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非嫡又非长,为何却能继承大位?
之所以没有继承努尔哈赤的位置,这主要就需要从三个方面来看,首先是因为皇太极特别的痛恨,他一直都会从中作梗,再加上莽古尔泰本身就生性比较鲁莽。没有一点点的政治头脑,因此也没有得到一个支持,最终就会输给皇太极。
一、皇太极痛恨至极
莽古尔泰的母亲衮代的母亲一直都会得到努尔哈赤的喜欢,家中所有的大小事务全部都是经过这一个女子,但是皇太极的母亲根本不受宠,而且在29岁的时候就已经离开人世。这就意味着根本就没有人会关心皇太极,因此皇太极特别痛恨眼前的人,这必然就会从中作梗。
二、皇太极怂恿
莽古尔泰虽然是一个特别英勇善战的人,但是为人相对比较鲁莽,而且也没有什么政治智慧,经常性都会得罪皇太极,这就让皇太极觉得非常的生气。比如有一次皇太极让对方进攻比较密集的南面,而在后期军队受创直接就抱怨是皇太极造成。可事实的真相并不是如此,而是因为军队根本就不听号令,皇太极也表示一定要检查清楚,如果举报的是诬告,就必须要从重的处罚,其实这就是皇太极故意想要除掉对方。
三、生性鲁莽
这虽然是一个大家都比较喜欢的人物,但是他确实是一个特别鲁莽,而且也根本就没有政治头脑,更加不懂得明哲保身,这才没有办法安享晚年。代善就是一个非常明哲保身的人,因此才能够成为铁帽子王,也可以拥有着幸福的人生。凭借着自己特别傲慢的性格,再加上根本不懂得政治手段,所以所有的兄弟也不可能会支持他,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会导致后来输得彻彻底底。要想成为一个王,并不是如此的简单,除了需要自己有实力之外,同样需要不停的去辅佐身边的人。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莽古尔泰是嫡子,为什么没能继承努尔哈赤的汗位
多尔衮,清朝和硕睿亲王。清朝初期八大“铁帽子王”之一。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皇太极继位
多尔衮是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可谓是能文能武,努尔哈赤也最喜欢多尔衮,然后最后却把皇位传给了皇太极,最重要的是因为多尔衮的年龄比皇太极要小,自然优先考虑皇太极了。而且多尔衮的能文能武也是在皇太极之后所展现出来的了。
努尔哈赤在1626年去世,皇太极被推举上了汗位,当时努尔哈赤是没有立太子的,因为前几任太子比如嫡长子褚英,虽早期随父王征战天下立了许多功,但是后来却一直违抗努尔哈赤的意愿,后来便废了他的太子位。后来又立了代善为太子,结果代善因为在待人方面的问题让努尔哈赤非常生气,废除了他的位置。
皇太极尽管是第八子,但是无奈他才能强啊,无论是军事才能还是政治才能,都深深吸引了努尔哈赤,而且皇太极为人方面也非常大公无私,一心为国家民族,这可让努尔哈赤高兴坏了,这王位,自然得传给他了。
努尔哈赤子嗣众多,最后为何是八子皇太极继位?
我们都知道,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继任者,也是明末女真军事集团的第二位领导人。但是,可能很多人并不清楚,继承后金大汗汗位的皇太极,并非是由努尔哈赤指定的,当然,皇太极也并非篡位谋权,而是根据努尔哈赤生前所制定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由掌握后金军政大权的八个和硕贝勒共同推举产生的。
因为,在努尔哈赤的暮年,由于长子褚英和次子代善先后令他十分失望。因此,他并没有选择某一个儿子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而是别出心裁的制定了一个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八王议政制。
这个八王议政制度延续了努尔哈赤所制定的八旗制度,他赋予了八旗的旗主共同掌握国家军政大权的权力,甚至给予了他们推举和废除后金大汗的权力。因此,某种程度上,皇太极是由女真军事集团上层民主选举产生的。
当然,能被众多实力强横且野心勃勃的八旗旗主们共同推举为大汗,皇太极绝非幸致。当时的八旗旗主,真正有有实力、有机会问鼎大汗汗位的,其实只有资历最深、权力最大、兵力最强的四大贝勒,他们分别是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和四贝勒皇太极。
其中,资历最深,同时也最有希望继承汗位的,本来应该是大贝勒代善。但是,本有机会直接成为继承人的代善,由于在努尔哈赤最为看好他的时候,与努尔哈赤的福晋私通,令努尔哈赤大失所望。也因此,他彻底失去了继承汗位的可能。
而二贝勒阿敏,其实是四贝勒中希望最小的一个,因为他并不是努尔哈赤的儿子,而是努尔哈赤的侄子。作为汗室旁支,父亲又是曾被努尔哈赤亲自剥夺权利并幽禁致死的舒尔哈齐,再加上阿敏本人与其他人的关系也十分疏远,他获得推举继承汗位的可能性近乎为0。
至于三贝勒莽古尔泰,是典型的莽夫,作战勇猛有余而谋略不足。而且,由于性情残忍,不但在对外的战争中经常烧杀掳掠,无恶不作,连与本集团内部的人,关系也十分不好。因此,莽古尔泰也不太可能被推举。
剩下的,当然是智勇双全,同时又很会做人的皇太极了。由于武力起家,在战争的历练之中,努尔哈赤的众多儿子和部将们往往武力强悍,军事才华也十分突出,但是在治国和文化方面却十分欠缺,甚至,努尔哈赤的许多儿子连字都不识。
皇太极却并非如此,作为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四大贝勒之中的老四,皇太极不但勇力绝伦,战功显赫,同时,他也是诸多贝勒之中最善于学习的人,完全称得上文武双全。因此,皇太极在诸多贝勒之中十分显眼,能力也受到了大家的公认。
努尔哈赤为何不选择多尔衮作为继承人?
首先努尔哈赤去世时,多尔衮只有15岁,这个年龄肯定是不能统帅部落,而且当时多尔衮没有太多权利,权力的重心在“四大贝勒”身上,多尔衮不具备统治的实力;
其次,虽然多尔衮的母亲是努尔哈赤最宠爱的妃子,多尔衮有兄弟三人,但是这并不是他能拥有继承权的首要条件,这只是必要条件,不能说一个皇帝宠爱谁,谁的儿子就可以做皇帝;
最后,就是多尔衮当时没有太多的外在支持,拥有话语权的几个大臣大多都比较现实,谁的拳头大,实力强就推谁,而这个关键时刻,代善父子和济尔哈朗的支持了皇太极,使得多尔衮与皇位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命运就是如此的无奈。努尔哈赤究竟想传位给谁,始终是个谜,就当时而言,多尔衮并不合适。
总结:多尔衮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全才,可惜他出生太晚,虽然他曾经是努尔哈赤属意的太子人选,但是当时的后金,无论从哪个方面都需要实力与威望更强的人来继承帝位,所以多尔衮才没有被努尔哈赤选为继承人。
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多尔衮才14岁,并且没有任何军功,而且当时后金是君王与八旗旗主共治制度,因此皇太极才会由于军功很多并且又有很多人的支持,才坐上了后金的帝位。
多尔衮的母亲是阿巴亥,她是努尔哈赤的大福晋,也是努尔哈赤后期最宠爱的一个女人,所以多尔衮自幼便受到父亲努尔哈赤的喜爱,如果当时后金不是共治制度,而是像中原王朝父死子继制度的话,那么多尔衮会成为帝位的继承人。可是当时的后金,更像部落联盟,君王的皇权不够高度统一,在军国大事上面是帝王与贵族共同商议的制度,而且当时满族继位制度不仅仅是父死子继,还有兄终弟及的制度,因此当时多尔衮虽然很受到努尔哈赤的喜爱,可是他年纪太小,又没有军功,所以才会痛失帝位。
但是皇太极不一样,当时皇太极不仅有很多军功,并且麾下还有正黄旗的支持,最主要的是皇太极非常睿智,他得到了其他贵族们的认可。而且他还联姻了蒙古科尔沁草原的贵族。所以当时只有皇太极的实力最强,并且可以与各个贵族保持良好的关系。而且当时后金主要的任务是打败大明朝入主中原,多尔衮不管是年龄还是威望都不是继承帝位的最好人选,所以当时也是形势所逼,多尔衮才会无缘帝位。
多尔衮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全才,可惜他出生太晚,虽然他曾经是努尔哈赤属意的太子人选,但是当时的后金,无论从哪个方面都需要实力与威望更强的人来继承帝位,所以多尔衮才没有被努尔哈赤选为继承人。
爱新觉罗?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在八大贝勒中排名第四,又被称为四贝勒。当时,众多的兄弟有当中代善,阿敏,勒莽古尔泰三位贝勒,还有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都有机会被立为汗。皇太极按年龄排第八,按贝勒座次列第四,少即丧母,且无直胞兄弟,为什么却最后登上了后金国汗的宝座?努尔哈赤死后,多尔衮生母大妃纳喇氏死殉,这两者之间究竟有无必然联系?皇太极继位成为清史一大谜案。
皇太极暗设机关?
诸多观点认为,皇太极“处心积虑、暗设机关十五年”才最终夺得汗位。
有学者分析当时的形势:二贝勒阿敏是皇太极的堂兄,其父舒尔哈齐获罪被圈禁至死,阿敏自己也犯下大过,自然没有资格也没有条件争夺汗位继承权;三贝勒莽古尔泰是皇太极的五兄,有勇无谋,生性鲁莽,军力较弱,其生母富察氏曾因过获罪,莽古尔泰竟手刃生母,声名恶劣,没有条件争夺汗位;大贝勒代善则“有资格、有条件也有可能继承汗位”。代善性格宽柔、深得众心,且军功多、权势大。努尔哈赤曾预示日后由其袭受汗位,说:“百年之后,我的幼子和大福晋交给大阿哥收养。”大阿哥就是代善。皇太极虽怀大志、藏玄机、有帝王之材,但同乃兄代善争夺汗位继承,各方面均处于不利的地位,于是不得不暗设机关。
类似说法还有很多,现将皇太极登基的不利因素找出来,然后引申为夺位的理由。
国内一位较知名的学者例举皇太极不可能顺利继位的若干理由称:皇太极幼年丧母,且其母未封后,不是嫡子;又排行居中,没有提前立战功的机会,也享受不到女真族幼子继承的优先权;在所有兄弟中,唯有皇太极没有直胞弟兄,他的哥哥代善有同胞褚英,他的五哥莽古尔泰有弟弟德格类和妹妹莽古济,多尔衮有哥哥阿济格和弟弟多铎,皇太极则是单身一人。
甚至将其外公叶赫贝勒也列了出来:皇太极生母是叶赫部贝勒扬佳努的爱女,名孟古,称孟古格格。14岁嫁给努尔哈赤,29岁撒手归天。12岁的皇太极自此失去母爱。那拉氏之死,在很大程度上是心情抑郁所致。孟古从结婚到患病、逝世,建州同叶赫部一直敌对。古勒山一战,孟古的堂兄布斋贝勒,战马在厮杀中被木墩绊倒,死于非命。努尔哈赤命将布斋的遗体劈作两段,将其一半归还。从此建州与叶赫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孟古病危,觉得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了,要求见生母一面。努尔哈赤派人去叶赫迎接,但叶赫贝勒不许。孟古终未得见生母,抱憾九泉。努尔哈赤非常生气,后来打下叶赫之后,努尔哈赤大开杀戒,进行报复。该观点认为这种旧仇,对皇太极继承大位不利。
如此种种,把皇太极的顺利登基当成一种政治斗争的结果来讨论,全然没有将他的赫赫战功与雄才大略作为他登基的资本来谈。
大妃死殉引非议
《太祖武皇帝实录》较为详细地记述了阿巴亥殉死的情景:后饶丰姿,然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后为国乱,预遗言于诸王曰:“俟吾终,必令之殉。”诸王以帝遗言告后,后支吾不从。诸王曰:“先帝有命,虽欲不从,不可得也。”后遂服礼衣,尽以珠宝饰之,哀谓诸王曰:“吾自十二岁事先帝,丰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离,故相从于地下。吾二子多尔衮、多铎,当恩养之。”诸王泣而对曰:“二幼弟,吾等若无恩养,是忘父也。岂有不恩养之理!”于是,后于十二日辛亥辰时自尽,寿三十七,乃与帝同柩。
有学者观点认为阿巴亥之殉死,未必出于努尔哈赤的遗命,很可能是皇太极矫诏,逼迫阿巴亥殉死的。详陈理由如下:首先是当时对殉死是有一定限制,为夫殉死的妻子一定要是爱妻,而且她膝下不能有幼子,与夫不睦的妻子不能殉死;其次清代官书,无论《太祖武皇帝实录》、《满洲实录》,还是《太祖实录》,都记载“上于国家政事、子孙遗训,平日皆预定告诫,临崩不复言及”,就是说努尔哈赤死前没留任何遗言。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以皇太极为首”的政治集团的阴谋,既然最终皇太极胜出,当然难逃逼死大妃的罪名。
又有人引用《满文老档》记载:天命五年(1620)三月二十五日,小福晋德因泽向努尔哈赤“要言相告”:“大福晋曾两次备佳肴送给大贝勒代善,大贝勒受而食之。又一次送给四贝勒皇太极,四贝勒接受而未吃。大福晋在一天当中,曾二三次派人到大贝勒家去。而且还看到大福晋自己在深夜时离开院子,也已经二三次之多。”说大妃大福晋阿巴亥与大贝勒关系暧昧。
观点称,小福晋德因泽的告发,是受皇太极幕后指示,其作用是“一箭双雕”:既败坏了他哥哥大贝勒代善的名声,又除去了大妃大福晋阿巴亥,直接打击多尔衮兄弟两个。毕竟,多尔衮和多铎还有继承皇位的可能。这就是皇太极绝对的“作案”动机。
《汗谕》为皇太极正名
长期以来,一些明清史专家认为,皇太极汗位是从其幼弟多尔衮手中篡夺来的。清人蒋良骐的《东华录》顺治八年(1651)二月己亥诏内载,多尔衮声称“太宗文皇帝(皇太极)之位原系夺立”,暗示皇太极篡夺汗位。此说其实不成立,多尔衮生母死殉时多尔衮才十五岁,既无功业,亦无威望,故不可能立多尔衮为嗣。
皇太极即位后,对多尔衮“特加爱重”,大力培养提拔,多尔衮对皇太极的恩育万分感念,尽心尽力辅佐皇太极,勋劳卓著,成为皇太极最得力的助手。总之,皇太极与多尔衮兄弟感情较好,无法想像皇太极对多尔衮干下篡位、杀母的勾当。当时,大妃阿巴亥的死殉是由特定的历史条件造成的,要么是由于她本人矫诏,要么就是努尔哈赤口谕要其殉葬。
满族先人女真像许多游牧民族一样,汗位继承并没有实行嫡长制,努尔哈赤晚年没有指定继承人,而是宣布《汗谕》:实行八和硕贝勒共议推举新汗和废黜大汗的制度。
这是一种相对比较理想而且比较出新的做法,对于《汗谕》的存在,史学界已成定论。事实上,当时历史条件下,按照《汗谕》实行八和硕贝勒共议推举新汗和废黜大汗的制度推举产生新汗是具有成成熟历史背景的。
当时情况下,皇太极是最佳人选。去除前文所述的二贝勒和三贝勒显而易见的劣势,多尔衮等兄弟年纪尚小之外,最具竞争力的大贝勒代善是“性格宽柔”,几乎所有的史料记载中都没有出现他有登基之心,处处极力展现此人的宽容和隐忍。努尔哈赤死了之后,萨哈廉和代善的儿子岳托找到代善跟他说:四大贝勒,才德冠世,深得先帝之心,众皆悦服,当速继大位。代善表态:是吾心也。我也赞成,在家商量,第二天开诸贝勒会议,因为努尔哈赤规定,新的大汗要贝勒会议讨论选举,还可以罢免。这样在贝勒会议上代善首先提出来,说经过商量了,由皇太极来继承大位,大贝勒提出来之后,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等等也都赞成,这样皇太极就在努尔哈赤之后继承了大位。
实际上,皇太极初登新汗宝座时,“四大贝勒并肩而坐,处理军政大事,四人轮流分值。”无论此后发生了怎样的事情,这至少表明,对于这个新汗位,诸位贝勒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馋涎欲滴,竞争也没有史学家分析的那样空前白热。
《鲁庵文集》所记略富戏剧性:代善表示,按努尔哈赤遗愿,当立皇太极为汗。皇太极推辞,主张代善当立,并“相让走避”。国不可一日无一君,大臣们一会儿去请代善,一会儿去拉皇太极,“号呼奔走于两间者再三,凡三日”,最后还是代善使人“群拥”皇太极即位。这里不见刀光剑影、不择手段的权力争斗,代之以和平友好的互相谦让。这与贯串清朝特别是其前期血腥的最高权力之争,形成强烈反差,令人难以置信。其中虽有言过其实之处,但按当时情况,民主推举皇太极为汗,还是很有可能的。因为,当时人们相当崇尚武功,而皇太极的武功远远超过才十几岁的多尔衮,与代善比也不相上下;此外,在政治识见、军事才能和个人威望上,皇太极都高出诸贝勒一筹,由于君主专制制度尚未发展完善,遇大事须协商办理,因而推举才能卓著的皇太极即位,是不足为怪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讲,“成者为王”是一个历史的规律,过程再复杂,结果就这么简单,皇太极的文治武功是后人有目共睹的,对于这样一个伟大的角色,我们更相信他是通过民主的推举而走上龙座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李世民征战多年,为何没受过什么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