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绿帽子”意思是妻子与别人私通。在古人眼里,绿色一直是“卑贱”的颜色。春秋时,有卖妻女求食者,都要裹绿头巾。到汉代,汉武帝的姑母中年寡居,后来和情夫董偃出双入对,董偃觐见汉武帝须戴“绿绩”,以示奴才身份。
唐代,延陵令李封对犯错的官吏不加杖罚,只让他裹绿头巾以羞辱。可见“戴绿头巾”已成一种惩戒。元代更是明文规定,凡娼妓之家,其家长亲属男子均要戴绿头巾。这就发展成了后来“戴绿帽子”这样的骂人话。
本文摘自:《快乐老人报》2016年8月18日第16版,作者:佚名,原题:《“绿帽”春秋时已是种羞辱》
不懂就问,为什么出轨要叫戴绿帽?
一、绿帽子的来源,绿帽子也是从古代演变而来。相传唐宋时期,有一个叫李缘铭的文人,他喜欢诗词歌赋,而且全身心地投入到诗词歌赋中。有时会去友人家做客赏诗词,彻夜不归。由于李缘铭这个人只对诗词感兴趣,他的娇妻就只能独守空房,正好隔壁老王丧妻成了鳏夫,两人看对眼了,女人结果一来二去就和隔壁老王好上了。
是不是有点像武大郎的情节?李缘铭平时很少在家,对妻子也不是很关注。可是,有一次就差点儿被李缘铭发现。吓得隔壁老王赶紧找这女人商量,当然大家放心,她没有像潘金莲一样毒死武大郎。他们思来想去,想到一个办法,当时的文人墨客都喜欢戴帽子。于是,他老婆就买了一顶绿帽子给自己的丈夫。
当隔壁老王看到李缘铭带着绿帽子出去,就知道她丈夫要外出很长时间两个人就可以顺利的偷情。当然纸包不住火,最后两人腌臜事情被发现,李缘铭一怒休妻。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街里邻居知道后,群众就把偷情出轨叫做"戴绿帽子"。
其实绿色本身代表的是和平希望,可是为什么自己的恋人出轨的要被说是被绿了呢。其实不仅仅是现代戏谑这一颜色,在古代绿色其实是一个非常上不得台面的颜色。
二、绿色之卑微,中国古代将红黄蓝三色再加上白色和黑色称之为正色。除这五色之外的颜色被称之为杂色。一听"杂"字,地位就不高了。古代颜色甚至和五行学相挂钩,发明五德轮回。五德是指五行金、木、水、火、土代表的五种德性。由此延伸出一系列维护封建统治的手段来,通过颜色来论证自己统治地位。
几乎所有的朝代都会选择尊贵五色作为自己朝代的代表色彩。而且为了证明自己朝代的正统的统治地位,会选择与前一个朝代相克的颜色作为自己的代表色。比如神农是火德,黄帝是土德,夏代属木德,商朝一算金克木,所以,商朝为金德,商朝崇尚白色,由此顺序,周朝崇尚红色,秦朝崇尚黑色。
色彩崇拜在服装旗帜上展现,汉高祖灭了秦朝之后,觉得秦朝短命不算数,继续主张崇尚黑色,后来汉武帝认为,汉朝为土德,又开始崇尚黄色。在这之后,颜色也渗透了官僚体制当中,通过官服的颜色来判断官员品级的高低。在唐朝时期,皇帝穿至尊黄色龙袍,三品以上的官员穿紫色官服,四品五品的穿黑色官服,六品七品的穿绿色官服。
八品九品的穿青色官服。到了宋朝时期,三品以上官员用紫色和红色,这属于高官专用色,称之为"满朝朱紫贵"。四品官员用蓝色,五品官员用绯色,六七品的官员是绿色和青色。明清时期绿色亦是为低贱之色。清朝有绿骑兵,是汉人组成的军队,被排斥在八旗之外,身份卑微。由此可见在古人的观念中绿色是低级的颜色。
北宋时期《广韵》把绿色称之为"青黄色",指出绿色是苍黄之间的颜色,不上不下,颜色不正,是卑微的颜色。《诗经》也记载:"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意思就是说上衣是绿色的,下裳是黄色的,心中觉得很忧虑。古人以黄色为上衣,绿色为下裳。在《诗经》这篇记载把这种顺序颠倒。
往大里说就是颠倒尊卑,颠倒贵贱,上下异位。以此来比喻宠妾灭妻,贱妾僭越。所以才心之忧矣。在古代妾室的地位是很卑微的,无异于家仆,以绿色来代表卑贱的妾,说明绿色的颜色很低。当时在民间绿色和青色。也象征了低贱的行业。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曾经写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用"青衫"来代表自己的当时身份卑微。在唐代贞元年间,《封氏见闻录》曾经记载,延陵令李封对当时犯了错的人不杖责惩罚,但是规定要头戴绿头巾,以此来羞辱他,我不打你,但是我要羞辱你。由此可见戴绿头巾已经作为了一种惩戒方式。戴上绿头巾,表示你这是一个有罪的人。
而且,元朝时期,据《元典章》记载:"今拟娼妓各色分等第着紫皂衫子,带着冠儿。娼妓之家长并亲属男子裹青巾。"三教九流之中,凡是娼妓家的男子必须戴绿头巾。由此衍生出了"绿帽子"。
人物生平 萧绎历任会稽太守、江州刺史、荆州刺史。大宝三年(552),击败侯景,称帝于江陵(今湖北荆州)。曾做过将军、太守、刺史等官职,公元552年登基做了皇帝,称梁元帝。梁元帝是一个爱好读书与喜好文学的君主,有大量学术著作,如《孝德传》、《忠臣传》、《注汉书》、《周易讲疏》、《老子讲疏》、《全德志》、《江州记》、《职贡图》等。《梁书·元帝本记》称赞他:“既长好学,博综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像李后主和宋徽宗一样,艺术的成就难掩其政治的弱智,这既有与当时时代混乱的局面有关,更主要的也是他个人的性格使然,史载其“禀性猜忌,不隔疏近,御下无术,履冰弗惧,故凤阙伺晨之功,火无内照之美。”所以王夫之说:“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或问之,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未有不恶其不悔不仁而归咎于读书者,曰书何负于元帝哉。”
在位三年。初封湘东郡王,后任侍中、丹阳尹。普通七年 (526)出任荆州刺史,都督荆、湘、郢、益、宁、南梁六州诸军事,控制长江中上游。太清二年(548)侯景叛梁围建康,梁各路援军集结于建康城外有二三十万之多。而萧绎只派儿子萧方智等率军万人往救,后又派王僧辩率舟师万人增援,次年三月,景攻破台城,王僧辩舟师尽没。不久,又命王僧辩击溃在郢州(今湖北武昌)都督中外诸军事的六兄萧纶;并向西魏称臣,袭杀益州刺史萧纪(萧衍第八子)。萧绎翦除兄弟的目的达到后,便于天正元年(552)在江陵即位称帝。年号承圣。但当时梁州、益州已并于西魏,襄阳也在西魏控制之中。江陵形势十分孤立。承圣三年九月西魏宇文泰派于谨、宇文护率军五万南攻江陵。十一月江陵城陷,萧绎被俘遭害。次年其子萧方智在建康称帝,追尊为元帝。萧绎盲一目,少聪颖,好读书,善五言诗,但性矫饰,多猜忌。藏书十四万卷,于江陵城破时自己烧毁。生平著述甚富,凡二十种,四百余卷。
为政举措 有文学才华,著有《金楼子》一书,中国文论史上可以占一席之地
的人物,然而却是葬送梁朝的主要责任人。因为猜忌岳阳王萧(萧绎的侄子,《文选》作者昭明太子萧统的儿子),并打算消灭之(中国古代皇帝的儿子一般会封某某王,比如萧绎,登基之前被封为湘东王,也就是湖南东部的王),于是丢掉了襄阳(萧因为不堪坐以待毙,于是招引北周势力与叔父抗衡,梁因此失掉了襄阳),襄阳丢失,那么江陵的灭亡就很快了(萧绎的治所)。等到武陵王萧纪(萧绎的弟弟)在成都称帝的时候,梁元帝又请求北周宇文泰袭击萧纪,于是成都又被北周吞并,那么江陵的灭亡就不可避免了(从四川出兵消灭江陵,只需要顺流而下,非常容易,李白有句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梁朝屡屡损失疆土,这并不是因为北周宇文氏能够造成的,而是自取灭亡。四川丢失,江陵陷落,襄阳又被北周吞并,江南还能够保存几十年(南朝最后一个王朝:陈朝到了589年才被隋统一,距离554年江陵陷落有35年的时间),实在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这是因为北周还有一个最大的敌人:高氏北齐还没有被消灭,关中的势力还不够稳固,宇文泰还没有篡夺西魏政权,所以才能幸免于难。梁朝内部不和导致溃败,这并不是武陵王和岳阳王的罪过。梁元帝在发兵讨伐朝廷叛贼侯景的过程中,因为猜忌,先后杀掉了弟弟桂阳王萧V,侄子萧誉,并袭击兄长萧纶,杀害孙子辈的萧栋;武陵王萧纪派儿子萧圆照援助萧绎,而萧绎将其阻挡在白帝城;另一个侄子萧圆正率领部下接受他的部署,他却将其囚禁在岳阳。萧绎舍弃最大的敌人侯景,却残害自己的兄弟骨肉。萧绎其人,也算列位亡国皇帝的一个,他本应该在历代亡国之君中享有更高地位,至少比起他一生的所作所为,其在历史上的人气还是略显单薄了些,比起隋炀帝、南唐后主这些大名鼎鼎之辈,他简直处于被历史遗忘的角落,至今甚少为人所知。
萧绎是个极其复杂的人物,“才子皇帝,表里不一”,也许是对他不太准确的一句总评。他的一生算不上太曲折,人生前四十年作为皇子养尊处优,呆在华屋高墙之内除了读书著作,写诗作画,没有在史书上留下太多痕迹。但在人生的最末期,他借助“侯景之乱”的机遇走上历史前台,登极为帝,却做出很多被后人所诟病的举动。
在侯景之乱中,他拥具实力却坐观国祸不理,暗藏私心,首先故意放纵侯景作乱,逼死老父亲梁武帝被侯景逼死,这段时间将对他登基为帝构成威胁的兄弟子侄逐个消灭,等到包括父亲在内所有潜在竞争对手基本被铲除之后才发兵勤王。他一生勤奋读书,并辛苦聚书四十余载,收集起古代罕见的十四万卷图书,在自己登上皇位之后,却再度与北方的西魏产生矛盾,招来强敌寇境。失败之余,他命人将这十四万卷的图书焚烧个一干二净,说“读书太多,以致有今日之祸”,引发中国历史上续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最大的文化破坏事件,可以说是中华文明遭受巨大破坏的千古罪人。
历史评价 清朝初年的王船山骂他:国家安危之际,却天天读《老子》,焉能不亡?
北宋的司马光评论:“元帝于兄弟之中,残忍尤甚,是以虽翦凶渠而克复故业,旋踵之间,身为伏馘;岂特人心之不与哉?亦天地之所诛也”
唐朝的虞世南:“梁元聪明伎艺,才兼文武,仗顺伐逆,克雪家冤,成功遂事,有足称者。但国难之后,伤夷未复,信强寇之甘言,袭褊心于怀楚,蕃屏宗支自为仇敌,孤远悬僻,莫与同忧,身亡祚灭,生人涂炭,举鄢、郢而弃之,良可惜也。”
陈朝的史家何之元:“世祖聪明特达,才艺兼美,诗笔之丽,罕与为匹,伎能之事,无所不该,极星象之功,穷蓍龟之妙,明笔法于马室,不愧郑玄,辨云物于鲁台,无惭梓慎,至于帷筹将略,朝野所推,遂乃拨乱反正,夷凶殄逆,纽地维之已绝,扶天柱之将倾,黔首蒙拯溺之恩,苍生荷仁寿之惠,微管之力,民其戎乎? 鲸鲵既诛,天下且定,早应移銮西楚,旋驾东都,祀宗土方,清跸宫阙,西周岳阳之败绩,信口宇文之和通,以万乘之尊,居二境之上,夷虏乘衅,再覆皇基,率土分崩,莫知攸暨,谋之不善,乃至于斯。”
轶事典故 生活中他是一个相当失败的人,作为普通人的他,因从小一只眼睛瞎掉,生理上的缺陷令他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屡屡因为独眼猜忌别人,与人发生不快。
作为人子,他躬行孝道,不但身体力行执行,而且著书阐明自己的孝道观念,极力向后世的人们摆明自己孝顺的嘴脸,他本人死后也被赠与“孝元”皇帝的谥号。但他在父亲晚年做出种种“大逆不道”之举。
作为人夫的他,夫妻生活极不美满,他的妻子徐妃是为历史上著名的“徐娘半老”典故里面的那个徐娘。徐娘做事大胆出格,屡屡用化“半面妆”的方式来讽刺他的一只眼,并且与人私通,将绿帽戴到了身为皇帝的萧绎头上,这真可谓是中国历史最高“级别”的一顶绿帽。
作为人父,他将对结发妻子的怒气迁到儿子身上,伦
常紊乱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家庭悲剧。到了晚年他先后丧失五个儿子,白发人送黑发人,令其悲痛欲绝。作为别人的亲兄弟亲骨肉,他以文人彬彬之外表,做出极端残忍之举动,将对他登极皇位可能构成威胁的兄弟子侄一一诛杀。古往今来为了皇位争夺而骨肉相残者或许并不鲜见,但像他这般身份与手段之不般配,言语与做法之不一致者,绝对是空前绝后的一人。“父子兄弟之恩”,到他这边,“可谓绝矣”(大儒王夫之语)!
作为皇帝的他,登基时间前后不超过三年,比起将好好一个强盛的国家活活折腾到灭亡的隋炀帝,似乎不必对亡国负有全责。但由于其所犯下的错误,不是亡国之君也变成了亡国之君。他在平定侯景之乱中虽显示了一定的政治手腕和军事能力,但很快又与强大的邻国西魏发生不快,在处理外交关系时犯下极端愚蠢的错误,让对手找到借口出兵。在抵抗过程中,敌人大兵压境,数万军队正团团围困住城池之际,萧绎为了显示其文人本色,卖弄儒雅,不忙于组织抵抗,居然还有闲情与臣下一起讲解《老子》。
这种伪装的镇定很快被残酷的战争彻底击得粉碎。不久之后,南梁帝国的国都告破,萧绎身死国灭,江陵数十万百姓或成萧绎的陪葬品,或被掠入关中从此一生为奴,曾经繁盛一时的萧梁王朝也被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所取代。
才子皇帝
萧绎在登皇位之前作为皇子,在太平盛世时代,不贪慕醉生
梦死的贵族生活,十分勤奋辛苦地读书、著书,即便因一只眼瞎不能亲自捧书观阅也要令书僮读给他听,彻夜不停,著书以“成一家之言”的抱负始终是他奋斗的理想。他出生在文学世家,文才十分了得,在历代取得文学地位的帝王之中,“四萧”(梁武帝萧衍与三个儿子萧统、萧纲、萧绎)堪比“三曹”(曹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萧绎又是“四萧”之中的佼佼者,文学成就堪称翘楚,在五千年中国历史出现的数百个帝王之中留下的著作为第一丰富,远比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博学多才,并且唯一留下作为诸子百家学说“子”部著作的《金楼子》,在中华文化历史上镌刻下自己的名字。他虽没有宋徽宗那样直到今日仍未被超越的“瘦金体”书法水准,但若论及绘画水平,漫漫五千年历史百来个帝王之中,无人可出其右。他所画的《职贡图》,记录了前来南梁朝贡的当时各个小国的人物形象,上面有金发碧眼的波斯胡人,也有浑身只披一块白布的黑人,因此,这不但是艺术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件珍品,更是研究中国古代朝贡史极为珍贵的一份资料。
而且他博学多才,从《隋书·经籍传》留下的资料来看,他
研究的花样可谓五花八门,包容万象。除去作为文学家、诗人、学者、皇帝、画家、书法家的身份之外,他还是一名音乐理论家,对中医的研究放到今天可拿博士头衔;他的围棋水平至少是九段高手,因为他也写了好几本棋谱研究;他是姓氏学家,也是玄学研究高手,在众多研究周易专家之中仍可占据显赫的地位。生在重文轻武的南朝的他甚至还写了一本兵书《玉韬》。更叫人吃惊的是,南朝士大夫们对骑马十分反感,认为那是野蛮人才做的事情,萧绎却不辞辛苦花费大量时间在养马的研究上面,并且写了一部研究马的专著,叫做《相马经》,里面的研究成果据说超出了相马专家伯乐的水准。他对一些为正直之士所不齿的旁门左道学问也十分感兴趣,甚至能够自己给自己算命,也能通过观察星相知道天下大势。他的才华以及学问简直无人能及无所不包。但他的艺术水准以及文学成就又与他的人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萧绎和徐昭佩 才子皇帝与怨偶
萧绎是个才子皇帝,而后人知道他的却很少,像一场不精彩的
戏,掌声寥落,反倒是他的怨偶无人不晓,说起徐娘色,人人都知道。我有联想癖,对于萧绎的一句:山似莲花艳。流如明月光——总觉在有意无意间契合了徐昭佩的模样,她初嫁萧绎时,一定很美的吧?但她性格太不羁,尝试夫妻和睦失败,爱已无望时,索性将心向地一掷,画了半面妆讥笑独眼的萧绎,她又嗜酒,大醉后常常吐在萧绎的衣服上,几千年来的后宫妃子,如此疏狂的,也独她一人了。都道徐昭佩太硬朗,但史达祖的《夜合花》里,道出了作为女子的柔弱:“柳锁莺魂,花翻蝶梦,自知愁染潘郎。轻衫未揽,犹将泪点偷藏。念前事,怯流光。早春窥、酥雨池塘。向消凝里,梅开半面,情满徐妆”——她也有过单纯美好。
徐昭佩是梁朝侍中信武将军的女儿,嫁与湘东王萧绎,萧绎继位时,已生有一子一女,许是夫妻不睦,萧绎即位后,后位空着,也不立她做皇后。同命相怜,她常和宫内失宠的嫔妃一起喝酒,而发现怀孕的宫女,便杀之,后来,她私通他人,忍耐已久的萧绎终于受不了了,借着爱姬王氏生子后去世,给她安了个投毒的罪名,逼她投井自尽,又将她的尸体送回家,曰“休妻”。
有时想想,萧绎和徐昭佩之间的关系,更像民间的一对不睦夫妻,从半面妆、嗜酒、杀死怀孕的宫女来看,孤绝的境地,是她一手寻来,个性有多辣烈,孤单就有多重,萧绎本罪似乎不多,换做民间的男子,也不能这样一忍再忍,何况一个天子,他还算是豁达。
曾有人说:人的一生,有的错误能犯,有的错误,是不能犯的。她明知,这种方式的报复,一半解决几近癫狂的孤独,一半为激怒他——给天子扣上一顶绿帽子,下场她不是不知道,但此时,她已无视自己的生命了。
两人对峙与僵持,如果在他的生命里留不下爱的话,那么就留下恨好了,浓浓的,纠结不清的,后来,他到底成全了她。
《南史》这样记载:既而贞惠世子方诸母王氏宠爱,未几而终,元帝归咎于妃;及方等死,愈见疾。太清三年,遂逼令自杀。妃知不免,乃投井死。帝以尸还徐氏,谓之出妻。葬江陵瓦官寺。帝制金楼子述其淫行。
藏书故事
性好书籍,在江陵时,借抄私家藏书最多。平定侯景之乱后,收“文德殿”藏书及其他公私典籍7万余卷。自著《金缕子》称:自聚书以来40年,得8万卷。西魏伐梁,他被围困在江陵,仍讲《老子》于龙光殿,百官戎服以静听。魏兵破城,仍口占为诗。城陷后,他恐图书、古物落入敌手,将聚集数十年在城中的太王、浑天仪毁掉,又取古画、法帖、古今图书14万卷尽焚于一炬。悲叹说“读书万卷,犹有今日”。并欲投火自焚,宫婢牵衣得免。旋即为魏军所杀。此次焚书,史称图书一厄。著有《孝德传》、《忠臣传》、《丹阳尹传》、《注汉传》、《内典博要》、《玉韬》、《补阙子》、《余德志》、《荆南志》、《贡职图》、《古今同姓名录》、《老子讲疏》、《金缕子》、《式赞》等数百卷,多已佚,仅存《古今同姓名录》等数种。明人辑有《梁元帝集》。
个人作品 梁元帝萧绎的五言、七言、杂言等诗,现存109题119首。大致可分三类:一是边塞征战诗,上承古代征戍诗,下开唐代岑参、高适的先河;二是闺怨艳情诗。既有社会时代风气的影响,也有萧绎个人婚恋情结的因素,非好声色者不能写出;三是写景咏物诗,在炼字、对偶和白描等方面,为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采莲赋》
《春日》
史书记载 《梁书·卷五·本纪第五·元帝》
家庭成员
母亲:阮修容
二哥 豫章王萧综
三哥 梁简文帝萧纲
四哥 南康简王萧绩
五哥 卢陵威王萧续
六哥 邵陵携王萧纶
八弟 武陵王萧纪
永世公主萧玉婉
永康公主萧玉
富阳公主,下嫁张缵
长城公主萧玉,下嫁柳偃
王贵嫔,生贞惠世子萧方诸、始安王萧方略
袁贵人,生愍怀太子萧方矩
夏贵妃,生梁敬帝萧方智
王良人,王贵嫔妹妹
<ol class=""custom_num" para-list="" list-paddingleft-1"="">长子 武烈世子萧方等
次子 贞惠世子萧方诸
三子 早亡
四子 愍怀太子萧方矩
五子 早亡
六子 早亡
七子 早亡
八子 早亡
九子 梁敬帝萧方智
十子 始安王萧方略
女儿
益昌公主萧含贞
《金楼子》称元帝有子女“方诸、方等、方规、方智、含贞、含介、含芷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92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鲁仲连义不帝秦
下一篇: 《论语》:孔子主张不因言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