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李世民征战多年,为何没受过什么伤呢

说历史 2023-06-06 12:29:29

李世民征战多年,为何没受过什么伤呢

李世民征战多年为何没受过什么伤呢?

李世民征战这么久,很少会受伤,是因为有三个宝物,一个就是李世民的战马,一个就是李世民的铠甲,还有一个就是李世民的大保镖。在有了这三个宝物之后,在对战的过程中必然就会很少受伤,而且也会拥有着较好的成功几率。

一、李世民的战马

李世民对于战马还是非常重视的,在古代的战场上拥有一个优秀的战马,这其实就是能够保住自己性命的一个法门。在对战的过程中就可以凭借着比较强大的冲击力,然后让这些敌军没有办法抵挡,而且也可以凭借着飞一般的速度可以迅速的脱离险境。在对战的过程中还能够和主人有着默契的配合,始终进退有度,心有灵犀。

二、李世民的铠甲

铠甲就能够有效达到保护身体的效果,是一个关键的装备,在唐朝时期早就已经进入到一个高峰阶段。唐军武将在突破敌军重围时,战斗过程中,身中数10箭,但是依然安然无恙,能够成功的杀入到城内。这其实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武将,铠甲就已经如此的出色,那么作为李世民肯定会有着更加精良的程度,因此在对战的过程中,就很少有人能够伤害到他。

三、李世民拥有尉迟敬德

李世民身边还会拥有着一个非常出色的武将,这其实就成为了一个大保镖。个人的技术是非常出色的,更是被大家称之为出类拔萃,而且也会擅长使用多种武器,关键是一直忠心耿耿。在战场上始终都会保护李世民,而且之前在很多的战斗中,李世民也曾经深陷重围,如果不是他如此奋不顾身的舍命相助,相信李世民也不可能会顺利的脱险。有了这些法宝之后,所以李世民才能够有效避免受伤,这其实也是一个情理之中的事情,大家都是能够理解的。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李世民征战多年,为何没受过什么伤呢

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之前,四方征战,为何从没和突厥真正交过手吗?

公元626年,李世民在长安城外,渭水河边,仅凭一张好嘴和房玄龄等六名随从,就退去了突厥的二十万控弦之士。

在后世,有很多不知就里的人,借此又把?英明神武?的唐太宗狠狠地夸了一遍。

可实际上,这却是李世民身上的污点之一,因为对方不是来攻城的,而是来要账的。(详情可参看《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之前,四方征战,为何从没和突厥真正交过手》)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突厥在隋朝时,一直都是跪在地上唱征服,他为什么到了唐朝就开始当爸爸(债主)了呢?子曾经曰过?小孩姓王,说来话长?,这一切还要从很久以前说起。

让李世民爱恨交加的突厥,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没的

由来

在北方的广阔草原上,一直都有一群以游牧为生的族群存在,不过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组织都很松散。直到秦始皇统一了六国,首次把整个中原都团结了起来。

和中原相伴相生的草原文明,也开始有样学样,融合成了一个较大的部族。

在汉朝时,他们叫做匈奴。汉朝的统治者,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却继承了秦朝的财富。在一番苦心经营之后,他们开始向屡次进犯中原的匈奴发起了进攻。

让李世民爱恨交加的突厥,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没的

战役过后,汉朝成了胜利者,而匈奴成了失败者。

在胜者为王的古代,失败者一般有两条路可供选择。

一是归附,二是跑路。被大汉朝打败的匈奴人,分成了两派,一部分人选择归附大汉并南迁,他们最终融合入了中原。另一部分人。则选择逃亡去亚洲大陆的西边,继续搞风搞雨。

凡事并无绝对,除了这两部分人之外,还有那么一小撮人,既没有选择南下,也没选择西进,他们选择了留下,留在了茫茫的草原之上。

李世民东征高丽为何失败呢?

李世民征战一生,所向披靡,唯独在晚年征高丽时遇到挫折,未竞全功。

其实,此战中李世民君臣表现出了一如既往的高水准。

但李世民此次终究未竞全功。其中原因,值得我们思考、借鉴。

难打的高丽

唐太宗所征的高丽,正是以前汉魏时期的高句丽。

自5世纪后期开始,高句丽政权以高丽国自称,其君主也被天子册封为高丽王。

这个高丽国,与后来918年的高丽王朝并不是一回事。

不过,为了严格区分,历史研究者还是常常把高氏高丽统称为高句丽。

所以,不管是出于与高丽王朝严格区分的考虑称他?高句丽?,还是采用历代史书中所称的高丽,都有道理。个人以为不必过于纠结。

高丽依托江河、山地,构建了三道防线。

汉魏时期,中原王朝进攻高句丽似乎没有遇到太大的问题。三国时期,毋丘俭一个幽州刺史就轻轻松松把高句丽打趴下了。

可是,进入隋唐以来,高句丽却突然?厉害?起来了,变得很难打。

其中原因,在于高丽的作业抄得好!

高丽受中原王朝影响极深,在南北朝时期,他吸收了南朝依托山河组织防御的经验。有样学样,根据自己的特点,打造了一套依山阻水的纵深防御体系。

他们以辽河为第一道防线,(为防御唐军,高丽还沿辽河修筑了长城);又利用绵延的千山山脉为第二道防线;最后,利用鸭绿江为第三道防线。

这三道防线,哪一道都不好打,都需要时间。

当然,蜀道之难、长江之险,中原王朝都能克服,单只是这个套路,拦不住隋唐!

可是,比之吴蜀之地,辽东的气候让隋唐很棘手!

辽东地区,8、9月到来年2、3月天寒地冻,草枯水冻;6、7月为雨季,辽河泛滥,土地泥泞,?人马不得通?(皆为阴历,下同),利于大规模进攻的时间只有3月下旬到6月上旬这短短的3个月。

3个多月时间,要突破三道防线,尤其是攻取一串依托山地的坚城,确实很困难!

顾虑重重的准备

唐太宗好歹是作了天可汗的人,一般的困难难不倒他。

唐太宗在战役准备上,作得颇有条理。

他通过派遣使者,把山川地势、风土人情都摸了个清清楚楚,基本做到了?知彼?。

而在内部宣传上,唐太宗也基本做到了?先声后实?。对内,?为中国报子弟之仇?的动员颇为得当;对外,以?盖苏文弑君?为宣传,尽量降低对手抵抗意志。

可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制衡,李世民的部署还是显得顾虑重重。

众所周知,贞观年间的君臣很注重吸取隋亡的教训,而在他们看来,隋炀帝三征高丽,是隋亡的重要原因。

唐太宗此战动用的兵力,远少于隋代。

隋炀帝三征辽东,累计兵力340万,民工680万,累计1020万人,这确实给国内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是隋亡的重要原因。


三驾东征辽泽,皆兴百余万众,鐀运者倍之。《通典.食货志七》


因此,李世民在准备东征高丽时,吸取教训,只动用了10万军。而且,10万军兵分两路,4万军走海路,在辽东战场陆战的只有6万军!

确实,太宗一朝,大唐屡屡以少量兵力,完成惊人的成就。

如:灭东突厥,各路不过10余万;灭吐谷浑,李靖实际上只动用了4万余军。

但是,高丽与突厥、吐谷浑等游牧民族不同,他依托险阻构建了完善的纵深防御体系。

在攻击东突厥时,只要牢牢抓住敌人主力,就能大胆追击,牢牢掌握战局主动。

可是,由于高丽有一连串坚固城池。即使他被唐军击败,仍可依托城池逐次抵抗,不至于?一战而溃?。

在与游牧民族作战时,唐军只要形成突破,就能大胆进行千里追击,彻底瓦解对手的抵抗。

如果唐军兵力不足,不能留下足够兵力监视这些后方的城池,那么,唐军在越城追击时,补给线将受到极大威胁。

如此,唐军已不可能靠?出其不意的奇袭+果断迅速的追击?一举灭人之国了。

同时,从大唐国内的情况看,太宗的亲征更是顾虑重重。

大唐君臣都还记得隋炀帝东征时的杨玄感之乱。

此时,国内总体情况虽远好于炀帝时期,但顾虑依然很大!

642年,废太子李承乾,643年,立太子李治。

此时,太子初立,不论是对国内的功臣豪族,还是对外部的薛延陀、西突厥,威望都不足。一旦有事,李世民必须尽快返回!

这也是后来作战时,太宗四平八稳,不敢大胆追击的重要原因。

因此,此次征高丽之战,时间紧、任务重、资源紧张、顾虑重重,要想取胜,需要比以往更大的奇迹!

一如既往的高水准发挥,却不能使敌军丧失抵抗力

645年三月,唐太宗开始东征高丽。

李世民、李勣、李道宗、程名振等人发挥了一如既往的高水准,接连打了一连串的漂亮仗。

1、声东击西,突破辽河。

辽河防线,是高丽的第一道防线。当年,隋炀帝一征高丽时,在渡辽河时一度?引桥复就西岸?,吃了不少亏。

但李勣却以一招声东击西,轻易突破了辽河防线。

李勣声东击西,迅速突破辽河防线,打了敌军一个措手不及。

2、以少胜多,连战战捷。

随后,各位名将继续以一如既往的高水平发挥,把握住了战场主动。

(1)、出其不意的效果颇佳。

李勣、李道宗方面:

由于做到了出其不意,高丽反应不及,各城只得闭门自守(受到震撼后的自然反应)。李勣、李道宗直扑新城(今抚顺高尔山山城),敌军闭门不敢出。

城有所不攻,李道宗越新城,进攻北线关键点:盖牟城。道宗挥师猛攻,十五日抵达,二十六日破城。

盖牟城,是高句丽军背面通道必经之地,唐军攻取此处,为阻北路援军的战斗取得了主动权。

海路方面:

副将程名振自东莱渡海,抵达卑沙城。卑沙城四面悬绝,只有西门可上。程名振夜晚抵达,趁夜登岸站稳脚跟,猛攻西门,五月初二攻破卑沙城。不久,又攻破独山障。

随后,丘孝忠率军进入鸭绿江,威胁敌军后背,并干扰平壤方向之敌对辽东的增援。

唐军充分发挥出其不意的效果,控制北面、南面通道,获取了主动权。

如此,良将们充分发挥了奇袭的效果,为辽东战场后续战役的展开争取到了主动权。

(2)、李道宗的神勇:以少胜多,击破援军

李勣攻破盖牟后,移军进攻辽东城。

此时,自国内城(丸都城)的援军会合新城之军前来救援辽东城,已抵达盖牟城下。(对于盖牟城地点历来有争议。台湾的《中国历代战争史》认为盖牟城在今盖州。但是,因《新唐书.东夷传》提到援军自丸都城抵达盖牟城,显然,至少此节中的盖牟城不可能在盖州,而是在今抚顺地区)

李道宗只带四千骑来战。对面有四万敌军,众将认为应暂取守势,等李世民大军抵达,再作决战。

李道宗认为敌恃众轻我,远来疲惫,可以击破。

为鼓舞士气,李道宗令果毅都尉马文举策马迎敌,所向披靡,?众心乃安?。

次日决战,行军总管退走,唐军失利。李道宗收集散兵登高观察,见敌军阵型已乱,便亲率数十骑发起逆袭。大胜,斩首千余人!

如此,李道宗成功击退了敌军援军,为会攻辽东城打掉了后顾之忧。

3、攻破辽东城、白岩城,连战连捷。

李世民亲自渡过辽河,抵达辽东城下,大军开始猛攻辽东城(隋炀帝第一次东征时折戟处)。

在李世民、李勣的指挥下,唐军充分使用各种攻城手段,攻取了辽东城、白岩城,取得了巨大胜利。

尽管如此,高丽依然没有像过去的东突厥、吐谷浑一样陷入混乱。

高丽仅在建平、安市,就仍有有依城而守的十余万大军!而在千山山脉及以东,更是仍然有数十万大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