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高平陵之变:司马氏与郭太后的关系,(高平陵,高平陵事件有怎样的内涵?)

话历史 2023-07-20 06:43:41

曹魏正始十年(249年),曹爽辅政已经是10个年头了。折腾了这么长时间,家业该败的也败了,人心该散的也散了,到了算总帐的时候。

这年冬天,人们发现西北风刮得特别猛烈,吹倒了大树,掀翻了房屋,昏尘蔽天,著名术士管辂悄悄对朋友说“此为时刑大臣”,意思是有大人物要倒霉。

过了新年,按惯例天子要去洛阳以东的高平陵拜谒。高平陵是魏明帝曹叡的陵寝,位于洛水南岸的大石山,距洛阳90里,合现在的37公里,位于今河南省汝阳县境内。

按往年的做法,除少帝曹芳外,大将军曹爽以及众多的宦官、宫人、散骑常侍、宫廷秘书、羽林、虎贲、武卫营都要去,整个队伍至少数百人,包括曹爽的几个弟弟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散骑常侍曹彥等也都在随行人员之列。

有人觉得似乎不太稳妥,劝曹爽还是留一手。这个人名叫桓范,时任大司农,相当于农业部部长。他出身于世族,大概在建安末年进入曹操的丞相府,很有学问,也很有智谋,“号为晓事”。

与当时大多数士族的政治选择不同,桓范更与曹爽等人走得近,目前是曹爽的头号智囊。

桓范大概意识到某种危机正慢慢袭来,所以劝曹爽:“你们兄弟几个总万机、典禁兵,不适合一块出城,如果有人趁你们不在关闭城门,你们怎么还能回得来?”但曹爽认为这完全是多虑,反问道:“谁敢?”

桓范的担心并不多余,真有人敢,这就是司马懿。在家养病的司马懿一直都没有闲着,他知道曹爽是个对权力贪婪无度的人,一味忍让与退缩不是办法,迟早有一天曹爽一伙人会对他发起总清算,所以必须抓住机会抢先发起反击。

曹爽和他几个兄弟都离开洛阳,这是个绝好的机会,司马懿把大儿子司马师叫来,跟他秘密商量。大概是觉得小儿子司马昭还不够沉稳,暂时没叫他。

应该说,曹爽一伙虽然很无能,但也不是什么事都没做,经过10年的经营,朝廷上下、洛阳内外遍布了他们的心腹和死党,统统解决他们并不是容易的事,司马懿现在能依靠的主要是司马师手里掌握的一支力量。

《晋书》说司马师“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现在正是派上用场的时候了。死士,指敢死的勇士,有的是江湖侠客,有的是民间奇人,他们一般都重义轻利,为了报恩而向主人卖命。

在耳目众多的京城,司马师能做到这一点相当不简单,这得益于他担任的中护军这个职务。中护军不仅是禁军的统领,也负责典选武官,主要是中下级的武官,司马师利用中护军这个职务干了不少收买死党的事。

但只有这些还不够,司马懿又利用自己的影响,秘密得到了担任三公的蒋济和高柔的支持。蒋济多年掌管禁军,威望很高,对曹爽一伙早就恨之入骨,高柔为人耿直,一向敢说敢干,曹爽一伙视之为眼中钉。

除此之外,还有担任太仆卿的王观,他跟司马懿有旧交,一向支持司马懿,担任尚书仆射的三弟司马孚更不用说了,有了上面这些人的支持,司马懿觉得应该有把握。

谒陵的队伍将于正月初三离开洛阳,前一天晚上司马懿才把计划告诉小儿子司马昭,说明天行动,司马昭感到既兴奋又紧张,一个晚上“不能安席”。

更多>>(接下文评论)

高平陵,高平陵事件有怎样的内涵?

高平陵事件有怎样的内涵?景初二年(238),他率军平定公孙渊,使辽东归入魏国版图。正始十年(即嘉平元年,249),又乘曹爽奉齐王芳出洛阳城谒高平陵的机会发动政变,逼迫曹爽屈服,并处死曹爽及其党羽,独揽朝政,史称高平陵事件。

高平陵事变的经过高平陵之变杀死曹氏五千余人,当时的曹芳为什么会无动于衷?因为曹芳根本没有多少实权,而且自身能力也有限。再加上辅佐他的曹氏宗人曹爽也在司马懿发动政变之后很快就投降了,所以曹芳就更没底牌与司马懿一战,自然也就无法为那些被杀的曹氏族人报仇雪恨。

曹芳并不是皇子,只是因为魏明帝不曾拥有子嗣,所以才从旁系族人那里过继了一个。当魏明帝去世的时候,曹芳尚且年幼,所以需要有人在一旁协助他处理政事。魏明帝为他挑选的两位帮手分别是同是曹氏一族的曹爽,以及司马懿。两人一对比,同是曹氏出身的曹爽更比司马懿更为可信,所以他也就得到了更多的重用。

司马懿也知道这一点,但是他并未因此感到担心,反而就此养精蓄锐。当有一年曹芳与曹爽二人一同前去给先帝扫墓的时候,于是司马懿趁此时机兵变,这场兵变也就是著名的高平陵之变。曹爽在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并没有马上集结军队对司马懿进行反攻,反而是投了降。要知道当时司马懿控制的也不过只是京城内的兵马,京城外的兵马完全可以任凭曹爽与曹芳调遣。结果曹爽却投了降,从而助长了司马懿的嚣张气焰,对曹氏家族更是毫不手软,一下子杀了五千多人。

因为曹氏家族绝大部分势力都是掌握在曹爽手中,所以他一投降,曹氏就再无对抗司马懿的实力,所以很快就被司马家族取而代之。同是曹氏一族的曹芳即便想要阻止这种事情的发生,也苦于手中无权无势而只能选择无动于衷。

高平陵之变爆发后,只手遮天的曹爽为什么不敢挟天子与司马懿一战?只能说,曹爽这个人实在是太过无能了。就连他身边的谋士在最后也直接对他破口大骂道“曹真这么英雄一世的人物,怎么会有你们兄弟俩这样猪狗窝囊子孙,今天也要被你们连累灭族了。”高平陵之变的失败,与曹爽个人问题关联更大。

曹爽,其父亲曹真历任三朝,多次与诸葛亮以及东吴对抗,是朝中一名大将,且为人十分受将士追捧,朝中威望也极高。曹叡对他十分倚重,至其病逝后,便让曹爽接替了他的位置,当曹叡去世时,更是命曹爽与司马懿一起辅政。

一开始,曹爽对司马懿还是敬重三分,到后来开始想方设法架空司马懿的权力,并且任人唯亲,引起朝中不少人的怨恨。但无奈兵权在曹爽兄弟手中,大臣也无可奈何。此时,告老的司马懿却开始偷偷联系这些不满的大臣,暗中策划高平陵之变。

反观曹爽这边,曹爽本人根本就算靠关系上位,没有多少真才实干,这一点在他向蜀汉出征时暴露无遗,带了十万大兵,却损失惨重。而且自以为是朝中首辅,谁也不敢对他怎样,经常轻易去打猎。并且又不懂得政治斗争,自以为高高在上,不把朝中其他元老放眼里,得罪了最有威望的蒋济。

到高平陵之变时,他其实尚有机会的。因为天子当时还在他手中,司马懿也不敢轻举妄动。司马懿便不断派人劝降,曹爽的谋士劝他手握天子号诸侯去攻打司马懿,毕竟在礼节上曹爽是占上风。

可惜曹爽太过妇人之仁了,放弃反抗机会,做一富翁。最后司马懿背弃诺言,灭其三族,曹魏名存实亡了。

高平陵之变时,为什么曹魏旧部不敢反抗只有三千兵马的司马懿?“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带着三千个死士发动政变,曹爽被迫投降,这场政变标志着强大一时的曹魏军政大权落入司马家只手,曹家被迫沦为司马家族的傀儡。

虽然曹爽是一个没有政治眼光,胆小懦弱的人。但是曹氏一族发展到第三代时,已经没有了可用的人才,而曹爽确实要比其他的兄弟们优秀。魏明帝在临死前将小皇帝交到了司马懿和曹爽的手中,因为他确实更相信自己家的人,能够照顾好皇帝,但是曹爽这样的性格注定达不到魏明帝的期望。

造成司马懿起兵造反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司马懿察觉出曹爽对他心生不满,如果再不造反早晚他会死在曹爽手中。曹爽就是一边排挤司马懿想将他杀死,另一方面又对司马懿心生忌惮不敢对他下手,这样就给了司马懿布置这场造反事件的时间。

司马懿能够用三千人取得成功这来源于他精准的布置和雷霆的手段。司马懿早就将自己的手下安排在皇宫中各个重要的地方,所以司马懿才能在第一时间控制皇宫。其次司马懿在造反前将一直被囚禁的郭太后释放出来,依靠太后旨意而师出有名。这个时候其实郭太后已经成为了司马懿的旗子,让司马懿从一个乱臣贼子的身份变成了忠义之臣的身份,再加上司马懿对魏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且自身又是有着强大能力的人,因此有不少的朝中大臣和老臣支持他。

高平陵之变曹爽如果没有投降,而是以皇帝号令天下勤王胜算有多大?谁也不能确定其中的胜算有多大,变化多于计划。高平陵之变中,如果曹爽不投降,而是以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来勤王,他成功的胜算起码在六成以上。但凡是没有绝对,因为曹爽的失败其实也有一定的必然成分。他这个人用蒋济的话说,就是一匹“劣马”,属于典型的才不配位之人,成不了什么大事。

司马懿靠的,也就是一个时间差,在曹爽犹豫的那一段时间中击垮他的心理防线。黄巾大起义,没有动摇东汉的根本。皇帝年幼,何进跟十常侍火并,何进力量不足,召董卓入京勤王,结果请神容易送神难,董卓来了就不想走,开启了东汉大乱的时代。在曹真死后,一群草包的曹家就没有能够统治大军的将领了。高平陵之变时,曹魏的三大军事集团:雍凉、荆州、淮南集团,都掌握在外姓人手里。

淮南素来不爽司马家族,后来司马家掌权之后还反了三次。荆州刺史是曹爽新任命的心腹,但根基不深,荆州集团的态度很难说,司马懿之所以赢得这么顺利,跟洛阳的世家大族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司马懿在当时不代表他自己,而是整个门阀集团的代理人。如果曹爽真的铁了心的跟洛阳火拼,那么他就是在跟所有门阀决战。

曹爽如果真的去许昌调动天下诸侯勤王,的确有胜算,有可能灭掉司马懿。但是很可能是要捎带上曹魏的整个江山社稷,顺便还终结了他本人的政治生命,很有可能把自己的小命也搭进去。所以,懦弱的曹爽怂了,他选择了放弃。不过这种选择也并不能算是明智,如果当时的情况换做他爹曹真,司马懿早就被灭的连影子都没了。

高平陵之变时,曹爽手握重兵,完全能反杀司马懿,他为何还要投降呢?三国经过多年的战乱,最终司马家族却成为了最终的赢家。然而在高平陵之变时,曹爽仍旧手握重兵,完全有能力与司马懿一搏,但他最终仍是投降了,这才成就了司马家族。曹爽投降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曹爽本身的懦弱性格特点,二是司马懿的狡诈与才能让其无奈。

当时的许昌虽然被司马懿所掌控,但曹爽仍旧掌握着洛阳的军权,在兵力上完全能够和司马懿抗衡。并且忠于曹爽的桓范当时身为大司农掌握天下粮草能够完全为他们的军事行动提供后勤保障,并且当时司马懿刚刚叛变,而曹爽完全可以以反贼的名义令天下诛之,使其不能站稳脚跟。尽管如此,曹爽最后仍然选择了投降。

首先他投降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他被司马懿的狡诈所迷惑了。他认为司马懿一直是个性格顺从,厌恶杀戮的人,还讲一点君臣之道,就算自己投降,司马懿或许会念在以往的旧情,不会让其丢掉性命,也不会让曹氏皇家难堪。并且他早已认识到司马懿的军事才能超于自己,与其拼死抵抗,一旦失败落个不好的下场,不如卖一个人情,就此罢休,还能赢得体面。事实上他错了,司马懿一是个有狼子野心的人,得到权势后,最终还是将曹爽一族赶尽杀绝。

但是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其本身懦弱的性格。曹爽在投降之前便说过甘当一个富家翁之类的丧气话。可见他并非过于贪于权力与地位,而仅仅只想得到一点衣食无忧的生活。对于桓范给他提的建议,他的回应也显得十分无力,仍然选择投降,这也让桓范痛心不已。

高平陵之变为什么曹操的旧将不反抗呢?同为托孤大臣的曹爽去哪了呢?我觉得在高平陵之变时,之前跟随曹操的旧将早就已经被司马懿给收买了,那会都是听从司马懿派兵调遣的,哪里还会为了曹家说话撑腰哟!而作为当时任命的第二托孤大臣的曹爽,他则实在是可以说是草包、傻子一名,他那会正在陪着曹芳扫墓,毫无抵抗能力可言。

司马懿作为曹家的家臣,最初也可以说是忠心耿耿,从曹操、曹丕、曹叡到曹芳,司马懿辅佐了曹氏四代人,但随着老曹家不知道是基因原因还是什么的问题,后面的子孙越来越没有能力,这时司马懿的野心也在逐渐地成长,但前三世也都还能镇住司马懿,到曹芳的时候就彻底拿他没办法了。幼年曹芳基本形同虚设,完全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傀儡皇帝,只能任其摆布。

随着岁月的流逝,能靠得住的人也越来越少。在高平陵之变时,曹操已去世近30年,忠于曹家的老兵战死、病死的也都相继而去,牛掰的也就剩下高柔、王观、蒋济、王凌、郭淮等几人。曹家老兵反而纷纷站队司马懿。比如高柔占领了曹爽军营,王观接管了京都禁军,蒋济则忙着劝降曹爽。王凌和郭淮都不在洛阳,没有明确站队立场,不站队其实就是变相默许司马懿搞事。

与此同时,同样作为托孤大臣的曹爽,因为他的愚蠢和利欲熏心,把之前好几个的旧将都换成了他的亲信,可是他挑选出来的人却都是一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笨蛋。使得在面对司马懿的兵临城下时,他们却丝毫没有一点能反抗的能力。

事件(13)内涵(1)

关于司马懿的故事

1、司马懿受遗二主,佐命三朝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后,曹操败北,势力减弱。孙权势力达到交州地区,刘备也乘机占有包括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皆在今湖南境内)的荆州江南部分。孙权和刘备的势力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势已逐渐形成。

2、装病拒曹

曹操当时刚打败袁绍不久,急需人才,听说司马懿很有才干,便征聘他出来做官。司马懿得知消息后,觉得曹操是宦官之后,不愿意屈节侍奉他。但他又不敢公开拒绝曹操,便假说自己患有风痹病,起居不便。曹操怀疑司马懿是有意推诿,秘密派人在夜间查看。

司马懿事先得到消息,整日整夜都躺在床上。夜静更深时,那人潜入司马懿卧室,然见他直挺挺地躺在床上。那人仍不放心,拔刀向司马懿挥去。眼见利刀夺命,司马懿只是睁大眼睛看着那人,身体依然坚卧不动。那人这才相信司马懿果真得了风痹病,收起佩刀,回去禀报了曹操。

曹操当了丞相急于网罗人才,就又想起了司马懿,决定再次征聘他。他对使者说,如果司马懿再不应召,就把他抓起来。司马懿知道,曹操虽然爱才,但对恃才傲物、不肯亲附自己的人,却是不能容忍的。司马懿害怕被杀,只得乖乖离家应召。

扩展资料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赘阉遗丑”,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因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所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

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于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曹爽排挤,升官为无实权的太傅。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自此,曹魏的军政权力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军擒斩孟达,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逝,享年73岁,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司马懿在魏明帝大修宫室之际他也加以劝谏,魏明帝驾崩后他奏请罢修宫室,雕玩物之人力,节用务农,使天下欣赖。

识拔人才上,司马懿从寒门中提拔了邓艾、王基、州泰等人才,如虞预所说,经略之才可谓远矣 。在扳倒曹爽后,司马懿或以剿杀,或以监禁的方式削弱曹魏宗室力量,为日后其子孙篡魏开晋打下坚实基础。

-司马懿

司马懿是利用什么事件打败曹爽窃取曹魏实权的?

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曹爽排挤,升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自此,曹魏的军政权力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之变。

一、高平陵之变经过:

1、司马出击

正始十年正月(公元249年),少帝曹芳拜谒位于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曹爽兄弟及其亲信们皆随同前往。

司马懿以郭太后名义下令,关闭了各个城门,率兵占据了武库,并派兵出城据守洛水浮桥;命令司徒高柔持节代理大将军职事,占据曹爽营地;太仆王观代理中领军职事,占据曹羲营地。

曹爽得到司马懿的奏章,没有通报曹芳;但惶急窘迫不知所措,于是就把曹芳车驾留宿于伊水之南,伐木构筑了防卫工事,并调遣了数千名屯田兵士为护卫。

司马懿派遣侍中、高阳人许允和尚书陈泰去劝说曹爽,告诉他应该尽早归降认罪;又派曹爽所信任的殿中校尉尹大目去告诉曹爽,只是免去他的官职而已,并指着洛水发了誓。

2、曹爽投降

曹爽兄弟回家以后,司马懿派洛阳的兵士包围了曹府并日夜看守;府宅的四角搭起了高楼,派人在楼上监视曹爽兄弟的举动。

曹爽若是挟着弹弓到后园去,楼上的人就高声叫喊:“故大将军向东南去了。”弄得曹爽愁闷不已,不知如何是好。

戊戌,有司奏告:“黄门张当私自把选择的人才送给曹爽,怀疑他们之间隐有奸谋。”于是逮捕了张当,交廷尉讯问查实。

张当交待说:“曹爽与尚书何晏、邓飏、丁谧,司隶校尉毕轨,荆州刺史李胜等人阴谋反叛,等到三月中旬起事”。

于是把曹爽、曹羲、曹训、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以及桓范等人都逮捕入狱,以在逆不道罪劾奏朝廷,并与张当一起都被诛灭三族。

二、历史评价:

司马懿因为这次政变,消除了由曹爽领导的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势力,曹氏宗室力量日渐薄弱,司马氏得以完全掌握了权力,控制了曹魏朝政,逐步消灭支持曹氏的势力,向篡夺曹魏政权的目标前进,为日后司马炎代魏立晋奠下了根基。

扩展资料:

一、事变影响:

以司马懿为首的士族清除了以曹爽为首的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势力,所牵连者达五千余人。四月后,魏帝改元嘉平。司马懿除任用名士、能人外,亦提拔亲信、心腹之人。

王淩和令狐愚因为高平陵事件,认为魏帝曹芳年幼平庸而司马懿独揽大权,于是在两年后发动兵变企图推翻曹芳和司马懿,另立年纪较长的曹彪(曹操儿子)为帝,即淮南三叛。

驻守雍州的征蜀护军夏侯霸因与曹爽有亲戚关系,同时身为征西将军侄儿夏侯玄被徵召入洛阳,于是恐惧会遭司马氏逼害;同时与自己不和的郭淮又出任征西将军,都令他十分不安,因而逃入蜀汉。

二、司马氏专权:

嘉平元年(249年)二月,曹芳任命司马懿为丞相,司马懿固辞丞相之职不受。十二月,诏命加九锡之礼,朝会不拜,司马懿又固辞九锡。

嘉平二年(250年)春,曹芳命司马懿在洛阳立庙。司马懿久病,不任朝请,每遇大事,天子亲自到他府中去征询意见。

司马懿诛曹爽,导致曾为曹爽笼络升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后又升为司空的王凌心生不满,与侄子令狐愚图谋废黜曹芳,立楚王曹彪为皇帝。还未行动,令狐愚便已死亡。

嘉平三年(251年)正月,王凌借口吴人塞涂水,请求出兵征讨。司马懿知其阴谋,不令兴兵。并于四月亲率中军讨伐王凌。

司马懿故技重施,先下赦书赦免王凌之罪,写信安慰他,但不久大军突至。王凌自知势穷,便独自乘船迎接,派属官王或请罪,送上印绶、节钺。

司马懿军到武丘,王凌在水边自缚等待,说:“我如有罪,公可用半片竹简召回,何苦亲自来呢?”司马懿说:“因为君非折简之客啊!”

说罢,命将领率六百人马想把王凌解送洛阳。途经贾逵的寺庙,王凌大声呼庙。五月,王凌到项城,绝望,服毒而死。司马懿进军寿春,参与王凌之谋的人都出来自首。

司马懿推知其事,凡牵连在内的一律诛灭三族。派人挖开王凌、令狐愚的坟墓,在附近的市上,剖棺暴尸三天,然后,烧掉他们的印绶、官服埋于土中。

司马懿最终逼楚王曹彪自尽,并趁机把魏之王公全部拘捕,放置邺城,命有司监察,不准他们互相交结往来。

-司马懿

-高平陵之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97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