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论语》:孔子主张不因言获罪

话历史 2023-07-20 04:36:52

孔子编《春秋》可谓微言大义;孔子删定《诗经》也不容小觑。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是孔子的诗歌创作观,大概也是孔子删定诗经的宗旨吧。

兴、观、群不说,主张纲常五伦的孔子对于怨的审核应当是很严格的吧,但是《诗经》中的《小雅》与《国风》这两个章节里面,则出现了很多怨恨亲人的文章。

《小弁》则是《小雅》中的一首怨恨父亲的诗。君子信谗,如或酬之。君子不惠,不舒究之。伐木掎矣,析薪扡矣。舍彼有罪,予之佗矣(父亲大人信谗言,就像任人把酒劝。父亲大人不慈爱,思考事情不周全。伐树得用绳牵引,砍柴刀顺纹理间。放过真正有罪人,罪加我身任意编)。这几句中作者更直斥责骂自己父亲的昏聩。

《巷伯》中的“ 骄人好好,劳人草草。苍天苍天,视彼骄人,矜此劳人(捣鬼的人竟得逞,受害的人却瞢腾。苍天苍天你在上!管管那些害人精,可怜可怜受害人)。”更是直斥世道的黑暗与不公。

孔子把那些忠臣、寡妇、陷士、怨士的作品都编入了《国风》和《小雅》中。孔子为什么不把这些违反纲常的东西删除呢?孔子应当是非常怜悯他们的人生遭遇,进而尊重他们不屈的志向吧!或者说,那些诗作在孔子看来,根被就没有超出礼仪纲常,只是表达真情实感罢了。

然而,封建社会的那些帝王将相总是喜欢把鸡毛当令箭。前人定下的道德准则,最是会在后人的手上发挥到极致,以至历史上的许多直谏之士,最终都被惩治致死。明代的沈炼就是其中的一位。

沈炼因向明朝皇帝直谏严嵩,后遭严嵩打击迫害,被流放至边塞。沈炼流放途中,正直北方敌寇侵犯中原。然而当时的边关官吏却躲进堡垒之中,任敌寇任意侵扰百姓,连一支箭也不敢发。更甚的是,敌寇撤退后,那些躲进堡垒中的官吏们,竟然阁下中原阵亡士兵的耳朵,和田野中赶路人的耳朵去邀功领赏。而平凡士兵与群众迫于官吏们的淫威与沆瀣一气,只得在无处控告中呼天抢地地哀哭自己命运的悲催。但,这一切都看在了明朝沈炼的眼中。

沈炼自是非常地痛心又痛恨,他就将自己的所见与忧郁苦闷的心情,一一抒写寄寓在他的文章与诗歌之中。因其敢于直谏的名气,他的诗文也就逐渐传播到了中原地区,引起了朝廷和当地官府的巨大震惊。于是那些沆瀣一气的奸佞官吏们,又是故伎重演,造谣诬陷沈炼。沈炼最后,终因其言辞激烈的诗文而亡。难道他不知道,他的那些诗文戳痛的还有明朝皇帝的脸面啊?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统治者们,却为何总不懂得这个道理呢?屈原的《离骚》近于怨;伍子胥的谏言近于威胁;贾谊的文章也像檄文;嵇康的诗歌则多愤懑;……他们都是没有好下场的人啊!

子曰:“发乎情,止乎义。”不是造谣生事,为何要去惩罚那些忠诚之士;为何要去消灭那些中和之音呢?

孔子的主张

孔子主张仁义礼智信。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

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扩展资料: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孔子

论语三则在陈绝粮文言文主旨

1. 在陈绝粮的译文 译文:

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愤愤不平地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

孔子说:“有志之士和仁慈之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

原文: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出处:出自《论语·卫灵公》

后面子路又问:人们不信任我们,恐怕是我们的仁德还不够吧?人们不信任我们,恐怕是我们还不够明智吧?”

孔子说:“仲由啊,假如有仁德的人就一定被信任,哪里还会出现伯夷、叔齐的遭遇呢?”

颜回说:“弟子看来,夫子的主张最为广大,因此,天下没有哪个地方能容纳。虽说是这样,夫子还是锲而不舍。提不出治国的办法,那是君子的耻辱;提出完备的治国方案,却不受重用,那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能容纳有什么关系?不能容纳然后才能看出君子。”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孔子离开陈国的时候,吴国已开始向陈国发起进攻。由于陈国一向尊楚君为盟友,陈国有难,楚国自然不能袖手旁观 。楚昭王亲自率领军队,驻扎在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帮助陈国迎战吴国。

在孔子眼里,楚昭王是一位仁德的国君,而只有仁德的国君,才能使自己的国家强大。孔子很想去楚国去。而楚昭王听说孔子想来楚国的消息后,立即派人诚邀孔子前往。

这天,孔子一行来到了陈、蔡边境,陷入一片山谷之中,看看天色已晚,只好住宿了下来。

天色微明时,子路醒来,不免大吃一惊,山谷周围,密密麻麻的布满了军队,雪亮的兵器如树林般排列在四周的山顶。军卒们穿着破衣烂衫,没有可以辨别国籍的旗帜。子路急忙叫醒孔子,焦急的说:“夫子,你看,我们被包围了。”

弟子们也都醒来,说:“他们这是哪国的军队呢?他们要干什么呢?”

原来,当陈、蔡两国听说孔子要投奔楚国时,他们都着了慌。他们担心楚国一旦重用了孔子,就会更强大,而楚国早就有称王天下的野心,像陈、蔡这样的小国第一批就会被吞并掉。

因此,两国紧急决定,要阻止孔子去楚国。陈国的一些奸佞早就对孔子怀恨在心,趁这个机会想把孔子杀掉,而蔡国却不同意,只想把他们困死。

2. 十一篇文言文求主旨(急) 1、写钟毓、钟会兄弟年幼聪慧,语言敏捷,善于应对。

2、歌颂了勇士次非临危不惧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说明大敌当前,灾难临头,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不畏 *** ,敢于斗争才是战胜恶势力、转危为安的唯一途径,畏缩退却、贪生怕死只能坐等灭亡。

3、说明不顾客观规律,光凭主观意志去办事,必然招致失败,这是不以诡辩论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4、说明不能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取之不留余地,而应作长远打算。

5、本篇旨在论述为君之道。说明要达到目的,必须通过正确途径,方法对头了,自然水到渠成,否则徒劳无益,甚至适得其反;从而劝诫君主要重视人心的向背,反映了作者的民本思想。

6、说明信息来源丰富,善于集思广益,(君主)就能明察一切,而不会受蒙蔽。

7、赞扬孙泰行事不考虑自己的利害得失,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可贵精神,以及不贪别人财物(也可直接用“拾金不昧”)的高尚品德。

8、赞扬王恭为官清廉,生活俭朴的品质。

9、通过钱若赓断案的故事,说明遇事要善于观察、分析,只要多动脑筋,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10、论述为学的几个层次:要广博地学习,周详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

11、论述君子能够安守穷困,不失节操。仁人志士不惜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杀身成仁”一篇,所见到的原文是《论语》中以下两段的组合: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3. 求在陈绝粮 译文 是《史记·孔子世家》吧?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讥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俭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困就胡作非为了。”

子贡怒气发作。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说:“是。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我是用一个思想贯穿于全部学说。”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恨之心,就召见子路而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仁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知吧!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学说。”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假如知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去,子贡进入见面。孔子说:“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容。赐,你的志向太不远了!”

子贡出去,颜回入门进见。孔子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努力修明而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怕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尸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于是孔子派子贡到达楚国。楚昭王兴师动众迎接孔子,孔子然后得以脱身。

谢谢!

4. 【在绝陈粮,从者病,莫能兴 卫灵公第十五 【原文】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①。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②穷,小人穷斯滥矣③。” 【注释】 ①兴:起。

②固:固守,安宁。③穷斯滥矣:斯,就。

滥,泛滥,指胡作非为。 【译文】 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

子路愤愤不平地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 子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 【读解】 君子安贫乐道,达观知命,如孟子所说,虽然“无恒产”,但 “有恒心”,所以能够安守穷困,“贫贱不能移”。

小人既“无恒 产”,又“无恒心”,所以,一旦穷困,就会“被辟邪侈,无不为 已”(《孟子·梁惠王上》)——穷斯滥矣! 本章文字很有文学色彩。 “莫能兴”三字,摹写孔子一行困厄,累累如丧家之犬的情形, 非常生动。

“子路愠见”,一个“愠”字,突现子路性格,使我们 如见其面,如闻其声。“君子亦有穷乎?”的“亦”(也),道出千 般委屈,而孔子答“君子固穷”的‘固”,与“亦”相对,不愧长 者风范。

《史记·孔子世家》在“子路愠见”之前还有“孔子讲诵 弦歌不衰”的记载,刻画出圣人高邈的风情,使我们目睹“君子 固穷”的风度,更是印象深刻。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里说孔子“在陈绝粮”,固然指的是经 济穷困,但我们理解这段文字却不应仅仅局限于经济穷困方面,举 凡人生挫折,事业坎坷,人到了穷途末路,都可以理解为“穷”的 范围。

而凡是到了这些关头,君子都应该具有“固穷”的胸襟和气度,既来之,则安之,走出困境。而不应该“穷斯滥矣”,胡作 非为,铤而走险或投机取巧,甚至屈态变节,苟且偷生。

说到底,不过是一个人应当如何战胜逆境,走出困境的问题。 自古雄才多磨难,圣人尚有断粮饿饭的时候,我们受一点穷困又算得了什么呢?。

5. 《论语》的主旨究竟是什么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日发售14000册,至今已逾150万册,爆当代书业经济神话热门,洛阳纸贵。

面对《论语》热,不管哪一位华夏族人炎黄子孙都会由衷欣慰和感动,并为之额手称庆。敝博也曾于日前发表〈〈动人的风景〉〉一文对于君表示祝贺,对传统文化文明得到现实弘扬谨致庆幸与欢呼,并瞩望期待未来社会人人说〈〈论语〉〉的河清海晏伟大景观。

不料,近闻天涯论坛有“塞外李悦”发帖《可以乱讲吗?》称于丹曲解《论语》,并在文章中详细指出了书中的14处“谬误”,同时对该书中所提出的“修养内心”等观点进行逐章批驳。

整日事繁,时时繁事牵绊,于先生大作甚至竟未容有暇拜读,仅就于君开讲标题和作者的特定女性视角看,一如李悦先生所言“她的主要感想是:‘《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如果说对一句文字一篇作品一部著作的认知与解读可以因读者的素质、修身、习养、器识等不同而不同,那么对某一个字、词语概念却不应该因人而异。

李文举例于丹将《论语》里的“修己以敬”解释成“好好修炼自己,保持着严肃恭敬的态度”。其实,“敬”在这里不是“恭敬的态度”,而应当是“恭慎做事”,“敬业”的敬。

此解应当说是较为确切的,也较切合孔子儒家“克己复礼”思想及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面对批评,于教授说:“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描述的话,那就是我在讲《论语》时多次提到的一个词:淡定。”

看来,于女士的如前快意阅读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上还是深得中国传统文化之真昧的。然而,“淡定”这应当是庄子而非孔子的基本性格、一贯性格,对于孔子来说,这位夫子恰恰是不能“淡定”的,而是嫉恶如仇、忧国忧民、心急如焚、热诚似火,是极不“淡定”的。

先师辗转奔徙颠沛流离的一生即是明证 --- 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昭公初年,孔子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离鲁至齐,年35岁。

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

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

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51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

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

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14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

是年孔子已55岁。 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

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

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

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

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60岁。 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

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

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

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

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68岁。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赍志而殁。

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持之一贯的政治主张也可证明——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法治具有强制性,只能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德治具有感化力,才能影响人们的心灵。治国要以道德教化为基础。

为改变当时“天下无道”的局面,恢复社会安定,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系,并致力于道德教育。人才不能依靠自然成长,必须经由教育培养,为此而创办私学,以造就改良政治需要的“贤才”。

孔子称“贤才”为“君子”(“士”或“成人”),要求“君子”首先必须是道德完善的人,能以身作则;把“修己以安百姓”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和教育的根本出发点。《论语》的思想,融政治、道德与教育为一体,而中心主旨在政治。

他强调,道德与刑政不同,单纯依靠刑罚和行政手段,百姓慑于刑罚,不敢做坏事,却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92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