入太学,后被选入宫中书写皇帝的诏令。诸生中有的人大声说笑,夏原吉端正地坐着很严肃。明太祖暗中观察认为他与众不同,提拔他做户部主事。明成祖即位,调任他任左侍郎。浙西发大水,主管官员治水不见成效,永乐元年,命令夏原吉去治水。夏原吉穿着布衣徒步行走,日夜治理谋划,最热的天气不张伞盖,他说:“百姓劳苦,我怎么忍心独自舒适呢。”治水完毕,他回到京城。永乐七年,皇帝北巡,命令夏原吉兼代理皇帝所至之地的礼部、兵部、都察院政事。有两个禁卫军官冒领月俸,皇帝要斩他们。夏原吉说:“这个不合法律,假如他们确实是盗窃,将施加什么刑罚呢?”皇帝于是停止了斩他们的诏令。明宣宗三年,随从皇帝北巡,皇帝拿夏原吉袋子里的干粮尝了尝,笑着说:“怎么这么难吃啊?”夏原吉回答说:“军队中还有挨饿的人呢。”皇帝命令把高官的饭食赐给他,而且犒劳了将士。夏原吉有宏大的气量,人们不能测量它的边际。同在朝班的官员有优点,他就采纳接受;有的人有小过失,他一定为他们掩盖不张扬。有一次一个官吏弄脏了他所穿的皇帝赐给的金织衣服,夏原吉说:“别害怕,脏污可以洗掉。”又有一次一个官吏弄脏了精微的文书,磕头请求死罪。夏原吉不追问,自己入朝把过失归在自己身上,皇帝命令换了文书。吕震曾排挤夏原吉。吕震为他的儿子请求官职,夏原吉认为吕震在“靖难”时守城有功,为他向朝廷请求。平江伯陈 起初也厌恶夏原吉,夏原吉反而时常称赞陈 有才能。有的人问夏原吉:“气量可以学吗?”他说:“我年幼时,有人触犯了我,我不曾发怒。开始在脸色忍耐,中间一段时间在内心忍耐,时间长了就没有什么可忍耐的了。”他曾经夜晚审阅记录罪犯口供的文书,拍着桌子叹息,笔要下落总是停止。妻子问他,他说:“这是年终执行死刑的奏章啊。”有一次他与同朝班里的官员到别的地方饮酒,晚上回来时赶上下雪,经过宫门,有人想要不下马。夏原吉说:“君子不能因要昏暗中使品行堕落。”他谨慎如此。
2. 夏元吉 文言文阅读原文翻译 夏原吉,字维哲,他的祖先是德兴人。
他的父亲夏时敏在湘阴做教谕官,于是在这里安家。夏原吉很早就成了孤儿,他努力学习,奉养母亲。
因州县地方官荐举进入太学,后被选入宫中书写皇帝的诏令。诸生中有的人大声说笑,夏原吉端正地坐着很严肃。
明太祖暗中观察认为他与众不同,提拔他做户部主事。明成祖即位,调任他任左侍郎。
浙西发大水,主管官员治水不见成效,永乐元年,命令夏原吉去治水。夏原吉穿着布衣徒步行走,日夜治理谋划,最热的天气不张伞盖,他说:“百姓劳苦,我怎么忍心独自舒适呢。”
治水完毕,他回到京城。永乐七年,皇帝北巡,命令夏原吉兼代理皇帝所至之地的礼部、兵部、都察院政事。
有两个禁卫军官冒领月俸,皇帝要斩他们。夏原吉说:“这个不合法律,假如他们确实是盗窃,将施加什么刑罚呢?”皇帝于是停止了斩他们的诏令。
明宣宗三年,随从皇帝北巡,皇帝拿夏原吉袋子里的干粮尝了尝,笑着说:“怎么这么难吃啊?”夏原吉回答说:“军队中还有挨饿的人呢。”皇帝命令把高官的饭食赐给他,而且犒劳了将士。
夏原吉有宏大的气量,人们不能测量它的边际。同在朝班的官员有优点,他就采纳接受;有的人有小过失,他一定为他们掩盖不张扬。
有一次一个官吏弄脏了他所穿的皇帝赐给的金织衣服,夏原吉说:“别害怕,脏污可以洗掉。”又有一次一个官吏弄脏了精微的文书,磕头请求死罪。
夏原吉不追问,自己入朝把过失归在自己身上,皇帝命令换了文书。吕震曾排挤夏原吉。
吕震为他的儿子请求官职,夏原吉认为吕震在“靖难”时守城有功,为他向朝廷请求。平江伯陈 起初也厌恶夏原吉,夏原吉反而时常称赞陈 有才能。
有的人问夏原吉:“气量可以学吗?”他说:“我年幼时,有人触犯了我,我不曾发怒。开始在脸色忍耐,中间一段时间在内心忍耐,时间长了就没有什么可忍耐的了。”
他曾经夜晚审阅记录罪犯口供的文书,拍着桌子叹息,笔要下落总是停止。妻子问他,他说:“这是年终执行死刑的奏章啊。”
有一次他与同朝班里的官员到别的地方饮酒,晚上回来时赶上下雪,经过宫门,有人想要不下马。夏原吉说:“君子不能因要昏暗中使品行堕落。”
他谨慎如此。
3. 明史夏原吉古文翻译 李时勉,名字叫做懋,以字称呼他(即李懋,字时勉)。安福人。他小时候,冬天很冷,他就用被子包住双脚伸进桶里保暖,坚持读书。永乐二年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进入文渊阁学习,参与修订《太祖实录》。被授予刑部主事的官职,又参与重新修改《太祖实录》,完成后授予翰林侍读。他个性耿直,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永乐十九年,北京紫禁城的三座正殿遭遇火灾,皇帝下诏请求天下人上书直言得失。李时勉条列出关于时事的十五条建议。当时明成祖朱棣决计迁都北京。正在招徕各地的百姓到北京居住。李时勉上书说大兴土木的害处和远方来朝贡的人不宜让他们居住在他天子脚下。触忤了皇帝。过了一段时间,看了其他的建议,大多切中时弊,就把他的奏折放在地上,又捡起来看,最后采纳了他的建议。过了一段时间李时勉被人诬陷入狱。过了一年多被释放 ,杨荣推荐他官复原职。洪熙元年又上书言事。(惹得)仁宗皇帝很生气 ,把他召入便殿责骂,李时勉抗辩不屈。皇帝命令武士用金瓜(锤)打他,打断了三根肋骨,拖出去的时候几乎快要死了。第二天,改任他为交趾道御史。他决定每有一位新的犯人入狱,就写一篇奏折谈论时政。奏疏多次呈上,没有答复。最后他被下锦衣卫狱。李时勉曾对锦衣卫的一位千户有恩,当时(那位千户)正好去监狱视察,秘密叫医生来,用药物帮他止血治疗,(李时勉)得以保住性命。仁宗病重快要死去的时候,对夏元吉说:“李时勉曾经当面羞辱我 。”说罢,勃然大怒。夏元吉安慰仁宗。当天晚上,仁宗病死。宣宗皇帝即位过了一年多,有人把李时勉触怒先帝(仁宗)的事上报宣宗。宣宗大怒,命令使臣说:“把他绑来,我亲自定罪,一定要杀了他。”说罢,命令王指挥使把李时勉绑赴西市斩首,不让他入见皇帝。王指挥从端西旁门出去 ,而前面派出的使者已经带着李时勉从端东旁门进来,(王指挥)没有碰到(李时勉)。宣宗远远望见,说:"你这个小臣竟敢触犯先帝,你奏折里怎么说的?过来告诉我。”李时勉叩头说:“微臣说先帝病重不应过度宠幸嫔妃,不应让太子离开身边。”宣宗面色稍微好转。于是慢慢陈述了六件事。宣宗让他都说出来,李时勉说微臣惶恐不能 都记得。宣宗更加宽慰,说:“这恐怕很难当众说出来,你奏章的草稿呢?”回答说:“已经烧掉了。”皇帝长叹一声,夸赞李时勉是忠臣,立刻释放他,官复原职,作翰林侍读。等到王指挥从监狱回来,李时勉已经穿好官服站在殿前。
4. 文言文 娄师德雅量 (武后)以夏官侍郎娄师德同平章事。师德宽厚清慎,犯而不校。与李昭德俱入朝,师德体肥行缓,昭德屡待之不至,怒骂曰:“田舍夫!”师德徐笑曰:“师德不为田舍夫,谁当为之!”其弟除代州刺史,将行,师德谓曰:“吾备位宰相,汝复为州牧,荣宠过盛,人所疾也,将何以自免?”弟长跪曰:“自今虽有人唾某面,某拭而已,庶不为兄忧。”师德愀然曰:“此所以为吾忧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
唐代娄师德的弟弟即将出任一个州的州长,赴任之前,来向兄长辞行,并向兄长讨教做人和做官的经验。
娄师德告诫弟弟说:“现在,我做宰相,你做州长,你知道别人会怎么样呢?”
弟弟说:“我猜想他们准会妒嫉咱们。”
“那你准备怎么对付呢?”
弟弟认真地说:“哥,我虽然不聪明,但颇有忍耐之心,从今以后,如果有人把唾沫吐在我的脸上,我会悄悄地把它擦干。人家的妒嫉和挑衅,我不会计较,我装着不知道,不去管它,这样就可以平息他们的妒火,不至于结下冤家,惹事生非。因此,你可以不必为我担忧了。”
娄师德听了,摇摇头说:“你所做的,正是我所担忧的:你想想,人家为什么向你吐口水?还不是为了侮辱你。你如果把口水擦干,虽然并没有对他表示抗议和不满,但还是违背了人家的意愿,扫了他的兴。人家没有达到目的,自然不会罢休,下次可能还要吐到你的脸上。因此你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唾沫留着,让它自己干掉,没有人时再把它洗去。”
弟弟听了,越发佩服兄长的宽容大方。
5. 文言文 王旦雅量可敬 原文 唐临,唐太宗时代官至侍御史;唐高宗时期做过刑部、兵部、度支、吏部等四个部的尚书,功勋卓著,政绩显赫,其处理政务多有新意,喜另类出牌。他的一部分事迹在前面我写的“李世民之文臣系列”中已有了交代,这里不表,说他几件生活琐事。
宋人王谠的《唐语林》卷三“雅量”条目下载有他这样两件小事。有一次,他要去参加一个丧礼,让家僮回到家里给他取白衫。这个家僮不知道是年纪小,还是听错了,给他拿来的不是白衣,而是其他颜色的衣服。当他拿来后才发现拿错了,再取已经来不及了,因为非常害怕,没有敢给唐临拿出来。唐临暗中知道了这件事,就对那个家僮说:“今天我碰巧气逆(气上冲而不顺),很不适合这种悲伤哀泣的事,刚才我给你说的回家拿白衫的事就不要做了。”书中没有写书僮的反应,但我们可以想到这个时候书僮的反应。
另一件事,他让他的仆人煮药,仆人不知是没有经验还是有些心不在焉,药没有煮到火候。唐临尝了一口后,就察觉出了药还没有煮透,仆人也感觉到了自己的失误,很是惊慌。但见他没事儿似的对仆人说:“我今天碰巧阴晦(面色很灰暗),不适合服药,把它倒了吧。”也可以想象此时这个仆人的心态,那是何等的感激。
王谠记载着两件事的目的,是要说明唐临“性宽仁多恕”,对于他明知道的仆人的过失,始终不说透,不给人尴尬,不给人责备;而是把这些过失忽略掉,自己找一个让仆人形不成过失的理由,委屈自己,解放别人。这是一种高尚的人格,把这种人格带到官场上去,那就是对于下级无意的过失,要宽容,不要抓住别人的小辫子死死不放。这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官德,更是慑服人心的秘密武器。
王旦,宋真宗时宰相,为相十余年,知人善任,任人唯贤,朝中官员大多是他提拔,在当时威望非常的高。他死后,后来的宋仁宗亲自给他立碑,刻上了“全德元老之碑”,可见他在有宋一代的地位。其《宋史》本传中也记载了他的几件生活琐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代名相的风范。
有卖王带的,他的弟弟认为非常好,便买来让王旦看。王旦让他系上去,然后问他,王带好看吗?他的弟弟说,已经系到裤子上了,自己怎么会看得见呢?王旦说,你自己平白的为自己增加了重量,反而希望别人说好,这不是很徒劳吗?你还是还回去吧。他的弟弟终于悟到了人生的一些道理,就把这条王带退掉了。通过他暗示下的弟弟的一次行为艺术表演,说透了人生的一个大道理,实在是高明。
他的家人从来没有见他发过火,他的老婆很奇怪,便出了个馊主意,试试他的耐性,看他究竟发不发火。一次,她指使仆人把少量的墨渍滴到了他最爱喝的肉汤里,只见王旦只是吃饭,并不喝汤。他的夫人故意问道,为什么不喝肉汤呀?王旦说,碰巧我今天不喜欢吃肉。过了几天,他的老婆又让人把墨汁滴到了饭里,他看了看饭,然后说道,我今天碰巧不想吃饭,另外给我煮点儿粥吧。就是不发火,就是不生气。这种处理生活琐事的涵养,真的是让人想起了一句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实在是不得了,非常人所及。
他虽身为宰相,却不购置田宅。他说:“我的子孙都要必须时刻牢记自立,不需要购置田产;如果购置了田产,他们就会为这些而起纷争,这就是鼓励他们不义呀。”不给子孙留下任何财产,让他们自己去挣。突然又想到了比尔?盖茨,他把自己的数百亿美元的家产,全部捐献出去,不留给子孙,不给他们吃老本的机会,逼他们自己去创业。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读历史,看到这些名人的生活琐事,感到很有意思,他给人带来的思考早已超出了生活的范围。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功名利禄也好,富可敌国也罢,加强自己的修养才应该是第一位的,因为这是人其作为人不同于其他物中的最重要的区别,要做真正的绅士。
6. 吕蒙正雅量文言文答案 吕蒙正雅量
【原文】
吕蒙正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选自司马光《涑水见闻》)
【译文】
吕蒙正宰相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错。刚担任副宰相,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副宰相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行的人非常愤怒,叫他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他们。下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行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追究。吕蒙正则说:“如果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身不能再忘记,因此还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所有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肚量。
【注释】
1、初:刚刚。
2、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
3、朝士:中央官员。
4、同列:同事。
5、佯:假装。
6、闻:听见。
7、令:让。
8、诘:询问。
9、穷问:彻底追究。穷:穷尽,完结。问:追究。
10、遂:迅速。
11、止:制止。
12、一:一旦。
13、时:当时。
14、皆:都。
15、量:肚量。
【试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佯:____________________
(2)悔不穷问 穷: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
3.从吕蒙正的言行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1)假装 (2)穷尽
2、与吕蒙正同在朝廷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追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就制止了他们。
3、(1)对待别人的不敬和缺点错误,应该像吕蒙正那样宽容大度。
(2)不应当过分计较和胸襟狭窄,容不下他人。
(广西省南宁市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
宋真宗喜欢谈仙说怪,祈神祷天。他给自己的父亲宋太宗尊号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并亲自到亳州朝拜老子像。
他建应天府为南京,从此宋朝有三京,即东京汴梁、西京洛阳及南京。
他还下令南京建鸿庆宫,祀奉太祖、太宗圣像,并亲自前往南京检阅。
赵恒去南京检阅鸿庆宫回京后,丁谓奏报,玉清昭应宫竣工。
当初预计玉清昭应宫工程十五年建成,赵恒嫌时间太长,要缩短工期。
丁谓便命令工匠昼夜加班,七年时间便全部竣工,工期缩短了一半。
玉清昭应宫金碧辉煌,建筑宏丽,有两千六百一十楹,耗财无度。
内侍刘承珪协助丁谓监工,在建造过程中,由于规划不严,建筑图纸画了改,改了画,不知重复多少遍,很多地方是建了拆,拆了又再建,建了再拆,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无可计数。
建成后,天书收藏在最雄伟壮丽的宝符阁。
张咏自益州调任京师,进入枢密院任职,见丁谓如此浪费,实在是忍无可忍,连着上了三道奏折,痛陈大兴土木,建造一些无用的建筑,“是竭天下之财,伤生民的生命。”这些都是贼臣出的歪点子。这种人不杀不足以谢天下。
因此,他请求把丁谓杀掉,悬头国门以谢天下,甘愿把自己的头也斩下来,算是向丁谓谢罪。
赵恒看了张咏的奏折,并没有大发雷霆,只是把张咏撵出京城,放到陈州当地方官去了,但并没有加罪于丁谓。
张咏虽然因弹劾丁谓而被贬到地方,但这件事在百官中传开了。大家都在背后痛骂丁谓诳惑圣聪,祸国殃民。
这个时候,太子太师吕蒙正、司空张齐贤等都已先后谢世。
宰相王旦年老多病,多次请求去职退休,赵恒就是不批准。
王旦身为宰相,虽然不满五鬼的所作所为,但他们都有赵恒庇护,根本就奈何不了这几个人。
他明知赵恒的所作所为不合情理,但也没有办法制止,眼看着五鬼乱朝,却又无能为力,对于勤勤恳恳为国操劳的宰相来说,实在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每当王旦感到无奈的时候,他就会想起从前的宰相李沆。
赵恒刚继位的时候,宰相李沆总是将全国的水、旱、盗贼等事奏报给赵恒。
王旦当时还是参知政事,他认为这样一些琐屑小事不必向皇上奏报。
李沆却说,皇上还是一个少年,应当让他知道百姓生活之疾苦,否则,他血气方刚,不是留意声色犬马,就是大兴土木、求神拜佛。并说他老了,看不到这些事情的发生。王旦他日或可见到这样的事情发生。
李沆病逝后,赵恒果然东封西祀,大兴土木。
想不到一切都被李沆一一言中。
王旦私下常对人说,李文靖不愧是个圣人,有先见之明,我真是自愧不如啊!
王旦见五鬼实在是闹得不像话,自己又制服不了这几个人,便想到了狠人,他就是被五鬼之一的王钦若设计罢了宰相之职,下放到地方的寇准。
于是,他秘密奏请赵恒,将寇准召回来。
赵恒听从了王旦的建议,下诏召寇准入京,命他为枢密使。
寇准进京出任枢密使后,果然同五鬼之一的三司使林特较上了劲。
林特只是一个三司使,当然斗不过寇准,但他有皇上做后台,在寇准那里吃了亏,抽空就到赵恒面前唠叨了几句:“寇准给臣小鞋穿,无事找事,说什么维护玉清昭应宫的费用太多,用于祭祀的花销太大,国库快成一个空壳子。他还在查臣的账,说臣的账目有问题。”
最后,他满脸委屈地说,“玉清昭应宫的日常维护、祭祀费用的支出,都是陛下亲自吩咐开支的呀!他寇准心里不服气,总不能拿我出气吧?”
林特的意思很明确,寇准名义上是整他,实际上是冲着皇上来的。
赵恒听了林特的汇报,果然来气了。但他没有直接找寇准,而是传召了王旦,冷着脸对王旦说:“寇准还是老脾气,处理事情不知道转弯,你看怎么办?”
王旦见赵恒生气了,说道:“寇准是个很耿直的人,如果不是仁主,是容不下这样的直臣的。”
王旦这句话,也是绵里藏针,意思是说,寇准是个耿直的忠臣,不是仁慈的君主,是容不下这样的直臣的。如果皇上容不下寇准,那就不是一个仁君。王旦的回答,可算是用心良苦。
王旦的激将法,对赵恒似乎没有起到作用。没过多长时间,赵恒便命寇准为武胜军节度使,判河南府,徙永兴军。寇准等于是到京城出了趟差,又回到地方了。
王旦知道皇上着了魔,除了五鬼,谁的话都听不进去,只能暗自哀叹,毫无办法。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底,赵恒又拟改元。
次年改元天禧元年(1017年),元年元旦,赵恒亲赴玉清昭应宫,上玉皇大帝宝册衮服;第二天,上圣祖宝册;十一日,在南郊设坛祭拜天地,再到天安殿受册号,作《钦承宝训述》,并昭示群臣。群臣又是歌颂一番。
三月,赵恒命参知政事王曾兼会灵观使。
王曾不愿附和怪诞,便请求赵恒把这个职务封给王钦若,他自己坚决不受灵观使之职。
王曾是青州人,宋真宗咸平年间,由乡贡至殿试,廷对列为头名状元。有友人向他祝贺说:“状元及第,一生吃穿不愁。”
王曾正色说道:“平生志不在温饱,难道就只为了一个吃吗?”
后来,他入史馆,翰林学士,接着又提升为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赵恒见王曾不受灵观使之职,不高兴了,指责王曾同朝廷唱反调,不“附会国事”,是想标新立异。
王曾连忙跪答道:“皇帝虚心纳谏是明,臣子尽忠为国是义,我只知道尽忠为国这个大义,不晓得什么叫立异。”
王旦当时也在场,见王曾不畏皇权,如此率直,暗暗点头,退朝后对僚属们说,王曾性情耿直,敢于直言,他日德望勋业,不可限量,我年纪大了,恐怕见不到了。
数日之后,王旦决意辞职,连上了三道请辞奏折。
赵恒不但没有批准,反而还加授太尉侍中,五日一朝,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王旦固辞不受,并且还托同僚转达赵恒,请收回成命。赵恒见王旦态度坚决,只好作罢,但俸禄还是加上去了,宰相之职仍然照旧。
这一天,赵恒在滋福殿单独召见王旦,君臣二人相对,赵恒见王旦日渐衰老,不禁黯然地说:“朕有重大的事情要托给你,不想你身体这样差,朕真的很担心啊!”
随即叫内侍召来皇子受益,命他跪拜王旦。
王旦慌忙起来避让,受益起至阶下,还是拜了下去,王旦只得跪下答礼。站起来安慰地说:“皇嗣盛德,一定能继承皇家大业,陛下何必担忧呢?”
接着,他连续推荐寇准、李迪、王曾等人都可为宰辅,自己可以让位了。
赵恒见王旦身体实在是不好,加之态度坚决,便答应免去他的相职,但仍命他继续担任玉清昭应宫使兼职太尉,领宰相半俸,并允许王旦乘车入朝。这可是特别的礼遇。
王旦的病越来越重,赵恒亲自到王旦家里探望。他见王旦瘦得变了形,有些伤感地说:“朕不想委你以重任,而你却病成了这样,朕真的很忧心啊!”并问王旦,万一他仙逝后,朝中各位大臣,谁能接他的班。
王旦躺在床上,两眼无神地看着赵恒,说道:“知臣莫若君,皇上自择吧!”
赵恒一连说了几个人的名字,王旦只是摇头。赵恒似乎急了,急促地问:“到底是谁?你不妨直说吧!”
王旦轻轻地咳了几声,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以臣的愚见,非寇准莫属。”
赵恒认为寇准太过偏激,叫他再推荐其他人选。
王旦说:“除了寇准,我实在不知道谁更胜任宰相了。”
赵恒急了,说道:“寇准经常说你的短处,你为何一再保荐他呢?”
王旦回答说:“臣蒙陛下过举,久参国政,岂无过失?寇准事君无隐,为人正直,所以臣才屡次荐举他。至于其他人,臣就不知道了,恐臣病困,不能再侍奉陛下了。”
“除了寇准,再没有第二人选了吗?”赵恒焦急地问。
王旦答奏道:“知臣莫若君,陛下到时自择便了。至若愚臣,晓得他事君无隐、谋国尽忠的人,只有寇准一个,别的臣一个都不知道。”
赵恒看了王旦一眼,安抚几句后,便启驾回宫了。
赵恒到底还是没有采纳王旦的建议,没有起用寇准,而是任命王钦若同平章事。
王钦若没有什么本事,他最大的专长就是会察言观色,顺着赵恒的杆子爬。上朝的时候怀揣几个奏本,不同的奏本有不同的内容,探明皇上的意图后,再拿出相应的奏本奏事,其余的就塞在怀里不拿出来。
枢密副使马知节是员武将,他看不惯王钦若的小人嘴脸,有一次当着皇上的面,半玩笑半认真地说:“怀里还揣了几道奏折?全都拿出来吧!”
王钦若见马知节揭了他的老底,恼羞成怒,指责马知节诬陷大臣,马知节并不惧怕王钦若,要他脱了衣服查看。朝堂之上,赵恒当然不会让王钦若脱衣服的。衣服虽然没有脱,但两人的梁子算是结上了。
退朝之后,马知节恨恨地对王旦说:“本想用笏板打死这个奸贼,又恐惊了圣驾,不敢轻举妄动。此贼不除,朝廷永无宁日啊!”
王旦看着这个不愿与五鬼同流合污的同僚,敬佩不已,敬佩之余,却又心有愧疚,因为他身为宰相,任由五鬼乱朝,却不能制止。
有一次,王钦若没有请示赵恒,擅自提拔了他的一名亲信的官职,马知节在朝堂上将这件事给捅了出来,并大骂王钦若是奸臣,扰乱朝纲。
赵恒这次真的发火了,王钦若提拔自己人,竟然连招呼都不打,这不是公然挑战他的皇权吗?一怒之下,免去了王钦若枢密使的职务。马知节免掉现职,改任彰德留后,下放到地方去了。
这场交锋,王钦若和马知节弄了个两败俱伤。
王旦免相后,王钦若仍拜为枢密使,进任同平章事。
王钦若当了宰相之后,愤愤不平地对人说:“十年之前,我就该拜相,就是那个王子明,迟我十年做相。”
王子明就是王旦,十年前,由于他的谏阻,打消了赵恒拜王钦若为相的念头。故在拜相之后,他才说出了这样的话。
王旦病在家里,听说王钦若入相,悔恨不已,病情加剧。
赵恒听说王旦病情加重,派专人到王旦家里探视他的病情,每天达三四次之多,有时还亲自到王旦家里,亲自为他煎药、熬粥。
王旦无话可说,只是悔恨地说,有负圣恩。
在他弥留之际,叫他的儿子把杨亿请到家里,口述遗表,请杨亿代为启奏。
他对杨亿说,自己忝为宰相,抱歉很多,遗表中只叙生平遭遇,感谢皇恩。并请皇上亲庶政,近贤臣,远奸佞。
最后对杨亿说:“你是我多年好友,所以拜托你办理这件事情。”
杨亿依王旦的口述,给王旦过目,然后带走了这份遗表。
晚上,王旦将几个儿子都叫到病床边,对他们说:“我这辈子没什么别的过失,就是‘天书’这件事没有尽力谏阻,是个没办法弥补的大错误。我死以后,要把我剃光头发、穿上僧服入葬,就算是对天下谢罪吧!”说罢,瞑目而逝。
王旦死了以后,他的几个儿子要遵从父亲的遗嘱,以僧人之礼安葬他们的父亲,幸亏翰林学士杨亿劝阻,王旦才没有像和尚似的入土。
王旦病逝后,杨亿便将他的遗表呈送给赵恒。
赵恒亲赴王旦的家中悼念,在灵前痛哭失声。下诏追赠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文正。下令停朝三日,并将王旦子弟、外孙、门客十数人都给予安置,几个儿子各进一官。
王旦任宰相十八年,是宋初任宰相最长的人,称名相。
赵恒信神弄鬼,不理朝政,朝廷的一些琐碎事都由他处理。但他迫于五鬼的挟持,明知五鬼乱朝,却不敢同他们作斗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同流合污,明知赵恒的天书是假造的,却不敢极言谏止,致使天书的闹剧愈演愈烈。
但是,如果不是他总理朝政,收拾乱摊子,当时的政局和 社会 经济可能会更糟。
临终之时,他能够深刻地剖析自己的一生,对没有谏止赵恒天书的闹剧痛悔不已,不失为名相的风范。
王钦若当了宰相后,并没有什么建树,他除了装神弄鬼、结党谋私之外,似乎就没有什么特长,他最大的本事就是排除异己、陷害他人。
参知政事王曾是一个直臣,对赵恒装神弄鬼的行径极为不满,拒受会灵观使之职。
王曾认为王钦若是个奸佞,尽管他做了宰相,并不附会于他,更不会与他同流合污。
王钦若做了宰相之后,身边有这么一位志不同、道不合的副宰相,老觉得碍手碍脚。于是老在赵恒面前嘀咕,说王曾是一个异类,不合群,他连皇上的话都不听,更不把其他大臣放在眼里,这样的人做参知政事,他这个宰相的工作很难开展。
赵恒对王曾上次拒任会灵观使一事一直有些想法,他虽然不是一个明君,但也不是一个大浑蛋,所以并没有把王曾怎么样。
这次王钦若旧事重提,他也觉得这两个人实在是难以共事,于是听信了王钦若的谗言,免去王曾的参知政事,下放到南京去。
赵恒因皇子受益年纪渐大,自己又经常患病,下诏立受益为太子,改其名为赵祯。
朝廷册立太子,照例是大赦天下、赐宴群臣,天下同庆了。
天禧三年(1019年),永兴军巡检使朱能,勾结宦官周怀政,在乾佑山伪造天书。当时寇准正出镇永兴军,便将天书上奏给出朝廷。
赵恒得知这个消息后大喜,下诏举行隆重的仪式,将天书迎进宫里。鲁宗道和孙奭先后上书,说这是奸臣妄诞,荧惑圣聪,请求速斩朱能以谢天下。
赵恒不但不听他们的意见,反而下诏召寇准进京。
寇准奉诏进京之时,他的门生给他出了三个对策:到河阳之后,称病不到京城,请求在外任官这是上策;进京面圣,当面戳穿乾佑天书是假的,这是中策;再进中枢,委屈自己的志向和气节,这是下策。
寇准不以为然,堂而皇之地进京面圣去了。
恰巧在这个时候,商州有个叫谯天易的道士,私藏禁书,并且对人说他能驱使六丁六甲各路神仙,在搜查他住处的时候,搜出了王钦若写给他的书信。
朝中大臣们乘机弹劾王钦若,说他借用六丁六甲之名装神弄鬼。
这一下可击中了赵恒的心病,同时王钦若又犯了众怒,谯天易遭了殃,王钦若也跟着倒霉,赵恒下诏,罢了他的宰相之职,下放到杭州去了。
正好,寇准应召赴京,受任同平章事,丁谓为参知政事。
王旦在九泉之下,如果知道寇准终于又回到宰相之位,不知有何感想。
王旦王旦(九五七~一○一七),字子明,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九八○)进士。知平江县。荐为著作佐郎,预编《文苑英华》。淳化二年(九九一),拜右正言、知制诰。累迁知理检院。真宗即位,除中书舍人,为翰林学士。咸平三年(一○○○),拜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四年,以工部侍郎参知政事。景德三年(一○○六),除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天禧元年卒,年六十一。赠魏国公,谥文正。有文集二十卷,已佚。《宋史》卷二八二有传。
王旦(957~1017) 北宋名相。字子明。今莘县人。王旦自幼好学,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淳化二年(991),任右正言、知制诰,并被封为礼部郎中、兵部郎中。至道三年(997),真宗即位,4年之中连续晋升,初为中书舍人,后为参知政事。景德二年(1005),加封为尚书左丞。次年,升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王旦为相10余年,知人善任,任人唯贤,朝中大部分官员都是他推荐提拔的,但从未推荐自己的亲属做官。天禧元年(1017)9月,王旦病逝,册封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文正”。仁宗即位后,为其立碑,并亲笔御书“全德元老之碑”。其后,欧阳修奉旨为其撰写碑文,苏轼为王氏宗祠撰写了《三槐堂铭》。王旦有文集20卷传世。
王旦。幼沉默好学。父祐曰。此儿当至公相。初知平江县。其廨传有物怪。居多不宁。旦将至。前一夕。守吏闻群鬼啸呼云。相君至矣。当避去。自是遂绝。及为相。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帝曰。卿称其美。彼专谈卿恶。旦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阙失必多。准无所隐。益见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准罢枢密。私求为使相。旦惊曰。将相之任。岂可求耶。准深憾之。已而除节度使同平章事。准入见。谢曰。非陛下知臣。安能至此。帝具道旦所荐。准愧叹。以为不可及。薛奎为江淮运使。辞旦。旦无他言。但云。东南民力竭矣。奎退曰。真宰相之言也。张士逊为江西运使。辞旦求教。旦曰。朝廷榷利至矣。士逊思旦之言。未尝求利。卒赠太师。魏国公。谥文正。家人未尝见其怒。试以少埃墨投羹中。旦惟啖饭。问。何不啜羹。曰。偶不喜肉。后又墨其饭。则曰。今日不喜饭。可别具粥。不置田宅。曰。子孙当自立。何必田宅。徒使争财为不义耳。遗令削发披缁以殓。(王旦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09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薛简肃就地处决平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