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秦赵阏与之战(阏与之战)

华里士 2023-07-20 03:25:35

阏与之战,是指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赵国名将赵奢率军于阏与(今山西和顺西),击败秦军的一次奔袭作战。

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秦昭襄王以赵不履行交换城邑的协议为由,派中更胡阳率军攻赵要地阏与(今山西和顺)。赵惠文王命赵奢领兵往救。赵奢见秦军势盛,为隐蔽作战意图,率部出邯郸(今属河北)30里,即坚壁不进。时秦军一部进屯武安(今河北武安西南)西面,击鼓呐喊,耀武扬威,以钳制赵军。

赵奢不为秦军声威所动,严厉制止驰援武安的主张,并增设营垒,造成赵军怯弱、唯保邯郸的假象,终使秦军轻敌麻痹。赵奢停留28天后,乘秦军不备,偃旗息鼓,率军疾进,两天一夜赶到距阏与城50里处筑垒列阵。秦军久攻阏与不克,突闻赵援兵至,仓促全力迎击。赵奢采纳军士许历建议,严阵以待,并派万人抢先占领北山高地。秦军攻山不下,赵奢挥兵反击,大败秦军,遂解阏与之围。

秦穰侯魏冉,为扩大定陶封地,派客卿灶越韩魏两国攻占齐国的刚、寿地区,由魏入秦的谋士范睢向秦昭襄王提出,攻齐刚、寿是战略错误,因中隔韩、魏,难以固守。建议采用“远交近攻”战略,使攻占土地尽为秦有。又认为地处中原的韩、魏系天下枢纽,欲兼并天下,应先用兵韩、魏以“断山东之脊”(《战国策·魏策四》)。秦昭襄王欣赏范雎的见解,任其为客卿,参与军事谋划。但北方强赵的存在,使秦对兼并韩、魏有所顾忌,遂寻机打击赵国。三十四年(前281年),攻取赵地3城后,赵以公子部为质于秦,并与秦签订以焦、魏、牛狐交换3城的协议。

后又反悔。四十六年,秦昭襄王以赵不履行协义为由。派中更胡阳率大军攻赵阏与。赵惠文王急召名将廉颇、乐乘等,询问是否可救。两人均认为阏与距邯郸(今河北境)甚远,道路崎岖险阻,难以救援。唯赵奢认为,两军相逢勇者胜。于是,赵惠文王命赵奢率军救援阏与。赵奢军出邯郸30里即筑垒扎营,按兵不动。为隐蔽作战企图,传令军中:“有敢于谈及军事者,一律斩首”。秦军一部进屯武安(今湖北武安西南)西面,击鼓呐喊,欲诱赵军援救武安,钳制赵军。赵奢立斩一名要求救援武安的士兵,不为秦军所动。驻屯28天之久,继续增强营垒防御,造成赵军怯弱,唯保邯郸假象。秦派间谍潜入赵营探听虚实,赵奢佯作不知,令属下让其任意活动,并放归秦营,以麻痹秦军。秦间谍把赵军情况告于胡阳。胡阳大喜,认为阏与即可攻取,放松了对赵援军的戒备。赵奢遂率全军偃旗息鼓,疾驰两天一夜,赶到距阏与城50里处筑垒设营。秦军攻阏与不克,突闻赵援兵到来,仓促分兵迎击。赵奢采纳军士许历建议,发兵万人抢占阏与北山高地。秦军后到,攻山不下。赵奢乘势,居高临下,猛击秦军。阏与守军也出城配合。秦军不支,死伤逃散过半,大败而归,阏与之围遂解。赵奢因功被封为马服君。

阏与之战

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是赵奢向赵王请战时说的,而后也确实如他所言那般打赢了阏与之战,但是阏与之战真的是因为赵奢更勇吗?纵观阏与之战,赵奢的作战指挥到底精妙在哪里呢?

第一,赵奢的作战方式其实并不是因为勇。

秦国围困阏与,赵王问诸将,廉颇说救不了,他又去问乐乘,乐乘也说难,他又去问赵奢,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赵王是想救的。但是廉颇、乐乘就不如赵奢有本事吗?

不是这样的,他们其实说的都对。当时秦军久攻阏与不下,但是在长期的鏖战中已经占据了有利地形,修筑了壁垒,赵军若是从狭窄的道路往上进攻,就是白白送死的。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为何赵奢会认为狭路相逢勇者胜呢?

说呢?很显然赵奢是个聪明人,他已经看出来了赵王想战,而现在也只有他能担此重任了。而且赵奢看得很远,虽然阏与占据地形易守难攻,但是秦军显然实力雄厚,如果阏与真的被攻下了,那么邯郸就危险了。这一仗必须打,但是打起来得冒点险。赵奢在作战之前的“能而示之不能”多少有点博弈的意思,但是为将者自己要坚定信念,首先自然是要安君心,让君主放心自己去打这一仗。所以赵奢说这句话其实有点类似今天下军令状的意思,振奋士气,以安人心。

第二,玩计谋,赌人心,终于蛊惑了秦军

赵奢在邯郸城外30里就开始扎营防守了,这显然不是在比勇气。增设营垒,做防御工事,为什么在这里做这些呢?阏与其实离邯郸很近,秦军不会傻到以为招过人不知道阏与的重要性,所以一旦城中出兵,秦军就会开始戒备这是不是援军。

兵法有云:“能而示之不能”,赵奢要示弱,要表现得害怕秦军来攻的样子,然后私下里才会有机会奔袭自阏与救援,但是这个距离要选好,如果位置选得离都城太远,秦军根本就不会上当,而赵奢选的位置就在邯郸跟前,确实像是赵王害怕了,决定放弃阏与,做好防御保住邯郸的样子。这个时机下,秦军其实已经信了一半了。

为什么秦军这么快就信了呢?首先是因为秦军的自信。在攻打赵国之前,秦军的扩张步伐已经非常之快了,甚至越过韩、魏攻到了齐国。秦军的气势就在这战无不胜的征战中养出来的。但是这一次秦军大意了。秦军本来占据优势地位,赵军是不敢进攻的,所以赵军示弱就是为了让秦军走到山下来,两军在平地上打。

秦军实力够强,自然不怕在平地上跟赵军过招,于是秦军就上了当,当真下了山,往前逼近至武安。武安此地离邯郸只有80里,据赵奢的部队也就20来里。这一支秦军部队本来就是为了牵制赵国援军而来,所以主动进攻的可能性不高,但是如果有机会能捅赵国一刀,那也是随手而为的事情。

这里其实有一个问题存在,如果秦军就是不下山该怎么办?其实这也是赵奢当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原因所在。他抗下这一仗其实没有百分百的把握能赢,在前期近一个月的等待里,他需要赌一把,赌秦军的野心。但是将士们不需要知道这些,将士们只需要勇则可以随他上阵。

所以赵奢杀了那个提议攻入武安的将士,下严令不许大家讨论军事,就这样真的骗过了秦军,让秦军自己放弃了战略优势。

第三,奔袭作战,化被动为主动

秦军进一步向邯郸挺进,应该也是为了给赵军压迫,但是秦军万万没有想到,赵奢根本就没打算跟驻扎在武安的这支秦军打。明面上赵军在加固营垒,暗地里偷偷带领队伍奔袭自阏与前50里处,并迅速占领制高点,这样一来秦赵两国的位置就跟最初的时候换了个位置。有利地形掌握在了赵军手中,这个时候秦军知道自己上当了,但是也无济于事了,秦军的后援被切断了,根本无法久战,所以此刻只能猛攻赵军了,但是结果也自然很清楚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有利地形带来的优势可不是一星半点。这个时候就确实是赵奢所说的那样了,狭路相逢勇者胜。

阏与之战,赵奢大胜而归,最重要的是,这本是一场不被看好的战役,所以不管赵奢为什么没有如他所说的那样直接上去强攻,只要他胜了,他就是英雄。赵奢用兵如有神助,本来是被动挨打的局面,也在他的排兵布阵下化为了有利条件。这正是赵奢作战指挥的精妙所在。

赵奢阏与之战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还是兵者诡道也?

“阏与之战”是战国时期一场著名的战役,一提到这场战役,大家都会认为这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战役。其实不然,这场战役赵奢可谓是把“兵者诡道也”用的淋漓尽致,即蒙骗了赵国,也蒙骗了秦国。

首先,赵惠文王并不想丢掉阏与之地,秦国派兵攻打阏与之时,赵惠文王多次召集廉颇、乐乘等人,询问可救援否,两人都认为不可以救,只有赵奢看透了赵王的心思,用古语“狭路相逢勇者胜”蒙骗了赵王获得了兵权,只要兵权在手,怎么救、用什么方法去救阏与,就是赵奢说的算了,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当赵奢领兵出征之后,并没有去救阏与,而是在离邯郸30里处安营扎寨,按兵不动,并下令“有敢于谈及军事者,一律斩首”。对待秦军间谍也是放任其来去自如。他用这种方法蒙骗了秦军,让其认为赵军软弱无能、胆小怯战。从而轻视赵军,放松戒备,更加大胆的攻打阏与之地。

其次,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军事实力大增,可以说“秦军一出,天下震动,无人能敌”。正是这种骄傲之心,使得秦军将领大意松懈。看到赵军如此胆小,便离开了阏与险要的太行山居高临下之地,下山推进到平原武安驻扎。

战国时期的武安城离邯郸只有80里,距赵奢的营寨大约只有20里。秦军等着赵军发动进攻,或者计划在某一天进攻赵军。但是,秦军上当了。赵奢用示弱和等待,把秦军骗下了山。秦军原来有的山势险要、道路崎岖的防守优势,荡然无存了。

最后,赵奢看到自己的示弱得到了回报,连夜兴兵奔袭两天一夜,到达距离阏与之地50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并听从军士许厉的意见,夺得北山制高点。居高临下向秦军发起猛烈的进攻,结果“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赵奢凯旋而归,完成了赵王交代的任务,而赵王也只看结果不管过程,没有责备赵奢欺君,而是册封赵奢为侯号马服君。

赵奢在阏与之战中,展现了其优秀的指挥才能,他通过超出常规的行动来调动对方,从而打破原来的格局,别开生面,使敌来就我,而我不必就敌。可以说赵奢在这场战争中即展现了古代军事家的智慧,又把“兵者诡道也”这五个字展现的淋漓尽致。

秦国(75)之地(2)武安(1)

秦始皇阏与之战

赵惠文王二十九年,赵国派了一个公子到秦国做人质。两国之间交换人质是很正常的,秦国不是也把赢政的父亲异人派到赵国做人质嘛。人质去了以后,赵惠文王就提出一个要求,说赵国占了一部分秦国的土地,秦国也占了赵国一部分土地,能不能交换一下,主要是便于就近管理。秦昭襄王倒是很痛快就答应了,他先把应当还给赵国的土地给了赵惠文王,没想到赵惠文王把应当还给秦国的土地不给了。

理由有两条:第一,你还给我的土地太远,我难于管理,那虽然是先祖留下来的土地,但是先祖的能力很强他管理得了,我能力弱管理不了。第二,这个事是我手底下大臣办的,我不知道。这个道理说不通,但至少赵惠文王敢于去耍这个赖,说明赵国这个时候还是有实力的。秦昭襄王一怒之下,就派重兵进攻赵国的一个叫阏与的重要地方,就是今天山西的和顺县。这样一来,秦、赵之间就面临着阏与之战。赵惠文王就召见廉颇,问阏与这个地方能不能救?廉颇说不能救,道路又太远,路面又很窄,战车过不去。他又召见第二个将军乐胜问,乐胜也说不能救,理由同廉颇一样。第三个召见的是赵奢,赵奢说可以救,他说虽然路远、路险、路狭,这一次救阏与就像老鼠洞里面两个老鼠打架,谁勇敢谁胜。赵惠文王就决定派赵奢带兵。

赵奢出了赵国都城邯郸三十里就安营下寨,然后下令,任何人不能以战争的事情向我提意见。因为阏与是比较远的地方,出邯郸三十里就不走了。赵奢就增修营垒,整整停了二十八天不发兵,手下提建议的一个人也被杀掉了。秦国派一个间谍过来察看情况,赵奢装作不知道,好酒好肉款待他,继续增修营垒。间谍回去就和秦国的主将说,赵奢非常胆怯,离邯郸三十里就不敢走了,还加筑营垒。而赵奢在秦国间谍走了以后,就下令叫军士们把所有铠甲都脱下来,急行军两天一夜,很快就赶到了阏与。赵奢前面所做的一切其实是在蒙蔽秦军,他要的就是秦军认为他胆怯,不敢救阏与的错觉。赵奢赶到阏与以后,他采纳手下人的意见,首先严密防守秦军主力的进攻,然后抢占了当地北山的一个制高点。秦军攻这个制高点一直攻不下来,伤亡十分惨重。接着赵奢就指挥了一个大反攻,把秦军打得落花流水。阏与之战是赵军大胜秦军非常重要的一场战斗,赵奢也因此一举成名,成为和廉颇相媲美的赵国名将。

阏与之战结束后,秦昭襄王又派秦军去攻赵国一个叫几的地方,就是现在河北的大名。赵惠文王又派廉颇带兵迎战,廉颇在几地又第二次大败秦军。这就是在赵惠文王任上两次大败秦军的经历,这给了秦昭襄王很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十几年间秦、赵两国没有大的战争。这里我们讲了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阏与之战。主要想说明赵惠文王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君。赵惠文王确实没有他父亲的胆识和魄力,但是他有一个特点,就是识人之明。是他发现了蔺相如,发现了赵奢,重用蔺相如、廉颇、赵奢,这才两次大败秦军,使两次外交斗争没有吃亏,基本上维持了赵国的强势,这是赵惠文王的贡献。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88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