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刘备禁酒谋士简雍巧妙纠正

历史典故 2023-07-20 07:07:38

时天旱禁酒,酿者有刑。吏于人家索得酿具,论者欲令与作酒者同罚。(简)雍与先主(刘备)游观,见一男女行道,谓先主曰:“彼人欲行淫,何以不缚?”先主曰:“卿何以知之?”雍对曰:“彼有其具,与欲酿者同。”先主大笑,而原欲酿者。雍之滑稽,皆此类也。(《三国志卷三十八 ·蜀书八》)


(简雍画像)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对于蜀汉集团,除了熟知诸葛亮和庞统这两大王牌军师,应该也知道孙乾、糜竺和简雍,只不过后者不在谋士集团的顶层,因此《三国演义》对孙、糜、简诸公的评价实在不能恭维。

例如第三十五回写刘备马跃檀溪脱险之后,碰到隐士水镜先生。水镜先生问刘皇叔为何至今事业发展不起来,是不是因为手下没能人。刘备回驳说:“备虽不才,文有孙乾、糜竺、简雍之辈,武有关、张、赵云之流,竭忠辅相,颇赖其力。”

对于关羽、张飞和赵云,水镜先生还是认可的,而对于孙乾、糜竺和简雍,水镜先生直接秒杀了,说他们不过是白面书生,非经纶济世之才也。

水镜先生的话其实有些偏颇,孙乾、糜竺和简雍虽然不能和卧龙凤雏相比,但在经纶济世方面还是颇有作为的,不是最优秀的,但不等于不优秀。

借眼前事点醒刘备

例如简雍,是刘备的发小,自小一块周旋,其实也是创业伙伴,论与刘备的关系,不比关羽、张飞与刘备的交情浅。尤其是在刘备的创业关键时期——夺成都,要给简雍记个一等功也不为过。

公元214年,刘备大军围困成都,成都城内兵精粮足,要维持一段时间是不困难的,在这个时候,是简雍请命,单人入敌营,说服刘璋投降,然后和刘璋同坐一辆车出城,为刘备节省了不少军费,也因为这个业务做得好,被拜为昭德将军。

夺取四川后,在稳定人心方面,简雍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成都平原虽然说是天府之国,然而有时候老天爷不给力,发生旱灾,也造成了粮食匮乏的局面。为了保证粮食供应,一切跟粮食有关的副产品,尤其是酒,全在禁止之列,酿酒属于犯罪行为。

然而,对于这项法令的执行,出现了过分的现象,蜀国官吏们如果在老百姓家中搜出酿酒工具,就算没有酿酒行为,也要依法论处。

这种做法就很不近人情了,目前粮食匮乏,但不等于日后粮食匮乏;目前不准酿酒,但不等于日后不能酿酒,因此保留酿制工具是很合理合情的行为。

蜀汉集团的做法引发了蜀国民间的不满,简雍是个有心人,一直想着劝阻这种行为,同时他也是个有计谋的人,一直在琢磨办法。

某日,简雍与刘备一同外出,看见一对不相关的男女在路上行走,简雍忽然说:“这对男女有通奸的嫌疑,为什么不赶紧捆起来法办?”刘备懵了一下,说:“老简,一男一女,规规矩矩在大街上走,谁也不惹谁,你凭什么说人家会伤风败俗?”简雍接下来马上说了一番很有启发意义的话:“因为他们身上有可以行淫的器官啊,这跟家里有酿酒工具可能导致非法酿酒不一个道理吗?”

简雍的聪明之处在于用眼前事情的荒谬性,来推论刘备所做事情的荒谬性,用联想类比的方法来点醒正在做错事的上司。刘备马上醒悟,亏得他从善如流,马上停止该项不合情不合理的法令。

用看得见的荒谬性来论证看不见的荒谬性,而且形象生动,容易被接受,这不失为一种劝谏的好方法。

三国最滑稽的谋士,因别人念错自己名字而改姓,还敢当街戏耍刘备

熟读汉末三国史,我们不难发现,刘备虽然一向有仁义的名声,实际上却是一个非常小心眼的人,而且非常残暴。例如,入川之战的时候,他因夺下涪关而沾沾自喜,庞统痛斥他不仁,他便当场翻脸;益州易主之后,他调侃张裕的胡子是“猪毛绕猪嘴”,对方还击之他,他则一直怀恨在心,刻意打压报复;他打算登基称帝的时候,雍茂、费诗、刘巴等人劝阻,他直接杀雍茂、贬费诗,逼迫刘巴为其起草了相关文书。

堪称刘备左膀右臂的诸葛亮,也不是好相与的人,他不仅会猜忌一部分文臣武将,在刘备过世之后,无法为刘禅所用,从而将其冤杀;还会因为自己最恨狂士,从而对刘备打小报告,趁机打击甚至抹杀大才。例如,刘备的义子刘封,属于前者;被马超出卖的彭羕,则属于后者。由此,我们不难推断出,在蜀汉阵营中,狂士会为诸葛亮不喜,从而被打小报告,遭到打压;敢对刘备不敬,或者忤逆刘备的人,下场更是凄惨。

可是,当时有一个谋士,不仅曾诸葛亮面前非常无礼,还曾对刘备说过大不敬之言,最后却得以善终。这个人是谁呢?说起这个人,可能很多人不了解他的生平经历,却不会对他的名字生。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刘备最初的谋士之一,简雍。

《三国志》记载,简雍是一个非常放纵的人,从来不知道规矩是何物。他不仅在刘备面前,放弃跪坐的姿势,非常无礼的席地而坐,一点都不讲究礼仪,在诸葛亮面前的时候,更加过分,会直接占据一张榻,侧卧在上面,用手支着头,以一种非常惬意的姿态,与其他人说话,从来不会为了别人委屈自己。

“优游风议,性简傲跌宕,在先主坐席,犹箕踞倾倚,威仪不肃,自纵适;诸葛亮以下则独檀一榻,项枕卧语,远远所为屈。”这种情况下,按照诸葛亮对待彭羕的态度,或者说按照诸葛亮本身的严瑾,他都早就该向刘备打小报告,从而让简雍得到了教训了,可是诸葛亮对从未因此刁难简雍。

不仅诸葛亮对简雍“网开一面”,刘备本身对他也非常宽容。当初天气大旱,粮食紧缺的时候,刘备下令禁酒,百姓家中搜出酿酒器具的人,不管有没有酿酒,一处治罪。这样的制度是不合理的,简雍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却没有直接对刘备提出来,反而在大街上,给刘备讲了一个有颜色的冷笑话——“雍与先主游观,见一男女行道,谓先主曰:‘彼人欲行淫,何以不缚?’先主曰:‘卿何以知之?’雍对曰:‘彼有其具,与欲醉者同。’”

虽然他说的有道理,但是这对刘备而言,算得上大不敬,甚至算是一种嘲讽。按照刘备的逻辑,很可能要恼羞成怒,可是刘备并没有动怒,也没有给简雍穿小鞋,反而在大笑之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积极改正。

也就是说,简雍在刘备和诸葛亮面前,分别戳到了这两个人最痛恨的点,不仅没有被打击报复,还得以善终,这简直是个奇迹。不过,话又说回来,刘备和诸葛亮之所以不和简雍计较,大约是习惯了他的不着调,又比较惜才吧?毕竟简雍本性耿,却因为幽州人会将“耿”念作“简”,就选择直接改姓的神奇存在。可他偏偏口才了得,是劝降刘璋的大劝臣。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三国志》《三国志集注》等书,我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关于纳谏的历史题材

中国古代十大谏臣 常言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喜欢听好话是人之常情,所以人们大多只愿意听和说好话,即便说假话也乐此不疲,言者和听者各取所需,皆大欢喜。但是古往今来,也有少数敢于坚持真理和原则的人们,刚正不阿,对上司甚至是帝王照样敢实话实说,犯颜直谏。少数侥幸得遇明主的能够匡正时弊,青史留名;多数则没那么幸运,赤胆忠心最终换来的是暴君、昏君们的血腥屠刀,非但不能有所作为,反而死于非命!笔者经认真研究总结,特将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十大谏臣归纳如下,不当之处,欢迎指正。 1、关龙逢夏桀时大臣,关姓始祖,因忠谏而被桀所杀。据《韩诗外传》记载,夏桀时,建造的酒池中可以运船;堆起的酒糟足有十里长,池中之酒可供牛饮者三千人。关龙逢向夏桀进谏说:古代的君王,讲究仁义,爱民节财,因此国家久安长治。如今国王您如此挥霍财物,杀人无度,您若不改变,上天会降下灾祸,那时定会有不测的结果。他恳请国王改变这种情况。说毕,立于朝廷不肯离去。夏桀大怒,命人把他囚而杀之。关龙逢因忠谏被杀,在夏王朝内外引起很大不满,很多人都不敢直言进谏,只想远远离去。在关龙逢被杀后,夏桀众叛亲离,夏朝不久就被商汤灭亡了。关龙逢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谏臣。2、比干相对于关龙逢来说,因为《封神演义》的关系,商代谏臣比干的名气要大得多,其事迹也更为壮烈。比干(前1092-前1029),子姓,沫邑人(今卫辉市北)。一生忠君爱国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为商王太丁之子,名干。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干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3岁。比干夫人妫氏怀孕三月,恐祸及,逃出朝歌,于长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林姓始祖)。比干为林氏之太始祖,后来周武王为比干封墓,赐林姓;魏孝文帝拓跋宏立庙宇;唐太宗下诏封谥“忠烈公”、“太师”;宋仁宗为《林氏家谱》题诗、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等等。民间都把比干尊为文财神。3、汲黯相对于上述两位谏臣来说,西汉的汲黯要幸运的多。汲黯(?——公元前112年)西汉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字长孺。孝景帝时为太子洗马,武帝即位后为谒者,并先后任荥阳令,东海太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汲黯为人威武不屈,刚直不阿,不畏权贵,秉公事职,敢于犯颜直谏。一次武帝召集群儒说:“我欲振兴政治,效法尧舜,如何?”汲黯说:“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怎么能效唐虞呢?”武帝听了尖锐的批评,怒而罢朝。当时很多朝臣为他担心,纷纷劝他明哲保身,他慨然说:“天子设公卿大臣,不是为了匤正错误难道是专作阿谀奉承的吗?我既在其位,总不能只顾个人安危,见错不说,使皇帝陷于不义之地。”汲黯为官清正,廉洁奉公,死后家无余资,在封建官吏浊多清少的环境中他可谓一佼佼者。然而他多次直谏,廷争抗颜,又与权臣张汤不能相容,为此,张汤恨之入骨,常在武帝面前说他的坏话,武帝好大喜功,不分良莠,对汲黯先施之以疏,后继之以贬,终被出为源阳太守,卒于任中。4、魏征魏征(580-643),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谏臣,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巨鹿(今属河北)人。隋末参加瓦岗军,李密败,降唐。归唐后跟随李建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任谏议大夫。后任秘书监,参预朝政,封郑国公。魏征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征敢于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征“犯上”,所言多被采纳。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魏征死后,唐太宗非常悲痛惋惜,曾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今魏征猝逝,遂失一镜矣!”并亲书墓碑,下诏陪葬昭陵。5、狄仁杰狄仁杰(630-700)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字怀英。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届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更是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即后世四大公案之《狄公案》。6、胡铨胡铨(1102~1180),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邦衡,号澹□。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建炎二年(1128)进士,此科由高宗策士,胡铨答策万余言,授抚州军事判官,转承直郎。绍兴五年(1135),兵部尚书吕祉荐,赐对,升枢密院编修官;八年,上疏反对秦桧主和,乞斩王伦、秦桧、孙近,而且指责高宗。秦桧认为“狂妄凶悖”,于是下诏除名,贬昭州。由于朝臣营救,改监广州盐仓。十二年被劾,又贬新州,十八年又被谪移吉阳军。直至秦桧死,才得徙移衡州。孝宗即位,复奉议郎。历官至权兵部侍郎。由于始终反对和议,与朝廷政见分歧,于是力求去职。归庐陵,从事著述。卒谥忠简。7、寇准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发奋读书,十九岁登进士第,当了一个时期地方官后即被召入朝任职,以其政治才能深得宋太宗赵炅器重。三十一岁时任枢密副使。后因刚直不阿,被排斥出朝廷。宋真宗赵恒即位后,召寇准回朝,先后任权知开封府、三司使等职。景德元年(1004)六月,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年冬,辽承天皇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率大军入侵宋境,直趋黄河沿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宋廷大臣王钦若等多主张迁都以避敌锋,唯寇准力排众议,极力促成宋真宗亲临澶州前线抗击,宋军士气为之一振,促使辽圣宗决意同宋议和,订立和约后撤兵(见澶渊之盟)。后因受王钦若的挑拨,寇准逐渐失去宋真宗的信任,于景德三年罢相,到陕西等地任地方官。天禧三年(1019),因顺应宋真宗意旨,奏言天书下降,再度被起用为宰相,不久罢为太子太傅,封于莱,故世称寇莱公。后遭副相丁谓诬陷,被一再贬逐,直至雷州(今广东海康)司户。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闰九月死于贬所。8、包拯包拯(999-1062)自希仁,芦洲合肥人(安徽合肥),北宋政治家。宋景佑四年(1037),任天长(安徽天长)知县,颇有政绩。任满后,调任知端州(广东肇庆)。回京任监察御史里行,又改监察御史,为“言事官”,对处事不当,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进行弹劾。为惩治贪官,自庆历四年(1044)廿八月,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赃吏》,认为清廉是人们的表率,而天赃则是“民贼”。包拯七次上书弹奏江西转运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蝎”,残害百姓。并严厉批评宋廷的任官制度。皇佑二年(1050)至三年间,包拯知谏院,曾三次弹劾外戚张尧佐,审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诈骗案,震动朝野。包拯在历官三司户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间,先后出任京东,陜西,河北等路转运使,每至一地,都以减轻民间负担、改革弊政、发展生产为己任,提出了“宽民利国”的经济思想。多次为了国家大事,说了皇帝不爱听的话,论斥权幸大臣,请求罢去皇帝赐给亲信官僚们的恩宠,一切改由主管机构正常渠道进行。他将唐朝魏征给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写出来,呈给宋仁宗为座右铭,时刻警惕,以国家大事为重。请求仁宗虚心纳谏,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为主”,偏听偏信,而要爱惜人才,除去苛刻,严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说,不随意大兴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采纳施行。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权知开封府,他于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离任,前后只有一年有余。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把号称难治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敢于惩治权贵们的不法行为,坚决抑制开封府吏的骄横之势,并能够及时惩办诬赖刁民。由于包拯在开封府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敢于碰硬,贵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听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儿童妇孺们都知道包拯之名,亲切称呼他为“包特制”。开封府广泛流传着这样的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用阎罗比喻包拯的铁面无私。宋嘉佑六年(1061),他官至枢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大街小巷都可听得到。”朝廷赠官吏部上书,有《奏仪》十五卷传于世。9、海瑞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政治家。海南琼山(今海口)人,回族,字汝贤,自号刚峰。他自幼攻读诗书经传,博学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嘉靖四十五年任户部云南司主事,上书批评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遭迫害入狱。世宗死后获释。隆庆三年(1569年)调升右佥都御史,他一如既往,惩治贪官,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后被排济,革职闲居16年。万历十三年(1585年),重被起用,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佥都御史,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两年后病死于南京。海端一生居官清廉,刚直不阿,深得民众的尊敬与爱戴。据说听到他去世的噩耗时,当地的百姓如失亲人,悲痛万分。当他的灵柩从南京水路运回故乡时,长江两岸站满了送行的人群。很多百姓甚至制作他的遗像,供在家里。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更广为流传。海瑞和宋朝的包拯一样,是中国历史上清官的典范、正义的象征。10、杨继盛比起海瑞,杨继盛的在民间的知名度稍显逊色,但是在历史学家们的眼里,他的事迹更为壮烈,影响更大,被称为明朝第一谏官。杨继盛(1516-1555),容城(属今河北)人,字仲芳,号椒山。嘉靖进士,任兵部员外郎,因弹劾大将仇鸾对俺答畏怯妥协,被贬官,后起用为刑部员外郎、兵部武选司,上疏弹劾严嵩十大罪。世宗怒,下诏处死。人们听说杨继盛要处斩 , 四城百姓蜂拥赶到西市 , 为杨继盛送行。沿街人山人海 , 哭声震天 , 晴朗的天空突然天昏地暗。杨继盛昂首挺胸 , 视死如归 , 当众高唱 : 浩气还太虚 , 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 , 留作忠魂补。杨继盛死后七年 , 严嵩父子被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徐阶等人斗倒。明穆宗登基后 , 为前朝冤案大臣平反 , 杨继盛是第一人,并追赠为太常少卿。隆庆二年 , 直隶监察御史郝杰 , 在保定民众的强烈要求下 , 上奏穆宗 :“保定府是杨继盛的故乡 , 本地官吏和百姓请为杨继盛立祠 , 以做永久的纪念 , 请求批准。” 皇帝很快批准 , 并定名为 “ 旌忠 ” 祠。在极权和专制肆虐的古代社会,在“伴君如伴虎”的残酷政治环境下,在多数人苟且偷生、明哲保身之时,他们却将自己的荣辱生死置之度外,敢于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犯颜直谏,其超人勇气可钦可敬,其壮烈事迹可歌可泣!今天,专制制度虽已远去,但是残渣余孽仍不时死灰复燃,需要我们警惕,更需要我们能够像上述古人那样敢说真话、敢坚持真理、敢为人民鼓与呼,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个真正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98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