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元年,武则天以非常方式被迫离开了权力竞技场,后人称其中的变故为“神龙政变”。《旧唐书》记载:“神龙元年春正月……麟台监张易之与弟司仆卿昌宗反,皇太子率左右羽林军桓彦范、敬晖等,以羽林兵入禁中诛之。甲辰,皇太子监国,总统万机,大赦天下。是日,上传皇帝位于皇太子,徙居上阳宫。戊申,皇帝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这段记载以白描手法讲述了皇太子李显率领羽林军官兵冲入禁宫诛杀佞臣张易之、张昌宗,并趁机夺取政权,迫使武则天传位给他的经历
《唐中宗李显本纪》
《旧唐书·列传第四十一》是桓彦范、敬晖、崔玄暐、张柬之、袁恕己五个人的合传。《敬晖传》只说他有诛杀张易之、张昌宗的功劳,对过程毫不涉及;《袁恕己传》则只说他参与了诛杀奸臣的谋划活动,参与了政变;《崔玄暐传》也只简单地说他有诛贼拥立之功,却不提为什么有这样的功劳。《桓彦范传》是五个人的传记中,也是《旧唐书》所有章节中对神龙政变描述最为详细具体的。
唐高宗李治驾崩后,由李显继帝位,是为唐中宗。武则天掌控朝政大权。李显虽然软弱但总觉得当百分百的傀儡太窝囊,打算组建自己的统治集团。武则天对李显明目张胆挑战自己的举动大为恼怒,干脆来个一不做二不休,684年2月把继帝位才55天的李显贬为庐陵王,赶出了长安,让李显的胞弟李旦坐上了皇位,是为唐睿宗。
李旦比李显更软弱,连一句牢骚话也没有。武则天临朝称制,裁决一切国家大事。李旦当了6年货真价实的傀儡皇帝后,武则天仍不满足,贬李旦为相王,自己亲自做皇帝,并把大唐国号更改为大周。
星移斗换,日月如梭,随着年龄增大,以后由谁来继承帝位的事开始困扰着武则天,在立儿子或立侄子上犹豫不决。大臣狄仁杰乘机进言:立子则千秋万岁之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从来没听说过侄为天子而祭祀姑姑太庙的……狄仁杰的一番话,使武则天顿时感悟。
圣历元年(698年)三月,武则天假托李显有病需到洛阳治疗,派遣职方员外郎徐彦伯秘密召回李显及家人。李显结束了流放生活回到洛阳。九月,武则天重新立李显为皇太子。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82岁的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人联合李旦、太平公主等李氏皇族,发动“神龙政变”,突率羽林军五百余人,冲入玄武门,在迎仙宫杀死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张昌宗。当天相王李旦也率南衙禁兵加强警备,配合行动。
武则天无奈,只好先令太子监国,次日传位。隔了一天,唐中宗李显复位称帝。
(太平公主)
李显被贬流放的时候,武则天对其不放心,不时派人来探望实为观察动向。性格优柔寡断、庸弱无能的李显经常担惊受怕,总认为老妈随时要来取自己的命,不仅夜夜难眠,还多次想自杀。
笔者管见李显得了现代社会称之为的抑郁症。
他在随行妃子韦氏呵护下才存活下来。天长日久习惯成自然,李显对韦氏言听计从,回长安被重新立为太子之后,他吃一堑长一智,特注意搞好与母亲武氏家族的关系,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到武氏家族,通过姻亲关系稳定自己的太子地位。
李显复位后马上把韦氏册立为皇后。随后大赦天下,把弟弟相王李旦,妹妹太平公主,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加官晋爵。复国号为唐,悉复唐之一应典制。
令人叹息的是,韦皇后系武则天同类之人,一上了位,就迅速处理了李显的几个成年庶出儿子,又与儿女亲家武三思结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左右着朝政,李显对此无能为力,当上了事实上的傀儡皇帝。
(唐中宗皇后韦皇后)
李显和韦皇后的女儿安乐公主是个“权利控”,想当“皇太女”,打算老爹驾崩后自己当女皇,虽然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可是母女二人置若罔闻,反而加快了行动步伐。这两娘母真格儿丧心病狂,担心李显会从中阻扰,有一天干脆将毒药放在李显食用的面饼里,将54岁的李显毒死在了神龙殿。
李显死后,其庶出幼子温王李重茂被立为帝(史称唐殇帝),改元“唐隆”,韦皇后临朝辅政,信心爆棚地准备续演武后的故事。 相王李旦的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早已心怀不满,借机联合其姑姑太平公主,结交禁军诸将葛福顺、陈玄礼等,起兵诛韦皇后、安乐公主并韦氏、武氏家族人,废唐殇帝,奉其父相王李旦复位。史称“唐隆政变”。
李旦资质平庸,上位后无力协调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两姑侄之间争权夺利的矛盾,思来想去三十六计退为上计,两年后自个当太上皇,传位给了李隆基,是为唐玄宗。
有白虎观会议、董卓之乱、神龙政变、洛阳兵变、白马驿之祸。
1、白虎观会议
白虎观会议是东汉章帝时召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和诸生在白虎观召开的一次讨论儒家经典的学术会议。
自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汉朝君主的统治思想支柱。但是由于当时各家儒学学派传承不同,对于儒家经典的版本、内容多有争议。
虽然汉宣帝时曾召开“石渠阁会议”加以统一,但是经历王莽新朝的战乱之后,各家的歧异再次抬头。
汉光武帝刘秀于中元元年(公元56),宣布图谶于天下,把谶纬之学正式确立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为了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学与谶纬之学进一步结合起来,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召集各地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虎观会议。白虎观于当时乃是朝廷修缮儒学之所。
2、董卓之乱
董卓之乱,指东汉中平六年(189年)至初平三年(192年)董卓入朝后实行的专权暴政。中平六年,董卓奉诏率兵进入洛阳,废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自为相国,独揽朝政。
次年关东诸侯推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卓败,挟持汉献帝刘协西走长安,并驱使洛阳数百万人口西迁长安。行前,董卓士卒大肆烧掠,洛阳周围二百里内尽成瓦砾。初平三年,董卓被王允、吕布所杀。
历时三年的董卓之乱,时间虽短,却使东汉政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董卓专权暴政引起的诸侯讨伐,为群雄割据局势打下了基础。东汉政权日趋衰败,三国群雄在此期间先后登场,军阀混战的三国乱世由此开启。
3、神龙政变
神龙政变,又称神龙革命、五王政变,是神龙元年(705年),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在神都洛阳紫微城发动兵变,逼迫女皇帝武则天退位,复辟唐朝的事件。
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联络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左羽林将军李兴宗等。
力图拥立李显为君,诬称武则天男宠——麟台监张易之、司仆卿张昌宗谋反,率领禁军诛杀张易之、张昌宗,随即包围集仙殿,逼迫武则天退位。
次日,武则天命太子李显为监国。第三天,禅让。第四天,李显正式复位。二月初四(3月3日),复国号为唐,武周朝廷终结,因为有改朝换代的因素,所以称之为革命。
唐中宗打击五大功臣的时候,先封他们为郡王,削夺他们的宰相权力:崔玄暐,博陵郡王;张柬之,封为汉阳郡王;敬晖,平阳郡王;桓彦范,扶阳郡王;袁恕己,南阳郡王。所以,神龙政变又称五王政变。
4、洛阳兵变
洛阳兵变是发生在中国五代十国后梁时期的一场兵变。乾化二年(公元912年),朱温病重,欲立养子朱友文即位,其子朱友珪得知后,杀死朱温,秘不发丧,矫诏监国,令均王朱友贞杀友文。
后朱友珪赶赴洛阳称帝,群臣不服,均王朱友贞见状趁势起兵,与掌握重兵的杨师厚击禁军。乾化三年(公元913年)二月,朱友贞兵至洛阳,数千禁军倒戈,突入宫中。
朱友珪见大势已去,与妻子张氏一起自杀。朱友贞返回开封即皇帝位,是为梁末帝。朱梁王朝在晋军压境之际,同室操戈,逐使国力日衰,不久便为后唐取代。
5、白马驿之祸
白马驿之祸又称白马之祸,是唐朝末期朱温在洛阳诛杀朝官的一次事件。
事件发生在天祐二年(905年),朱温在李振的鼓动下,杀死了众多大臣,大约三十余人。杀死后并投尸于河。史称“白马驿之祸”。
事后两年的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位,改国号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定都于开封。唐朝灭亡,立国共二百九十年。
——神龙政变
——白虎观会议
——董卓之乱
——洛阳兵变
——白马驿之祸
武则天人生的最后一年,虽然衣食无忧,但是没有权力在手还被软禁在上阳宫的她过得并不愉快。武则天虽然成为了一个君王,但是还是逃不开女人的天性,在晚年的时候依旧喜欢梳妆打扮,擦一些胭脂水粉。但是在这最后一年她不再精心打扮自己,看上去非常憔悴。
武则天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的波澜壮阔,她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一入宫就被李世民赏识成为了才人。后来知道李世民命不久已马上就勾搭上了李治,可能是这种偷偷摸摸的感觉太迷人了,李治深深地迷恋上了她。可惜很快李世民就去世了,她也被送去了感业寺成了尼姑。
李治登基之后,后宫佳丽三千,自然把武则天给忘在了脑后。而当时的王皇后知道这件事后,为了消灭宫里的情敌就把武则天接入了后宫。这之后武则天一飞冲天,很快就拿下了李治的心成为了皇后。武则天还在最后废了自己儿子,成功地取代了他成为了君王。
武则天也会变老,对朝政的掌控自然也就减弱了,这给了李显机会。李显抓住时机联合其他大臣发动了“神龙政变”,武则天也被迫退位,被李显软禁在了上阳宫。武则天虽然成了太上皇但是毕竟是李显的母亲,所以受到的待遇还是很不错的。而她也知道依照自己的所作所为,一旦她去世武家就会受到重创。这时她表现出了她的老辣,在上阳宫她不施粉黛,遇到李显就哭诉对不起他,还主动赦免了之前很多得罪她的人,使得李显放过了武家。
以张柬之为首的五位大臣发动的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太子李显复位,立有不世之功。然而令他们做梦也想不到的是,对李唐的一片忠心,换来的竟是灭顶之灾。
一、张柬之与神龙政变
(1)张柬之(625~706年)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进士出身,始调清源丞。永昌元年(689年),被召入京,时年七十余,擢受监察御史,迁凤阁舍人。杵 旨,出为合、蜀二州刺史。武则天晚年,由狄仁杰推荐,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神龙元年(705年)发动政变,拥唐中宗复位,迫武则天退位。以功擢天官尚书,封汉阳郡公,旋改郡王。不久,为武三思排挤,贬为新洲司马,愤懑而死。
史上评价张柬之亦是一时良相。
(范文澜《中国通史》):(武则天)?任用的主要宰相,如李昭德、魏元忠、杜景俭、狄仁杰、姚崇、张柬之等? 都是一时人选?。
(2)神龙政变
武则天晚年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不得不陷于难以解决的困境。(范文澜《中国通史》):武则天到698年,才决定立唐中宗为皇太子,取消唐睿宗的皇嗣名号,封为相王。
武则天晚年放纵武氏亲族集团。侄儿梁王武三思把持朝政,和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等勾结,把朝政搞得混浊不堪。(赵文博《中国通史》)
二张乱政,气焰熏天 ,仗着女皇的宠信,毫无顾忌,肆意妄为。更为糟糕的是武则天已是沉疴在身,卧床不起。文武百官、诸王公主甚至太子李显都很难见到。只有两大宠臣二张兄弟在其身边侍奉汤药。如果武则天一旦不豫,遗诏只有二张兄弟看到。届时二张兄弟如心生异志,后果不堪设想。
而此时二张居中用事,暗蓄异谋。
于是张柬之等决定采取非常手段,趁着武则天病重,对朝政控制放松之际,发动武装政变,除掉二张兄弟, 拥立太子李显掌握实际权利。在张柬之出面组织联络下,有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等李唐皇族成员的加入,不仅使这次政变更具合法性和正当性,亦加强了政变集团的实力。
(赵文博《中国通史》):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中台御史敬晖、司刑少卿桓彦范、相王府司马袁恕己,五人合谋 ,诛灭二张 ,逼武则天交出政权,让中宗复位。
当日五人联合左羽林将军李湛、李多祚,右羽林将军杨元琰、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人,率五百余名羽林军杀人宫中。遂诛杀二张,此时的武则天已经没有精力和实力与蓄谋已久的政变集团对抗,她接受了这个事实。
大臣张柬之等人拥李显复位。尊武则天为则天大圣皇帝,是年冬死。谥则天皇后。
二、灭顶之灾
(1)武韦结盟
(范文澜《中国通史》):武则天本人刚退下舞台,唐中宗、韦皇后又重演唐高宗、武皇后的故事。唐中宗比唐高宗更昏懦,韦皇后只有暴行,并无武则天的政治才能。昏懦加昏暴,演来形式颇相似,结果却完全不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06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