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谢道韫是谁,东晋谢道韫为何称为才女,

话历史 2023-07-20 07:39:55

魏晋南北朝,政权动荡,杀戮频生,在此衰乱的时代,士人风气转向,清谈玄学兴起,痛呼生命之须臾,悲叹人生之无常。至此名士辈出,各显风流,王徽之一句“闻君笛曲震天下,可否为我一奏不(fou)”,恒伊下马“弄梅花三调”然后各自天涯,从此“《梅花三弄》”传闻天下。竹林七贤之嵇康临刑时,风云突变,高呼:拿琴来,再谈一曲《广陵散》,此等气魄,让后人癫狂。在那个衰败却又灿烂的时代,却是中国历史上人个性最为张扬的时代,那些所谓的风流,却隐藏着可敬的风骨。

但一谈及魏晋风骨,人们所想到的多是,羽扇纶巾,决胜千里之外的文人雅士,或是驰骋疆场金甲战袍的豪情将军,亦或者隐居田园的骚人墨客。凡此种种多为儿郎,似鲜有女子,当然在男权当道的古代,女子当然是相夫教子三从四德,何谈风骨个性。然而今天猴哥要讲的恰好是魏晋时期一位颇具风骨才韵的女子她就是《世说新语》以及《三字经》中所提到的让无数男子汗颜的谢道韫。谢道韫出身于晋代王、谢两大家族的谢家,她叔父就是打败苻坚百万军队的谢安。其成年后嫁给了王氏家族王羲之的二儿子为妻。真可谓生于诗书富贵之家,礼乐簪缨之族。虽时过境迁,但一句“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就可让人想见当年她所生活过的家族的繁华。

闲话不多说,今天我们就细谈一下这位才韵和风骨都冠绝天下的奇女子。

第一:才韵早著——咏絮之才

根据《世说新语》记载,有一次,谢安在给自己的子侄们讲论文义,俄然间窗外雪花飘舞。谢安就欣然的问孩子们“大雪纷纷何所似”,这大雪飘飘落下像什么呀?老二谢郎就曰:“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安未可置否,等待着其他子侄发言,这时谢道韫便起来说到:“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立马大笑赞赏。一个撒盐,一个柳絮,一个比喻呆滞,一个比喻的轻灵,高下立见。正是因为这次吟咏偶得的佳句,也成为了“咏絮之才”典故的由来,并被后人所称道。而吟咏出“未若柳絮因风起”的谢道韫此时也不过七八岁而已,由此可见其早有才韵。

第二:魏晋风骨——林下之风

根据《晋书.列女传》中记载,“王凌之(王羲之子)妻谢氏,字道韫,聪识有才辩”。叔父谢安尝问“《毛诗》何句最佳”?“道韫称:“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谢道韫就说到我喜欢的是那句“春风沐雨,化成天下,教化之志”。谢安拍手叫绝高兴地说道这可是圣人才有的愿望呀,你身为女子却心系天下,不是囿于红妆女绣,真可谓“雅人深致”。而谢安也把这个问题问过谢道韫的弟弟谢玄(后来的一代名将)。谢玄认为《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句最佳。一个小女孩心系天下,一个堂堂男儿却囿于忧伤,由此高低立可见。所以谢安才说道谢道韫有高深雅致的意趣。

虽然谢玄事事被她姐姐谢道韫比下去了,而且还被谢道韫骂过(多亏这顿臭骂,否则谢玄还是那个未尝知忧,未尝知惧的纨绔子弟)。但谢玄不但不嫉妒反而更加敬重谢道韫,每次出去和别人聊天就会说自己姐姐论才论德那可都是天下第一,而谢玄有个好友张玄两人并称为“南北二玄”。张玄也有个妹妹叫张彤云,张玄就说自己妹妹也是聪慧有才,不承认谢道韫比自己妹妹强。这时有个叫济尼的尼姑并游张、谢二家。人们就问其优劣?济尼答曰:“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映玉,自是闺家之绣。”张玄一听甘拜下风,为什么呢?上面济尼说的王夫人就是指谢道韫,说谢道韫有林下之风,即有像竹林七贤的名士风度。而张玄的妹妹很漂亮但也只是大家闺秀,所以孰高孰低,不言自明。所以千古之下,堪称林下之风拥有竹林七贤名士之风的的女子也就仅此一人。

第三:独具个性,挑战男权——大呼“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谢道韫成年后嫁给了同样拥有显赫家世的王凝之(王羲之子),在外人看来这简直就是王子配公主的童话,家世对等,郎才女貌,乃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可事实是婚后不久谢道韫便对王凝之心生怨怼。《世说新语贤媛十九》记载,婚后谢道韫回娘家,面色不悦。谢安就问她何故如此?谢道韫说:“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翻译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叔叔你看我夫家娘家都是满门豪杰才能之士,个个芝兰庭树,人中龙凤,但偏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这个王郎就是谢道韫丈夫王凝之。这句话表达出了谢道韫对其丈夫的极度不满。但饶是如此,她叔叔谢安安慰道,你们两人的婚姻不只代表两人,而是两大家族,在当时门阀当道的年代,有极为重要的现实和政治意义,所以谢安虽然偏爱谢道韫但也无法让其悔婚回来。

以谢道韫的聪慧当然知道这婚姻中所包含的意义。她只是不满夫君的无所作为,浑噩度日。因此大声的说了出来,也是中国第一位女子表达自己对婚姻的不满以及在这场婚姻之后的隐藏的男权的不满。此等气魄和个性在那个特定的时代有几人敢为。
第四:面对屠刀高呼“事关王门,何关他族”

王凝之担任会稽太守适逢孙恩、卢循起义,但迂腐的王凝之由于信奉五米道教坚信同信一教的孙恩不会攻破会稽,因此不修战备,不派兵驻守。最后会稽城破,王凝之及四子皆被斩杀。在此危难之际,谢道韫那种大丈夫般的气魄凸显而出,率领家丁保卫家宅,面对闯进家宅的叛军手起刀落,杀掉了几个叛军,由此可见谢道韫不仅有咏絮之才还有男儿之志,杀敌以卫苍生的男儿之志。最后叛军势大,抓住谢道韫欲杀其满门,当时谢道韫外孙刘涛在其身旁。于是面对屠刀,谢道韫对孙恩高呼道:“事关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如此不惧死的气魄,此等泰然的风骨,多少男儿也无法做到,如今想来当其面对叛军时也许也该有着说不尽的凄凉吧,繁华尽逝,夫死子逝,只剩孤独一人。孙恩被这一喝吓住,最后佩其风骨放过了谢道韫和她外孙。

晚年的谢道韫孤家寡人,最后青灯古卷,过完一生。晚年凄凉,让人为之掩卷叹息。近日看《世说新语》特别感激这本书卷记载了这位奇女子,在那个男权当道的时代居然有人为这位女子留下诸多笔墨。由此便可见谢道韫之不凡,也由此可看出那个时代虽然衰败却也不得不说也是个灿烂的时代,因为其对人的尊重,因为他们对自我个性的追求,所以灿烂。谢道韫活在那个时代,即是不幸的,却相对于宋之后的女性又是幸运的。

谢道韫资料简介 谢道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谢道韫资料简介 谢道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谢道韫是历史上著名的 女诗人 ,聪慧精明,胆识过人,文才出众,跟男子一起讨论诗文,也绝不逊色。她的家庭背景显赫,出身于当时东晋著名的谢氏家族,又嫁给了王羲之的儿子。孙恩之乱中,谢道韫经历了丧夫丧子痛苦,晚年幽居于会稽。虽然,谢道韫身世显赫又是一个大才女,但是命运却不是很好,那么在历史上谢道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谢道韫资料简介

谢道韫,字令姜,出身不凡,是安西将军谢奕的长女,叔叔是东晋著名的大臣谢安,公公是一代书圣王羲之。谢道韫从小接受了很好的教育,有才识,知礼仪,个性潇洒,不管是在才华上还是气质上都不输给男子。

谢道韫画像

谢道韫的叔父谢安很喜欢这个侄女,亲自为她挑选夫婿。当时的东晋有谢王两大家族,出身于谢氏家族的谢道韫自然是配名当户对的王氏家族的男子。只可惜谢安在千挑万选中看中了才智平平的王凝之。作为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王凝之的书法虽然还不错,但并未得到父亲的精髓,在诗文上的写作上也很普通,这让才华横溢的谢道韫闷闷不乐,后经谢安劝说才接受了王凝之。

谢道韫在王家恪守妇道,过了几十年的平淡生活。然而孙恩等人发起了反晋起义,面对沉迷于五斗米道的丈夫的无动于衷,谢道韫自己招募士兵训练。孙恩带兵攻入会稽后,谢道韫的丈夫和子女全部身亡,于是她护着外孙奋力杀敌,最终还是被抓了。仰慕谢道韫才华的孙恩放了她们,从此谢道韫过着恬淡的生活,并留下了诗文著作。

谢道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谢道韫是一个才华出众的人,谢安曾经问她《毛诗》中哪一句最好,她的回答让谢安觉得他的言谈举止与众不同。在你一个下雪天,谢安又问落下的雪像什么,谢道韫的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了 名言 。谢道韫在诗文方面很有见地,著有《登山》《全晋文》等。

谢道韫也是一个很有才辩的人,懂得玄理。据说王献之跟朋友一起讨论诗文,辩不过朋友,被谢道温听到了,就派下人告知王献之自己要帮助他,她躲在青布幔后面,在王献之言论的基础上加以提升,有理有据,让人心生佩服。

此外,谢道韫虽然对婚姻不是很满意,但是在王家遵守妇道,得到了全家的认可。在孙恩起义中,当全家人陷入危机时,她带家人全力杀敌,体现了其勇敢坚强的个性。

谢道韫虽然出身于富贵之家,但她身上没有一点娇贵,反而继承了父亲的胆识和叔父的才华。她除了有卓越的才华,还有独特的性格魅力,让起义的孙恩都很佩服,没有杀害他。此外,作为大家闺秀,谢道韫也谨遵礼仪,在婆家做着一名合格的儿媳。

古典女诗人谢道韫

谢道韫,魏晋时期才女,其父是晋安西将军谢奕,其夫是江州刺史王凝之。她自幼聪识,有才辩。在东晋士族中王谢两族是北方最大的士族:谢安以军功和才能立身,王导则以中庸安命,王谢间明争暗斗,但毕竟盘根错结,才女谢道韫成了书圣王羲之的儿媳,王凝之之妻,也正所谓门当户对,才女配才子。

人物生平
谢道韫(349—409),咏絮之才的起源,著名才女。她出身于晋代王、谢两大家族中的谢家,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后期打败苻坚百万大军的一代名将谢安之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成人后又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即王羲之二子王凝之之妻,可谓是出身于诗书富贵之家、礼乐簪缨之族。公元399年丈夫王凝之为孙恩起义军所杀,后一直寡居会稽。
谢道韫识知精明,聪慧能辩,叔父谢安曾问她:“《毛诗》何句最佳?”答:“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安称赞她有“雅人深致”。一次谢安召集儿女子侄讲论文义,俄而大雪骤下,安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安侄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这一咏雪名句,盛为人所传诵。
谢道韫长于诗文,刘孝标注《世说新语·言语》引《妇人集》说:谢道韫有文才,所著诗、赋、诔、
讼, 传于世。她的作品据《隋书·经籍志》载有诗集两卷,已经亡佚。《艺文类聚》保存其《登山》(又名《泰山吟》)和《拟嵇中散咏松》两首诗,《全晋文》收其《论语赞》。
谢道韫的书法也为后世所称道。唐张怀瓘《书断》称其书法“为其舅(指王羲之)所重”。唐人李嗣真《书后品》则称其书法“雍容和雅,芬馥可玩”。
谢道韫和丈夫王凝之有四子一女。四子是蕴之,平之,亨之,恩之。一女成人后嫁给庾氏。据《晋书"烈女传》记载,谢道韫的子女在孙恩之乱中全部遇难,所以说,她虽出身名门,却也命运多舛。

历史评价
墨客笔下的谢道韫
咏史八首·谢道韫
年代:宋 作者:蒲寿宬
当时咏雪句,谁能出其右。
雅人有深致,锦心而绣口。
此事难效颦,画虎恐类狗。
为小叔子论战 为丈夫打仗 谢道韫让众神喧哗
晋代多风流名士,狂狷有之,潇洒有之,不羁有之……让有些女人恨不得生在那些时代,和那些风流才子共度余生。其实,晋代的女子亦佳,丝毫不输男子。换句话说,在晋代亦有不少女名士,谢道韫就是其中的一员。
谢道韫出生名门望族,为赢得“淝水之战”的一代名将谢安之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之妻;谢道韫才学过人,甚是聪慧,且勇敢果断,品味高雅,为东晋女诗人。《晋书》本传记她“风韵高迈”、“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
《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则云:“王凝之妻谢道韫,聪明有才辩,尝内集,雪骤下,叔谢安曰:‘何所拟也?’安兄子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众承许之。”因此,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咏絮才”。谢道韫的文才气度,曾令她的小叔子王献之折服。相传谢道韫曾为王献之论战过。
书圣王羲之的三儿子王献之传其衣钵,颇得其真谛,被后世合称“二王”。晋代的名士多喜清谈,一炷香,一盏清茶,一杯醇酒便可不分白天黑夜地谈论不休。王献之也不例外,常邀文苑中顶尖的人物来家里相聚,在高手如云中论战,不亦乐乎。
一次,王献之与友人谈论诗文时,窘于应对,一时间处于下风,被此经过的谢道韫得知窘境,欲为之解围,就差了丫鬟悄悄递给他一张纸条,上书“欲为小郎解围”。
魏晋时代,男女授受不亲的礼防也渐受重视,虽有大家闺秀偶尔参与清谈,但会张设青绫幕幢以自蔽,使与之对谈的男性客人,只闻其声而不见其娇面。
当时的谢道韫便在垂下的一方青帘后,接着王献之他们的话题,从容不迫地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不到一柱香的功夫,便让在座客人无言以对,理屈词穷而甘拜下风。让谢道韫顺利为小叔子论战解了围。谢道韫之中“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气质不仅体现在论战中,更体现在她为自己的丈夫的突围中。一介弱女子,在危难时刻,丈夫都寄希望于神佛之时,她临危不惧、挺身而身,带领家丁突围。
谢道韫嫁到王家数十年,克尽妇道,温、良、恭、俭、让,无人不认为她是不可多得的好媳妇。十年间,王凝之在谢安的保荐下,从江州刺史、左将军,一直荣升为主管一郡军政大权的会稽内史。两晋虽不少人醉生梦死,看似洒脱飘逸,实则东晋是个因外频频而摇摇欲坠的朝代。就在王凝之在担任会稽内史时,发生了“孙恩之难”。
《晋书·列女传》载:“(道韫)及遭孙恩之难,举措自若,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所害,方命婢肩舆抽刃出门,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贼又欲害之,道韫曰:‘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
贼兵孙恩造反,杀到门前,王凝之还在求神拜佛,每天闭门默祷,以为道祖必能庇佑一郡生灵。倒是一介弱女子谢道韫在劝谏无效的情况下,学她叔父谢安“但尽人事,各凭天命,”亲自招募了数百家丁天天加以训练,组成一支突击队伍。
孙恩大军长驱直入,王凝之仓皇出逃,在城门附近被对方截住,糊里糊涂地被砍了脑袋。谢道韫镇定自若,带领队伍乘乱突围出城,横刀在手,乘肩舆而出,冲到大街上,一如她在青绫幕幢后的谈笑风生,其胆识与谋略不由得令人叹服和心折。
后虽勇而力不能敌,终成贼兵的俘虏,但其言行令贼兵孙恩也大为心折,对其改容相待,命人送她安返故居。此后,谢道韫一直寡居会稽。
家破人亡寡居会稽的谢道韫,并没有因此难而自艾自怜地幽怨生活,心性也并没有因世事之变故而改变,她依然那么地淡定和从容,为闻名而致的学子们传道授业解惑,使受益者众。
“当时咏雪句,谁能出其右。雅人有深致,锦心而绣口。此事难效颦,画虎恐类狗。”(宋蒲寿宬《咏史八首·谢道韫》)如谢道韫这般的女子,被后世才子佳人的笔墨不断追诉敬仰也是意料中的事。[1]
[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晋代王、谢两族,世代替缨,朝廷倚之为柱石。既有所谓“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又有所谓“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荡晋书”的说法。而“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则又状写出人事沧桑,令人不胜感慨。
“袒腹东床”就是王羲之的故事。太傅郗鉴在晋室东渡以后,派遣门人到丞相王导府中为女儿都璿提亲,对王氏子弟来说,这是一个婚嬅高门的难得机会,一个个神气端肃,扭捏作态,唯独王羲之毫不在乎依旧袒腹而卧在东窗床上,不料郗鉴选中的就是这个“袒腹东床”的 少年郎,从而为后人留下“东床快婿”的佳话。
王羲之的夫人为他生下了七子一女,一个个都成了东晋社会的名流。王羲之更以书法冠绝古今,称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传其衣钵,功力虽然略逊其父也颇得真谛,后世合称“二王”。
谢道韫叔父就是“淝水之战”中东晋政权中,措国家如磐石的谢安。晋室东渡之初,谢安与王羲之同寓居在风光明媚的会稽,游山眺水,饮酒赋诗,放情丘壑,兴寄烟霞。谢安在谢氏诸子弟中,似乎特别欣赏侄女谢道温的聪颖与才情。有一天谢安问她:“毛诗何句最佳?” 谢道温答道:“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吉甫就是周朝的贤臣尹吉甫。“吉甫作诵”是指的尹吉甫写的“丞民之诗”,这诗赞美周宣王的卿士仲山甫,帮助周宣王成就中兴之治。诗,辞清句丽,传诵不衰。谢安也不无同感,称赞谢道韫颇有雅人深致。还有一次,在北风怒吼 ,雪花纷飞的寒冷冬天,一家人围炉闲谈,谢安问大家:“大雪纷纷而下,象是什么样子?”谢朗应声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接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为之击掌赞叹,因此在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为她找到一个才堪匹配的好丈夫。
为侄女择婿,最理想的对象当然是王家的儿子。最初本来颇为属意王羲之的第五子王徽之的卓尔不群。但王徽之的一件事使谢安打消了这个念头。在一个雪夜,王徽之独自饮酒,突然渴望会一会老朋友戴逮,于是立即泛舟刻溪,到半途意兴阑珊,又立即驾舟回府。有人问起, 答道:“乘兴而来,兴尽而去,何必见怪!”谢安认为他恐怕不是那种贯彻始终的人,因而选择了他的哥哥——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
王凝之禀性忠厚,文学造诣极深,草书隶书也写得很好,笃信道教,行止端方。当时王羲之正担任会稽内史的职务,全家大小都住在这个远离战火,风光秀美的地方。正所谓“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春暖花开的时候,名流雅集。在一次兰亭集会中,大家即景赋诗为文,王羲之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大大地感叹人生,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哀叹,这篇序文关健还在字美。据传唐太宗将它随葬,后来唐太宗墓被盗,就此失传。
谢道韫嫁到王家以后,克尽妇道,温、良、恭、俭、让,样样做到,王羲之全家都认为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媳妇。
但刚刚嫁过去的时候,还有一段归宁抱怨的轶事。
《 世说新语》还有段记载:“王凝之谢夫人既往王氏,大薄凝之。既还谢家,意大不说。太傅慰释曰:‘王郎,逸少之子,人才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谢道蕴的意思是:“我们谢家,从老到少,个个都是杰出人才,俊雅不凡。可是我没想到,天底下竟然还有像王凝之这样平庸的人啊。”其中“遏”便名震青史,以少胜多淝水之战的统帅谢玄!想她家世如此耀眼,自己又才可比天,竟然嫁给这样一个窝囊之人,委屈之情难以言喻。王凝之的确不是一个才华高妙的人,也不是个魏晋风流的代表者。就算跟他的弟兄相比,也只能算是平庸者,考其一生,更是迂腐无比。黄长睿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献之)书具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涣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他的诗文,说不上佳,在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中,更是毫无出色。譬如其兰亭诗:“荘浪濠津。巢步颍湄;冥心真寄,千载同归。”仅此而已。
魏晋时代,清谈之风大炽,一炷香,一盏清茶,一杯醇酒,便可以海阔天空地谈论不休,大家闺秀有时也参加讨论,由于汉代以来儒家地位独尊,当时男女授受不亲的礼防也渐受重视,所以大家闺秀参与清谈,常张设青绫幕幢以自蔽,使对谈的男性客人,只闻其声而不见其娇面。
有一次丈夫的小弟弟王献之与友人谈论诗文,正处在下风,被经过的谢道韫听到了。她躲在屏风后听了一会,然后叫婢女告诉王献之,她愿出来为小叔子解围,王献之与客人异口同声表示愿意聆听的她的高论。
谢道韫端坐在青绫幕樟之后,将王献之的前议加以肯定,然而引经据典围绕主题进一步发挥,立意高远,头头是道,客人词穷而甘拜下风。临危不乱,从容不迫,理直气壮,淡然处之,常能使艰难困苦的局面化险为夷,这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刚毅气质,谢道韫是受 到她叔父谢安极大的影响,谢安的临危不惧是很有名的。肥水之战时,他端坐家中与人下棋,前方捷报已到,也一直端坐把棋下完。晋穆帝永和三年,桓温镇守长江上游,曾在蓝田大败秦兵,后又收复京师洛阳,可惜都因后继不足而功败垂成,留下:“昔年种柳,依依汉南 ,今看摇落,凄沧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浩叹。桓温兵多将广,这年他率兵入朝,当时都城沸沸扬扬,相率猜疑,都说桓温无故入朝,不是来废幼主,就是来诛王、谢巨族。当时谢安、王坦之都在朝为官,奉朝命赴新亭迎接桓温,百官随行出都,个个惶惊不已。桓 温在新亭大陈兵卫,延见朝士,百官惟恐得罪,都只敢向桓温遥拜。谢安这时是吏部尚书,从容走到桓温面前,谢安见到帐后罗列甲士,坐定后即对桓温说:“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帐后置甲士乎?”
桓温只好答道:“恐有猝变,不得不然。”于是挥退甲士,掬诚欢谈多时,方才动身,同入建康。
谢道韫深受叔父谢安的薰陶,在不久之后的会稽城破时,就表现出临危不乱的豪雄气势,赢得一致称赞。
王凝之在谢安的保荐下,曾出任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一直作到主管一郡军政大权的会稽内史。
一年,海盗起家的匪首孙恩率众攻打会稽,书呆子气十足而又相信道教的王凝之居然不加设防,相信道祖必能庇佑一郡生灵,每天闭门默祷,第二天对诸将佐说:“我已请得道祖允诺,派遣天兵天将相助,城池可保无虞,贼兵一定会自取灭亡。”这样,由于毫无防备,贼兵 长驱直入,王凝之及诸子都被贼兵杀害,谢道韫举措镇定,命令婢仆执刀仗剑,组成一支小小的突击队伍,乘乱突围出城,她横刀在手,乘肩舆而出,来到大街,贼兵如潮水般涌来,终于成为贼兵的俘虏,谢道韫抱着小外孙被送到孙恩的面前,孙恩看到这个刚刚三岁的小孩 儿,以为是王氏子孙,即命令左右将他杀死。谢道韫厉声说:“事在王门,何关他族?此小儿是外孙刘涛,如必欲加诛,宁先杀我!”孙恩早听说谢道韫的才名,及见她义正辞严,毫不为眼前的态势而有畏惧之意,不免大为心折,于是改容相待,不但不杀她的小外孙,而且 命属下为善加保护,送她安返故居。从此谢道韫寡居会稽。
会稽文风鼎盛,莘莘学子时常前来向谢道韫请教。此时她已逾知命之年,曾在堂上设一素色帘帏,端坐其中,款款而谈,虽然未曾设帐授徒,但实质上从事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受益的学子不计其数,都以师道尊称她。
孙恩之乱既平,新到太守刘柳素拜访谢道韫。事后刘柳素常对人说:“内史夫人风致高远,词理无滞,诚挚感人,一席谈论,受惠无穷。”(《世说新语·贤媛》)
能够与谢道韫相提并论的在当时只有同郡的张彤云,张彤云是张玄的妹妹,论家世自然不及谢家,论才情却差堪比拟,张彤云嫁到顾家。朱、张、顾、陆是江南的四大世家,张玄也常常自夸自己的妹妹比得上谢道韫。有一个叫济尼的人,常常出入王、顾两家,有人问济尼, 谢道韫与张彤云谁更好一些,济尼说道:“王夫人神清散朗,故有林下之风;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有闺房之秀。”二人各有所长,大家都认为还算公允。
“缙无文章,唯《归去来兮辞》而已”。西晋因“八王之乱”而国力大伤,东晋更因外频频而摇摇欲坠。两晋人物醉生梦死,过着有了今天没有明天的颓废生活,使谢道韫的情致和事迹更力出色无比。在离乱交织的晋代,谢道韫称得上是一个“人中之凤”式的人物。

谢道韫是谁

谢道韫(349—409),咏絮之才的起源,著名才女。她出身于晋代王、谢两大家族中的谢家,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后期打败苻坚百万大军的一代名将谢安之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成人后又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即王羲之二子王凝之之妻,可谓是出身于诗书富贵之家人物像(一)(20张)、礼乐簪缨之族。公元399年丈夫王凝之为孙恩起义军所杀,后一直寡居会稽。
谢道韫长于诗文,刘孝标注《世说新语·言语》引《妇人集》说:谢道韫有文才,所著诗、赋、诔、 讼, 传于世。她的作品据《隋书·经籍志》载有诗集两卷,已经亡佚。《艺文类聚》保存其《登山》(又名《泰山吟》)和《拟嵇中散咏松》两首诗,《全晋文》收其《论语赞》。
谢道韫的书法也为后世所称道。唐张怀瓘《书断》称其书法“为其舅(指王羲之)所重”。唐人李嗣真《书后品》则称其书法“雍容和雅,芬馥可玩”。
谢道韫和丈夫王凝之有四子一女。四子是蕴之,平之,亨之,恩之。一女成人后嫁给庾氏。据《晋书"烈女传》记载,谢道韫的子女在孙恩之乱中全部遇难,所以说,她虽出身名门,却也命运多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00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