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开国皇帝是宋太祖赵匡胤,此人身上有很多传奇事迹,在古代数百位皇帝当中也算是尤为著名的一位了。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威名赫赫的皇帝,却对一个文人刮目相看,还说出了“若此人还活着,我绝不可能当上皇帝”这种话!
这位令赵匡胤格外忌惮的文人就是后汉时期的状元王朴。
王朴在历史上并不出名,可能很多人连他的名字都没听说过,但是这个人却得到了后周世宗柴荣以及赵匡胤两位皇帝的赞扬,可见此人绝对不是一般的文人。
明代著名学者张燧在评价王朴时就这样说:“五代人才,王朴为冠”。
王朴到底有何特别之处,竟让这么多人都对他佩服不已呢?
王朴,字文伯,先后在后汉、后周任职,他自幼聪慧不凡,非常好学,尤其擅长文章。
后汉乾祐三年,王朴高中状元,入朝担任校书郎一职,依附于后汉枢密使杨邠。
本来,状元都是前途无量的,况且王朴所依附的杨邠还是后汉权臣之一,但是王朴却放弃了那条“康庄大道”,竟在壮年之时主动辞官,回到了故乡。王朴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看出强大的后汉的统治阶级背后所隐藏的巨大的危机,那就是后汉隐帝刘承祐年少无知,唯亲小人,国家势必会逐渐衰弱下去;而他所投靠的杨邠身为朝廷重臣,却与将相王章、史弘肇等人关系恶劣,他预料到后汉必然会发生一场极其严重的内乱,遂提前抽身避祸。
后来,后汉朝廷果然如他所预料的那般,后汉隐帝被小人唆使诛杀权臣,杨邠与王章、史弘肇都被杀害,他们府中的宾客也遭到大规模的屠杀,王朴因早已离开而幸免于难。
后周太祖郭威原是后汉大将,也是被后汉隐帝逼迫得造反了,郭威建立了后周,授命养子柴荣为镇宁军节度使。柴荣知道王朴有才,就让他担任节度掌书记。
显德元年,柴荣登基为帝,是为后周世宗,他是五代十国最为杰出的皇帝。王朴因献《平定策》,升任为左谏议大夫,知开封府事,成为了柴荣的首席谋士。
柴荣是一位志向远大的皇帝,他希望自己能像秦皇汉武那样一统天下,还许下了五年就可以平定天下的壮语!
当时,朝中的文臣大多反对用武,主张以文治为先,王朴就是少数的主张用武的文臣之一。而且,王朴建议先取江淮一带,与柴荣不谋而合,柴荣对王朴的“军事才能”感到惊奇,经常与其商议天下大事。柴荣采纳了王朴的建议,大大扩展了后周的版图,成就了宋朝的大一统。
此后,王朴的官职不断晋升,他深受柴荣的器重,柴荣御驾亲征时,还让王朴担任东京副留守,足见他对王朴的信任。
王朴性格刚毅,处事果断,雷厉风行,一些有权势的大臣都惧他三分。他在留守期间,为拓广京城匠心独运,开封城在他的建设下,街道畅通、壮阔宏伟,宋代的人都说“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
除了政治军事方面的才能过人以外,王朴还多才多艺,精通阴阳律历和通晓音律,不但与司天监共撰《显德钦天历》,还考证雅乐,得八十一调,创造了“律准”,规定了七声立新法,使得七均、十二律、八十四调再现并留传,并著有《律准》。
可惜的是,王朴在显德六年奉旨视察汴口归朝后,与宰相李谷交谈时突然昏倒去世,享年五十四岁。
能够位列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中,赵匡胤确实是有些本事,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即位前是职业军人的皇帝,这与北宋注重技术,企图在中国历史打开出路,不因袭前朝作风的趋向有很大的关系。但这个以武功起家的皇帝,即位后却采取的是重文抑武的治国之策,这与他个人的经历和所处的时代不无关系
本为后周大将的赵匡胤,在陈桥将黄袍披到自己的身上而建立北宋,当皇帝后,自然会害怕握有兵权的大将再度黄袍加身,这当然是他不愿看到的;而赵匡胤建立北宋前的约二百年时间里,唐王朝拥有重兵的各藩镇在唐朝衰亡后,便纷纷拥兵自立,建立一个个割据政权,想创立不世之功的赵匡胤也不希望看到这种局面在他所创立的北宋王朝上重演。思来想去,还是重用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好。但这样一来,这些封建文人倒是能在安定的环境里面做御用文人,做点治国之事,一旦有战乱发生,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以和为贵,自然对主战派百般阻挠,这也就是两宋何以在少数民族政权面前不得不低头的原因。为了给他们的投降找个理由,于是便有了大丈夫能屈能伸这话
赵匡胤年幼时就文武双全,不但书读得不错,而且习武方面也表现出天赋,几年下来,已是一个弓马娴熟,小有名气的骑手
由于家道中落,新婚不久的赵匡胤不得不离家出走,前去投奔父亲旧时好友。但世态炎凉,他不但没有从这些有权有势的前辈那里得到关怀和帮助,反而受了不少的白眼和冷遇
公元948年,郭威广罗人才,21岁的赵匡胤投奔郭威,成为郭的部属。公元951年,掌握后汉军权的郭威,谎称辽军南犯后汉,率军北上抗辽。军至澶州,将士将黄袍披在郭威身上,拥立郭威为帝。郭威率军回后汉京师汴京,即皇帝位,国号周。赵匡胤因战功被提拔为禁军东西班行首,负责宫廷禁卫
公元954年,周太祖郭威病逝,柴荣即位称帝,是为周世宗。周世宗柴荣即位后,赵匡胤被调到中央禁军任职,并于同年二月随周世宗北上抗击前来进犯的北汉。北周和北汉在高平展开大战。战斗开始不久,人多势众的北汉军队就占了上风,后周大将樊爱能、何徽见阵势不好,吓得临阵逃脱。主将一走,士兵也跟着后退,一时间后周军队阵脚大乱。在此紧要关头,赵匡胤对部下高喊:主危臣死,拼死效忠的时候到了!随后持戟跨马,率先冲入敌阵,其部下的两千骑兵抖擞精神,跟随赵匡胤冲入敌阵。北汉军队受不住这突如其来的冲击,纷纷败退,后周军队转败为胜
高平之战后,周世宗立即严肃军纪,将逃跑的大将樊爱能、何徽严厉处罚,擢升赵匡胤为殿前都虞侯,并委以整顿禁军的重任。在赵匡胤的主持下,后周禁军完成了汰除老弱、调选精壮和组建殿前司诸军三项工作。赵匡胤利用主持整顿的机会,发展自己的势力,将心腹罗彦环、郭延_、田重进,潘美,米信、张琼、王彦升等人安插到殿前司诸军各重要部门,同时又主动与其他中高级将领交结,并同石守信、王审琦、韩重斌、李继勋、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王政忠,杨光义等高级将领结拜为义社十兄弟,赵匡胤逐渐拥有了自己的势力。之后,伴随着后周世宗不断地南征北战,赵匡胤因功逐渐升迁,被提升为忠武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此后,赵匡胤不但交结武将,也与赵普、王仁瞻、楚昭辅、李处耘等文人来往,并罗致到麾下,成为心腹幕僚
公元959年春,赵匡胤平生最怕的后周宰相王朴突发脑溢血而死,几个月后,周世宗也因病去世,其7岁的儿子柴宗训即位。为防止兵变,赵匡胤又被提升为殿前都点检,掌握了后周军权。此时的赵匡胤更有理由和实力篡位称帝,因此赵匡胤加紧活动,将自己的心腹一一擢升为殿前副都点检、殿前都虞侯等职务。整个殿前司系统的所有高级将领的职务均由赵匡胤的人担任了,只剩下并不是赵匡胤势力圈子内的副都指挥使韩通,但他势孤力单,自然无法同赵匡胤相抗衡。赵匡胤现在是万事_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便是赵匡胤奉命出征
公元960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后周君臣正在朝贺新年,赵匡胤指使人谎报军情,说是契丹与北汉联合入侵后周。契丹出兵镇、定二州,北汉兵自土门东下。小皇帝柴宗训征求了宰相范质、王博的同意,宰相范质、王溥真假不辨,立即令赵匡胤率领禁军前往迎敌
正月初二,赵匡胤率兵来到离开封几十里的陈桥驿。刚安顿好,便有赵匡胤的亲信在营中煽动说:天边有两个太阳,正在搏斗,一日克一日,这是天命。士兵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军中都知道一日克一日这件事了
当晚酒后,赵匡胤假装酒醉卧床睡觉。赵匡义、赵普与将领们商议兵变。将领们赞同立点检为天子。赵普以长保富贵为由,要将领们听从指挥,并派人驰告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侯王审琦等。第二天清晨,赵普、赵匡义率诸将至赵匡胤卧室,只见将校们手握刀剑,挤在院子里,齐声高喊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
赵匡胤未来得及回答,一件象征着天子黄袍的黄色上衣就披在了他身上,众将校统统跪拜,高呼万岁。赵匡胤假意推拒后,宣布:若要当皇帝,就必须听从我的命令,并不得纵兵大掠,对周帝及皇族加以保护
众将表示愿唯命是从后,随之火速回师开封,在早已等候在京城的石守信等人的配合下入城。入城后,未遇到后周文武臣僚抵抗,仅武将韩通抗拒兵变,为王彦升所杀。赵匡胤派潘美去通知范质、王溥。范、王得知兵变后,后悔莫及,被迫承认赵匡胤代周自主。事已至此,柴宗训也无计可施,只得召集百官,宣读了别人替他准备好的禅位制书应天顺人地将帝位让给了赵匡胤,后周灭亡。当日,赵匡胤登位于崇元殿,受臣僚拜贺。后周恭帝降为郑王,迁居西京。次日,宋太祖赵匡胤颁定国号为宋,宋朝正式建立,赵匡胤即宋太祖
赵匡胤的捷足先登,只不过使后周旧臣失去了一次实现野心的机会,却没有打消他们的野心,他们有的在等待观望,希冀再起,有的则准备起兵,公开与新王朝决裂
面对这种局势,赵匡胤以静制动,采取以稳定京城、笼络后周旧臣为主的方针,并根据这一方针,对后周旧臣实行了官位依旧,全部录用的政策,甚至连宰相也仍由王溥、范质、魏仁浦三位旧相继任。为了保证对后周旧臣笼络和收买的成功,对于那些恃势欺凌旧臣的新贵们,赵匡胤则毫不留情地严加处理。当年兵变入城时的先锋王彦升,自恃拥立有功,横行不法,曾敲宰相王溥的门以吓王溥,结果王彦升被贬为唐州刺史。但后周旧臣还是有人不满赵匡胤的登基,起兵作乱。公元960年春,昭义军节度使李筠举兵反宋,北汉又出兵南下,声援李筠,在扬州的周太祖外甥李重进也准备起兵响应,一时声势浩大。面对这种局面,赵匡胤首先拉拢只是求富贵的李重进,赐他铁券,以示永保富贵,誓不相负。然后以赵光义及赵普、吴延祚留守东京,赵匡胤本人亲征李筠。在身为皇帝的赵匡胤身先士卒的精神鼓舞下,士兵们自然是人人争先,奋勇杀敌,很快大败李筠,将北汉军队赶走,李筠走投无路,自焚而死。随后赵匡胤又掉头南下,征服了扬州李重进,宋初的二李之乱得以平息,赵匡胤与后周旧臣之间的矛盾也基本上得到解决。
2.赵匡胤:一个打杂工的职场逆袭
近些年,有些学者在提及宋朝历史的时候特别指出,说北宋是中国古代文化经济最为繁荣的时代。究竟为什么这么说,我在接下来的章节中会慢慢向大家揭秘,您别着急。现在最急的问题应该是:一手缔造这个时代的赵匡胤,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是一个用心的人。
没错,这个看似不是评价的评价,其实是像血液一样在他的体内流淌,并贯穿其一生。
赵匡胤出生于洛阳一个官宦世家,父亲名叫赵弘殷。赵弘殷年轻时骁勇好斗,后来从军,立了不少战功,被提拔为军队小头目。后唐时,庄宗李存勖见赵弘殷打仗不要命,很是喜欢,就将他留在禁军中任职。赵匡胤是赵弘殷的次子,据说他出生时体有异香,三日不散。鉴于此,赵弘殷于是给他取了个听起来很有食欲的名字——香孩儿。
几年后,香孩儿到了读书年龄,赵弘殷又正式给他取了个学名,叫赵匡胤。
匡,是匡扶帮助的意思;胤,是子孙后代的意思。从名字上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是寄有很大期望的。
赵匡胤也没让父亲失望,少年时不但用心读书,还学习骑马射箭,练就了一身武艺,是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不过,赵匡胤虽然长势喜人,但他的父亲在官场却颇为失意。上面已讲,赵弘殷是后唐庄宗李存勖提拔上来的战将,而李存勖在赵匡胤出生前已死于非命,等于说是赵弘殷的靠山倒了。所以,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朝代尽管两度更迭,皇帝也换了好几位,可赵弘殷的仕途却没有什么长进。
而更要命的是,在此期间,赵家又添了两男两女,多了几张吃饭的嘴,日子过得愈发紧巴。后汉初年,结婚不久的赵匡胤见父亲在事业上帮不了自己,自己又不能老在家闲着,就收拾行囊,告别妻子,决心在外面好好闯荡一番。
赵匡胤先是投奔父亲之前的几个朋友,然而世态炎凉,这些人听说赵弘殷混得不咋地,对赵匡胤也不待见。一次,他来到复州防御使王彦超处,希望能谋得一个安身的差事。王彦超与赵弘殷曾是同僚好友,关系非同一般。他对赵匡胤倒是很热情,又是嘘寒,又是问暖,可就是不提工作的事。最后,王彦超拿出一点儿路费,客气地打发赵匡胤走人。
这件事对赵匡胤的触动很大,让他一直耿耿于怀。赵匡胤当上皇帝后,有次宴请大臣,见王彦超也在其中,就走到他面前,问:“以前你在复州,朕投奔你,你为何不接纳我?”王彦超心想,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我又不是算命的,谁能料到你会当皇帝,但嘴上却说:“当时臣就是一个防御使,勺水容不下真龙,臣要是接纳了陛下,陛下哪有今日?”赵匡胤明知王彦超说的是假话,但见他答得巧妙,哈哈一笑,才把这事翻篇。
父亲的朋友指望不上,自己又没有稳定工作和收入,赵匡胤的处境实在是不妙。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有天赵匡胤来到汉水边的重镇襄阳,住进一座寺庙。寺庙的主持是位年逾耄耋的老僧,阅世知人颇深。他见赵匡胤紫面丰颐,气度不凡,就点拨他说,别在南方瞎溜达了,南方政局相对稳定,适合养老,北方政局混乱,适合创业,我看你是个做大事的人,所以劝你还是北上。
赵匡胤见老僧说的有理,于是决定北归。
乾祐元年(948),赵匡胤来到了河北邺都,恰逢后汉大将郭威在招兵买马。可能是之前受过刺激太多,这次赵匡胤放低了姿态,没有对工作提出任何要求,只是低调地说,我想当一名普通的士兵。郭威见眼前的年轻人长得挺精干,却没有丝毫的好高骛远,很喜欢,就将他留在身边。
应该说,赵匡胤投靠郭威,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后来,郭威发动兵变,灭掉后汉,建立后周。赵匡胤因表现出色,被提拔为禁军东西班行首,负责宫廷保安工作。郭威的养子柴荣由于当时是内定的接班人,经常出入皇宫,赵匡胤利用职务之便,很快就与他熟识。
而结交柴荣,更是彻底改变赵匡胤一生的命运。
后周广顺三年(953),柴荣出任开封府尹,赵匡胤作为他最欣赏的人,就在征得郭威同意的情况下(这点很重要),将赵匡胤调到自己手下,担任开封府的骑兵指挥官。也就是从这时起,赵匡胤开始正式跟着柴荣干。
柴荣也没有亏待赵匡胤,有他的地方就有赵匡胤,可以说两人既是上下级的关系,又是不折不扣的好基友。郭威病逝时,刚即位的柴荣便遭遇北汉进攻的大危机。在文臣不看好、武将拖后腿的情况下,是赵匡胤顶住压力,稳住阵脚,拼死杀敌,转败为胜。
对此,柴荣很感动,班师回朝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破格提拔赵匡胤为殿前都虞候。
殿前都虞候是禁军的高级将领,大概能排七八位的样子。赵匡胤通过自己的努力,只用了几年时间,就走完了父亲几十年都未走完的路。这里面,除了有赵匡胤天赋高、能力强等内因外,还包括像机遇这样的外因。只有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当然了,对于一个将来会君临天下的皇帝来说,一个殿前都虞候职位肯定满足不了赵匡胤的胃口。赵匡胤是个有野心的人,同时也是个有耐心的人。他清楚属于自己的时代还没有到来,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否则,等待他的便只有死亡。
但赵匡胤又不能啥也不做,毕竟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机会说来就来!柴荣在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虞候的时候,还委派给他一个重任——整顿禁军。整顿禁军的内容我前文已经说了,归纳起来就三点:清除老弱、调选精壮和组建殿前司诸军。赵匡胤完成得很不错,使禁军的战斗力有了大幅度提升。而与此同时,他也趁着这次便利,在暗中发展个人势力。
比如像罗彦环、田重进这些人,原本只是赵匡胤下面的低级军官,现在经过一番巧妙运作,全都将他们打造成中层骨干将领,为己所用。
又比如像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级别上与赵匡胤差不多,工作上也无交叉,赵匡胤无法对他们诱之以利、胁之以威,就转为拉拢,与他们结拜为“义社十兄弟”,形成一个以他为核心的权力圈。
就这样,赵匡胤通过或明或暗的手段,结交和控制了一大批少壮派将领,使得他在禁军中的能量越来越大,尤其是在指挥作战方面,甚至比他的上司还要得心应手。
在对南唐的战争中,赵匡胤带着他的一帮弟兄,哪里危险就去哪,玩命表现,战果累累。柴荣作为回报,也先后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指挥使和忠武军节度使。
殿前都指挥使是殿前军的三把手,但由于当时殿前副点检一职空缺,所以相当于二当家。至于节度使,其权位高低不用我多说,大家都懂得。
所以,这样一来,赵匡胤就集军权和政权于一身,成为朝廷中最有影响的人之一。
随着身份的变化,赵匡胤看待事情的心态也跟着变化。以前,他只注重与武将的关系,现在对文人也开始重视起来,搜罗了一批像刘熙古、沈义伦、赵普这样的读书人加入自己的智囊团。毕竟,人不可能一辈子总是打打杀杀,打打杀杀永远都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所以,种种迹象表明,在柴荣还活着的时候,赵匡胤就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只是他伪装得太好,有时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是在图谋造反。
但赵匡胤仍然不敢轻举妄动,因为在他面前横亘着两个障碍,一个是宰相王朴,一个是柴荣。
王朴这个人在上一章节也提到过,就是那个抛出“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统一方针路线的大臣。在《旧五代史》中,关于他还记载了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说是北宋建立后,有一次赵匡胤路过后周功臣阁,风将阁门吹开一扇,赵匡胤正好面对阁内王朴的画像。赵匡胤赶紧驻足不动,整理好衣冠,向王朴画像恭敬的鞠了一躬。侍从劝止说:“王朴是前朝臣子,陛下的身份太尊贵,不应该行这么重的礼。”赵匡胤则手指着自己身上的龙袍说:“如果王朴还健在,朕就不可能穿上此袍。”我查阅一下相关资料,貌似没有人评价赵匡胤有谦虚这个优点,他能说这样的话,可见王朴确实是个硬茬。
至于柴荣,我想就更不用多费笔墨了,气场在那摆着呢,只要还剩一口气,就能像捏死一只臭虫一样捏死赵匡胤。因此,如果王朴和柴荣一直身体倍棒,吃嘛嘛香,再活几年,那么赵匡胤的哈喇子就是流到地上,也绝不敢多看皇帝宝座一眼。
对了,刚才我用了一个词叫“如果”。“如果”这个词很有意思,任何事情只要放在它后面,都表示没有发生:如果我死了——说明我还活着;如果我爱你——说明咱俩没可能。同理,如果说王朴和柴荣身体没问题,就说明两人的情况不容乐观。
历史上,并无史料证明王朴与柴荣死于非命,但两人都死得很突然,很及时。王朴死的时间是后周显德六年(959)三月,据说当时正在下面视察工作,与人正常交谈时突然昏厥并猝逝,有人据此推断可能是死于脑溢血。
柴荣对王朴的死很悲痛,下葬之日曾亲临祭奠,多次大哭。
四月,柴荣亲率大军讨伐契丹,在行军途中,他很诡异的捡到一块写有“点检作”的木牌。“点检”是“殿前都点检”的简称,当时任“殿前都点检”的是张永德。这“点检作”究竟是什么意思,由于柴荣正忙于战事,并没有深思。不久,柴荣突染暴疾,便撤军回到了开封。
在病危中,柴荣开始考虑后事,觉得儿子尚幼,自己万一不在了,有人发动兵变,恐怕只有任人宰割的份儿。他联想到先前捡到的“点检作”木牌,认为它很有可能就是一句谶语,指的是“殿前都点检”张永德将会夺取皇位。
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与柴荣有郎舅之谊。当初柴荣整顿禁军,将禁军分为两个系统,分别为殿前军和侍卫亲军。柴荣任命郭威的外甥李重进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一把手),地位高于张永德,引起张永德的不满。柴荣为平衡关系,就特别为张永德设置殿前都点检一职,作为殿前军的最高长官。但这一做法并没有缓和两人关系,之后,张永德与李重进勾心斗角,水火不容,逐渐引起柴荣的不满和防范。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柴荣匆匆撤掉了张永德的职务,换上了他认为很可靠的赵匡胤担任殿前都点检。
同年六月,柴荣去世,其子柴宗训即位,是为后周恭帝。
至此,阻碍赵匡胤称帝的障碍彻底消除,属于赵匡胤的春天终于来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08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宋仁宗因苏辙生病推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