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能够谋人性命的宴席根本不需要下毒,下毒往往是为了让别人猜不出凶手是谁。还有汉时期国人大多是很有气节的,对于下毒这种行为不耻。古代毒的成功率没那么高的。
因为古代毒一般是以砒霜为主,以那时候的提炼技术,纯度肯定是不高的。而这个杂质,就是硫化物。硫化物会与银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这也是银筷子测毒的来源。(当然纯度高的话就没办法了)
至于什么断肠草之类的,剂量比砒霜大的多。(砒霜半数致死量低的可以,只有10-20mg/kg)
古代之所以以刀斧手埋伏,主要是因为,在这种鸿门宴时,最需要的是参加宴会的那个人的人头。
下毒这个,名声坏是肯定的(别小看名声),最重要的是,人心不服。说白了,如果说刀斧手还可以说是策略的话,下毒完全就是阴谋诡计了。
也就是宫廷剧宫廷政治斗争什么的多用下毒这个方式。
刀斧手控场以后可以杀可以软禁。
毒下了就不好改了。
毒物被发现,更丢人。
而埋伏刀斧手,摔杯为号,临场应变比下毒要迅速的多。
据我所知,毒药是女人的武器!
没错,女人!
懦夫!
有太监!
能够谋人性命的宴席根本不需要下毒,下毒往往是为了让别人猜不出凶手是谁。
《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第六十二》:奉、暹奔袁术,遂纵暴杨、徐间。明年,左将军刘备诱奉斩之。
《三国志·张嶷传》>:建兴五年,丞相亮北住汉中,广汉、绵竹山贼张慕等钞盗军资,劫掠吏民,嶷以都尉将兵讨之。嶷度其鸟散,难以战禽,乃诈与和亲,克期置酒。酒酣,嶷身率左右,因斩慕等五十馀级,渠帅悉殄。寻其馀类,旬日清泰。
当然三国里也有很多毒死的。
《三国志》:恪长子绰,骑都尉,以交关鲁王事,权遣付恪,令更教诲,恪鸩杀之。
《晋书·卷三十一·列传第一》:后雅有识度,帝每有所为,必豫筹画。魏明帝世,宣帝居上将之重,诸子并有雄才大略。后知帝非魏之纯臣,而后既魏氏之甥,帝深忌之。青龙二年,遂以鸩崩,时年二十四,葬峻平陵。
能取人性命的宴席,目标既然肯出席,要么就是心宽不知道要搞他,要么就是知道自己死定了认命了。只有在不方便明着动手时才会考虑阴招。
总的来说,两汉时期的国人是很重气节的,下毒是为人所不齿的。那时期对自己一个人的声名是很看重的,还有就是那时期,下毒成功率不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99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孙权一生做得最糊涂的事:二宫之争
下一篇: 曹操杀谋士的奇葩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